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秋收之前
斩秦 作者:轻杖胜马一壶醋
第一百六十三章 秋收之前
斩秦 作者:轻杖胜马一壶醋
第一百六十三章 秋收之前
得知平刚夫人赢玉生下王长孙,燕王喜大喜,赐长孙名元,专门派出使者,赏赢玉车马金玉绢帛。
姬丹这里,喜得长子的兴奋还没延续几天,就被忙碌所代替。
数月之前,姬丹为兴农之事,发布招贤令。招贤令传到下都乡野,也传到了齐赵等诸侯各国。
听到这个招贤令专为征召善农之人,多有诸侯之士嗤之以鼻,道是农虽为立国之基,但毕竟乃庶民农夫所为,我等游历诸侯,乃是为了高爵贵官,纵横诸侯,谁肯去天天和那些庶民农夫为伍。
不过,凡事也有例外,没过多久,就有一位齐国之士,投书求见姬丹,自称姓许,雅善农事,对耕种务农之道颇为深。
姬丹闻知大喜,当即请入相见,询问之中,姬丹才知道,此人乃是与孟子同时代的许行后人。
这个许行,姬丹是知道的,虽然他没见过许行的著述,但是许行与孟子的论辩,却是在孟子书中记录的清清楚楚。
许行被人称为农学一派,其主要的思想:其一乃是要君子与庶民同耕,人都要靠自己耕种吃饭生活,其二是国不二价。一种东西,一尺布也好,一斗米也罢,国家统一的价格,人们依据这个价格相互的交换,童叟无欺,避免奸商之害。
当然,他的这两个观点,都被孟子驳的体无完肤。
姬丹也知道,这农学一派的这两个思想,确实有点太理想化,可以说是最典型的社会绝对平均主义,肯定是行不通的。虽然在许行的感召之下,几十个弟子衣褐衣,着草履,亲自耕种,也吸引了一些人远地来投,但毕竟不符合社会的实际,农学一派,终究渐渐沉寂。
但农学一派,既已耕种为业,又有读书的底子,对农业自然要比一般的农夫或士人研许多,这姓许的宾客,名芝,乃是许行五世孙,自许行迁至滕地之后,许家和其弟子之家,大都定居在此,读书务农。
时世变化,许行的农学一脉早已式微,许家子弟多以诗书为上,唯有许芝,却是自幼仰慕先祖之志,对农学痴心不改。不但多读诗书,而且和先祖一样,以君子与庶民同耕为乐。
姬丹和许芝两人相见,寒暄几句,话题就转到了农事,这是许芝本行,所来又是为了以此为晋身之阶,许芝自是侃侃而谈,两人从日中聊到日暮,越谈越是亲近。姬丹心中喜之不禁:许芝不但对农事深有研究,更对农具之用,大有看法。正是兴农得用之人。
当下,姬丹延请许芝为上宾,给了车马僮仆,让许芝自行在诸城考察燕国农事,并据此整备得用农具和改善燕地耕作之法。
而许芝在阳庆处,看了姬丹所说的农事诸项,也是大为赞叹,在详细考察之后,遂以此为纲,写出燕地农耕要条十二篇,并和公孙河等人一起,改善新制耕犁、耧、耙等农具六种。经过试用,甚是便利。报于太子知道。姬丹当即责令公孙河,调集木匠和铁匠、冶炼之徒。大力制作,经过这两个月的辛苦,已经造成了二百多套。
如今秋收在即,虽然到了秋后,就要征召各县丁壮从军,但姬丹仍应许芝之请,招各城守、大夫到下都,由许芝讲解农耕要条,让各城守、大夫习学,回去推广,并按每城户口多少,各给新式农具四套到八套不等,责令各城选农户使用。
姬丹知道这些城守、大夫,都是贵族世家子弟,自有锦衣玉食的,那个也没自己耕种过。对农耕也不会感兴趣,可没办法,如今自己的主要力还要放在秦、赵、燕三国之战。兴农之事,还真需要这些人在下面具体去执行。
为了达到稍好点的效果,姬丹在传令时,责令那些城守大夫前来,必须带几位自家耕作的僮仆或者自耕丁户。
这些城守、大夫,接到命令虽然有些莫名其妙,可太子势重,又是现管的上司,当然也不敢违背,况且这又不是什么难事,闲得无聊去惹太子不高兴干什么!
