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的年号为“景隆”,在位期间十八年不变,故人称“景隆帝”。而新君登基,按礼制肯定是要更换年号,于是礼部与钦天监合议之后,拟了十几个年号,以供新君选择。
朱贺霖一个都看不上,最后自己定了一个年号,叫做——清河。
“海晏河清嘛,兆头多好。”他振振有词地说,“父皇也喜欢这个,他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满意。”
钦天监只管测吉凶,只要占卜的结果好,倒是没什么意见。礼部的老大臣们可就炸了锅——
谁不知道,当朝第一红人,新上任的吏部左侍郎苏晏苏大人,表字“清河”?
嗣皇帝这是何意,莫非还想借此昭告天下,他对苏侍郎另眼相待、别有幽情,甚至以年号为鸳盟?
虽说不少人暗中怀疑,新君与苏侍郎之间说不定真有点什么出格的事,但只要不见光,基本没人会去深挖君王隐私、去和铁齿钢牙的苏十二当面硬杠,毕竟被免职的贾公济贾御史就是前车之鉴。
但嗣皇帝此举,分明就是把私情摆到了台面上,连遮掩都不要了!
礼部官员们哗然起来,纷纷劝谏诤驳,反弹得厉害。
就连苏晏自己听说了这事,也在惊愕之后,恼羞成怒起来。他当即进宫,请朱贺霖打消这个奇葩念头,另定年号。
朱贺霖以前对他可谓言听计从,却在这件事上十分坚决,几乎到了固执己见的地步。
苏晏口水都说干了也不见效,最后发起狠,要亲手烧掉朱贺霖一柜子珍藏的话本和小黄图。
朱贺霖最后勉强妥协了……一半,将“清河”改为“清和”,对外宣称两个字分别取自圣贤书,是“继世清平,抱德炀和”的意思,当为年号,以顺天下。
礼部官员一翻书,果然有这两个词,并且百姓们就算未读诗书,也能很容易地把“清和”理解为“政清人和”,不算离谱。
虽然官员们仍觉得有歧义,但还是见好就收得了,免得被人指谪老仆欺主。
最后年号就这么一波三折地定了下来。
朱贺霖付出小小的让步,用谐音梗打赢了与官员们的第一场口水战。
至于苏晏,苏晏已经无话可说了……他怀疑朱贺霖一开始就想好了“清和”二字,否则不会连两个字的出处都事先准备好,这完全就是在运用“想开窗,先说要拆屋顶”的心理战术。
最后的结果正中这小子下怀,而他还要摆出一副“朕委屈,朕还没正式登基就被你们这些老臣欺负”的憋屈嘴脸。
张牙舞爪的小虎崽,转头长成了大老虎,还自带一股子天生的流氓气,又痞又彪,与他爹完全不是一个类型……苏晏扶了扶额,觉得自己这个挂名的老师任重道远。
登基大典后的第一次奉天门朝会,朱贺霖就下旨擢升与奖励了一批官员,多是在“太子回朝继位”事件中立功出力的,打头的两个就是苏晏与沈柒。
苏晏以吏部左侍郎的官职,加封文华殿大学士,正式入阁。
沈柒擢为锦衣卫指挥使,掌本卫印。
其他晋升官员不一而足。
苏晏知道朱贺霖要让他进内阁,但一入阁就是第三排位,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排位第一的“中极殿大学士”是新首辅杨亭没跑了;谢时燕虽然没有多大政绩,但毕竟资历摆在那里,担任排位第二的“建极殿大学士”。
而他苏晏刚刚入阁,又是绝无仅有的“弱冠阁老”,还以为会从最末位做起,没想到直接第三了。
朱贺霖把另外两个从六部提上来的大臣封为“武英殿大学士“与”文渊阁大学士”,分列第四与第五。
最后一个“东阁大学士”就给先空着,像个看得见、吃不着的香饽饽,被朱贺霖拿来钓想入阁的官员——想要这最后的肥缺吗?那就听朕的话,给朕好好干活。
苏晏也是服了,事后私下问:“这是谁给你出的主意?”
朱贺霖得意地瞟了他一眼:“小爷自己想的!”
不仅如此,这位鬼点子颇多的新帝,还对阁臣们的职位重新做了调整:首辅一人不变,次辅只剩两人,其他都是群辅。
一正、两副、三助教,内阁顿时话语权分明。
荣升为次辅的苏晏,怎么看都像跟老资历的谢时燕平起平坐了。
在朝臣们认为苏晏深得先帝青眼,以他这般小小年纪,已经红得不能再红的时候,苏晏再次一夜爆红,差点就位极人臣。
苏府顿时门庭若市,不知多少官员明里暗里来抱这位新贵的大腿,更有许多打着同年、同窗的旗号来拉关系。
甚至与他参加过同一场会试,因为考试时号房在茅厕旁边导致发挥失常,最后只混了个地方知县的官员,都敢厚着脸皮自称是他“同年”,上赶着给他送礼。
还有不少低阶官员与不中举的士子,连“同年”“同窗”的边儿都沾不上,就想了个办法,刻印章“苏学士牛马走某某”“十二门下走狗某某”——这个某某就是他们自个儿的名字,盖在自己写的字儿、画的画儿上,四处招摇,自诩风流。
一时间,京城满街摇折扇的都是苏十二的“门下走狗”,笔砚店里各种材质的空印柱子都卖脱销了。
苏晏被这些不请自来的牛马和走狗们烦死,偷偷跑去沈柒府上躲了几天清净。
--
朱贺霖一个都看不上,最后自己定了一个年号,叫做——清河。
“海晏河清嘛,兆头多好。”他振振有词地说,“父皇也喜欢这个,他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满意。”
钦天监只管测吉凶,只要占卜的结果好,倒是没什么意见。礼部的老大臣们可就炸了锅——
谁不知道,当朝第一红人,新上任的吏部左侍郎苏晏苏大人,表字“清河”?
