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北上的那辆列车乘客多是做生意的人,带着各种货物也带着现金。没有乘警管辖之后的治安会有多混乱可想而知,各种抢劫频频发生。
要想让列车安全运营,不是华国一方能解决的事。
过云从稍稍听说了一些。今年楚爱军又去过两次莫斯科,列车上的情况比起前两年混乱多了。必须要成帮结队出行,各种防身装备都带齐全才行。
“好,一起飞机去。”
过云从收起了批命黄纸,很快调整了情绪。
“不说这个了,那块刻着相似「鬼」字的残石呢?之前,你说上面是看不懂的字?拿出来,看看吧。”
“稍等。”
奉衍从床底拉出了一个黑色行李袋,在桌上打开了它,显出了半身大小的残缺石碑。
石碑散发这一股不可忽视的味道,是酸辣萝卜味。
“常老三去村里收古董,在杨家后厨的腌萝卜缸下面发现了它。”
奉衍说了石块来历,它不是村里的碑刻,是五六十年前从外地运来的。
“根据杨老爷子的回忆,他年轻时是船工,这是一块压舱石。没人在意石头的来历,他也不知道,后来搬回家随便做了垫脚石。”
石碑,是冷门中的冷门收藏。
从值钱与否的角度看,它的价格和瓷器、珠宝、书画不可比。
常老三是心眼多地记住了奉衍的传话,想要找鬼字木牌。他又职业病使然,在收古董的路途中,冷不丁留意到了残碑。
也亏得这块石头不是一般灰不溜秋的杂石。在阳光下总体呈墨绿色,石头质地细腻,某一块有纵横交错的纹理。
“这是贵州青。”
奉衍说的是近年兴起的一种观赏类奇石。听名字,不难推测它是贵州特产,黔东南一带的水冲卵石。“小件用作盆景观赏,大件摆放在园林景观中,不常用作碑刻。”
不过,贵州青作被视作新的观赏石品种,也就是这一两年的事。
它自古以来存在于黔东南的河床中,早些年人们想取出来做石碑也无不可。
五六十年前,哪有贵州青的说法,这石头还不是用来做压舱石。
过云从仔细观察残碑,前后后触摸了一番,上面已经不残留任何特殊力量。
多半石刻模糊不清,而剩余的部分字符构成一个圆圈,中间像是写了「鬼」,鬼字却是反着的。
“这一圈字符部分与汉字有形似之处,而构字风格有点类似水族鬼师使用的殄文。”
过云从指着碑刻,其中一些字符与汉字结构正好相反。
这个特点正是殄文所有。
殄文,又被称作水书、鬼书,外形上与汉字反着来。它的形成时间很早,据说与甲骨文相近,殷商时期就存在了。
过云从:“殄文从不外传,是水族鬼师的秘术用字。如今时代变了,可能开放了某些学术研究,可以去询问一下具体情况。”
“那也就对上了。石料来自贵州,贵州也是水族现在的聚集地之一。”
奉衍推测残碑是从贵州流入了巴渝,而那对卖出玉钺法器的摊主有成渝或湖北口音,或是他们祖上迁徙至此生活。
过云从无法解读具体含义,但给出大致的判断。
“这种样式的符文,应该是界碑,类似「擅入者死」之类的分界石。圆圈中心画着鬼,展现出恐怖力量而形成威慑。发现这块石头的老杨家,这些年有发生过异常事件吗?”
残碑,现在已经没了异常能量,但不代表以前没有。
奉衍详细询问过杨老爷子、其他杨家人,更是走访了整个村子。
“那里的生活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很平和,从来没有诡异事件。这块石头没给他们带去变化。”
这样一来,解密残碑旧闻需要寻求水族鬼师的帮助。
奉衍表示会设法找人牵线搭桥,但这类民间奇人往往避世不出,也不是一蹴而就能联络上的。
天色将暗,两人先去了附近的小餐馆,计划原地休息两天后离开。
外面待办的事不少,接下来没有闲情继续留在风景秀丽的巴渝度假。不如趁着最近天气晴朗,路况好就离开。
饭后,没有闲着。
奉衍将给残碑上的字符拍了照,照片可能有不清晰之处,他还要人工拓印一份。
过云从回了自己的房间,打开了那一箱子过峰送给匡进步的学习资料。一页一页翻过去,是要看看里面还有没有其他夹层。
时钟一圈一圈走着,不知不觉指向了22:35。
把一箱子的书籍逐页翻查,没有新的收获。既没有提到夹带批命的旧书是谁送的,也没有第二份有异常的物品出现。
将这些东西重新归整好,明天还是要通过邮政寄回沪城。说不定第一遍没能看出什么线索,以后结合了其他事物会有新发现。
过云从忙好这一切打算休息。
去浴室,一抬头看到镜子里的这张脸,手上的动作不由停了下来。
她没忍住再次取出了口袋里的黄纸,又看了一遍过于精准的批命。
窗外,风忽然停了。
夜安静得寂寥。寂寥时分,人不免多想。
这具身体与她曾经的长相有七成相似。
原身的出生日期,与她第一世的死亡日期是同月同日,而相差了一百二十年。批命意味着过峰父母的死亡也许另有内情,这一切是巧合吗?还是藏着某种秘密的宿命?
