格遵拿起匣子里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公主虽嫁定王为武家新妇,可却是李唐子嗣,心中所系也为李氏,皇嗣与诸王幽闭于宫中已有十余年了,圣人年事已高却在立储之上犹豫不决,”格遵将珍珠放下,问道:“母亲,今日赴宴的朝官家眷都有哪些?”
“鸾台侍郎乐思晦之妻,同平章事傅游艺之妻拓王氏,左纳言与文昌右相岑长倩之妻...”
格遵听后随在母亲旁侧坐下,思索道:“都是在京的高官宰相之妻,朝中时局紧张,难道太平公主也要在明面插手储贰之事了么?不过公主代表的是李氏,又极为受宠,身侧还有圣人跟前极为信赖的宠臣相随,这是极大的助力,也是好事。”
“现在的天下是武家的,你看看李家诸王的下场,”妇人皱起隐忧的眉头,“我总觉得有些不安。”
“皇嗣乃是圣人所出,这江山社稷哪有传侄不传子的道理。”格遵侧身望着母亲,“且那文昌左相位居相位之久却从未行过什么利民之事,反而利用职权排除异己从而巩固扩大自己的势力,以恶为首,国家必衰。”
妇人见劝不动,只得叹气道:“你们父子都是一个死理,为娘不求什么富贵,也不求你阿爷能够封侯拜相,只求家宅安宁,族人平安顺遂,咱们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天下太平便是万幸。”
“母亲牵挂父亲与儿,但是国与家分不开,没有国又哪里有安稳的家呢。”
------------------------------
一个月后
六月夏末,呈朝官考绩,银青光禄大夫、同平章事傅游艺遭侍御史来俊臣诬陷,罢知政事,降授太常少卿,宰相之列遂又增空缺,拜相之事皇帝未召其余宰相商议而单独传唤内舍人上官婉儿。
“天官送来了朝官们的考绩,朕放在桌案上了,婉儿瞧瞧。”女皇披着单薄的衣裳手中拿着剪子正俯身修剪着一株盆栽。
上官婉儿福身后走到桌案旁,案上堆着几沓奏疏与竹简,“宰相为百官之首,人选必然是选能选德,臣与他们接触不多,知道的也都是从旁人口中听来的,故而知能而不知私德,因此臣不敢举荐。”
女皇将剪子放下,“那便凭能力说说看吧。”
女皇的话音刚落,上官婉儿打开一卷书册视线恰好停在凤阁舍人王瑾晨的名字上,旋即连忙卷起放到了末端,叉手朝皇帝道:“臣不敢。”
“恕你无罪。”
“凭能力,臣有两人可举荐,已故扬州大都督乐彦玮之子乐思晦。”
“鸾台侍郎乐思晦?”女皇走到案桌前,躬身翻寻着什么。
上官婉儿便将一卷竹简双手奉上,“圣人。”
“朕知道他是个人才,否则也不会赠其父大都督一职,以他的能力本早该拜相,知道朕为何不用他吗?”女皇接过竹简,打开瞧着上面的政绩及考评。
上官婉儿站在旁侧躬身道:“其父乐彦玮性直,是高宗朝的宰相,父子两代人皆是大唐的纯臣。”
“朕要是害怕这一点,朝中有半数以上的官员恐怕就要从此消失了吧,一个人的能力终究有限,君王只是决策者,判断也往往来自于左右,避免不了党争,便只能依靠制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比朕更清楚,否则不会藏下凤阁舍人的卷轴。”
上官婉儿听着女皇有些宠溺的语气,低头笑道:“真真是什么都瞒不过圣人。”
“他资历太浅了,莫说朕不答应,就是那些要签署敕命的宰相与舍人们也定然不会同意的。”女皇帝扶着椅子缓缓坐下,“朕还需要三位宰相以制衡台省。”
上官婉儿听后便从中又挑了一卷竹简奉上,“左肃政大夫格辅元,他乃将门之子,伯父为陈留八俊之一,以明经擢第,历太宗高宗三朝,才能与声望并重。”见女皇许久不言,上官婉儿便试问道:“圣人不语,是心中已有宰相的人选了么?”
“垂拱四年,朕将一个人才因小过而贬到了地方,如今风浪渐平,也当是时候了。”
“圣人所说的人才?是...狄公吗?”
----------------------------
天授二年六月,以左肃正大夫格辅元为地官尚书并同平章事,拜相,几日后又下制命,拜鸾台侍郎乐思晦为相。
拜相的诏书皆出自凤阁舍人之手,每送往文昌台便要引来宰相办公房内的一阵怒骂。
“拜相这种大事,姑母连个信都没有,也不同宰相们商议,反而同身侧一个小丫头商量敲定,这都是些什么人?难不成大周的江山还要用这些前唐的旧臣坐镇?”
“左相息怒。”心腹安抚道。
“圣人到底是怎么想的,”武承嗣撑着脑袋,满脸的不悦,“皇嗣改武姓,可骨子里流的还是李氏的血,难道真的要将大周社稷还给李氏不成?”
“圣人如何想的,左相试一试不就知道了。”心腹谏言道。
“试?”武承嗣抬头,“如何试?”
“奏请立储。”
武承嗣皱起眉头挥了挥手,“试探君心你不想活了?我要不是姑母的侄子,恐怕早就碎尸万段了。”
“下官自然不敢,可是大王您不一样,你是武氏宗亲,是国朝亲王,圣人对待李氏宗亲及亲唐臣子极为心狠,然对待武氏宗亲,左相自己也可以感受到,即便是武氏庶出远亲如今也得厚赏与赐封,而左相您与梁王可是圣人如今仅有的两位亲侄。”
--
“鸾台侍郎乐思晦之妻,同平章事傅游艺之妻拓王氏,左纳言与文昌右相岑长倩之妻...”
