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思歌道,“现在比之前更有名了。”
听着她夸奖,夏倦书笑出声来,“他要是知道我如今掌管弦记这么胡来,只怕真要拿棍子抽我。”
阮思歌一怂,“真的啊?”
“抽我不至于,会罚我去刨背板,这个最累手了。”
勉强逃离堵车后,车子顺畅行驶在路上,夏倦书声音平和,缓缓讲起旧事:“那时乐器厂是死工资,但稳定,乐手也信任,货源能卖得出去。订制琵琶在那个年代是条死路,他又没名声,挣不了几个钱,为了一个不确定丢了稳定的工作,身边人都不赞同他从乐器厂出来。”
“但他轴啊,不甘于日复一日几乎全无创新地做琵琶,毅然独立出来开了弦记,起先为了维持生计也是批量做平价琵琶,再批量卖,后面有钱了才开始接订制,一年一年坚持下来,弦记就这么存活了。”
阮思歌静静听着,一位处事果断敢于冒险的长者形象扑面而来。
“琵琶嘛,一般家里有一位长辈会,小辈中肯定也有一个跟着学的,所以那时他接下的单,有些子辈的如今还在弦记订购。”
夏倦书说完,叹了口气,“我是做不到他那般的影响力了。”
“只能勉强吃老本。”
阮思歌想到那把他放到工作室被封起来的琵琶,像是任炳制琴的起点,而另一把被捐到博物馆的琵琶,既象征着他制琴技艺的高超,又像是给他一生的制琴生涯完美收了尾。
两把琵琶,贯穿了一个人简单却丰富的一生。
不知为何,明明是美好的结局,却总觉得有些悲凉,阮思歌心下意动,心酸酸的:“你并不是在吃老本,哪怕是小辈依据长辈的情分订购,但这把琵琶面对的是一个新的琵琶手,而不是那位长辈,琵琶也是新的,每一把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一位琵琶手都不会忘记人生第一把琵琶的制琴师名字。”
阮思歌不排除是自己记性好所以记到现在,但同时也笃定这个结果几乎适用于所有乐手,语气肯定:“就像我,第一次拿到琵琶时,就已经把这个名字记到了心里。”
“夏倦书。”
掷地有声。
夏倦书经手了那么多把琵琶,有时甚至连琴手的名字都不知道,更不要提见上一面,这时的阮思歌不是朋友,亦不是一个请求他修复琵琶的拜托人角色,是完完全全站在一个曾买到他琵琶的乐手的位置在跟他对话。
他定定朝她看去,阮思歌神色坚定认真,甚至让他开始反思一直以来制琵琶的态度,那目光太犀利,只一秒夏倦书就收回了目光,双唇紧闭,极力忍耐着,良久降下车速才道,“我们到延林镇了。”
阮思歌往窗外看去,只见此时的延林镇一改往日的安静,镇口灯火辉煌,热闹非凡,正中央依银杏搭起了一座舞台,宽阔的路边全被小摊占满,他们车过去都格外费劲。
小贩吊着灯卖着街边小吃,地上铺陈了套圈游戏,还有一些卖家常器具的摊贩,笑容满面招待着客人,小朋友在摊位前流窜,街道上人流如织,格外欢乐。
阮思歌被这种场面惊到,目不转睛看着,回头问他:“这是什么庆典吗?”
“庙会。”
夏倦书轻声答:“忘记跟你说了,没想到今年提前三天就开始准备了。”
“什么庙会?”
“三月三。”
开车过来一路上也能感受到路边摊位的数量,夏倦书只怕这还远远不够,提前给她做好心理预期,“这还不是最热闹的时候。”
第26章 、怎么可能只单单精通琵琶。
街道上实在拥挤,车流夹杂着人流,几乎不能动弹,最后在路上堵了半个多小时,夏倦书才把送回到民宿。
阮思歌挥手跟他告别。
等她回了民宿,才知道这场庙会有多盛大,舞台就设在镇上年龄最大的银杏树旁边,上香的地方则是在附小里面,据说延林附小是由寺庙改建来的,佛像就供奉在里面。
虽不是国家规定假期,为适应民情,附小在庙会期间会放三天假,但提前几天摊贩为了争取最佳摊位,已经早早开始划地盘准备,小学生放学必经之路,全是好吃好玩的,自然挡不住诱惑,提前就开始要零花钱了。
任灵灵此时就在缠着王瑞华要零花钱,说未来几天都不回来吃饭,要跟朋友吃街边小吃。
王瑞华自然不应,要她回来吃饭,威胁说不然就连放假去庙会的钱也不会给。
母女俩正僵持着,阮思歌进来了,王瑞华急忙把女儿搂紧按在了座位上,朝她迎了上来,轻道:“思歌回来了啊,晚饭还没吃吧?我这就去准备。”
阮思歌点头,“简单做个面就行。”
任灵灵瞧见母亲走了,撇着嘴又跟去了厨房,嘴里还在念着零花钱。
阮思歌转身准备上楼,拐角又碰到了牧章,小心翼翼对她道,“你今天一天都不在诶。”
“嗯,有点事出去了。”
他几乎挡住了半边的楼梯,避开也不好上,阮思歌只能回答。
牧章笑着邀请,“过两天延林镇有庙会我们能一起去吗?”
“我不喜欢跟陌生人同行,不好意思。”
阮思歌摇摇头,伸手把他拉下了一台阶,宽度宽裕了才抬脚上楼。
等了半个小时,王瑞华的面还没做好,想必是被任灵灵缠得够呛,阮思歌正想下楼看看情况,手机突然响起,是娄晓蓉,“思歌,我今天好像在市里看到你了。”
--
听着她夸奖,夏倦书笑出声来,“他要是知道我如今掌管弦记这么胡来,只怕真要拿棍子抽我。”
阮思歌一怂,“真的啊?”
