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了,卤味药包这事儿,大房那头也是知晓的。
确切的说,是因为薛氏后来忙不过来了,因为赵桂枝不光是接了卤味药包的活儿,还在陈屠夫的提醒下,连火锅调料包的活儿也揽了下来。
其实,这两者本质上差不多的,甚至还可以算上汤包锅底,都是上辈子懒人的福利。
赵桂枝是接了活儿,可她自个儿是不干的,只将调整好的配方告诉了薛氏,让薛氏和大郎忙活去了。偏到后来,薛氏的肚子一日大过一日,像配方她还能让大郎代劳,但缝细棉纱布的活儿却是没法代替的。哪怕江母有心帮忙,这临到年关了,家里的活儿是一样接着一样,她根本就没法脱手。
如此这般,赵桂枝给薛氏出了个缺德主意。
她告诉薛氏,药包也不一定要缝死的,因为这玩意儿并不是直接售卖出去的,而是送去给陈屠夫,再由陈屠夫提供给周家的酒楼。
等于说,只要陈屠夫和周家酒楼的负责人别搞事,大概率是不会发生配方泄露一事的。况且,他们把需要的佐料都切得碎碎的,想要分辨出所有的佐料和份量,本身就是件蛮困难的事儿。
退一步说,就算人家要偷配方……
细棉纱布包缝得再死,那不一样可以用剪子剪开的?
也因此,赵桂枝就建议细棉纱布包这一项可以外包出去,让大房那头帮着做,不要缝死,而是缝一条带子。到时候,把切碎的佐料都装到袋子里,然后把棉线带子扎严实就可以了。
大房那头倒是接了这个活儿,毕竟卖冬瓜糖的活儿多半是由半大小子们在做,女人们待在家里一面忙活年关的事儿,一面就抽空缝这细棉纱布包。
于是,赵桂枝把“祖传秘方”教给妯娌的事情,也就没能瞒住大房那头。毕竟,薛氏嫁到江家都有七八年光景了,以前咋没见她露这一手呢?
得了消息的江大伯娘那叫一个后悔啊,连带大堂嫂也是后悔万分,只恨不得当初在河里救了赵桂枝的人是他们大房的。尤其是大堂嫂,左右算了一下,觉得赵桂枝年岁也不大啊,也就是比她家丰收大了三岁罢了,这女大三抱金砖,老话是真没说错啊!
江大伯娘则是又后悔又觉得赵桂枝太没脑子。
这别家的祖传秘方是传男不传女,传媳不传女,生怕亲闺女带着方子嫁了人,往后这祖传秘方就不再是自家独有的了。哪怕真有那疼闺女的人家,便是教了闺女,那也是千叮咛万嘱咐,让藏着掖着,万万不能漏给外人。
她赵桂枝倒是好,教给了自己的妯娌。
那可是妯娌啊!
……
大伯娘是想起一回心痛一回,这会儿就感觉多看赵桂枝一眼,心里头就感受得很。她索性不管赵桂枝了,只对幼娘说:“你这孩子也多长点儿心,老大不小了,针线活儿可得练起来了!”
幼娘当然知道大伯娘这话是什么意思,当下就红了脸,喏喏应了一声。
赵桂枝也听懂了,可正因为听懂了她才惊讶:“幼娘才多大啊!翻过年虚岁也才十一岁呢!”
“是啊,她都十一岁了。”大伯娘感概一声,“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留成仇,是该叫你娘相看起来了。“
幼娘是真的被这话给羞到了,捂着脸跑到了江二郎身边,躲他身后不跟大伯娘说话了。
赵桂枝陷入了沉默之中。
她在回忆上辈子她小姨是怎么应对催婚的?哦不,确切的说,那就不叫应对,那叫怒怼。
考虑到大伯娘确实没什么恶意,赵桂枝缓了缓语气,关切的问道:“大伯娘啊,丰收也老大不小了,我记得从我刚进门那会儿,大堂嫂就在帮着相看亲事了,这如今又一年过去了……唉,大伯娘啊,不是我说你,丰收跟咱们家的三郎可不同,三郎是小儿子,丰收你的大孙子。你想想,长子长孙的婚事是不是应该比小的更上心?”
