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苏叶送到学校去给赵秀芬和薛英福看,恰好顾知青也在。
赵秀芬一看之下激动得说不出话,半晌才夸道:“嫂子,你画得太好了!”
薛英福也赞不绝口。
虽然从技巧上来说依然生涩,可画面中激烈的感情却仿佛扑面而出,看得人不禁热泪盈眶。
这样感情浓烈的画作,会让观众忽略它的技巧和不足,不需要过多装饰。
顾孟昭也连连点头:“真的很棒,起名字了吗?”
林苏叶:“雨中麦收图?”
这是她能起得最文艺的名字了,原本她还想叫下雨啦收麦子啦,薛家屯生产队大雨收麦子之类的名字。
顾孟昭沉默了一瞬,“嫂子,我帮你起一个行吗?”
林苏叶吸吸鼻子,她感冒还没好利索,笑道:“当然好!”
顾孟昭:“就叫《希望》吧。”
社员们同心协力捍卫他们的希望。
这个名字符合当下的宣传也具有一定的文艺气息,有助于获奖。
林苏叶是不懂这些的,但是顾孟昭有文化,他说好就好。
大杨湾支书、大队长、会计等人都知道林苏叶画了一副薛家屯麦收图,纷纷去学校参观,都说画得好,又邀请林苏叶给他们大队和其他生产队也画画。
尤其林苏叶还画了几个典型人物,脸庞清晰,能看出模样。
那幅画里有脸庞能看清的有小姑、薛老三、薛队长、薛明流、还有另外几个割麦子好收,小哥俩和几个孩子也有清晰入镜,另外薛大哥、薛大嫂等人也有露面,但是没给清晰的面孔。
因为她抓住了人物的特征,所以就算看不见脸,他们也一下子认出这是谁。
麦收已经进入尾声,没有那么忙。
薛家屯的人听说以后下工时间纷纷跑来学校参观,都想在上面找到自己的影子。
尤其参加过大雨抢麦、运送堆积麦子的社员,都兴奋地寻找自己的影子。
哪怕只是看似无意的一笔涂抹,那也是一个人影,就可能是自己!
张蜜蜜:“都瞅瞅,这个啊,这个举着木叉的是我!”
她就知道林苏叶表面不搭理自己,其实还是把自己当好姐妹儿的,这种露脸的好事儿根本不会忘了她。
就真姐妹儿!
实际林苏叶当时压根儿就不会去看谁是谁,只是抓最抢自己眼球的几个形象,谁能干、谁突出、谁有特色、谁打动了她,她就抓谁。
因为这幅画太突出,感情太浓烈,耗尽了林苏叶最近的灵气,再也画不出更好的,其他的虽然不错但是不能和这幅比。
顾孟昭建议就送这一副去县里。
这幅画已经足够体现薛家屯社员们的劳动精神面貌,大雨前的疯狂准备工作、大雨中的坚定守卫、老人们虽然疲累却清亮的眼神,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脸……
足矣。
薛英福和大队干部也支持这个决定,让薛英福去县里的时候把这幅画送上去。
大队又出钱给薛英福,让他买一批新的颜料、画纸给林苏叶,让她好好画、多画,回头把大杨湾以及其他生产队也画画。
顾孟昭提了一个建议,“嫂子,让木匠给你做个画架。”
林苏叶现在画画只有一个木板垫着,每次都要低着头画,对颈椎压迫很大。
顾孟昭说的就是专业画架,可以把画板呈一定角度斜支起来,让人平视,不至于低头太累。
林苏叶没见过,听顾孟昭一说就很喜欢,“我也发现,这样低头画画好累。”
大杨湾的仓管员就是木匠,平时也维修农具。
大队长直接让他给林苏叶做画架,木头就从大队找。
林苏叶高兴得连连道谢,保证会给大队画更好的画出来。
大队长还做主给了林苏叶五斤面粉,让她回家好好休息补养一下身体。
他们大力表扬林苏叶,又把赵秀芬、顾孟昭等人表扬一通,每人也给三斤面粉。
虽然现在知青下乡,识字的文化人不算稀罕,可识字还会画画、识字还能唱歌弹琴的,大家还是稀罕的。
几个生产队长纷纷撺掇大队组织一场庆丰收的活动。
不管城里人搞什么运动,乡下人见识少,没有娱乐,一年到头收完庄稼的时候还是喜欢放松热闹一下,这也是老祖宗留下的习惯。
大队支书和大队长同意,让他们组织高跷队、秧歌队,让赵秀芬也组织学校小学生乐队,在麦收以后热闹两天。
庆祝丰收,解除疲劳。
这些都是成熟的娱乐技术,不需要排练,只要有时间,大队允许,拿起来就上手。
热闹个两天,就够社员们高兴的
麦收基本结束,生产队带人晒场、交公粮,大家都轻松一下,孩子们也能玩一玩。
放假十天,他们一直跟着大人捡麦穗,也够累的。
林苏叶继续如痴如醉地画画,每天过得相当充实。
只是在家人看来,她过于沉迷画画,每天小哥俩从外面回来,都看到她对着书本,一副不知道外面发生什么事儿的模样
一家人都已经坐在那里吃饭,她却还不知道呢。
晚上小姑都已经回来吃饭,没看到林苏叶还问嫂子呢。
薛老婆子:“你嫂子现在可厉害,那是……”她和小岭最近听大军讲古代苦读书的例子,昨天还记着,这会儿到嘴边想不起来,她就看小岭,“乖孙,啥来着?”