--
要想让列车安全运营,不是华国一方能解决的事。
过云从稍稍听说了一些。今年楚爱军又去过两次莫斯科,列车上的情况比起前两年混乱多了。必须要成帮结队出行,各种防身装备都带齐全才行。
“好,一起飞机去。”
过云从收起了批命黄纸,很快调整了情绪。
“不说这个了,那块刻着相似「鬼」字的残石呢?之前,你说上面是看不懂的字?拿出来,看看吧。”
“稍等。”
奉衍从床底拉出了一个黑色行李袋,在桌上打开了它,显出了半身大小的残缺石碑。
石碑散发这一股不可忽视的味道,是酸辣萝卜味。
“常老三去村里收古董,在杨家后厨的腌萝卜缸下面发现了它。”
奉衍说了石块来历,它不是村里的碑刻,是五六十年前从外地运来的。
“根据杨老爷子的回忆,他年轻时是船工,这是一块压舱石。没人在意石头的来历,他也不知道,后来搬回家随便做了垫脚石。”
石碑,是冷门中的冷门收藏。
从值钱与否的角度看,它的价格和瓷器、珠宝、书画不可比。
常老三是心眼多地记住了奉衍的传话,想要找鬼字木牌。他又职业病使然,在收古董的路途中,冷不丁留意到了残碑。
也亏得这块石头不是一般灰不溜秋的杂石。在阳光下总体呈墨绿色,石头质地细腻,某一块有纵横交错的纹理。
“这是贵州青。”
奉衍说的是近年兴起的一种观赏类奇石。听名字,不难推测它是贵州特产,黔东南一带的水冲卵石。“小件用作盆景观赏,大件摆放在园林景观中,不常用作碑刻。”
不过,贵州青作被视作新的观赏石品种,也就是这一两年的事。
它自古以来存在于黔东南的河床中,早些年人们想取出来做石碑也无不可。
五六十年前,哪有贵州青的说法,这石头还不是用来做压舱石。
过云从仔细观察残碑,前后后触摸了一番,上面已经不残留任何特殊力量。
多半石刻模糊不清,而剩余的部分字符构成一个圆圈,中间像是写了「鬼」,鬼字却是反着的。
“这一圈字符部分与汉字有形似之处,而构字风格有点类似水族鬼师使用的殄文。”
过云从指着碑刻,其中一些字符与汉字结构正好相反。
这个特点正是殄文所有。
殄文,又被称作水书、鬼书,外形上与汉字反着来。它的形成时间很早,据说与甲骨文相近,殷商时期就存在了。
过云从:“殄文从不外传,是水族鬼师的秘术用字。如今时代变了,可能开放了某些学术研究,可以去询问一下具体情况。”
“那也就对上了。石料来自贵州,贵州也是水族现在的聚集地之一。”
奉衍推测残碑是从贵州流入了巴渝,而那对卖出玉钺法器的摊主有成渝或湖北口音,或是他们祖上迁徙至此生活。
过云从无法解读具体含义,但给出大致的判断。
“这种样式的符文,应该是界碑,类似「擅入者死」之类的分界石。圆圈中心画着鬼,展现出恐怖力量而形成威慑。发现这块石头的老杨家,这些年有发生过异常事件吗?”
残碑,现在已经没了异常能量,但不代表以前没有。
奉衍详细询问过杨老爷子、其他杨家人,更是走访了整个村子。
“那里的生活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很平和,从来没有诡异事件。这块石头没给他们带去变化。”
这样一来,解密残碑旧闻需要寻求水族鬼师的帮助。
奉衍表示会设法找人牵线搭桥,但这类民间奇人往往避世不出,也不是一蹴而就能联络上的。
天色将暗,两人先去了附近的小餐馆,计划原地休息两天后离开。
外面待办的事不少,接下来没有闲情继续留在风景秀丽的巴渝度假。不如趁着最近天气晴朗,路况好就离开。
饭后,没有闲着。
奉衍将给残碑上的字符拍了照,照片可能有不清晰之处,他还要人工拓印一份。
过云从回了自己的房间,打开了那一箱子过峰送给匡进步的学习资料。一页一页翻过去,是要看看里面还有没有其他夹层。
时钟一圈一圈走着,不知不觉指向了22:35。
把一箱子的书籍逐页翻查,没有新的收获。既没有提到夹带批命的旧书是谁送的,也没有第二份有异常的物品出现。
将这些东西重新归整好,明天还是要通过邮政寄回沪城。说不定第一遍没能看出什么线索,以后结合了其他事物会有新发现。
过云从忙好这一切打算休息。
去浴室,一抬头看到镜子里的这张脸,手上的动作不由停了下来。
她没忍住再次取出了口袋里的黄纸,又看了一遍过于精准的批命。
窗外,风忽然停了。
夜安静得寂寥。寂寥时分,人不免多想。
这具身体与她曾经的长相有七成相似。
原身的出生日期,与她第一世的死亡日期是同月同日,而相差了一百二十年。批命意味着过峰父母的死亡也许另有内情,这一切是巧合吗?还是藏着某种秘密的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