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早早就决定打压士族的摸着忠臣过河型昏君,温晏然听完黄许的意见后,笑了下:“黄卿的意思朕已经明白了。”扫一眼侍立在侧的王有殷,后者当即提笔准备拟旨。
温晏然笑:“既然辛主事的主意大,赵主事又无法制约,那就让此二人主副易位便是。”
黄许闻言一惊:“陛下,赵主事并无过错,如今骤然去职,岂不令他心冷?”
温晏然当然理解黄许的担忧,可惜她并不打算做一个善于纳谏的明君,而是要做一个独断专行的帝王。
她登基至今,也有大半年功夫,正该开始逐步试探朝臣的底线。
——一件事情,若是朝中清流反对,自己便无法做成,那还怎么叫人相信,整片江山都是败自于她手?
温晏然看着黄许,后者与皇帝目光一触,不知怎的,竟感觉脊背有些发凉。
“身为主官却无法压制副手,这便是他的缺处了,朕倒也不觉得赵主事有所过失,然而把人才安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也是朝廷的职责。”
黄许叹息:“只怕辛主事也难以压服旁人。”
换做大族出身的赵去暑,别人就算不满,看在他家世的份上,也会留几分颜面,换做辛边,则绝不会有这种待遇。
温晏然看对方一眼,不疾不徐道:“那就要黄卿多多费心。”
黄许心头一跳,当即躬身称是——不能压服副手,自然是赵去暑的缺处,那不能让部中下属各安其份,岂不也是他这位工部尚书的缺处?
流波渠的施工地点距离建平本来就不远,温晏然又因为之前皋宜襄青两郡的问题,在建平周围的驿站中都备了快马,几乎算得上朝令夕至,西雍宫这边早上才敲定了辛赵两人的职务变更问题,晚间流波渠那边就已经接到了消息。
跟黄许想象中的愤懑不同,赵去暑对此其实并没有什么不满,反倒心怀感激——要是换作现代,赵去暑大约会成为一个纯粹的研究员,比起团队管理,更希望能将自身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项目上头。
辛边则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她一向遇刚则刚,之所以经常与赵去暑争执,只是作为专业人员,不得不据理力争而已,并非真的对主官有什么怨愤,看到对方因为自己的缘故被调职,难免生出些惭意,在之后的处事当中,反而因此更加愿意尊重其他同僚的观点。
两人易位之后,赵去暑大觉安逸,辛边也体会到了做主官的琐碎为难之处,其余官吏看见这两人争执后的结果,明白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建平的注目当中,又感到了黄许那边施加的压力,也纷纷乖巧了起来,不敢出头惹事。
半个月后,一直牵挂工程进展的黄许听说辛边跟赵去暑上书建平,早早赶到部中候着,腹中已经预备了好几种给皇帝胡乱任命的挽尊方案,结果那两人的奏疏虽然是各自发出的,但中心思想都十分一致——感谢中枢的调任,让他们分别明白了以往工作当中的不足之处。
比起争执,互相体谅更加符合当前的主流道德观,也更适合刷仕途声望,有关皇帝独断专行的腹诽只在黄许心中稍稍停留了一小会,就完全变作了对天子知人善任的钦佩。
*
就在流波渠这边一切顺利的时候,北地的石料也陆续收齐,准备送往中枢。
身为温鸿身边最为要紧的幕僚,张并山一向以见事全面而著称,他知道民间对中枢怀怨已久,此次除了运送石料去流波渠,还打算顺便让那些被征发的役者通过对比,来感受一下建平那边的严酷。
他知道本次流波渠那边征发的人力主要来自于南部大族,在张并山看来,此类劳役,天然就该是黔首的职责,皇帝如此任性妄为,其目的多半是为了惩戒那些豪强大家,既然是惩戒,内部一定怨声载道,其间种种严苛处,绝对不可历数,那些运石料的人看了,自然会觉得还是明公待人宽宏。
第57章
按照大周律法,地方向中枢送东西时,走哪里走,怎么走,都有一定规范,虽然从上几代皇帝开始,许多律条都日渐废弛,但自温晏然登基以来,建州一带的风气就逐渐开始与往日有所不同。
从北地运送石料的队伍需要先在阳崇县停留一下,接受水部官吏的检验,然后才能往施工地点上送。
北地那边负责押运物资的人是张并山的同族侄女张唯修,她因为家里的关系,自十六岁起便在郡中为吏,如今虽然才二十七岁,已经有了十数载的出仕经验,算得上精明强干。
张唯修一路行来,原本觉得当今的世道与厉帝时期相比没太大差别,等进入建州的范围后,却迅速察觉出了那种变化。
以阳崇县为例,起码张唯修接触到的那些吏员们,行动都颇为干练,从上到下都显出一股法度严密的气象来,与往日那种敷衍了事的感觉迥乎不同。
张唯修留意观察,从此地开始,能接近施工地点的几条道路都有守卫——天子重视流波渠之事,没征用本地县卒,而是从建平派了禁军过来——在流波渠兴修期间,一应人员物资的出入都有记录,温鸿那边送来的石料自然也要接受检查,等检查结束后,张唯修跟水部的官吏都需要签名留印,方便事后追索。
在石料接受检查的时候,张唯修坐在官衙中等候,恰巧瞥见院中快步走过一个穿着内官服饰的人,几位县吏打扮的人一直将对方送到车上才回来。
--
温晏然笑:“既然辛主事的主意大,赵主事又无法制约,那就让此二人主副易位便是。”
黄许闻言一惊:“陛下,赵主事并无过错,如今骤然去职,岂不令他心冷?”
