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因为这啊。
沈荷鼓励孩子,“好,奶奶听着。”
黑娃儿眼睛一亮,小身子立马站正,煞有其事的清了清小嗓子,小嘴一张,唱起歌来。
“东方红太阳升.......”
小家伙不开口还好,一开口,沈荷的眼皮子就猛跳了起来。
这破锣嗓子......
唱的可真难听啊。
好不容易听完一首歌,黑娃儿忽闪着大眼睛,“奶,我唱的好听不?”
沈荷:“......挺好,我家黑娃儿唱歌啊,有个人的特色。”
黑小子就可高兴了,窜到院子里去了。
没一会儿,老姜家的院子里又传来一阵拉大锯一样,难听的唱歌声。
老姜家鸡窝里的鸡也咯哒咯哒叫了起来,跟黄鼠狼来了一样。
在炕上睡觉的小四丫也一嗓子嚎了出来。
“哇!”
灶房里头,陈秀英正拿着炒勺烧菜呢,乍一听这声儿,差点儿没把菜锅给掀了。
“黑娃儿,你个狗小子!大白天的干啥呢!”
姜大黑着大黑脸。
黑娃儿理直气壮道,“我练歌呢,奶说我唱歌儿好听,我要当歌唱家,以后天天给奶唱歌!”
姜大:“........”
沈荷:“.........”
丰收的秋日总是让人喜悦。
尽管秋收类人,但是看着家家户户挂在屋檐下一串串黄澄澄,格外诱人的棒子,大家伙心里还是乐开了花。
等到村里的棒子晾晒好了,大队里的拖拉机就上场了,大家伙热火朝天的把棒子装袋,运到公社去交公粮去了。
过了几日,村里的秋粮也分了。
大溪村家家户户喜气洋洋,村里的磨坊可热闹起来了,见天儿都有背着棒子来磨玉米面的。
对于庄户人家来说,棒子全身都是宝,棒子粒可以磨面吃,棒子秸秆和棒子芯也是有用的,等到冬天烧炕最暖和不过。
又是一个丰收季。
村村自留地的种的地瓜和花生也熟了不少。
家里丰收,村里人在吃食上也大放起来,一到吃饭的时候,村里就满是饭菜的香味儿。
秋收终于结束了。
老姜家一大家子都松了口气,想着好好歇歇。
姜大兄弟几个晒的跟非洲鸭一样,整个人都黑红黑红的,在家里呼呼睡觉休息。
陈秀英几个却还是早早起床。
虽说是休息,可是家里的活儿还不少呢。
家里的鸡要养吧,猪也要喂,还有家里几个娃儿,吃喝拉撒睡的,她们几个当妈的不管谁管?
过日子嘛,都是这样。
男爷们儿在外头挣钱养家,媳妇们就在家里照料孩子做家务,千百年了都是这么过来的。
陈秀英妯娌仨就没咋上过学,大字不认识几个,勉强会写自个儿的名字。
这辈子就这么过来了。
现在社会好了,文明了,女娃儿也能上学识字了。
她们就盼着家里几个孩子能好好读书,特别是大丫几个小女娃儿,可要好好读,考出去成了文化人,以后就能当工人当老师,就再也不用跟她们一样了。
秋收几天,家里积攒了一堆脏衣服。
陈秀英一大早就在家里洗衣裳洗床单的。
这年头乡下洗衣裳都是用草木灰。
就是这草木灰伤手,陈秀英妯娌几个的手长年累月都很糙。
沈荷摸着儿媳们的手,心里发酸,家里以后洗衣裳就用粗胰子了。
这粗胰子是农村供销社里头卖的,城里的人不咋买,嫌太糙不好使。
但是个头大啊,也不怎么伤手,一块粗胰子节省点用,一家子能用一个多月。
洗完了衣裳,再用雪花膏润润手,皮肤就润了许多。
家里有了玉米面,沈荷心心念念的玉米面发糕就要提上日程了。
家里玉米面是现成的,山蜂蜜也有一小瓶,那是前头姜四馋蜂蜜,去一个老蜂农那里买来的。
老蜂农自个儿养的蜂蜜,喝起来甜滋滋的。
白糖面粉啊,家里也不缺。
陈秀英几个在娘家都是蒸锅发糕的。
玉米面发糕在乡下不算什么稀罕吃食。
就是老姜家又掺蜂蜜又撒红枣的,还加了白面,蒸出来的发糕热热腾腾的,又大又甜软,满屋清甜,光看着就够诱人的了。
玉米发糕出锅了,香甜的味道把黑娃儿几个都吸引了过来。
几个小崽子都眼巴巴蹲在院子里,等着家里人把好吃的玉米发糕端出来。
许春秀从灶房出来,瞅见几个萝卜头馋巴巴的小模样,乐不可支道,“你们几个不是刚吃了烤地瓜吗?肚子又饿了?”
“二伯娘,奶奶蒸的发糕香香哒。”
三丫捧着小脸蛋儿。
吴凤也出了门,看着女儿的样子也笑。
正好,姜四去后山河里摸螺丝回来了。
这小子自从吃了螺丝就吃上瘾了。
虽然不是大猪肉,但是螺丝肉也很好吃啊。
一有空就到后山的河里摸螺丝。
村里的人见了也跟着有样学样,河里的螺丝就少了许多。
姜四也不恼,自个儿颠颠儿背着背篓往山里头走,倒也能找到不少螺丝。
这会儿把螺丝背回了家,姜四打了一大盆清水,撒点儿粗盐,把螺丝泡着水里。
--
沈荷鼓励孩子,“好,奶奶听着。”
黑娃儿眼睛一亮,小身子立马站正,煞有其事的清了清小嗓子,小嘴一张,唱起歌来。
“东方红太阳升.......”