为了让那些城守、大夫重视此事,太子亲带了二十位宾客,坐在上首,一同听许芝讲了三天。
有太子亲自坐镇,那些城守、大夫谁敢怠慢,都认认真真的坐了三天,全部搞清楚那倒未必,但毕竟对下去要办的事,有了一个概念的了解。
倒是那些僮仆、农夫,听许芝讲解,都是自己常做之事,却也很有些不同,只是上面坐着的,都是大人物,初时还都拘束的很,就算不懂,也不敢多问。
许芝自己耕种多年,和庶民农夫常打交道的,对这些人的秉,很是了解,他也知道,自己讲的这些东西,还需这些人学的会了,才能真正用的上,用的开,至于那些官老爷们,最多知道个大概也就算了。
许芝不厌其烦,三天反反复复的讲解,终于让那些僮仆,农夫听得明白了,许芝这才算罢。
姬丹待许芝讲完,亲自下令,那些随来的农夫、僮仆,回去之后,需得按新学之法开始耕种,如有违反者,明年定有重罚。
太子丹连蒙带吓唬,那些僮仆农夫,见太子下令,自然都是唯唯遵令。姬丹让这些人退下,又对那些城守、大夫道:“国家有兴农之令,卿等为一城之主,岂能不遵?”
“我知卿等多不熟悉农事,故而才招这些僮仆农夫前来,令他们亲耳来听,亲眼所见。只是此事,还需卿等回去,切实督导之。”
“许卿之法,乃是增产良方,所制之具,乃是便农利器,有此数人回去应用为例,将来多产多得,即可为各城之范。”
“过段时日,许卿将为我之使臣,巡行各县,卿等回去,如有敷衍不行者,即为误国,诸卿莫怪我言之不预也!”
各城守、大夫,虽然都是贵族世家子弟出身,但为一城之主,也知道赋税所在,乃是粮草为主,没有粮草,民无所食,国无所用。虽然看不明白许芝讲的到底能有什么功效,但看那些僮仆农夫的神情,想必是很有些道理,太子重农,令自己这些人督导,当然都是高声响应。
姬丹将这些人打发回去,自己一面和尉缭等人练军士,并据目前情况,研究应对之策,一面还要抽空,到工坊之中,去查看马鞍和马镫、马蹄铁的准备和制作。
在姬丹初时给铁匠、木匠做了样子之后,在公孙河和吴仗剑两人的主持下,又调了两个皮匠裁缝,经过十来天的改进和试用,终于搞出了一个标准的高桥马鞍。姬丹看了之后,当即指示公孙河,专门抽调三十多人的木匠和皮匠,铁匠。将马鞍和马镫分解开来,先统一了尺寸,然后由工匠们据专长,分工制作,统一组装。经过这段时间,已经秘密准备了千套马鞍马镫。
这有了马鞍马镫,对于骑兵来说,等于脚下有了,原先只能用三分力的,如今就能用出十成力来。
在如今各国骑兵的使用上,战马的作用就是一个运输的工具,那些骑兵,与其说是骑兵,还不如说是骑马行进的轻步兵。如今人马一体,骑兵的作战方式自然就要变化。在姬丹的印象中,后世骑兵的作战装备,重骑兵,人马皆甲,重在利用战马的冲击力进行突击,打开战阵缺口。所以是以重枪为主,并配以砍杀之器。而轻骑兵,则是以弓箭和砍杀的刀器为主,当然将领多用长矛或者重型的击打兵器如狼牙等物。
现在,姬丹本就没考虑什么重骑兵。毕竟这刚开始的攻击对象,乃是东胡游牧之族,这些敌手,不过都是皮甲、弓箭罢了,虽然号称长在马背上,但怎么也比不上自己稍加训练后有鞍、镫的锐之士。
所以,姬丹最想要的,就是便于更多骑兵使用的马刀。
