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姨娘察言观色:“奶奶才安歇了。奶奶身子本来不好,昨日就又吐又晕,今儿又受了委屈,难免支撑不住。”
    妇人遇到名誉上的毁谤,总是惧怕的,何况兰宜那样的身体。
    杨文煦点点头,便打消了进去的念头,随姜姨娘到了跨院。
    候着杨文煦用完饭,姜姨娘亲沏了茶来,探问道:“大爷出门顺利吗?可查到了那乱嚼舌根子的人。”
    杨文煦脸色略微阴沉。
    姜姨娘以为不妙,忙道:“爷别着急,一时寻不到头绪也是正常。横竖咱们身正不怕影子斜,等抓到了祸首,再费些功夫澄清,自然就能平息下去了。”
    昏黄的灯光下,杨文煦脸色没有回暖。
    其实不算完全没有收获。
    知县知府衙门他都去了,前翰林的招牌够体面,两边都答应了他会让衙役在街市上留意并压制流言,并好心地透露给他,这事已经安排在办了——因为沂王府那边来人先一步照会过。
    说不上来的不舒服在心中弥漫。
    理智上,他知道沂王府去人理所应当,甚至比他的请托更有效,但他一点都不想这种时候从别人口中听到沂王府的名号,尤其,不论是知县还是知府,望向他的眼神总有点奇异。
    姜姨娘见他心绪不佳,不敢多加兜揽,再小心安慰了两句,便张罗着安歇了。
    这一夜并不安稳,不知是不是梦中幻听,总觉得耳边遥遥传来些短促的惨叫,连睿哥儿都被惊起啼哭了一回,奶娘忍着困意哄着他,姜姨娘闻声过来,走到门外去细听,又听不见了,只得重新睡下。
    天亮以后,外面的消息陆续传进来,杨家诸人才知道昨晚不是错觉。
    沂王府彻夜满城大索,抓了不知多少个传谣的人,听说连知府后衙都被闹进去搜了,青州知府吓得不轻,已经闭门在写请罪奏本了。
    以上消息,姜姨娘在得知后就无私地分享给了兰宜,并顶着翠翠怀疑的眼神亲自过来,在门口还正好撞上了知道杨文煦一早已经出门便赶过来的周姨奶奶,经过了一点口舌交锋,双双进来。
    翠翠不情不愿地搬过两张椅子,姜姨娘和周姨奶奶围炕而坐。
    兰宜不能出门,穿着简单的家常衣裳坐在炕上,姜姨娘和周姨奶奶在孝期,穿戴也都素净,显得面貌也都温柔了两分。
    从表面上,一点看不出来三个人怀了三样心思,一时间,倒十分和睦似的,颇为接近杨文煦理想中规矩严明、妻妾和睦的大族之相。
    第15章
    周姨奶奶是半个长辈,先开了口:“我在青州这些年,只听说沂王好道,一向并无其它动静,不想动起来这般的吓人。”
    姜姨娘是外地投奔了来的,在青州时候不长,对沂王一无所知,但随杨文煦在京中呆了几年,自有些见识,接话道:“龙子凤孙,哪能没个脾气。平日里不计较罢了,真计较起来,凭是什么人家来历都得退避,只有圣旨才能压服得住。”
    “那是谁这么大胆子,安心要和沂王过不去呢?”周姨奶奶发出疑问,又顺口打了抱不平,“还连累了咱们大奶奶。”
    这个问题姜姨娘无法回答,但不愿落下风,挺直了腰背,淡淡地道:“等一等罢,大爷说了,沂王府往各处衙门都打了招呼,昨夜又抓了那么多人,肯定能审出那个恶人,到时候水落石出,奶奶也就清白了。”
    周姨奶奶低下眼帘,掩去了眼神,口吻中流露出似乎相同的迫切:“真的都抓起来就好了,这些人里说不定就有刺客的同伙,行刺亲王,是死罪吧。”
    “岂止死罪,不知道沂王伤得怎么样,要是万一——”姜姨娘压低了点声音,“那得抄家灭族。”
    屋里的人都露出紧张害怕又带着盼望的表情。
    翠翠狠狠地道:“该!”
