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人的脑子就像一个巨大的滤网,不用借助旁的东西就能将信息过滤,并且分门别类。
所以他读书的速度是常人完全望尘莫及的。凌萧留心观察过,他平均一天一部书,闲的时候一天三部,很快就能翻完。
但这部《元京梦闻录》他拿在手里已经九天了。且他不是一章章地阅读,而是一直就停在其中一页上,并且只是将书拿在手里,却不怎么看,多数时候只望着天空发呆。
这在凌萧来说算是个新鲜事。所以,他也趁他忙时将那一页拿来看过,却见只是个平常的才子佳人的故事,心中不由越发奇怪。
这时,元知若已经将书翻到尾页,指着内角对他们道:“这里,你们看,这里本该有刊印编号,以便日后查找。”
三人都是惯常读书之人,对这个自是不陌生。
“但这本书上没有。你们看,这里只有这么一个符号。”元知若指了指内角那个看起来像朵芙蓉花的图案,“这就证明这本书不是走的文书局,而是私印的。这样的话,刊印数量肯定不多,并且多是在闺阁好友中赠阅,不给外人看的。至于那行商如何得到此书,怕是要另有隐情了。”
“这么想着,我就派人去打听哪个私印社惯用这个符号。这么一来二去,兜兜转转,才让我查到底细。”
元知若继续道,“原来,这书是从城西花角巷一户姓陆的人家传出来的。我打听了,这家本是书香门第,但家中长辈几年前离世,家中只余一个小姐,在姨妈祖母的照拂下过活。”
“那这么说来,此书就该是这位小姐所作。”寒氏月道。
“没错。”元知若道,“我已着人确认过,说这家小姐自幼习文,文采卓绝,在京城闺帷内甚有才名。还有人说只可惜是女子,若是男儿身,定能得取功名。”
“我也读过书中内容,大开大阖,豪气干云,实在难以想象是出自闺阁女儿之手。这下不止先生,连我都对这位陆九娘有几分好奇了。”他说着,指尖在书脊上轻抚了几下。
寒氏月也点了点头,道:“方才进门时,殿下说有消息带来,不知是否已经与这位陆姑娘有所沟通?”
“没错……”元知若道,“我已着人给陆府递了帖子,明日辰时,于国学监邀见。”
寒氏月松了口气,道:“此番周折,还要多谢九殿下。”
“先生言重了。”元知若道,又问凌萧和沈青阮,“二位明日也来吗?”
凌萧与沈青阮对视一眼,皆微微颔首。
元知若一笑,道:“如此甚好,那便明日见。”说完,便起身告辞去了。
第104章
陆九娘(一)
次日辰正,凌萧和沈青阮准时出现在寒氏月的院门口,一问才知,元知若和那位陆九娘都已经到了,正在内室叙话。
他们遂打帘进去,就见里间加了一道隔帘,寒氏月与元知若坐在外间,隔帘里朦朦胧胧坐着两名女子,一前一后。
前面那位甚是年轻,约么十八九岁年纪,坐在席上略有些恭谨。后面那位是个老嬷嬷,倒是颇有些气度,腰杆挺直,目不斜视。
一见他们进来,帘后二人当即起身。
元知若也站了起来,给他们介绍道:“这位就是《元京梦闻录》的作者,陆姑娘。”
说完,他又对帘内道,“这两位是凌公子与沈公子,是国学监监生,此番也是慕姑娘才名而来。”
两下见礼后,诸人纷纷落座。
忽然,帘内传来一声轻呼。凌萧一抬眼,敏锐地看到,坐在后方的那个嬷嬷不小心碰翻了小案上的茶盏,又快手将其扶正了。
“老身失礼。”帘内传来道歉声。那老嬷嬷声音压得很低,也不抬头,恭敬地坐在席上,似乎很是尴尬。
元知若温和道:“不妨事的,想是陆姑娘平日里不常出门,今日一下见这么多外男,怕是惊着你们了,倒是我们的不是。”
闻言,帘内那嬷嬷又颔首一礼。
凌萧目光微微一动,却没说什么。
寒氏月又煮了茶,将两杯递给他和沈青阮。他端起来品了一口,就听元知若道:“托氏月先生的福,吾等得以拜读姑娘大作,皆深为惊叹。不知姑娘一位闺阁女子,是如何写出如此精彩绝伦的游记,姑娘可愿为吾等解惑?”
