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雁门保卫之战,真正成就了姜祖望的战神之名。
这许多年来,雁门战事虽频频发生,但多是局部冲突,往往不用等到他亲自出马,战事便已停息。军中人都知他年轻时便有战神之名,但也仅此而已。
直到这一次,所有人方得以亲眼见证,何为出入战场如无人之境。他曾数次在战局胶着不利之时突阵,神威凛凛,无人可挡,于万军中斩敌将之首,从而力玩狂澜,扭转战局。以致于到了后来,他帅旗所至之地,狄军望风披靡,纷纷绕道,无人胆敢和他对战。
然而,纵有擒虎缚龙之力,他却也是个人。
就在雁门无虞,所有人都松下一口气的时候,他支撑不住,倒了下去。
据说当时,战事刚刚结束。战果不易,满场都是劫后重生般的欢呼声,却唯独不见大将军,最后当部下找到他的时候,发现他一个人在大帐中,倒在了地上。直到那个时候,众人才知,原来西关消息传到的当日,他便旧伤复发,只是一直压着,没有显露出来而已。
到了那时,他的伤已是极重,呕血不止,人数度昏迷。
这道奏报,是他随后短暂清醒之时口述,由文书代笔而成。
他揽下了用人不当的罪责,为西关之变,向朝廷请罪,也为自己无法再继续统领这场北方大战、辜负皇帝陛下的信任而深感内疚。为避免耽误前线大事,他已临时授命长宁将军,暂时代他摄理军务,继续号令大军。
最后,他在奏报中说,这并非是他用人唯亲的提议,涉及国战之事,他绝不敢如此。同样,正是为了战事考虑,他才不能为了避嫌而弃用。这不但是他个人的举荐,也是军中上下一致拥戴的结果,所以,他斗胆提请朝廷,希望朝廷予以委任。
三天前,朝廷收到这道奏报之时,高贺第一个出言反对。
他的理由很充分。就算姜祖望揽了罪责,单就长宁将军的资历和年纪而言,由她担当如此重任,如同儿戏,不能服众。现在西关是侥幸才得以无事,雁门的这场战事,是否还有必要再继续下去,就待商榷,即便一定要战,也是另外择选更合适也更稳妥的人,而不是听凭雁门那帮军汉目无朝廷,自己说了算。
他的这个看法,代表了相当一拨人的忧虑。就连方清这些人,也感到有些迟疑。至于中间派,没有当场开口,更只是忌惮摄政王而已。
所有人都以为摄政王会当场反驳。没想到,他却轻描淡写地说,三日后的大朝上,再讨论此事。
他的这句看似随意的话,很多人过后暗中聚在一起,经过仔细分析,最后一致认定,这是摄政王要在当天逼迫原本的中间派也做出抉择的意思。
给出三天时间,就是要让所有人都想清楚和他作对的后果。
虽然刘向已经走了,禁军将军换成了少帝的人,但他的这个退让,被解读成了是对少帝的安抚,做给别人看的一种姿态。
他的手里,还牢牢地捏着陈伦的人马。更不用说,如今还集结在雁门的天下精兵。
这叫人如何不感到惶惶不安?
今夜,就是这场朝会到来前的最后一夜。
第94章
夜渐深,束慎徽离开书房,回到繁祉堂,歇了下去。
这是一个平静的夜晚。他睡得很沉,躺下去后,连一个翻身都无。
到了五更,夜最深沉的时分,这座皇城里的绝大部分人还在梦中酣眠之时,他醒了过来。
张宝看见寝堂的门窗后映出一片朦朦胧胧的灯色,知摄政王已经起身,带着两名小侍上去,叩门入内。
年后,摄政王就没住过皇宫了,再晚,他也会回到王府里歇息。
和平常一样,待洗漱更衣完毕,简单吃些早食,他便将出门,骑马去往皇宫,开始这一天的朝会。
看起来,今日确实只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再普通不过。
张宝的爹爹今年迅速地衰老了下去,摄政王不许他再跟着服侍,张宝完全地接过了事。不但如此,现在他也带着两个干儿子了。
在两个小侍的眼里,他不苟言笑,做事沉稳,俨然已是得了他们那位老太监爷爷的真传,他们对他颇是敬畏。然而张宝却知,自己是怎么一回事。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或许是王妃走了之后,他就感到周围的一切,慢慢变得和从前不一样了。他没法再像以前那样无忧无虑。更不知是从哪天开始,值夜不再躲懒打盹,不想说话,甚至连笑,也笑不出来了。他变成了一个沉默的人,变得越来越像他的爹爹。但他心里却又知道,他其实根本做不到像他爹爹那样,冷看白云苍狗,世事变幻。尤其最近,他感到无比的压抑,有时暗地甚至气得几乎就要吐血,但他却又不能表露半分。
此刻,他带人入了繁祉堂,像平日一样,有条不紊地服侍着摄政王洗漱更衣,完毕,站在一旁,看着摄政王一个人坐下,低了头,吃着送上的早食。
束慎徽就着摆在最近前的一碟苜须芽丝吃完了一碗米粥,落筷,抬头,正要起身,见张宝呆呆看着自己,眼皮有些浮肿,撞见自己望他,仿佛才惊回神,开口劝他再吃些。
束慎徽不觉饿,也没胃口:“我饱了。剩下没动过,你们分了吧。”
他却不依,苦苦又劝:“知殿下要赶早朝,本就备得少。殿下比早先已经消瘦了许多,爹爹吩咐过,要奴婢服侍好殿下。还有王妃!下回她和殿下见面,会以为奴婢又偷懒了,没有用心。”