温晏然当然理解黄许的担忧,可惜她并不打算做一个善于纳谏的明君,而是要做一个独断专行的帝王。
她登基至今,也有大半年功夫,正该开始逐步试探朝臣的底线。
——一件事情,若是朝中清流反对,自己便无法做成,那还怎么叫人相信,整片江山都是败自于她手?
温晏然看着黄许,后者与皇帝目光一触,不知怎的,竟感觉脊背有些发凉。
“身为主官却无法压制副手,这便是他的缺处了,朕倒也不觉得赵主事有所过失,然而把人才安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也是朝廷的职责。”
黄许叹息:“只怕辛主事也难以压服旁人。”
换做大族出身的赵去暑,别人就算不满,看在他家世的份上,也会留几分颜面,换做辛边,则绝不会有这种待遇。
温晏然看对方一眼,不疾不徐道:“那就要黄卿多多费心。”
黄许心头一跳,当即躬身称是——不能压服副手,自然是赵去暑的缺处,那不能让部中下属各安其份,岂不也是他这位工部尚书的缺处?
流波渠的施工地点距离建平本来就不远,温晏然又因为之前皋宜襄青两郡的问题,在建平周围的驿站中都备了快马,几乎算得上朝令夕至,西雍宫这边早上才敲定了辛赵两人的职务变更问题,晚间流波渠那边就已经接到了消息。
跟黄许想象中的愤懑不同,赵去暑对此其实并没有什么不满,反倒心怀感激——要是换作现代,赵去暑大约会成为一个纯粹的研究员,比起团队管理,更希望能将自身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项目上头。
辛边则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她一向遇刚则刚,之所以经常与赵去暑争执,只是作为专业人员,不得不据理力争而已,并非真的对主官有什么怨愤,看到对方因为自己的缘故被调职,难免生出些惭意,在之后的处事当中,反而因此更加愿意尊重其他同僚的观点。
两人易位之后,赵去暑大觉安逸,辛边也体会到了做主官的琐碎为难之处,其余官吏看见这两人争执后的结果,明白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建平的注目当中,又感到了黄许那边施加的压力,也纷纷乖巧了起来,不敢出头惹事。
半个月后,一直牵挂工程进展的黄许听说辛边跟赵去暑上书建平,早早赶到部中候着,腹中已经预备了好几种给皇帝胡乱任命的挽尊方案,结果那两人的奏疏虽然是各自发出的,但中心思想都十分一致——感谢中枢的调任,让他们分别明白了以往工作当中的不足之处。
比起争执,互相体谅更加符合当前的主流道德观,也更适合刷仕途声望,有关皇帝独断专行的腹诽只在黄许心中稍稍停留了一小会,就完全变作了对天子知人善任的钦佩。
*
就在流波渠这边一切顺利的时候,北地的石料也陆续收齐,准备送往中枢。
身为温鸿身边最为要紧的幕僚,张并山一向以见事全面而著称,他知道民间对中枢怀怨已久,此次除了运送石料去流波渠,还打算顺便让那些被征发的役者通过对比,来感受一下建平那边的严酷。
他知道本次流波渠那边征发的人力主要来自于南部大族,在张并山看来,此类劳役,天然就该是黔首的职责,皇帝如此任性妄为,其目的多半是为了惩戒那些豪强大家,既然是惩戒,内部一定怨声载道,其间种种严苛处,绝对不可历数,那些运石料的人看了,自然会觉得还是明公待人宽宏。
第57章
按照大周律法,地方向中枢送东西时,走哪里走,怎么走,都有一定规范,虽然从上几代皇帝开始,许多律条都日渐废弛,但自温晏然登基以来,建州一带的风气就逐渐开始与往日有所不同。
从北地运送石料的队伍需要先在阳崇县停留一下,接受水部官吏的检验,然后才能往施工地点上送。
北地那边负责押运物资的人是张并山的同族侄女张唯修,她因为家里的关系,自十六岁起便在郡中为吏,如今虽然才二十七岁,已经有了十数载的出仕经验,算得上精明强干。
张唯修一路行来,原本觉得当今的世道与厉帝时期相比没太大差别,等进入建州的范围后,却迅速察觉出了那种变化。
以阳崇县为例,起码张唯修接触到的那些吏员们,行动都颇为干练,从上到下都显出一股法度严密的气象来,与往日那种敷衍了事的感觉迥乎不同。
张唯修留意观察,从此地开始,能接近施工地点的几条道路都有守卫——天子重视流波渠之事,没征用本地县卒,而是从建平派了禁军过来——在流波渠兴修期间,一应人员物资的出入都有记录,温鸿那边送来的石料自然也要接受检查,等检查结束后,张唯修跟水部的官吏都需要签名留印,方便事后追索。
在石料接受检查的时候,张唯修坐在官衙中等候,恰巧瞥见院中快步走过一个穿着内官服饰的人,几位县吏打扮的人一直将对方送到车上才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