闻言,帘内那位正襟危坐的姑娘欠了欠身,道:“九殿下谬赞,民女惶恐。民女幼时曾随父亲游历各方,因而见识了些各地的风土人情,奇闻轶事。如今得闲,将其书写下来而已。”
寒氏月一听,似是甚感兴趣,问道:“不知小姐去过何处?在下幼时也颇爱游历,或许曾与小姐去过同样的地方。”
“这……”那女子一听,迟疑了一下,支吾道,“时隔久远,有些记不清了。大概北面去过索伦,东面去过东……啊不,蛟东……东……”
“东蛟岛国?”元知若皱着眉,看她噎得难受,替她说道。
“啊,啊对。是东……东岛国。”她连连应声,又踟躇道,“南面……好像是去过……嗯,那叫什么……”
她身后的嬷嬷忽然咳了一声,陆姑娘一惊,立时住了嘴。
屋里顿时弥漫起一阵尴尬,元知若和寒氏月面上都有些错愕。
凌萧心下了然,看了沈青阮一眼,却见他没像平常一样与自己默契对视,而是抚着下颌,静静凝望着隔帘,一脸若有所思的样子。
--
所以他读书的速度是常人完全望尘莫及的。凌萧留心观察过,他平均一天一部书,闲的时候一天三部,很快就能翻完。
但这部《元京梦闻录》他拿在手里已经九天了。且他不是一章章地阅读,而是一直就停在其中一页上,并且只是将书拿在手里,却不怎么看,多数时候只望着天空发呆。
这在凌萧来说算是个新鲜事。所以,他也趁他忙时将那一页拿来看过,却见只是个平常的才子佳人的故事,心中不由越发奇怪。
这时,元知若已经将书翻到尾页,指着内角对他们道:“这里,你们看,这里本该有刊印编号,以便日后查找。”
三人都是惯常读书之人,对这个自是不陌生。
“但这本书上没有。你们看,这里只有这么一个符号。”元知若指了指内角那个看起来像朵芙蓉花的图案,“这就证明这本书不是走的文书局,而是私印的。这样的话,刊印数量肯定不多,并且多是在闺阁好友中赠阅,不给外人看的。至于那行商如何得到此书,怕是要另有隐情了。”
“这么想着,我就派人去打听哪个私印社惯用这个符号。这么一来二去,兜兜转转,才让我查到底细。”
元知若继续道,“原来,这书是从城西花角巷一户姓陆的人家传出来的。我打听了,这家本是书香门第,但家中长辈几年前离世,家中只余一个小姐,在姨妈祖母的照拂下过活。”
“那这么说来,此书就该是这位小姐所作。”寒氏月道。
“没错。”元知若道,“我已着人确认过,说这家小姐自幼习文,文采卓绝,在京城闺帷内甚有才名。还有人说只可惜是女子,若是男儿身,定能得取功名。”
“我也读过书中内容,大开大阖,豪气干云,实在难以想象是出自闺阁女儿之手。这下不止先生,连我都对这位陆九娘有几分好奇了。”他说着,指尖在书脊上轻抚了几下。
寒氏月也点了点头,道:“方才进门时,殿下说有消息带来,不知是否已经与这位陆姑娘有所沟通?”
“没错……”元知若道,“我已着人给陆府递了帖子,明日辰时,于国学监邀见。”
寒氏月松了口气,道:“此番周折,还要多谢九殿下。”
“先生言重了。”元知若道,又问凌萧和沈青阮,“二位明日也来吗?”
凌萧与沈青阮对视一眼,皆微微颔首。
元知若一笑,道:“如此甚好,那便明日见。”说完,便起身告辞去了。
第104章
陆九娘(一)
次日辰正,凌萧和沈青阮准时出现在寒氏月的院门口,一问才知,元知若和那位陆九娘都已经到了,正在内室叙话。
他们遂打帘进去,就见里间加了一道隔帘,寒氏月与元知若坐在外间,隔帘里朦朦胧胧坐着两名女子,一前一后。
前面那位甚是年轻,约么十八九岁年纪,坐在席上略有些恭谨。后面那位是个老嬷嬷,倒是颇有些气度,腰杆挺直,目不斜视。
一见他们进来,帘后二人当即起身。
元知若也站了起来,给他们介绍道:“这位就是《元京梦闻录》的作者,陆姑娘。”
说完,他又对帘内道,“这两位是凌公子与沈公子,是国学监监生,此番也是慕姑娘才名而来。”
两下见礼后,诸人纷纷落座。
忽然,帘内传来一声轻呼。凌萧一抬眼,敏锐地看到,坐在后方的那个嬷嬷不小心碰翻了小案上的茶盏,又快手将其扶正了。
“老身失礼。”帘内传来道歉声。那老嬷嬷声音压得很低,也不抬头,恭敬地坐在席上,似乎很是尴尬。
元知若温和道:“不妨事的,想是陆姑娘平日里不常出门,今日一下见这么多外男,怕是惊着你们了,倒是我们的不是。”
闻言,帘内那嬷嬷又颔首一礼。
凌萧目光微微一动,却没说什么。
寒氏月又煮了茶,将两杯递给他和沈青阮。他端起来品了一口,就听元知若道:“托氏月先生的福,吾等得以拜读姑娘大作,皆深为惊叹。不知姑娘一位闺阁女子,是如何写出如此精彩绝伦的游记,姑娘可愿为吾等解惑?”
闻言,帘内那位正襟危坐的姑娘欠了欠身,道:“九殿下谬赞,民女惶恐。民女幼时曾随父亲游历各方,因而见识了些各地的风土人情,奇闻轶事。如今得闲,将其书写下来而已。”
寒氏月一听,似是甚感兴趣,问道:“不知小姐去过何处?在下幼时也颇爱游历,或许曾与小姐去过同样的地方。”
“这……”那女子一听,迟疑了一下,支吾道,“时隔久远,有些记不清了。大概北面去过索伦,东面去过东……啊不,蛟东……东……”
“东蛟岛国?”元知若皱着眉,看她噎得难受,替她说道。
“啊,啊对。是东……东岛国。”她连连应声,又踟躇道,“南面……好像是去过……嗯,那叫什么……”
她身后的嬷嬷忽然咳了一声,陆姑娘一惊,立时住了嘴。
屋里顿时弥漫起一阵尴尬,元知若和寒氏月面上都有些错愕。
凌萧心下了然,看了沈青阮一眼,却见他没像平常一样与自己默契对视,而是抚着下颌,静静凝望着隔帘,一脸若有所思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