    这个共同的敌人有效缓和了气氛,姜姨娘向着兰宜:“奶奶放宽心怀,保重身体,别理那些人胡说。”又转向翠翠,“你要是听见家里还有谁乱嚼,都来告诉我,我饶不了他。”
    翠翠不客气:“老爷呢?姨娘也管吗?”
    姜姨娘:“……”
    周姨奶奶似笑非笑地斜了她一眼,短暂和平摇摇欲碎之际,她方道:“老爷那里我会劝的。不过老爷现在气头上,等过几日,外面安静下来了,就好说话了。”
    翠翠狐疑地看看姜姨娘,又看看周姨奶奶,既希望她们帮忙,又不相信她们有这么好心。
    兰宜明白,何来的同盟,不过是利益,明明是比前世更山穷水尽的境地,她倒好像“得道多助”起来了。
    古诗中以鬼蜮来形容人的险恶莫测,但究竟谁更胜过谁啊。
    ——为鬼为蜮,则不可得。
    这句诗还是杨文煦教给她的。她未出嫁时识得一些蒙学字句,乃是闲暇时在隔壁社学听来的,杨文煦发现以后,颇为欢喜,寻诗作文时,就也顺口教她几句,还握着她的手腕教她运笔——
    兰宜眨了眨眼。
    旧日场景薄雾般破碎。
    正如那段时光之短暂。
    “我知道了,先这样罢。”兰宜以这句话作为送客的结束语。
    姜姨娘有家务要忙,周姨奶奶不敢十分与杨老爷的立场相左,两人就势起身告辞了。
    到午后时,姜姨娘那边再度派来丫头,给兰宜报信,说外面已经清净许多了,嚼舌根的人少了大半,请兰宜放心。
    跟较劲似地,又过了一阵,周姨奶奶也派人来,说杨老爷今天的心情好了不少,赵家的老爷亲自上门送了厚礼,杨老爷招待他,说了好半天话——
    “就是家里大奶奶也在仰天观被困了一夜的那个赵家,之前还来求过大爷。”秋月仔细地解释,“沂王府抓了一夜人,没抓到他家,赵老爷估摸着是没事了,就向咱们老爷道谢来了。”
    翠翠听了羡慕:“他家运气真好。”
    一样的大奶奶被困,人家就平安无事,名声也没有受损。
    秋月安慰她:“大奶奶也会没事的。赵老爷出手十分大方,说起来他家也是城里有名的大户,只是没个子孙会读书,没有比得上咱们大爷的。老爷收了他家的礼,开怀许多,应该不会太来为难你们了。”
    不论她是真心还是假意,这信报得实在,说的话也中听,翠翠想了想,就投桃报李地道:“多谢你。你回姨奶奶话,你们姨奶奶的事,我们不会乱说的,就当不知道一样。”
    说着想起一事,欲言又止,转头看向兰宜。
    多年主仆,心意相通,兰宜知道她的意思,启唇道:“再回你们姨奶奶,你的那个亲戚,已经被抓走了。”
    秋月变色,脱口道:“被谁?”
    兰宜目视着她,没说话。
    她无实据,不会将猜测说出来。
    秋月回神,自以为会意,深深地蹲身行下礼去:“多谢大奶奶,奴婢这就回话。”
    她走了。
    翠翠有点惴惴:“奶奶,能告诉她吗?这事糊里糊涂的,我都没闹明白。”
    “早晚会知道的。”兰宜道。
    翠翠一想也是,一个大活人被抓走了,周姨奶奶一直联系不上,自然会有所联想,现在告诉了她,还算是人情,能再赚点消息过来。
    **
    周姨奶奶所居住的后一进院落里,主仆两人也说上了话。
    “她真是这么说的?”
