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被迫辞官。
同年,太后下旨,安山郡主下嫁给堂弟,堂弟入京,却也终生只领闲职,做着他的郡马爷。
多年后,他才知,当初皇后娘娘看中的就是自己,想让赵凤娘嫁的人也是自己,是堂弟替他代之,后来赵燕娘择婿,他断然拒绝,伤及皇室脸面,还是堂弟以身折罪,才保胥家无事。
他终生未娶,后半生一直呆在阆山,承继先祖的基业,胥家在天下学子中依旧一呼百应,可却在朝中销声匿迹,陛下有意为难,但胥家百年声望,牵一发动全身,无从下手。
在阆山,他闲看云起,与三两好友对弈论策,至死未再踏入京中,生平种种,倒是在晚年让他悟出些许端倪。
死后,本以为一切成空,谁知前几日突然从家中醒来,回到几十年前,他立马请求父亲,让他回阆山读书。
赵家是整件事情的关键所在,若不是那赵家二小姐,他何至于被迫退出朝堂,在这阆山终老,只可惜堂弟,听说安山郡主为人放荡,府中面首不少,堂弟与她分房而居,郁郁终生,竟是死在自己的前头。
也就是那时,他才知晓真相,得知他后半生多年的安逸生活,都是堂弟换来的。
眼下,再见到清风明月般的堂弟,温和的面容上,全是见到自己的喜悦,他神色缓下来,朝他颔首。
胥良岳温和的目光带着仰慕,“兄长,去年一别,算起来,你我兄弟二人已有近一年未见,弟甚挂念。”
他略有些动容,慢慢地站起来,迟疑地伸出手,拍下堂弟的肩,“为兄也甚是想念岳弟。”
“真的吗?”胥良岳眼光大亮,“听父亲说,兄长暂时不回京中,要留在阆山。”
他点下头,胥良岳笑得腼腆,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棋局
胥老夫人坐在上首,满目慈爱,含笑地看着出色的孙子们,一青一白,风仪不同,却同样出色,俱都是好男儿,长孙次孙感情好,相处和睦,兄友弟恭,是胥家幸事。
她欣慰道,“你们兄弟二人许久未见,此次川哥儿要在阆山呆一段时日,倒是可以好好讨论文章。”
“正是这个理。”胥良川撩袍坐下,胥良岳也在他下首落坐。
执墨有眼色地去取斋饭,祖孙三人就着余晖用了饭。
饭后,兄弟二人挑灯对弈,胥良岳执白子,他执黑子,黑子如乌云压城,大杀四方,渐将白子吞噬包围。
“兄长棋艺大进,弟佩服。”
前世里,避于阆山,大部分的时光都消磨在棋盘之间,棋艺自然精进许多,他已故意放几次水,可几十年的磨练,对付胥良岳不费吹灰之力。
胥良川毫不犹豫地落下最后一子,白子全军覆没,大局已定。
“闲来无事,琢磨得多,也就会有进步。”
胥良岳信服,将棋子重新装入墨玉棋盒中。
“兄长,听闻太子已经开始参朝,可有此事?”
胥良川凝眉,沉思半晌,“确有此事,太子上月初旬起就开始随陛下议事。”
太子乃皇后嫡子,又是皇长子,无可争议地被立为太子,后宫中除了皇后育有一女二子,就只有贤妃膝下有一位公主,其余的妃嫔皆无所出。
皇后心机,旁人难测。
所幸如此也好,对朝廷和百姓都是福气,皇子少,暗斗也少,朝中并无党派,二皇子也同为皇后嫡出,自然全力支持太子。
他与太子幼年相识,太子惊才风逸,沉稳有度,且有仁爱之心,若登基为帝,必是明君。
前世里,他也一直想不通,太子为何会谋逆,这天下迟早是他的,他为何会迫不及待地起篡位之心,冒着天下人的指责,自毁前程。
偏偏还是皇后亲自揭发,带人在东宫搜出崭新的龙袍,物证在目,让人辩无可辩,事情一经曝出,陛下雷霆大怒,要将其皇室除名,贬为庶人,幽禁终生,太子直呼冤枉,在金殿前叩头痛哭,却证据确凿,无法抵赖,心灰意冷,挥剑自刎于宫门前。
那一天,黑云压城,闷雷轰鸣,太子跪在双阙门前,仰天长呼三声冤枉,伴着雷声,震耳欲聋,太子一剑断喉,死不瞑目。
皇后娘娘抱着他的尸体,哭得晕倒在地。
太子一死,陛下也深受打击,龙体欠佳,三年后终于驾崩,传位于二皇子,二皇子登基,尊皇后为太后,嫡姐永安公主为大长公主。
后来的岁月中,他一直琢磨,太子的那三声冤枉字字泣血,分明是冤屈而死,他曾是太子伴读,对于太子心性,自认为十分了解,太子决不是急功近利之人,更不可能谋逆。
经过多番暗查,无意中得知赵家惨案分明是人有意为之,赵书才赴任途经之地,根本没有山匪,而段家,罪名更是莫须有,若真说太子派系,满朝都是太子派系,为何只有段家获罪。
为什么?