冶炼之学,姬丹是不怎么懂得,但他看了冶炼工坊里面的冶炼和打造过程,他也知道,靠目前这样,连续锻打才能造出来好刀剑,只能说明,这炼铁成钢的过程不对头。
姬丹不懂是不懂,可好歹也知道,这钢与铁的差别,乃是在于含碳量,而这个和炼铁的温度,炉子,用的燃料都是相关的。
姬丹拉着公孙泽,连比划带讲解,给公孙泽传授自己一知半解的炼铁知识,足足用了三天,才算让公孙泽理解正确。没办法,公孙泽的脑子里,可没有什么铁元素、碳元素的概念,姬丹只好来回绕,总算让公孙泽明白了,铁与碳,就像铜和锡一样,配比不同,硬度不同,冶炼,就是要调整配比,而温度又是其中的关键,温度越高,越容易去其杂质。杂质越少,则铁越好。
公孙泽明白了,姬丹长出一口气,总算把自己解脱出来了,以后公孙泽就研究炼钢好了,再也别想什么炼丹了。
太子丹径直给公孙泽下了命令,就是想法研究如何能更快、更好的练出各种需要的铁来。
转眼秋收已过,赵国开始征召士卒,十几万丁壮开始向中山集中。
消息传到燕国,除了了解两国盟和内情的一些人比较镇静之外,朝野之间,顿时人心燥动,惶恐不安!
求收藏!!!!!!!!!!!!!
第一百六十三章 秋收之前在线阅读
第一百六十三章 秋收之前
- 肉文屋 /
第一百六十三章 秋收之前
-
第一百六十三章 秋收之前
斩秦 作者:轻杖胜马一壶醋
第一百六十三章 秋收之前
得知平刚夫人赢玉生下王长孙,燕王喜大喜,赐长孙名元,专门派出使者,赏赢玉车马金玉绢帛。
姬丹这里,喜得长子的兴奋还没延续几天,就被忙碌所代替。
数月之前,姬丹为兴农之事,发布招贤令。招贤令传到下都乡野,也传到了齐赵等诸侯各国。
听到这个招贤令专为征召善农之人,多有诸侯之士嗤之以鼻,道是农虽为立国之基,但毕竟乃庶民农夫所为,我等游历诸侯,乃是为了高爵贵官,纵横诸侯,谁肯去天天和那些庶民农夫为伍。
不过,凡事也有例外,没过多久,就有一位齐国之士,投书求见姬丹,自称姓许,雅善农事,对耕种务农之道颇为深。
姬丹闻知大喜,当即请入相见,询问之中,姬丹才知道,此人乃是与孟子同时代的许行后人。
这个许行,姬丹是知道的,虽然他没见过许行的著述,但是许行与孟子的论辩,却是在孟子书中记录的清清楚楚。
许行被人称为农学一派,其主要的思想:其一乃是要君子与庶民同耕,人都要靠自己耕种吃饭生活,其二是国不二价。一种东西,一尺布也好,一斗米也罢,国家统一的价格,人们依据这个价格相互的交换,童叟无欺,避免奸商之害。
当然,他的这两个观点,都被孟子驳的体无完肤。
姬丹也知道,这农学一派的这两个思想,确实有点太理想化,可以说是最典型的社会绝对平均主义,肯定是行不通的。虽然在许行的感召之下,几十个弟子衣褐衣,着草履,亲自耕种,也吸引了一些人远地来投,但毕竟不符合社会的实际,农学一派,终究渐渐沉寂。
但农学一派,既已耕种为业,又有读书的底子,对农业自然要比一般的农夫或士人研许多,这姓许的宾客,名芝,乃是许行五世孙,自许行迁至滕地之后,许家和其弟子之家,大都定居在此,读书务农。
