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不大,起码没有社会变动和疫情大,事情也和她没有切身关系,她只是一个旁观者, 一个观察家, 一个过路人, 可这两件事却对她的价值观造成一点小冲击。
第一件事, 是张葭突然结婚了,还是闪婚……
张葭?!
是的, 叶沐的第一想法就是这个,她认为部门里任何人都有可能走入婚姻,唯有现阶段的张葭不可能。
但她的确结婚了,不宴客, 不蜜月,只是签订了婚前协议, 领了个证。
按照张葭的话说, 婚前协议各自找律师商量个半个月, 草拟协议和反复修改一个月, 领证也就一上午。
听上去前期准备比较复杂, 比较漫长, 然而事实上,张葭夫妇也只是将传统婚礼用来准备彩礼,走亲戚, 选购婚房的时间, 用来做婚前协议罢了, 而且还不用他们来做——都花钱请律师了, 还需要亲自下场“吵架”吗?
张葭还说, 让律师去权衡利弊,掰扯条款,就是为了以后自己能少点精力去做这些事。
结婚么,去民政局排个队就行了,这听上去又经济又简单,以至于大多数人都忽略了自己生活在一个商业社会,婚姻制度的产生从根上说就是某种商业模式,只不过人们在这个模式上增加了一层爱情,给这种模式包装了一层华美的滤镜。
那么,如果剥离掉爱情呢?比如张葭夫妇,他们的眼光就比较实际,将婚姻看成纯粹的商业模式,搞不懂爱情,但搞得懂钱,搞得懂自身利益和对方利益的拉扯。反过来,这件开头看上去很简单,很经济的商业模式,一旦你将它看轻了,想少了,那么结局就是处理一堆烂摊子。
张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结婚之前,人只要能静下心来,用半天时间去计算离婚成本,就会立刻清醒,会明白这种开局简单的商业模式就是一种陷阱。你以为你省事了,你跳进去了,等你想要爬出来,会发现需要耗费半条命作为代价。所以我们就花了一些时间,先把这个坑探索清楚,先做好出坑的功课,还把出坑的梯子找专人定制好,等一切妥当了再跳进去。”
一些专家总在抨击现代人的婚姻观,还想利用几条政策就力挽狂澜,扭转趋势,让大家都去结婚。
然而事实就是,传统的婚姻观正在“崩塌”,这不是社会的退步,而是某种进步,没必要抨击或逃避。政策可以改变,但人的思想无法改变,当一个趋势出现了,它就是出现了,它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它代表了一群人的意志。
这就是为什么每当有专家“大放厥词”,都会引起群嘲的原因。
婚姻是一种选择,一种态度,你可以选择入,也可以选择不入,但无论入不入,都和对错无关,无非是选择不同,价值观不同,立场不同。
有人说,未来社会会有三种“婚姻”模式,传统婚姻,不婚主义,开放式婚姻,它们的比重是相当的。无论大趋势是否真是如此,最终时间会证明一切。
而站在叶沐个人的角度,她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错觉,也没有数据支持,只是依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接触的人群来看,似乎选择不婚和开放式婚姻的人越来越多了。
张葭选择的就是开放式婚姻,丈夫是她的初恋,也是最纯的一段,他们在一起时就只是拉拉手,亲亲嘴,就因为大学所在不同的城市而自然分开。
等到再相遇,那是在一个同学会上。
张葭笑着给叶沐科普,说同学会就和职场一样,故事和事故都很多,而且这里还是出轨和乱搞的高发地,每个人的白月光和朱砂痣都在这里,在被生活、工作、婚姻折磨的人不人鬼不鬼的时候,每个人都想着逃离现实,并拿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在同学会这块培养皿中踏上一次寻找青春(纯真)之旅。
虽然最后一定会证实,这些不过是泡沫和海市蜃楼,可依然无法阻止人们往下跳。
张葭和丈夫就是在同学会上再次看对眼的,他们都想着还没有睡过对方,于是当晚就去开房。
一夜大和谐下来,两人都很尽兴,转眼就约了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第N次。
当然,他们见面不可能只做那件事,还会聊一些事,聊价值观,聊人生,聊未来。
两人经过一番身体碰撞和价值观碰撞之后,发现竟然一拍即合——这或许就是在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年纪,就喜欢上对方,进而发生“初恋”的根本原因吧。是感觉在为人群分类,他们骨子里就是一类人。
总之,张葭和丈夫决定结婚了,而且一切都是在床上商量出来的,包括各自找律师草拟婚前协议,婚前财产和婚后财产的分配问题,如果有了孩子应该如何抚养,如果离婚了抚养权归谁等等。
张葭说:“你看,因爱而结合的男女,在踏入婚姻时,除了爱什么都不考虑,以为爱是魔法,可以打败一切。可是如果、万一、假如婚姻破裂了呢,曾经那对说爱的男女,这时候聊的都是实际利益,都是生意散伙了该怎么分配的问题。所以说,婚姻说到底就是一门生意,你从一开始就把它当生意对待,扯掉遮羞布,这也不影响你谈爱,反而还更有助于提早看清自己,看清对方。那些以爱为名,实际上只是在为自己争取利益的人,都是伪君子,而我们选择的是先小人后君子。总之就是,不要高估自己,低估人性,不要小瞧婚姻制度,更不要拿爱情当幌子。”
--
第一件事, 是张葭突然结婚了,还是闪婚……
张葭?!