嗣皇帝这是何意,莫非还想借此昭告天下,他对苏侍郎另眼相待、别有幽情,甚至以年号为鸳盟?
虽说不少人暗中怀疑,新君与苏侍郎之间说不定真有点什么出格的事,但只要不见光,基本没人会去深挖君王隐私、去和铁齿钢牙的苏十二当面硬杠,毕竟被免职的贾公济贾御史就是前车之鉴。
但嗣皇帝此举,分明就是把私情摆到了台面上,连遮掩都不要了!
礼部官员们哗然起来,纷纷劝谏诤驳,反弹得厉害。
就连苏晏自己听说了这事,也在惊愕之后,恼羞成怒起来。他当即进宫,请朱贺霖打消这个奇葩念头,另定年号。
朱贺霖以前对他可谓言听计从,却在这件事上十分坚决,几乎到了固执己见的地步。
苏晏口水都说干了也不见效,最后发起狠,要亲手烧掉朱贺霖一柜子珍藏的话本和小黄图。
朱贺霖最后勉强妥协了……一半,将“清河”改为“清和”,对外宣称两个字分别取自圣贤书,是“继世清平,抱德炀和”的意思,当为年号,以顺天下。
礼部官员一翻书,果然有这两个词,并且百姓们就算未读诗书,也能很容易地把“清和”理解为“政清人和”,不算离谱。
虽然官员们仍觉得有歧义,但还是见好就收得了,免得被人指谪老仆欺主。
最后年号就这么一波三折地定了下来。
朱贺霖付出小小的让步,用谐音梗打赢了与官员们的第一场口水战。
至于苏晏,苏晏已经无话可说了……他怀疑朱贺霖一开始就想好了“清和”二字,否则不会连两个字的出处都事先准备好,这完全就是在运用“想开窗,先说要拆屋顶”的心理战术。
最后的结果正中这小子下怀,而他还要摆出一副“朕委屈,朕还没正式登基就被你们这些老臣欺负”的憋屈嘴脸。
张牙舞爪的小虎崽,转头长成了大老虎,还自带一股子天生的流氓气,又痞又彪,与他爹完全不是一个类型……苏晏扶了扶额,觉得自己这个挂名的老师任重道远。
登基大典后的第一次奉天门朝会,朱贺霖就下旨擢升与奖励了一批官员,多是在“太子回朝继位”事件中立功出力的,打头的两个就是苏晏与沈柒。
苏晏以吏部左侍郎的官职,加封文华殿大学士,正式入阁。
沈柒擢为锦衣卫指挥使,掌本卫印。
其他晋升官员不一而足。
苏晏知道朱贺霖要让他进内阁,但一入阁就是第三排位,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排位第一的“中极殿大学士”是新首辅杨亭没跑了;谢时燕虽然没有多大政绩,但毕竟资历摆在那里,担任排位第二的“建极殿大学士”。
而他苏晏刚刚入阁,又是绝无仅有的“弱冠阁老”,还以为会从最末位做起,没想到直接第三了。
朱贺霖把另外两个从六部提上来的大臣封为“武英殿大学士“与”文渊阁大学士”,分列第四与第五。
最后一个“东阁大学士”就给先空着,像个看得见、吃不着的香饽饽,被朱贺霖拿来钓想入阁的官员——想要这最后的肥缺吗?那就听朕的话,给朕好好干活。
苏晏也是服了,事后私下问:“这是谁给你出的主意?”
朱贺霖得意地瞟了他一眼:“小爷自己想的!”
不仅如此,这位鬼点子颇多的新帝,还对阁臣们的职位重新做了调整:首辅一人不变,次辅只剩两人,其他都是群辅。
一正、两副、三助教,内阁顿时话语权分明。
荣升为次辅的苏晏,怎么看都像跟老资历的谢时燕平起平坐了。
在朝臣们认为苏晏深得先帝青眼,以他这般小小年纪,已经红得不能再红的时候,苏晏再次一夜爆红,差点就位极人臣。
苏府顿时门庭若市,不知多少官员明里暗里来抱这位新贵的大腿,更有许多打着同年、同窗的旗号来拉关系。
甚至与他参加过同一场会试,因为考试时号房在茅厕旁边导致发挥失常,最后只混了个地方知县的官员,都敢厚着脸皮自称是他“同年”,上赶着给他送礼。
还有不少低阶官员与不中举的士子,连“同年”“同窗”的边儿都沾不上,就想了个办法,刻印章“苏学士牛马走某某”“十二门下走狗某某”——这个某某就是他们自个儿的名字,盖在自己写的字儿、画的画儿上,四处招摇,自诩风流。
一时间,京城满街摇折扇的都是苏十二的“门下走狗”,笔砚店里各种材质的空印柱子都卖脱销了。
苏晏被这些不请自来的牛马和走狗们烦死,偷偷跑去沈柒府上躲了几天清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