小家伙不开口还好,一开口,沈荷的眼皮子就猛跳了起来。
这破锣嗓子......
唱的可真难听啊。
好不容易听完一首歌,黑娃儿忽闪着大眼睛,“奶,我唱的好听不?”
沈荷:“......挺好,我家黑娃儿唱歌啊,有个人的特色。”
黑小子就可高兴了,窜到院子里去了。
没一会儿,老姜家的院子里又传来一阵拉大锯一样,难听的唱歌声。
老姜家鸡窝里的鸡也咯哒咯哒叫了起来,跟黄鼠狼来了一样。
在炕上睡觉的小四丫也一嗓子嚎了出来。
“哇!”
灶房里头,陈秀英正拿着炒勺烧菜呢,乍一听这声儿,差点儿没把菜锅给掀了。
“黑娃儿,你个狗小子!大白天的干啥呢!”
姜大黑着大黑脸。
黑娃儿理直气壮道,“我练歌呢,奶说我唱歌儿好听,我要当歌唱家,以后天天给奶唱歌!”
姜大:“........”
沈荷:“.........”
丰收的秋日总是让人喜悦。
尽管秋收类人,但是看着家家户户挂在屋檐下一串串黄澄澄,格外诱人的棒子,大家伙心里还是乐开了花。
等到村里的棒子晾晒好了,大队里的拖拉机就上场了,大家伙热火朝天的把棒子装袋,运到公社去交公粮去了。
过了几日,村里的秋粮也分了。
大溪村家家户户喜气洋洋,村里的磨坊可热闹起来了,见天儿都有背着棒子来磨玉米面的。
对于庄户人家来说,棒子全身都是宝,棒子粒可以磨面吃,棒子秸秆和棒子芯也是有用的,等到冬天烧炕最暖和不过。
又是一个丰收季。
村村自留地的种的地瓜和花生也熟了不少。
家里丰收,村里人在吃食上也大放起来,一到吃饭的时候,村里就满是饭菜的香味儿。
秋收终于结束了。
老姜家一大家子都松了口气,想着好好歇歇。
姜大兄弟几个晒的跟非洲鸭一样,整个人都黑红黑红的,在家里呼呼睡觉休息。
陈秀英几个却还是早早起床。
虽说是休息,可是家里的活儿还不少呢。
家里的鸡要养吧,猪也要喂,还有家里几个娃儿,吃喝拉撒睡的,她们几个当妈的不管谁管?
过日子嘛,都是这样。
男爷们儿在外头挣钱养家,媳妇们就在家里照料孩子做家务,千百年了都是这么过来的。
陈秀英妯娌仨就没咋上过学,大字不认识几个,勉强会写自个儿的名字。
这辈子就这么过来了。
现在社会好了,文明了,女娃儿也能上学识字了。
她们就盼着家里几个孩子能好好读书,特别是大丫几个小女娃儿,可要好好读,考出去成了文化人,以后就能当工人当老师,就再也不用跟她们一样了。
秋收几天,家里积攒了一堆脏衣服。
陈秀英一大早就在家里洗衣裳洗床单的。
这年头乡下洗衣裳都是用草木灰。
就是这草木灰伤手,陈秀英妯娌几个的手长年累月都很糙。
沈荷摸着儿媳们的手,心里发酸,家里以后洗衣裳就用粗胰子了。
这粗胰子是农村供销社里头卖的,城里的人不咋买,嫌太糙不好使。
但是个头大啊,也不怎么伤手,一块粗胰子节省点用,一家子能用一个多月。
洗完了衣裳,再用雪花膏润润手,皮肤就润了许多。
家里有了玉米面,沈荷心心念念的玉米面发糕就要提上日程了。
家里玉米面是现成的,山蜂蜜也有一小瓶,那是前头姜四馋蜂蜜,去一个老蜂农那里买来的。
老蜂农自个儿养的蜂蜜,喝起来甜滋滋的。
白糖面粉啊,家里也不缺。
陈秀英几个在娘家都是蒸锅发糕的。
玉米面发糕在乡下不算什么稀罕吃食。
就是老姜家又掺蜂蜜又撒红枣的,还加了白面,蒸出来的发糕热热腾腾的,又大又甜软,满屋清甜,光看着就够诱人的了。
玉米发糕出锅了,香甜的味道把黑娃儿几个都吸引了过来。
几个小崽子都眼巴巴蹲在院子里,等着家里人把好吃的玉米发糕端出来。
许春秀从灶房出来,瞅见几个萝卜头馋巴巴的小模样,乐不可支道,“你们几个不是刚吃了烤地瓜吗?肚子又饿了?”
“二伯娘,奶奶蒸的发糕香香哒。”
三丫捧着小脸蛋儿。
吴凤也出了门,看着女儿的样子也笑。
正好,姜四去后山河里摸螺丝回来了。
这小子自从吃了螺丝就吃上瘾了。
虽然不是大猪肉,但是螺丝肉也很好吃啊。
一有空就到后山的河里摸螺丝。
村里的人见了也跟着有样学样,河里的螺丝就少了许多。
姜四也不恼,自个儿颠颠儿背着背篓往山里头走,倒也能找到不少螺丝。
这会儿把螺丝背回了家,姜四打了一大盆清水,撒点儿粗盐,把螺丝泡着水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