是的, 叶沐的第一想法就是这个,她认为部门里任何人都有可能走入婚姻,唯有现阶段的张葭不可能。
但她的确结婚了,不宴客, 不蜜月,只是签订了婚前协议, 领了个证。
按照张葭的话说, 婚前协议各自找律师商量个半个月, 草拟协议和反复修改一个月, 领证也就一上午。
听上去前期准备比较复杂, 比较漫长, 然而事实上,张葭夫妇也只是将传统婚礼用来准备彩礼,走亲戚, 选购婚房的时间, 用来做婚前协议罢了, 而且还不用他们来做——都花钱请律师了, 还需要亲自下场“吵架”吗?
张葭还说, 让律师去权衡利弊,掰扯条款,就是为了以后自己能少点精力去做这些事。
结婚么,去民政局排个队就行了,这听上去又经济又简单,以至于大多数人都忽略了自己生活在一个商业社会,婚姻制度的产生从根上说就是某种商业模式,只不过人们在这个模式上增加了一层爱情,给这种模式包装了一层华美的滤镜。
那么,如果剥离掉爱情呢?比如张葭夫妇,他们的眼光就比较实际,将婚姻看成纯粹的商业模式,搞不懂爱情,但搞得懂钱,搞得懂自身利益和对方利益的拉扯。反过来,这件开头看上去很简单,很经济的商业模式,一旦你将它看轻了,想少了,那么结局就是处理一堆烂摊子。
张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结婚之前,人只要能静下心来,用半天时间去计算离婚成本,就会立刻清醒,会明白这种开局简单的商业模式就是一种陷阱。你以为你省事了,你跳进去了,等你想要爬出来,会发现需要耗费半条命作为代价。所以我们就花了一些时间,先把这个坑探索清楚,先做好出坑的功课,还把出坑的梯子找专人定制好,等一切妥当了再跳进去。”
一些专家总在抨击现代人的婚姻观,还想利用几条政策就力挽狂澜,扭转趋势,让大家都去结婚。
然而事实就是,传统的婚姻观正在“崩塌”,这不是社会的退步,而是某种进步,没必要抨击或逃避。政策可以改变,但人的思想无法改变,当一个趋势出现了,它就是出现了,它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它代表了一群人的意志。
这就是为什么每当有专家“大放厥词”,都会引起群嘲的原因。
婚姻是一种选择,一种态度,你可以选择入,也可以选择不入,但无论入不入,都和对错无关,无非是选择不同,价值观不同,立场不同。
有人说,未来社会会有三种“婚姻”模式,传统婚姻,不婚主义,开放式婚姻,它们的比重是相当的。无论大趋势是否真是如此,最终时间会证明一切。
而站在叶沐个人的角度,她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错觉,也没有数据支持,只是依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接触的人群来看,似乎选择不婚和开放式婚姻的人越来越多了。
张葭选择的就是开放式婚姻,丈夫是她的初恋,也是最纯的一段,他们在一起时就只是拉拉手,亲亲嘴,就因为大学所在不同的城市而自然分开。
等到再相遇,那是在一个同学会上。
张葭笑着给叶沐科普,说同学会就和职场一样,故事和事故都很多,而且这里还是出轨和乱搞的高发地,每个人的白月光和朱砂痣都在这里,在被生活、工作、婚姻折磨的人不人鬼不鬼的时候,每个人都想着逃离现实,并拿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在同学会这块培养皿中踏上一次寻找青春(纯真)之旅。
虽然最后一定会证实,这些不过是泡沫和海市蜃楼,可依然无法阻止人们往下跳。
张葭和丈夫就是在同学会上再次看对眼的,他们都想着还没有睡过对方,于是当晚就去开房。
一夜大和谐下来,两人都很尽兴,转眼就约了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第N次。
当然,他们见面不可能只做那件事,还会聊一些事,聊价值观,聊人生,聊未来。
两人经过一番身体碰撞和价值观碰撞之后,发现竟然一拍即合——这或许就是在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年纪,就喜欢上对方,进而发生“初恋”的根本原因吧。是感觉在为人群分类,他们骨子里就是一类人。
总之,张葭和丈夫决定结婚了,而且一切都是在床上商量出来的,包括各自找律师草拟婚前协议,婚前财产和婚后财产的分配问题,如果有了孩子应该如何抚养,如果离婚了抚养权归谁等等。
张葭说:“你看,因爱而结合的男女,在踏入婚姻时,除了爱什么都不考虑,以为爱是魔法,可以打败一切。可是如果、万一、假如婚姻破裂了呢,曾经那对说爱的男女,这时候聊的都是实际利益,都是生意散伙了该怎么分配的问题。所以说,婚姻说到底就是一门生意,你从一开始就把它当生意对待,扯掉遮羞布,这也不影响你谈爱,反而还更有助于提早看清自己,看清对方。那些以爱为名,实际上只是在为自己争取利益的人,都是伪君子,而我们选择的是先小人后君子。总之就是,不要高估自己,低估人性,不要小瞧婚姻制度,更不要拿爱情当幌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