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守文的目光扫过来,眼中略疑,“你是何意?”
“臣用兵多年,还从未见过在战书中写明自己将要自何处发兵的主帅。”叶增用手指轻点那战书上所说天启令晋国自霍北西出海军的字块,“想必王绍威此番是不欲与淳国战,因而特在战书中注此漏洞,好叫淳军有所防备,亦为自己留有余地。”
孟守文仍是疑道:“岂知此非王绍威之计、欲诱淳军上当?”
叶增却摇头,“倘晋国此番果欲伐淳,又何必多此一举下此战书,直接趁淳军无备而奇袭我北面军港岂不更为便宜?臣料王绍威定是心疼手中兵马,不愿因天启之故而折损晋国精兵——须知晋国虽是连年畏服于天启,却未必是真心臣服于裴贼——但又不得不西发海军做做样子,以免天启论其畏战之罪而诏澜州其余诸侯共伐晋国。王上莫要忘了,当初宣帝被彭王囚于夏阳,王绍威受天启宰相密诏三番竟不发一兵,一个因畏战而连自家天子都视而不救的人,如今又哪里来的胆子敢为了裴贼而出兵犯扰素以舟师海军为傲的淳国?且以淳国如今兵威,晋军焉有不惧之理?”
孟守文深深思虑,不由眯眼,“简言之,便是晋国虽不欲战、却不敢不战,虽出兵伐淳、却亦不敢得罪淳国,竟冀望能不损一兵一马全身而退?”他不禁冷哼,“这个王绍威,竟当真是熊包软蛋一般的男人。”
叶增点头,又道:“若依臣之见,王上应下密札于彭将军处,令北海大营佯出海军,但不可见敌即攻,当见机行事;若晋军见我出军便不战而走,则我亦不必穷追其军,如此也可省我兵马粮秣。王上今之雄心全在南下,则北疆战事不举为妙。倘王绍威今次果真不欲与淳国战,此亦我军幸事。”
又是沉吟许久,孟守文忽而抬眼瞟他,“便由你挂帅出征,至军前面授此间机宜与彭泽成。”
叶增微愣,随即果断拒绝:“臣不习海战,倘使此番挂帅,若军前决策一旦有失,将置北疆诸营将兵于何地?”
孟守文全然不理他的拒意,“我自有思量,你只需奉谕便是。”
谁知叶增拒意坚决,深皱眉头道:“王上此谕不可妄下。”
孟守文走近他,盯着他:“依你先前之言,此番淳国海军与晋军多半不会真的交战,你是否精通海战,又有甚要紧?”
“王上所图究竟为何?”叶增眉头皱得愈深。
孟守文微不可见地扯了下嘴角,“在淳国南疆战功赫赫的鹰冲将军,倘是能在北疆亦得功名,这朝中上下的世家文武还有谁敢再不满你的出身?将来待你权领三军、提兵南下之时,又有谁敢说我淳国之中还有比你更通四境各军、比你更功勋卓著的将领?而你之名将盛誉,亦将再次遍传东陆,令天启均廷不战自惧。此番王绍威既予我如此大好机会,我又岂能不用之?”
叶增闻言思索片刻,这才明白了他的用意,脸色唰地一黑,神情竟是有些不豫,沉声道:“夺北疆诸营将兵之功,此臣所不愿也。”
这是孟守文头一回遭他当面抗令,不禁亦黑了脸,不快道:“你所愿为何?”
“此北疆战事,自当择北疆诸营良将为帅;此战若叙其功,自当归于北疆帅将。”
孟守文闻言瞪他,“你身为将臣,所图为何?”
叶增微愣,旋即利落道:“安国。”
“此番令你挂帅北上,是为安国否?”
叶增沉默,良久答:“是。”
“那还有甚可多说的?”孟守文收回目光,神色已表明自己不愿于此事多言一字。
叶增便不再进言,可亦未受命,依旧用沉默表示自己对他此番决定的不认可。
然而他的沉默并没能持续很久,殿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之声,继而殿门被人猛烈地叩响,不待孟守文应声,那最中间的两扇朱门便被骤然撞开,殿外的内侍根本来不及阻拦,几位淳国德高望重的世家老臣便已持笏硬闯进来。
“王上!”
“王上!”
“王上!”
他们甫一入殿便跪倒在丹墀之上,声泪俱下地叩首,口中连连念着这二字。
孟守文惊讶地转身,待看清了来者为何人后,又微微凝起了眉头。
这三位代表了淳国外朝最高权力的世家耆老——掌国政的大司徒陶询、掌谏议的大司空徐怀常、掌武事的大司马邓甘——虽平日里多有不和,然而今次竟是极为罕见地齐齐聚首前来觐见。
他心下自然不解这些老臣此时闯入殿来是为何要事,但已下意识地前迈两步、弯下腰去搀扶最前面那一人,口中道:“徐卿何故如此?起来说话便是。”
这位金印紫绶、位列上卿的淳国大司空此时正额首抵地、涕泪纵流,然而却意态坚决地拒绝了孟守文扶他起身,仍旧跪着开口,声腔沙哑而苍老:“臣等曾佐助先王治国二十余载,今不忍见淳国基业毁于王上手中,乃拼死前来犯颜进谏!”
这短短数语有如碎石落地,震得空无一人的大殿内旋起铮铮回音,入耳如针,刺烈非常。
闻言,孟守文脸上方才惊讶的神色逐渐消褪,转而浮上了一层冷淡的朔青色。他静立半晌,将面前跪着的三人一一打量了个遍,眼底已掠过些许了然之色,嘴角却扬起一个堪称和煦的微笑,淡声问道:“我有何德政阙失之处,敢劳三公亲来问教?”