格遵听后随在母亲旁侧坐下,思索道:“都是在京的高官宰相之妻,朝中时局紧张,难道太平公主也要在明面插手储贰之事了么?不过公主代表的是李氏,又极为受宠,身侧还有圣人跟前极为信赖的宠臣相随,这是极大的助力,也是好事。”
“现在的天下是武家的,你看看李家诸王的下场,”妇人皱起隐忧的眉头,“我总觉得有些不安。”
“皇嗣乃是圣人所出,这江山社稷哪有传侄不传子的道理。”格遵侧身望着母亲,“且那文昌左相位居相位之久却从未行过什么利民之事,反而利用职权排除异己从而巩固扩大自己的势力,以恶为首,国家必衰。”
妇人见劝不动,只得叹气道:“你们父子都是一个死理,为娘不求什么富贵,也不求你阿爷能够封侯拜相,只求家宅安宁,族人平安顺遂,咱们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天下太平便是万幸。”
“母亲牵挂父亲与儿,但是国与家分不开,没有国又哪里有安稳的家呢。”
------------------------------
一个月后
六月夏末,呈朝官考绩,银青光禄大夫、同平章事傅游艺遭侍御史来俊臣诬陷,罢知政事,降授太常少卿,宰相之列遂又增空缺,拜相之事皇帝未召其余宰相商议而单独传唤内舍人上官婉儿。
“天官送来了朝官们的考绩,朕放在桌案上了,婉儿瞧瞧。”女皇披着单薄的衣裳手中拿着剪子正俯身修剪着一株盆栽。
上官婉儿福身后走到桌案旁,案上堆着几沓奏疏与竹简,“宰相为百官之首,人选必然是选能选德,臣与他们接触不多,知道的也都是从旁人口中听来的,故而知能而不知私德,因此臣不敢举荐。”
女皇将剪子放下,“那便凭能力说说看吧。”
女皇的话音刚落,上官婉儿打开一卷书册视线恰好停在凤阁舍人王瑾晨的名字上,旋即连忙卷起放到了末端,叉手朝皇帝道:“臣不敢。”
“恕你无罪。”
“凭能力,臣有两人可举荐,已故扬州大都督乐彦玮之子乐思晦。”
“鸾台侍郎乐思晦?”女皇走到案桌前,躬身翻寻着什么。
上官婉儿便将一卷竹简双手奉上,“圣人。”
“朕知道他是个人才,否则也不会赠其父大都督一职,以他的能力本早该拜相,知道朕为何不用他吗?”女皇接过竹简,打开瞧着上面的政绩及考评。
上官婉儿站在旁侧躬身道:“其父乐彦玮性直,是高宗朝的宰相,父子两代人皆是大唐的纯臣。”
“朕要是害怕这一点,朝中有半数以上的官员恐怕就要从此消失了吧,一个人的能力终究有限,君王只是决策者,判断也往往来自于左右,避免不了党争,便只能依靠制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比朕更清楚,否则不会藏下凤阁舍人的卷轴。”
上官婉儿听着女皇有些宠溺的语气,低头笑道:“真真是什么都瞒不过圣人。”
“他资历太浅了,莫说朕不答应,就是那些要签署敕命的宰相与舍人们也定然不会同意的。”女皇帝扶着椅子缓缓坐下,“朕还需要三位宰相以制衡台省。”
上官婉儿听后便从中又挑了一卷竹简奉上,“左肃政大夫格辅元,他乃将门之子,伯父为陈留八俊之一,以明经擢第,历太宗高宗三朝,才能与声望并重。”见女皇许久不言,上官婉儿便试问道:“圣人不语,是心中已有宰相的人选了么?”
“垂拱四年,朕将一个人才因小过而贬到了地方,如今风浪渐平,也当是时候了。”
“圣人所说的人才?是...狄公吗?”
----------------------------
天授二年六月,以左肃正大夫格辅元为地官尚书并同平章事,拜相,几日后又下制命,拜鸾台侍郎乐思晦为相。
拜相的诏书皆出自凤阁舍人之手,每送往文昌台便要引来宰相办公房内的一阵怒骂。
“拜相这种大事,姑母连个信都没有,也不同宰相们商议,反而同身侧一个小丫头商量敲定,这都是些什么人?难不成大周的江山还要用这些前唐的旧臣坐镇?”
“左相息怒。”心腹安抚道。
“圣人到底是怎么想的,”武承嗣撑着脑袋,满脸的不悦,“皇嗣改武姓,可骨子里流的还是李氏的血,难道真的要将大周社稷还给李氏不成?”
“圣人如何想的,左相试一试不就知道了。”心腹谏言道。
“试?”武承嗣抬头,“如何试?”
“奏请立储。”
武承嗣皱起眉头挥了挥手,“试探君心你不想活了?我要不是姑母的侄子,恐怕早就碎尸万段了。”
“下官自然不敢,可是大王您不一样,你是武氏宗亲,是国朝亲王,圣人对待李氏宗亲及亲唐臣子极为心狠,然对待武氏宗亲,左相自己也可以感受到,即便是武氏庶出远亲如今也得厚赏与赐封,而左相您与梁王可是圣人如今仅有的两位亲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