大伯娘一点儿也没意识到赵桂枝的“险恶用心”,她分外配合的点头:“对对,想当初我给我大儿子说亲事时,那是从他十岁就开始忙活的,哪儿像你大堂嫂,磨磨唧唧的,一点儿也不上心。丰收啊,他都十六岁了!!”
这话说的,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六十了呢……
赵桂枝一面在心里吐槽,一面火上浇油:“对呀,他都十六岁了,再不娶媳妇儿可就晚了!这要是再磨磨唧唧的,等说了亲还要定亲,回头再择日子成亲,这得等到啥时候呢?”
“是这个理!”
方才大伯娘说幼娘的时候,好歹还照顾着小姑娘脸皮薄,刻意压低声音说的。可再谈丰收亲事的时候,她俩都没有那个自觉,这一嚷嚷,没把丰收吓懵,倒是先把大堂嫂给招来了。
大堂嫂才是亲娘啊!
她急得跟什么似的:“我哪儿不上心了?我恨不得明个儿就叫他成亲!”
基本上,大堂嫂一凑过来,这里就不用赵桂枝再说啥了。大堂嫂和大伯娘这对婆媳俩,原就特别能叨叨,俩人凑在一块儿,说的又是自家的大事儿。那简直就是你一言我一语,说得丰收差点儿原地自闭。
赵桂枝宣布功成身退。
江二郎用一言难尽的眼神看着自家媳妇儿,小声的道:“知道你护着妹子,倒也不用这么夸张。”
“小姑娘家家的脸皮薄,再说咱们好不容易出来逛个庙会,可不能闹得幼娘不高兴。”赵桂枝一脸的理所当然,她才不会说是联想到了上辈子的自己和小姨。
--
确切的说,是因为薛氏后来忙不过来了,因为赵桂枝不光是接了卤味药包的活儿,还在陈屠夫的提醒下,连火锅调料包的活儿也揽了下来。
其实,这两者本质上差不多的,甚至还可以算上汤包锅底,都是上辈子懒人的福利。
赵桂枝是接了活儿,可她自个儿是不干的,只将调整好的配方告诉了薛氏,让薛氏和大郎忙活去了。偏到后来,薛氏的肚子一日大过一日,像配方她还能让大郎代劳,但缝细棉纱布的活儿却是没法代替的。哪怕江母有心帮忙,这临到年关了,家里的活儿是一样接着一样,她根本就没法脱手。
如此这般,赵桂枝给薛氏出了个缺德主意。
她告诉薛氏,药包也不一定要缝死的,因为这玩意儿并不是直接售卖出去的,而是送去给陈屠夫,再由陈屠夫提供给周家的酒楼。
等于说,只要陈屠夫和周家酒楼的负责人别搞事,大概率是不会发生配方泄露一事的。况且,他们把需要的佐料都切得碎碎的,想要分辨出所有的佐料和份量,本身就是件蛮困难的事儿。
退一步说,就算人家要偷配方……
细棉纱布包缝得再死,那不一样可以用剪子剪开的?
也因此,赵桂枝就建议细棉纱布包这一项可以外包出去,让大房那头帮着做,不要缝死,而是缝一条带子。到时候,把切碎的佐料都装到袋子里,然后把棉线带子扎严实就可以了。
大房那头倒是接了这个活儿,毕竟卖冬瓜糖的活儿多半是由半大小子们在做,女人们待在家里一面忙活年关的事儿,一面就抽空缝这细棉纱布包。
于是,赵桂枝把“祖传秘方”教给妯娌的事情,也就没能瞒住大房那头。毕竟,薛氏嫁到江家都有七八年光景了,以前咋没见她露这一手呢?