--
“臣用兵多年,还从未见过在战书中写明自己将要自何处发兵的主帅。”叶增用手指轻点那战书上所说天启令晋国自霍北西出海军的字块,“想必王绍威此番是不欲与淳国战,因而特在战书中注此漏洞,好叫淳军有所防备,亦为自己留有余地。”
孟守文仍是疑道:“岂知此非王绍威之计、欲诱淳军上当?”
叶增却摇头,“倘晋国此番果欲伐淳,又何必多此一举下此战书,直接趁淳军无备而奇袭我北面军港岂不更为便宜?臣料王绍威定是心疼手中兵马,不愿因天启之故而折损晋国精兵——须知晋国虽是连年畏服于天启,却未必是真心臣服于裴贼——但又不得不西发海军做做样子,以免天启论其畏战之罪而诏澜州其余诸侯共伐晋国。王上莫要忘了,当初宣帝被彭王囚于夏阳,王绍威受天启宰相密诏三番竟不发一兵,一个因畏战而连自家天子都视而不救的人,如今又哪里来的胆子敢为了裴贼而出兵犯扰素以舟师海军为傲的淳国?且以淳国如今兵威,晋军焉有不惧之理?”
孟守文深深思虑,不由眯眼,“简言之,便是晋国虽不欲战、却不敢不战,虽出兵伐淳、却亦不敢得罪淳国,竟冀望能不损一兵一马全身而退?”他不禁冷哼,“这个王绍威,竟当真是熊包软蛋一般的男人。”
叶增点头,又道:“若依臣之见,王上应下密札于彭将军处,令北海大营佯出海军,但不可见敌即攻,当见机行事;若晋军见我出军便不战而走,则我亦不必穷追其军,如此也可省我兵马粮秣。王上今之雄心全在南下,则北疆战事不举为妙。倘王绍威今次果真不欲与淳国战,此亦我军幸事。”
又是沉吟许久,孟守文忽而抬眼瞟他,“便由你挂帅出征,至军前面授此间机宜与彭泽成。”
叶增微愣,随即果断拒绝:“臣不习海战,倘使此番挂帅,若军前决策一旦有失,将置北疆诸营将兵于何地?”
孟守文全然不理他的拒意,“我自有思量,你只需奉谕便是。”
谁知叶增拒意坚决,深皱眉头道:“王上此谕不可妄下。”
孟守文走近他,盯着他:“依你先前之言,此番淳国海军与晋军多半不会真的交战,你是否精通海战,又有甚要紧?”
“王上所图究竟为何?”叶增眉头皱得愈深。
孟守文微不可见地扯了下嘴角,“在淳国南疆战功赫赫的鹰冲将军,倘是能在北疆亦得功名,这朝中上下的世家文武还有谁敢再不满你的出身?将来待你权领三军、提兵南下之时,又有谁敢说我淳国之中还有比你更通四境各军、比你更功勋卓著的将领?而你之名将盛誉,亦将再次遍传东陆,令天启均廷不战自惧。此番王绍威既予我如此大好机会,我又岂能不用之?”
叶增闻言思索片刻,这才明白了他的用意,脸色唰地一黑,神情竟是有些不豫,沉声道:“夺北疆诸营将兵之功,此臣所不愿也。”
这是孟守文头一回遭他当面抗令,不禁亦黑了脸,不快道:“你所愿为何?”
“此北疆战事,自当择北疆诸营良将为帅;此战若叙其功,自当归于北疆帅将。”
孟守文闻言瞪他,“你身为将臣,所图为何?”
叶增微愣,旋即利落道:“安国。”
“此番令你挂帅北上,是为安国否?”
叶增沉默,良久答:“是。”
“那还有甚可多说的?”孟守文收回目光,神色已表明自己不愿于此事多言一字。
叶增便不再进言,可亦未受命,依旧用沉默表示自己对他此番决定的不认可。
然而他的沉默并没能持续很久,殿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之声,继而殿门被人猛烈地叩响,不待孟守文应声,那最中间的两扇朱门便被骤然撞开,殿外的内侍根本来不及阻拦,几位淳国德高望重的世家老臣便已持笏硬闯进来。
“王上!”
“王上!”
“王上!”
他们甫一入殿便跪倒在丹墀之上,声泪俱下地叩首,口中连连念着这二字。
孟守文惊讶地转身,待看清了来者为何人后,又微微凝起了眉头。
这三位代表了淳国外朝最高权力的世家耆老——掌国政的大司徒陶询、掌谏议的大司空徐怀常、掌武事的大司马邓甘——虽平日里多有不和,然而今次竟是极为罕见地齐齐聚首前来觐见。
他心下自然不解这些老臣此时闯入殿来是为何要事,但已下意识地前迈两步、弯下腰去搀扶最前面那一人,口中道:“徐卿何故如此?起来说话便是。”
这位金印紫绶、位列上卿的淳国大司空此时正额首抵地、涕泪纵流,然而却意态坚决地拒绝了孟守文扶他起身,仍旧跪着开口,声腔沙哑而苍老:“臣等曾佐助先王治国二十余载,今不忍见淳国基业毁于王上手中,乃拼死前来犯颜进谏!”
这短短数语有如碎石落地,震得空无一人的大殿内旋起铮铮回音,入耳如针,刺烈非常。
闻言,孟守文脸上方才惊讶的神色逐渐消褪,转而浮上了一层冷淡的朔青色。他静立半晌,将面前跪着的三人一一打量了个遍,眼底已掠过些许了然之色,嘴角却扬起一个堪称和煦的微笑,淡声问道:“我有何德政阙失之处,敢劳三公亲来问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