    周姨奶奶坐不住了,站起来追问。
    秋月点头:“是大奶奶亲口说的,但不肯多说,我怕惹恼了大奶奶,没敢追问,赶紧先回来了。”
    “是不该问,”周姨奶奶忍不住地踱起步来,又点头,“肯说这一句就不错了,不枉费我这两日的功夫。”
    秋月伸手欲扶:“姨奶奶还是坐着吧,虽说满了三个月,可姨奶奶这阵子都没睡好,还是该多保养才是。”
    “没事。”周姨奶奶推开了她,“得了这句话,我今晚能睡个安稳觉了。”
    “姨奶奶这块心病总算是去了。”秋月低声道。
    “怪我心软。”周姨奶奶也低了声音,“从了良,就该和从前一刀了断,偏偏没忍住见了他两次——”
    “呵,”她冷笑起来,“差点把自己葬送了。都说表子无情,比起那些男人来,我们可差得远了。”
    “姨奶奶别这么说,”秋月劝她,“姨奶奶念旧情,谁知道他没有良心,不怀好意呢。如今叫沂王府抓了去,正是他的报应,他别想再出来敲诈姨奶奶了。”
    周姨奶奶吁了口气,点点头,走到椅子跟前,终于坐下了。
    “大奶奶院里的人都不能出门,大奶奶是怎么把消息送出去,又是怎么得到消息的?”秋月转而好奇起来,“她没理姨奶奶,难道找了姜姨娘帮忙?”
    周姨奶奶失笑:“那不是割了肉送老虎嘴边上去?”
    秋月反应过来,也笑了:“奴婢想差了。那是——?”
    “也许用不着送,自然有人关注着这里。”周姨奶奶意味深长地道。
    秋月是跟着她从楼里一起出来的,十分能会意她的意思,带了点讶异与莫名的兴奋道:“姨奶奶是说,沂王与大奶奶——”
    “别乱管那些闲事。”周姨奶奶告诫她,“心里有数就是了,那不是我们管得起的。”
    秋月连忙点头。
    主仆二人说到此处,都收住了话头,因为看见杨老爷的身影出现在了院中。
    “老爷来了。”周姨奶奶款款站起来迎接。
    杨老爷进了门:“嗯。”
    周姨奶奶不动声色地探问:“赵家老爷走了吗?他与老爷有什么要紧的话,说了这好半天,还把下人都撵出来了,我派人去请老爷回来吃饭,也不让进去。”
    原来赵老爷来访时,开始一刻钟还有下人在内,后来就只是两个人对面说话了,周姨奶奶派人去,只能看见堆的那一堆礼物以及通过杨老爷的脸色来判断他的心情。
    杨老爷在主位坐下,接过秋月递来的茶,嘴角翘起,眉间萦绕着一股喜气:“好事。”
    周姨奶奶挨过去,柔声道:“是什么好事?老爷告诉我,也叫我高兴高兴。”
    杨老爷很吃这一套,美滋滋地喝了口茶,道:“如今不好告诉你,再过阵子,你就知道了。”
    “老爷——”周姨奶奶拉扯他的臂膀,“老爷难道连我也信不过吗?我保证不说给一个人。”
    “好了,好了,”杨老爷禁不住爱妾撒娇,很快投降,放下茶盏,“那你现在可万万不能说出去,对煦儿的名声不好。”
    跟杨文煦有关?
    周姨奶奶一愣,更加要追问清楚了,使个眼色,主动先把秋月遣出去了。
    屋里再没旁人,周姨奶奶又磨了两句,杨老爷终于吐露出来:“赵家有个小女儿,今年将将十五岁,你说,与煦儿般配不般配?”
    周姨奶奶:“……”
    饶是以她的见多识广,也惊呆了。
    她咽了口口水,问道:“他家愿意把女儿给大爷做妾?可大爷还在孝期呢。”
    “他家愿意等三年出孝。”杨老爷得意地道,又纠正,“不是做妾。”
    做个妾确实不用下那么大本钱,叫姑娘干干地等上几年,风险跟投入都太大了——
    --

章节目录


逆兰(重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看的书只为原作者溪畔茶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溪畔茶并收藏逆兰(重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