--
赵秀芬一看之下激动得说不出话,半晌才夸道:“嫂子,你画得太好了!”
薛英福也赞不绝口。
虽然从技巧上来说依然生涩,可画面中激烈的感情却仿佛扑面而出,看得人不禁热泪盈眶。
这样感情浓烈的画作,会让观众忽略它的技巧和不足,不需要过多装饰。
顾孟昭也连连点头:“真的很棒,起名字了吗?”
林苏叶:“雨中麦收图?”
这是她能起得最文艺的名字了,原本她还想叫下雨啦收麦子啦,薛家屯生产队大雨收麦子之类的名字。
顾孟昭沉默了一瞬,“嫂子,我帮你起一个行吗?”
林苏叶吸吸鼻子,她感冒还没好利索,笑道:“当然好!”
顾孟昭:“就叫《希望》吧。”
社员们同心协力捍卫他们的希望。
这个名字符合当下的宣传也具有一定的文艺气息,有助于获奖。
林苏叶是不懂这些的,但是顾孟昭有文化,他说好就好。
大杨湾支书、大队长、会计等人都知道林苏叶画了一副薛家屯麦收图,纷纷去学校参观,都说画得好,又邀请林苏叶给他们大队和其他生产队也画画。
尤其林苏叶还画了几个典型人物,脸庞清晰,能看出模样。
那幅画里有脸庞能看清的有小姑、薛老三、薛队长、薛明流、还有另外几个割麦子好收,小哥俩和几个孩子也有清晰入镜,另外薛大哥、薛大嫂等人也有露面,但是没给清晰的面孔。
因为她抓住了人物的特征,所以就算看不见脸,他们也一下子认出这是谁。
麦收已经进入尾声,没有那么忙。
薛家屯的人听说以后下工时间纷纷跑来学校参观,都想在上面找到自己的影子。
尤其参加过大雨抢麦、运送堆积麦子的社员,都兴奋地寻找自己的影子。
哪怕只是看似无意的一笔涂抹,那也是一个人影,就可能是自己!
张蜜蜜:“都瞅瞅,这个啊,这个举着木叉的是我!”
她就知道林苏叶表面不搭理自己,其实还是把自己当好姐妹儿的,这种露脸的好事儿根本不会忘了她。
就真姐妹儿!
实际林苏叶当时压根儿就不会去看谁是谁,只是抓最抢自己眼球的几个形象,谁能干、谁突出、谁有特色、谁打动了她,她就抓谁。
因为这幅画太突出,感情太浓烈,耗尽了林苏叶最近的灵气,再也画不出更好的,其他的虽然不错但是不能和这幅比。
顾孟昭建议就送这一副去县里。
这幅画已经足够体现薛家屯社员们的劳动精神面貌,大雨前的疯狂准备工作、大雨中的坚定守卫、老人们虽然疲累却清亮的眼神,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脸……
足矣。
薛英福和大队干部也支持这个决定,让薛英福去县里的时候把这幅画送上去。
大队又出钱给薛英福,让他买一批新的颜料、画纸给林苏叶,让她好好画、多画,回头把大杨湾以及其他生产队也画画。
顾孟昭提了一个建议,“嫂子,让木匠给你做个画架。”
林苏叶现在画画只有一个木板垫着,每次都要低着头画,对颈椎压迫很大。
顾孟昭说的就是专业画架,可以把画板呈一定角度斜支起来,让人平视,不至于低头太累。
林苏叶没见过,听顾孟昭一说就很喜欢,“我也发现,这样低头画画好累。”
大杨湾的仓管员就是木匠,平时也维修农具。
大队长直接让他给林苏叶做画架,木头就从大队找。
林苏叶高兴得连连道谢,保证会给大队画更好的画出来。
大队长还做主给了林苏叶五斤面粉,让她回家好好休息补养一下身体。
他们大力表扬林苏叶,又把赵秀芬、顾孟昭等人表扬一通,每人也给三斤面粉。
虽然现在知青下乡,识字的文化人不算稀罕,可识字还会画画、识字还能唱歌弹琴的,大家还是稀罕的。
几个生产队长纷纷撺掇大队组织一场庆丰收的活动。
不管城里人搞什么运动,乡下人见识少,没有娱乐,一年到头收完庄稼的时候还是喜欢放松热闹一下,这也是老祖宗留下的习惯。
大队支书和大队长同意,让他们组织高跷队、秧歌队,让赵秀芬也组织学校小学生乐队,在麦收以后热闹两天。
庆祝丰收,解除疲劳。
这些都是成熟的娱乐技术,不需要排练,只要有时间,大队允许,拿起来就上手。
热闹个两天,就够社员们高兴的
麦收基本结束,生产队带人晒场、交公粮,大家都轻松一下,孩子们也能玩一玩。
放假十天,他们一直跟着大人捡麦穗,也够累的。
林苏叶继续如痴如醉地画画,每天过得相当充实。
只是在家人看来,她过于沉迷画画,每天小哥俩从外面回来,都看到她对着书本,一副不知道外面发生什么事儿的模样
一家人都已经坐在那里吃饭,她却还不知道呢。
晚上小姑都已经回来吃饭,没看到林苏叶还问嫂子呢。
薛老婆子:“你嫂子现在可厉害,那是……”她和小岭最近听大军讲古代苦读书的例子,昨天还记着,这会儿到嘴边想不起来,她就看小岭,“乖孙,啥来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