时世变化,许行的农学一脉早已式微,许家子弟多以诗书为上,唯有许芝,却是自幼仰慕先祖之志,对农学痴心不改。不但多读诗书,而且和先祖一样,以君子与庶民同耕为乐。
姬丹和许芝两人相见,寒暄几句,话题就转到了农事,这是许芝本行,所来又是为了以此为晋身之阶,许芝自是侃侃而谈,两人从日中聊到日暮,越谈越是亲近。姬丹心中喜之不禁:许芝不但对农事深有研究,更对农具之用,大有看法。正是兴农得用之人。
当下,姬丹延请许芝为上宾,给了车马僮仆,让许芝自行在诸城考察燕国农事,并据此整备得用农具和改善燕地耕作之法。
而许芝在阳庆处,看了姬丹所说的农事诸项,也是大为赞叹,在详细考察之后,遂以此为纲,写出燕地农耕要条十二篇,并和公孙河等人一起,改善新制耕犁、耧、耙等农具六种。经过试用,甚是便利。报于太子知道。姬丹当即责令公孙河,调集木匠和铁匠、冶炼之徒。大力制作,经过这两个月的辛苦,已经造成了二百多套。
如今秋收在即,虽然到了秋后,就要征召各县丁壮从军,但姬丹仍应许芝之请,招各城守、大夫到下都,由许芝讲解农耕要条,让各城守、大夫习学,回去推广,并按每城户口多少,各给新式农具四套到八套不等,责令各城选农户使用。
姬丹知道这些城守、大夫,都是贵族世家子弟,自有锦衣玉食的,那个也没自己耕种过。对农耕也不会感兴趣,可没办法,如今自己的主要力还要放在秦、赵、燕三国之战。兴农之事,还真需要这些人在下面具体去执行。
为了达到稍好点的效果,姬丹在传令时,责令那些城守大夫前来,必须带几位自家耕作的僮仆或者自耕丁户。
这些城守、大夫,接到命令虽然有些莫名其妙,可太子势重,又是现管的上司,当然也不敢违背,况且这又不是什么难事,闲得无聊去惹太子不高兴干什么!
为了让那些城守、大夫重视此事,太子亲带了二十位宾客,坐在上首,一同听许芝讲了三天。
有太子亲自坐镇,那些城守、大夫谁敢怠慢,都认认真真的坐了三天,全部搞清楚那倒未必,但毕竟对下去要办的事,有了一个概念的了解。
倒是那些僮仆、农夫,听许芝讲解,都是自己常做之事,却也很有些不同,只是上面坐着的,都是大人物,初时还都拘束的很,就算不懂,也不敢多问。
许芝自己耕种多年,和庶民农夫常打交道的,对这些人的秉,很是了解,他也知道,自己讲的这些东西,还需这些人学的会了,才能真正用的上,用的开,至于那些官老爷们,最多知道个大概也就算了。
许芝不厌其烦,三天反反复复的讲解,终于让那些僮仆,农夫听得明白了,许芝这才算罢。
姬丹待许芝讲完,亲自下令,那些随来的农夫、僮仆,回去之后,需得按新学之法开始耕种,如有违反者,明年定有重罚。
太子丹连蒙带吓唬,那些僮仆农夫,见太子下令,自然都是唯唯遵令。姬丹让这些人退下,又对那些城守、大夫道:“国家有兴农之令,卿等为一城之主,岂能不遵?”
“我知卿等多不熟悉农事,故而才招这些僮仆农夫前来,令他们亲耳来听,亲眼所见。只是此事,还需卿等回去,切实督导之。”
“许卿之法,乃是增产良方,所制之具,乃是便农利器,有此数人回去应用为例,将来多产多得,即可为各城之范。”
“过段时日,许卿将为我之使臣,巡行各县,卿等回去,如有敷衍不行者,即为误国,诸卿莫怪我言之不预也!”