得了消息的江大伯娘那叫一个后悔啊,连带大堂嫂也是后悔万分,只恨不得当初在河里救了赵桂枝的人是他们大房的。尤其是大堂嫂,左右算了一下,觉得赵桂枝年岁也不大啊,也就是比她家丰收大了三岁罢了,这女大三抱金砖,老话是真没说错啊!
江大伯娘则是又后悔又觉得赵桂枝太没脑子。
这别家的祖传秘方是传男不传女,传媳不传女,生怕亲闺女带着方子嫁了人,往后这祖传秘方就不再是自家独有的了。哪怕真有那疼闺女的人家,便是教了闺女,那也是千叮咛万嘱咐,让藏着掖着,万万不能漏给外人。
她赵桂枝倒是好,教给了自己的妯娌。
那可是妯娌啊!
……
大伯娘是想起一回心痛一回,这会儿就感觉多看赵桂枝一眼,心里头就感受得很。她索性不管赵桂枝了,只对幼娘说:“你这孩子也多长点儿心,老大不小了,针线活儿可得练起来了!”
幼娘当然知道大伯娘这话是什么意思,当下就红了脸,喏喏应了一声。
赵桂枝也听懂了,可正因为听懂了她才惊讶:“幼娘才多大啊!翻过年虚岁也才十一岁呢!”
“是啊,她都十一岁了。”大伯娘感概一声,“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留成仇,是该叫你娘相看起来了。“
幼娘是真的被这话给羞到了,捂着脸跑到了江二郎身边,躲他身后不跟大伯娘说话了。
赵桂枝陷入了沉默之中。
她在回忆上辈子她小姨是怎么应对催婚的?哦不,确切的说,那就不叫应对,那叫怒怼。
考虑到大伯娘确实没什么恶意,赵桂枝缓了缓语气,关切的问道:“大伯娘啊,丰收也老大不小了,我记得从我刚进门那会儿,大堂嫂就在帮着相看亲事了,这如今又一年过去了……唉,大伯娘啊,不是我说你,丰收跟咱们家的三郎可不同,三郎是小儿子,丰收你的大孙子。你想想,长子长孙的婚事是不是应该比小的更上心?”
大伯娘一点儿也没意识到赵桂枝的“险恶用心”,她分外配合的点头:“对对,想当初我给我大儿子说亲事时,那是从他十岁就开始忙活的,哪儿像你大堂嫂,磨磨唧唧的,一点儿也不上心。丰收啊,他都十六岁了!!”
这话说的,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六十了呢……
赵桂枝一面在心里吐槽,一面火上浇油:“对呀,他都十六岁了,再不娶媳妇儿可就晚了!这要是再磨磨唧唧的,等说了亲还要定亲,回头再择日子成亲,这得等到啥时候呢?”
“是这个理!”
方才大伯娘说幼娘的时候,好歹还照顾着小姑娘脸皮薄,刻意压低声音说的。可再谈丰收亲事的时候,她俩都没有那个自觉,这一嚷嚷,没把丰收吓懵,倒是先把大堂嫂给招来了。
大堂嫂才是亲娘啊!
她急得跟什么似的:“我哪儿不上心了?我恨不得明个儿就叫他成亲!”
基本上,大堂嫂一凑过来,这里就不用赵桂枝再说啥了。大堂嫂和大伯娘这对婆媳俩,原就特别能叨叨,俩人凑在一块儿,说的又是自家的大事儿。那简直就是你一言我一语,说得丰收差点儿原地自闭。
赵桂枝宣布功成身退。
江二郎用一言难尽的眼神看着自家媳妇儿,小声的道:“知道你护着妹子,倒也不用这么夸张。”
“小姑娘家家的脸皮薄,再说咱们好不容易出来逛个庙会,可不能闹得幼娘不高兴。”赵桂枝一脸的理所当然,她才不会说是联想到了上辈子的自己和小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