--
这许多年来,雁门战事虽频频发生,但多是局部冲突,往往不用等到他亲自出马,战事便已停息。军中人都知他年轻时便有战神之名,但也仅此而已。
直到这一次,所有人方得以亲眼见证,何为出入战场如无人之境。他曾数次在战局胶着不利之时突阵,神威凛凛,无人可挡,于万军中斩敌将之首,从而力玩狂澜,扭转战局。以致于到了后来,他帅旗所至之地,狄军望风披靡,纷纷绕道,无人胆敢和他对战。
然而,纵有擒虎缚龙之力,他却也是个人。
就在雁门无虞,所有人都松下一口气的时候,他支撑不住,倒了下去。
据说当时,战事刚刚结束。战果不易,满场都是劫后重生般的欢呼声,却唯独不见大将军,最后当部下找到他的时候,发现他一个人在大帐中,倒在了地上。直到那个时候,众人才知,原来西关消息传到的当日,他便旧伤复发,只是一直压着,没有显露出来而已。
到了那时,他的伤已是极重,呕血不止,人数度昏迷。
这道奏报,是他随后短暂清醒之时口述,由文书代笔而成。
他揽下了用人不当的罪责,为西关之变,向朝廷请罪,也为自己无法再继续统领这场北方大战、辜负皇帝陛下的信任而深感内疚。为避免耽误前线大事,他已临时授命长宁将军,暂时代他摄理军务,继续号令大军。
最后,他在奏报中说,这并非是他用人唯亲的提议,涉及国战之事,他绝不敢如此。同样,正是为了战事考虑,他才不能为了避嫌而弃用。这不但是他个人的举荐,也是军中上下一致拥戴的结果,所以,他斗胆提请朝廷,希望朝廷予以委任。
三天前,朝廷收到这道奏报之时,高贺第一个出言反对。
他的理由很充分。就算姜祖望揽了罪责,单就长宁将军的资历和年纪而言,由她担当如此重任,如同儿戏,不能服众。现在西关是侥幸才得以无事,雁门的这场战事,是否还有必要再继续下去,就待商榷,即便一定要战,也是另外择选更合适也更稳妥的人,而不是听凭雁门那帮军汉目无朝廷,自己说了算。
他的这个看法,代表了相当一拨人的忧虑。就连方清这些人,也感到有些迟疑。至于中间派,没有当场开口,更只是忌惮摄政王而已。
所有人都以为摄政王会当场反驳。没想到,他却轻描淡写地说,三日后的大朝上,再讨论此事。
他的这句看似随意的话,很多人过后暗中聚在一起,经过仔细分析,最后一致认定,这是摄政王要在当天逼迫原本的中间派也做出抉择的意思。
给出三天时间,就是要让所有人都想清楚和他作对的后果。
虽然刘向已经走了,禁军将军换成了少帝的人,但他的这个退让,被解读成了是对少帝的安抚,做给别人看的一种姿态。
他的手里,还牢牢地捏着陈伦的人马。更不用说,如今还集结在雁门的天下精兵。
这叫人如何不感到惶惶不安?
今夜,就是这场朝会到来前的最后一夜。
第94章
夜渐深,束慎徽离开书房,回到繁祉堂,歇了下去。
这是一个平静的夜晚。他睡得很沉,躺下去后,连一个翻身都无。
到了五更,夜最深沉的时分,这座皇城里的绝大部分人还在梦中酣眠之时,他醒了过来。
张宝看见寝堂的门窗后映出一片朦朦胧胧的灯色,知摄政王已经起身,带着两名小侍上去,叩门入内。
年后,摄政王就没住过皇宫了,再晚,他也会回到王府里歇息。
和平常一样,待洗漱更衣完毕,简单吃些早食,他便将出门,骑马去往皇宫,开始这一天的朝会。
看起来,今日确实只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再普通不过。
张宝的爹爹今年迅速地衰老了下去,摄政王不许他再跟着服侍,张宝完全地接过了事。不但如此,现在他也带着两个干儿子了。
在两个小侍的眼里,他不苟言笑,做事沉稳,俨然已是得了他们那位老太监爷爷的真传,他们对他颇是敬畏。然而张宝却知,自己是怎么一回事。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或许是王妃走了之后,他就感到周围的一切,慢慢变得和从前不一样了。他没法再像以前那样无忧无虑。更不知是从哪天开始,值夜不再躲懒打盹,不想说话,甚至连笑,也笑不出来了。他变成了一个沉默的人,变得越来越像他的爹爹。但他心里却又知道,他其实根本做不到像他爹爹那样,冷看白云苍狗,世事变幻。尤其最近,他感到无比的压抑,有时暗地甚至气得几乎就要吐血,但他却又不能表露半分。
此刻,他带人入了繁祉堂,像平日一样,有条不紊地服侍着摄政王洗漱更衣,完毕,站在一旁,看着摄政王一个人坐下,低了头,吃着送上的早食。
束慎徽就着摆在最近前的一碟苜须芽丝吃完了一碗米粥,落筷,抬头,正要起身,见张宝呆呆看着自己,眼皮有些浮肿,撞见自己望他,仿佛才惊回神,开口劝他再吃些。
束慎徽不觉饿,也没胃口:“我饱了。剩下没动过,你们分了吧。”
他却不依,苦苦又劝:“知殿下要赶早朝,本就备得少。殿下比早先已经消瘦了许多,爹爹吩咐过,要奴婢服侍好殿下。还有王妃!下回她和殿下见面,会以为奴婢又偷懒了,没有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