“抽我不至于,会罚我去刨背板,这个最累手了。”
勉强逃离堵车后,车子顺畅行驶在路上,夏倦书声音平和,缓缓讲起旧事:“那时乐器厂是死工资,但稳定,乐手也信任,货源能卖得出去。订制琵琶在那个年代是条死路,他又没名声,挣不了几个钱,为了一个不确定丢了稳定的工作,身边人都不赞同他从乐器厂出来。”
“但他轴啊,不甘于日复一日几乎全无创新地做琵琶,毅然独立出来开了弦记,起先为了维持生计也是批量做平价琵琶,再批量卖,后面有钱了才开始接订制,一年一年坚持下来,弦记就这么存活了。”
阮思歌静静听着,一位处事果断敢于冒险的长者形象扑面而来。
“琵琶嘛,一般家里有一位长辈会,小辈中肯定也有一个跟着学的,所以那时他接下的单,有些子辈的如今还在弦记订购。”
夏倦书说完,叹了口气,“我是做不到他那般的影响力了。”
“只能勉强吃老本。”
阮思歌想到那把他放到工作室被封起来的琵琶,像是任炳制琴的起点,而另一把被捐到博物馆的琵琶,既象征着他制琴技艺的高超,又像是给他一生的制琴生涯完美收了尾。
两把琵琶,贯穿了一个人简单却丰富的一生。
不知为何,明明是美好的结局,却总觉得有些悲凉,阮思歌心下意动,心酸酸的:“你并不是在吃老本,哪怕是小辈依据长辈的情分订购,但这把琵琶面对的是一个新的琵琶手,而不是那位长辈,琵琶也是新的,每一把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一位琵琶手都不会忘记人生第一把琵琶的制琴师名字。”
阮思歌不排除是自己记性好所以记到现在,但同时也笃定这个结果几乎适用于所有乐手,语气肯定:“就像我,第一次拿到琵琶时,就已经把这个名字记到了心里。”
“夏倦书。”
掷地有声。
夏倦书经手了那么多把琵琶,有时甚至连琴手的名字都不知道,更不要提见上一面,这时的阮思歌不是朋友,亦不是一个请求他修复琵琶的拜托人角色,是完完全全站在一个曾买到他琵琶的乐手的位置在跟他对话。
他定定朝她看去,阮思歌神色坚定认真,甚至让他开始反思一直以来制琵琶的态度,那目光太犀利,只一秒夏倦书就收回了目光,双唇紧闭,极力忍耐着,良久降下车速才道,“我们到延林镇了。”
阮思歌往窗外看去,只见此时的延林镇一改往日的安静,镇口灯火辉煌,热闹非凡,正中央依银杏搭起了一座舞台,宽阔的路边全被小摊占满,他们车过去都格外费劲。
小贩吊着灯卖着街边小吃,地上铺陈了套圈游戏,还有一些卖家常器具的摊贩,笑容满面招待着客人,小朋友在摊位前流窜,街道上人流如织,格外欢乐。
阮思歌被这种场面惊到,目不转睛看着,回头问他:“这是什么庆典吗?”
“庙会。”
夏倦书轻声答:“忘记跟你说了,没想到今年提前三天就开始准备了。”
“什么庙会?”
“三月三。”
开车过来一路上也能感受到路边摊位的数量,夏倦书只怕这还远远不够,提前给她做好心理预期,“这还不是最热闹的时候。”
第26章 、怎么可能只单单精通琵琶。
街道上实在拥挤,车流夹杂着人流,几乎不能动弹,最后在路上堵了半个多小时,夏倦书才把送回到民宿。
阮思歌挥手跟他告别。
等她回了民宿,才知道这场庙会有多盛大,舞台就设在镇上年龄最大的银杏树旁边,上香的地方则是在附小里面,据说延林附小是由寺庙改建来的,佛像就供奉在里面。
虽不是国家规定假期,为适应民情,附小在庙会期间会放三天假,但提前几天摊贩为了争取最佳摊位,已经早早开始划地盘准备,小学生放学必经之路,全是好吃好玩的,自然挡不住诱惑,提前就开始要零花钱了。
任灵灵此时就在缠着王瑞华要零花钱,说未来几天都不回来吃饭,要跟朋友吃街边小吃。
王瑞华自然不应,要她回来吃饭,威胁说不然就连放假去庙会的钱也不会给。
母女俩正僵持着,阮思歌进来了,王瑞华急忙把女儿搂紧按在了座位上,朝她迎了上来,轻道:“思歌回来了啊,晚饭还没吃吧?我这就去准备。”
阮思歌点头,“简单做个面就行。”
任灵灵瞧见母亲走了,撇着嘴又跟去了厨房,嘴里还在念着零花钱。
阮思歌转身准备上楼,拐角又碰到了牧章,小心翼翼对她道,“你今天一天都不在诶。”
“嗯,有点事出去了。”
他几乎挡住了半边的楼梯,避开也不好上,阮思歌只能回答。
牧章笑着邀请,“过两天延林镇有庙会我们能一起去吗?”
“我不喜欢跟陌生人同行,不好意思。”
阮思歌摇摇头,伸手把他拉下了一台阶,宽度宽裕了才抬脚上楼。
等了半个小时,王瑞华的面还没做好,想必是被任灵灵缠得够呛,阮思歌正想下楼看看情况,手机突然响起,是娄晓蓉,“思歌,我今天好像在市里看到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