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报》。
初拿到报纸时,他们只感到这份报纸比往日里的报纸要厚了些。起初他们并没有在意,只以为是《公报》这一期所收录的文章又多了些。可当他们随意翻过几翻后,才终于发现了这其中不对劲。
什么时候起,《公报》竟开始拿出整整一期的篇幅,来让人刊发小说了?
几乎所有看到这份报纸的人,在第一时间,都冒出了同样的疑惑。
而后,他们将报纸翻到了最后一面,看着那小说的最后所印写着的“章佑亦完本于1921年冬”字样后,他们方才消除了疑惑,翻回了报纸的第一面,缓缓地品读起来。
在用了一个下午、一天、或者更久的时间,看完这部《百年孤独》的时候,所有人只觉得自己当初品读《悟空传》是的压抑与沉重,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胸膛。而这一次,更重、更浓!
什么是真正的愚昧?——
“政府通过所能运用的一切宣传机器,千遍万遍的在全国反复重申。于是,一种官方说法终于站住了脚,这就是:没有人死亡。而后,曾经反抗着的人民们,满意的回到了家里”。
什么是真正的自欺欺人?——
“很多人选择了向虚拟的现实的魅力屈服,寄情于自我幻想,这纵然不切实际,却更能与人安慰。而在他们清醒的梦幻中,他们不仅能看见自己梦中的景象,还能看到别人梦中的景象”。
什么是真正的无奈?——
“人不是该死的时候死的,而是能死的时候死的”。
什么是真正的孤独?——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
“简单至极,”他回答,“因为我疯了。”
最后的最后,小说的主角葛磊如此寂寥。
疯了……多么简单的一个答案?这个家庭、这个社会的历史便像是一架周而复始、无法停息的机器,是一个转动着的轮子,这只齿轮,要不是轴会逐渐不可避免的磨损的话,便会永远旋转下去。疯了……他只是如同他家族里的每一代的每一个人一样疯了而已……这是一个让人发疯的时代!
虚伪的政客、霸道残忍的统治者、满目支离破碎的战争以及盲从愚昧的民众……
要把我们的中国也变成这样一个人间地狱,变成这样一座寂寞缭绕的孤岛吗?
所有人都在扪心自问,而他们最后的答案,是——不!
怎么能让卑微与懦弱蚕食我们国人的傲骨呢?!
怎么能让麻木与奴性随着我们的热血在我们的骨髓里流淌呢?!
怎么能任我们日夜深爱的祖国的尊严、被割弃在地上任人踩碎呢?!
……
一句又一句厉声的诘问在所有爱国之人的胸膛内激荡。只要他们的胸腔内,心脏还在跳动;只要他们的身体里,鲜血还未曾流尽;只要他们还能看、能说、能写,那么他们寻求改变的脚步,便永远不会停歇!——
革命不败!
多少爱国人士在这一刻摇旗呐喊!他们纷纷举起了“兴我中华”的旗帜,踏入了革命者的行列。
而首先,他们所关注的便是战争。这其中,首当其冲被关注到的便是买卖城一战中,中国士兵对战蒙古那些王爷贝勒的士兵的失败。
他们纷纷开始呼吁重视与外蒙古间的战争,他们想要的,是一个完整的中国!
除此之外,他们还反对各大军阀与各大政派间,因争权夺利而兴起的斗争,他们普遍认为,中国人的枪杆子,不该对准中国人。
……
事情的许多走向发展,实际上已然远远超出了杨雪原本的期望。这部《百年孤独》的影响力,原比她曾所“自以为”的要大。
当然,这其中她所期望被引起重视的外蒙古,也成功被各大军阀派去了更多的精兵。至少,中国人在“保卫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一致对外”这两点上,向来是做的不错的不是吗?
