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心惊不已,曹后却不再看她,面无表情地端起茶杯悠悠吹着茶汤上面的热气。
    大殿里静得出奇,一时没了声响。
    曹后半天没等到采菊的应声,目光一瞥,采菊反应过来似地忙跪下叩头:“奴婢这就去查。”
    说着便匆匆退了出去。
    说是去查,实则却是去网罗证据。曹锦丽这档子事,该担的罪,不该担的罪,这丫鬟恐怕都得一身挑了。
    这种事情曹后不宜点得太明,而采菊跟了她这么久,自然是懂的。只是同为婢子,主子惹祸却让下人背锅,她难免生出了些兔死狐悲之情。尤其是她。这深宫里头多的是提不得的腌臜事,谁又知道她的下场又该如何呢。
    很快,没过两日,京兆尹府便着人将翠丝从宁平侯府里捉了出来。
    曹后这面如意算盘打得响,然而近些日子坊间四处都在传宁平侯家的继室杀害元配嫡子的事情,甚至好事者一夜之间编出了一折子戏,在人群喧闹之地搭一片戏台子,咿咿呀呀唱了三天三夜,戏名就称作《戕嫡》。
    这戏本子虽取材于宁平侯府的那档子丑事,许是为了让戏更精彩,里头又添加了些无凭无据的轶事。
    譬如戏里的侯爷与元配正妻伉俪情深,少年结发,恩爱无比;然而天下大乱,侯爷远出征战,侯府里遭了贼子,元配夫人因此丧命,只留下一个幼子。侯爷凯旋而归,虽痛苦于元配惨死,却依旧续娶新人,重振家门。可新妇心窄,容不下先夫人的嫡子,素日里处处针对,百般折辱,最终致使元配嫡子怀抱亡母牌位身死荒野,而新妇的儿子却袭爵上位。
    真真一出世态炎凉的惨剧。
    谁也不知道这戏本子是从哪里出来的,但唱戏的均是京城里有头有脸的名角,尤其一出「世子怀母」唱得哀婉凄切,令人动容不已;而到了新妇逼死嫡子一节,又是铿锵控诉,好不悲愤。台下人听戏人骂过哭过,正沉溺回味之时,却有人忽然说了句——
    诸位,这到底唱的是宁平侯的沈世子,还是当朝的晋王殿下?
    被这人一句启发,沈世子这起案子便在京城更掀起轩然大波,直直扯到了庚午祸变上头去。
    庚午祸变是今上的逆鳞,这些闲话传到承德帝耳中,承德帝当场摔了茶碗,怒道:“逆子!”
    天威赫赫,大殿里人人大气也不敢出一声。近身伺候的福玉公公也被吓得惨白了脸色,正要上前收拾地上的残片,承德帝没好气道:“就搁这!让晋王进宫回话!”
    帝王盛怒,不敢不从。福玉原想劝解两句,最终还是暗自忍下,召了个小太监去跑腿传话了。
    承德帝上了年纪后已鲜少如此动怒,摔了一个茶碗仍不解气,一想到那戏曲里传唱的词句,太阳穴就突突直跳。
    福玉不由担心,一会高庭衍来了之后场面会不会更无法收场。
    众人皆知,晋王精干,却不得圣心。眼下出了这风波承德帝问也不问就召晋王进宫,福玉暗暗替晋王捏一把汗。
    不过多时,高庭衍便进宫了。
    这几日高庭衍称身体有恙,一直没来上朝,也是多日不见承德帝了。他刚一进大殿,不急上前,在远远的地方下跪叩首,不肯往前一步。福玉赶忙迎上去,请他跟前叙话。高庭衍摇摇头,“多谢福玉公公,只怕离得近,病气过给了父皇。”
    承德帝耳清目明,却对此置若罔闻,神色冷淡至极。盛怒过后,此刻他已经平静了许多,被人伺候着吃了块茶点,又喝了两口清茶漱口,才抽了空打量他两眼。
    高庭衍始终垂首立于一旁,稍一抬眼就看到了满地的碎瓷渣,心底暗自冷笑,模样却仍恭敬顺从。
    承德帝定定打量他片刻:“身体可大好了?”
    “谢父皇记挂,只是风寒,并无大碍。”
    承德帝轻轻冷哼一声,冷眼觑他半晌,又道:“瞧你这段时间连早朝都不上了,坊间传唱的新戏可有听过?”
    高庭衍顿一下,“敢问父皇说的,是哪出戏?”
    承德帝冷冷吐出两个字:“《戕嫡》。”
    高庭衍抬头对上他的视线,倒显得很是坦然:“儿臣听过。”
    承德帝沉默不语,高庭衍撩袍跪下叩头:“此事都是儿臣的过错,请父皇责罚。”
    承德帝没想到他竟就这样认下了,一时意外,又瞬间恼火不已。
    福玉也在一旁瞪大了眼。如今谁不知道,谁跟这戏沾上一点关系便是个死,这晋王为什么就这样莽撞地触霉头?
    承德帝几乎冷笑出声,“你倒是说说,你错在哪了?”
    “儿臣错在未能及时纠偏错案,给了旁人闲话的把柄。”
    承德帝一愣,“你说什么?”
    高庭衍道:“这出戏取材于宁平侯府里的一桩杀人案,案子升堂审理的时候外头有闲人围观,而靖成侯控诉宁平侯夫人罪状之时,人证物证俱在,事实清晰,罪犯辨无可辨,可谓是铁案一桩。”
    “宁平侯府……”承德帝蹙眉。
    “没错,正是宁平侯府,死了的是沈府的世子,而杀了人的则是宁平侯续娶的夫人。”
    承德帝嗯了一声,“不是说人证物证俱在,为何又是错案?”
    “恕儿臣直言,这怕是主审官的过错。”
    “主审官是谁?”
    “是康若滨康大人。”高庭衍继续道:“其实此案与康大人先前审过的那起小儿溺水案如出一辙,那起案子康大人办得着实漂亮,想必父皇也还记得,因康大人说理充分,兼顾法理情理,那案子一度成为各州府的典范,被地方各级奉为经典。然而,同一类的案件,康大人却在沈府这起案子里束手束脚,即便罪证如山,却仍不愿当场下判,近几日更是捉了罪犯身边的一个婢女顶罪,这才惹了民怨。而儿臣因近日身体不佳,没来得及过问此案,致使舆论四起,这才扯出些有的没的事情来,还请父皇重重责罚。”
    --

章节目录


我在古代开律所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看的书只为原作者未溪灯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未溪灯并收藏我在古代开律所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