各城守、大夫,虽然都是贵族世家子弟出身,但为一城之主,也知道赋税所在,乃是粮草为主,没有粮草,民无所食,国无所用。虽然看不明白许芝讲的到底能有什么功效,但看那些僮仆农夫的神情,想必是很有些道理,太子重农,令自己这些人督导,当然都是高声响应。
姬丹将这些人打发回去,自己一面和尉缭等人练军士,并据目前情况,研究应对之策,一面还要抽空,到工坊之中,去查看马鞍和马镫、马蹄铁的准备和制作。
在姬丹初时给铁匠、木匠做了样子之后,在公孙河和吴仗剑两人的主持下,又调了两个皮匠裁缝,经过十来天的改进和试用,终于搞出了一个标准的高桥马鞍。姬丹看了之后,当即指示公孙河,专门抽调三十多人的木匠和皮匠,铁匠。将马鞍和马镫分解开来,先统一了尺寸,然后由工匠们据专长,分工制作,统一组装。经过这段时间,已经秘密准备了千套马鞍马镫。
这有了马鞍马镫,对于骑兵来说,等于脚下有了,原先只能用三分力的,如今就能用出十成力来。
在如今各国骑兵的使用上,战马的作用就是一个运输的工具,那些骑兵,与其说是骑兵,还不如说是骑马行进的轻步兵。如今人马一体,骑兵的作战方式自然就要变化。在姬丹的印象中,后世骑兵的作战装备,重骑兵,人马皆甲,重在利用战马的冲击力进行突击,打开战阵缺口。所以是以重枪为主,并配以砍杀之器。而轻骑兵,则是以弓箭和砍杀的刀器为主,当然将领多用长矛或者重型的击打兵器如狼牙等物。
现在,姬丹本就没考虑什么重骑兵。毕竟这刚开始的攻击对象,乃是东胡游牧之族,这些敌手,不过都是皮甲、弓箭罢了,虽然号称长在马背上,但怎么也比不上自己稍加训练后有鞍、镫的锐之士。
所以,姬丹最想要的,就是便于更多骑兵使用的马刀。
冶炼之学,姬丹是不怎么懂得,但他看了冶炼工坊里面的冶炼和打造过程,他也知道,靠目前这样,连续锻打才能造出来好刀剑,只能说明,这炼铁成钢的过程不对头。
姬丹不懂是不懂,可好歹也知道,这钢与铁的差别,乃是在于含碳量,而这个和炼铁的温度,炉子,用的燃料都是相关的。
姬丹拉着公孙泽,连比划带讲解,给公孙泽传授自己一知半解的炼铁知识,足足用了三天,才算让公孙泽理解正确。没办法,公孙泽的脑子里,可没有什么铁元素、碳元素的概念,姬丹只好来回绕,总算让公孙泽明白了,铁与碳,就像铜和锡一样,配比不同,硬度不同,冶炼,就是要调整配比,而温度又是其中的关键,温度越高,越容易去其杂质。杂质越少,则铁越好。
公孙泽明白了,姬丹长出一口气,总算把自己解脱出来了,以后公孙泽就研究炼钢好了,再也别想什么炼丹了。
太子丹径直给公孙泽下了命令,就是想法研究如何能更快、更好的练出各种需要的铁来。
转眼秋收已过,赵国开始征召士卒,十几万丁壮开始向中山集中。
消息传到燕国,除了了解两国盟和内情的一些人比较镇静之外,朝野之间,顿时人心燥动,惶恐不安!
求收藏!!!!!!!!!!!!!
第一百六十三章 秋收之前在线阅读
第一百六十三章 秋收之前
- 肉文屋 /
第一百六十三章 秋收之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