舒了一口气,杨雪原本以为《百年孤独》的影响力到了这里,便算是告了一段落,但她没想到,这其实不然。
由于《百年孤独》所造成的盛况,是中国文坛里史无前例的,就连杨雪曾经写下的那篇《我有一个梦想》也未能与之比肩,所以胡适和沈得鸿便同杨雪商量着,是否干脆便将这部《百年孤独》直接印刷成书算了。
民国这个时期,能写文章的文人不知凡几,能将自己的作品刊发在报刊上的文人也数不胜数,却唯有出书的文人是少之又少的。
这个时候的纸张及印刷的费用,本身便是略高的,普通人家没有几户是有闲钱来买书的,所以出书的出版社因为亏本而倒闭的也是十之八、九,久而久之,能够出书还不赔本的文人便越来越少了。
杨雪听着胡适和沈得鸿的话,知道他们的大概意思便是——由于她现在的名声一度盖过了鲁讯,所以已经有好几家出版社的老板已经找到了他们的头上,希望杨雪能将《百年孤独》的出版权出售至他们的手上。
毕竟是自己花了好一番心思的作品,能够被那样多的人争相要出版,杨雪的心里自然是乐意的。可她本身,是对出版社所给的价钱没有怎么在意的,毕竟在保证她生活的优质以外,钱财于她这样一个或许随时都会完成任务准备离开的人,并不是十分重要。所以,她便随手将这事交到了胡适和沈得鸿的手里。
也幸好胡适和沈得鸿最后也没有辜负杨雪的期望,他们为杨雪寻的正是沪上一所有口皆碑的出版社,而这家出版社所给出的条件也甚是优渥。待《百年孤独》的书本发行之后,中国又掀起了一股收藏此书的热潮。
当然,出书一事,或许能让杨雪欢欣,确是不足以让杨雪意外的,毕竟她的名望已然达到了那样的高度。真正让她感到惊诧的,其实是在《百年孤独》刊发过后,又开始源源不断被送至她的桌前的各国驻华名贵的请柬。
在她明确的表达了自己对自己祖国人民觉醒的期盼后,在她严词控诉了各国对中国的侵入后,在她一次又一次的与洋人们的利益站到对立面后,她便再没想过自己还会成为洋人们宴会上的座上宾了。
初拿到报纸时,他们只感到这份报纸比往日里的报纸要厚了些。起初他们并没有在意,只以为是《公报》这一期所收录的文章又多了些。可当他们随意翻过几翻后,才终于发现了这其中不对劲。
什么时候起,《公报》竟开始拿出整整一期的篇幅,来让人刊发小说了?
几乎所有看到这份报纸的人,在第一时间,都冒出了同样的疑惑。
而后,他们将报纸翻到了最后一面,看着那小说的最后所印写着的“章佑亦完本于1921年冬”字样后,他们方才消除了疑惑,翻回了报纸的第一面,缓缓地品读起来。
在用了一个下午、一天、或者更久的时间,看完这部《百年孤独》的时候,所有人只觉得自己当初品读《悟空传》是的压抑与沉重,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胸膛。而这一次,更重、更浓!
什么是真正的愚昧?——
“政府通过所能运用的一切宣传机器,千遍万遍的在全国反复重申。于是,一种官方说法终于站住了脚,这就是:没有人死亡。而后,曾经反抗着的人民们,满意的回到了家里”。
什么是真正的自欺欺人?——
“很多人选择了向虚拟的现实的魅力屈服,寄情于自我幻想,这纵然不切实际,却更能与人安慰。而在他们清醒的梦幻中,他们不仅能看见自己梦中的景象,还能看到别人梦中的景象”。
什么是真正的无奈?——
“人不是该死的时候死的,而是能死的时候死的”。
什么是真正的孤独?——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
“简单至极,”他回答,“因为我疯了。”
最后的最后,小说的主角葛磊如此寂寥。
疯了……多么简单的一个答案?这个家庭、这个社会的历史便像是一架周而复始、无法停息的机器,是一个转动着的轮子,这只齿轮,要不是轴会逐渐不可避免的磨损的话,便会永远旋转下去。疯了……他只是如同他家族里的每一代的每一个人一样疯了而已……这是一个让人发疯的时代!
虚伪的政客、霸道残忍的统治者、满目支离破碎的战争以及盲从愚昧的民众……
要把我们的中国也变成这样一个人间地狱,变成这样一座寂寞缭绕的孤岛吗?
所有人都在扪心自问,而他们最后的答案,是——不!
怎么能让卑微与懦弱蚕食我们国人的傲骨呢?!
怎么能让麻木与奴性随着我们的热血在我们的骨髓里流淌呢?!
怎么能任我们日夜深爱的祖国的尊严、被割弃在地上任人踩碎呢?!
……
一句又一句厉声的诘问在所有爱国之人的胸膛内激荡。只要他们的胸腔内,心脏还在跳动;只要他们的身体里,鲜血还未曾流尽;只要他们还能看、能说、能写,那么他们寻求改变的脚步,便永远不会停歇!——
革命不败!
多少爱国人士在这一刻摇旗呐喊!他们纷纷举起了“兴我中华”的旗帜,踏入了革命者的行列。
而首先,他们所关注的便是战争。这其中,首当其冲被关注到的便是买卖城一战中,中国士兵对战蒙古那些王爷贝勒的士兵的失败。
他们纷纷开始呼吁重视与外蒙古间的战争,他们想要的,是一个完整的中国!
除此之外,他们还反对各大军阀与各大政派间,因争权夺利而兴起的斗争,他们普遍认为,中国人的枪杆子,不该对准中国人。
……
事情的许多走向发展,实际上已然远远超出了杨雪原本的期望。这部《百年孤独》的影响力,原比她曾所“自以为”的要大。
当然,这其中她所期望被引起重视的外蒙古,也成功被各大军阀派去了更多的精兵。至少,中国人在“保卫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一致对外”这两点上,向来是做的不错的不是吗?
舒了一口气,杨雪原本以为《百年孤独》的影响力到了这里,便算是告了一段落,但她没想到,这其实不然。
由于《百年孤独》所造成的盛况,是中国文坛里史无前例的,就连杨雪曾经写下的那篇《我有一个梦想》也未能与之比肩,所以胡适和沈得鸿便同杨雪商量着,是否干脆便将这部《百年孤独》直接印刷成书算了。
民国这个时期,能写文章的文人不知凡几,能将自己的作品刊发在报刊上的文人也数不胜数,却唯有出书的文人是少之又少的。
这个时候的纸张及印刷的费用,本身便是略高的,普通人家没有几户是有闲钱来买书的,所以出书的出版社因为亏本而倒闭的也是十之八、九,久而久之,能够出书还不赔本的文人便越来越少了。
杨雪听着胡适和沈得鸿的话,知道他们的大概意思便是——由于她现在的名声一度盖过了鲁讯,所以已经有好几家出版社的老板已经找到了他们的头上,希望杨雪能将《百年孤独》的出版权出售至他们的手上。
毕竟是自己花了好一番心思的作品,能够被那样多的人争相要出版,杨雪的心里自然是乐意的。可她本身,是对出版社所给的价钱没有怎么在意的,毕竟在保证她生活的优质以外,钱财于她这样一个或许随时都会完成任务准备离开的人,并不是十分重要。所以,她便随手将这事交到了胡适和沈得鸿的手里。
也幸好胡适和沈得鸿最后也没有辜负杨雪的期望,他们为杨雪寻的正是沪上一所有口皆碑的出版社,而这家出版社所给出的条件也甚是优渥。待《百年孤独》的书本发行之后,中国又掀起了一股收藏此书的热潮。
当然,出书一事,或许能让杨雪欢欣,确是不足以让杨雪意外的,毕竟她的名望已然达到了那样的高度。真正让她感到惊诧的,其实是在《百年孤独》刊发过后,又开始源源不断被送至她的桌前的各国驻华名贵的请柬。
在她明确的表达了自己对自己祖国人民觉醒的期盼后,在她严词控诉了各国对中国的侵入后,在她一次又一次的与洋人们的利益站到对立面后,她便再没想过自己还会成为洋人们宴会上的座上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