所有人都死了,只剩赵燕娘活着,且一生尊贵。
段家的继夫人是皇后娘娘以前的女官,皇后娘娘当初不过是祝王府的一位侧妃,因育有长子,祝王登基后才册为皇后。
陈年往事中,有一件事情引起他的注意,当年,祝王府中两位侧妃同时有孕,平侧妃是常远侯府的庶女,已育有长女,另一位高侧妃则出身淮宁高家,高家是百年世家,底蕴深厚。
平侧妃先一天产下长子,高侧妃随后产女,祝王大喜。
除了两位侧妃外,王府中还有一位有孕的通房,与平侧妃同日生产,只不过通房难产而死,产下一名死婴。
当时,赵家夫人正好来京看望小姑子,在一间民宅中产下双生女,即赵凤娘和赵燕娘。
祝王当时在一众皇子中最为平庸,谁知皇权相争,反倒是他得益,登基为帝,祝王妃早逝,府中侧妃为大,平侧妃育有长子,被册立为皇后,高侧妃被封为贤妃。
世间之事,看似寻常,却有许多巧合。
后宅争斗,常常你死我活,皇后娘娘身为母亲,怎么会指认太子谋逆,太子若是她的亲子,她捂着都来不及,哪会亲自揭发。
除非太子并非平皇后亲子,平皇后想让自己的亲子继位,必然会处心积虑地除掉太子,二皇子才能名正言顺地承继大统。
可太子有贤名,在朝中颇有威望,若无大错,便是下任帝王。
身为太子,又是皇后嫡出,根本就找不出他谋反的理由,可是皇后亲自揭发,由不得他人不信,太子死后,皇后虽然表现得悲恸,却鲜少在人前提到太子。
皇后宠爱赵家女,赵凤娘不过是县令之女,有个曾当女官的姑姑,便可以随意出入皇宫,深受皇后的喜爱,封为县主。
凤来县主与太子情投意合,人人都传她是将来的太子妃,皇后却出奇不意地将她赐婚给他人,与理不合。
同年,太后下旨,安山郡主下嫁给堂弟,堂弟入京,却也终生只领闲职,做着他的郡马爷。
多年后,他才知,当初皇后娘娘看中的就是自己,想让赵凤娘嫁的人也是自己,是堂弟替他代之,后来赵燕娘择婿,他断然拒绝,伤及皇室脸面,还是堂弟以身折罪,才保胥家无事。
他终生未娶,后半生一直呆在阆山,承继先祖的基业,胥家在天下学子中依旧一呼百应,可却在朝中销声匿迹,陛下有意为难,但胥家百年声望,牵一发动全身,无从下手。
在阆山,他闲看云起,与三两好友对弈论策,至死未再踏入京中,生平种种,倒是在晚年让他悟出些许端倪。
死后,本以为一切成空,谁知前几日突然从家中醒来,回到几十年前,他立马请求父亲,让他回阆山读书。
赵家是整件事情的关键所在,若不是那赵家二小姐,他何至于被迫退出朝堂,在这阆山终老,只可惜堂弟,听说安山郡主为人放荡,府中面首不少,堂弟与她分房而居,郁郁终生,竟是死在自己的前头。
也就是那时,他才知晓真相,得知他后半生多年的安逸生活,都是堂弟换来的。
眼下,再见到清风明月般的堂弟,温和的面容上,全是见到自己的喜悦,他神色缓下来,朝他颔首。
胥良岳温和的目光带着仰慕,“兄长,去年一别,算起来,你我兄弟二人已有近一年未见,弟甚挂念。”
他略有些动容,慢慢地站起来,迟疑地伸出手,拍下堂弟的肩,“为兄也甚是想念岳弟。”
“真的吗?”胥良岳眼光大亮,“听父亲说,兄长暂时不回京中,要留在阆山。”
他点下头,胥良岳笑得腼腆,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棋局
胥老夫人坐在上首,满目慈爱,含笑地看着出色的孙子们,一青一白,风仪不同,却同样出色,俱都是好男儿,长孙次孙感情好,相处和睦,兄友弟恭,是胥家幸事。
她欣慰道,“你们兄弟二人许久未见,此次川哥儿要在阆山呆一段时日,倒是可以好好讨论文章。”
“正是这个理。”胥良川撩袍坐下,胥良岳也在他下首落坐。
执墨有眼色地去取斋饭,祖孙三人就着余晖用了饭。
饭后,兄弟二人挑灯对弈,胥良岳执白子,他执黑子,黑子如乌云压城,大杀四方,渐将白子吞噬包围。
“兄长棋艺大进,弟佩服。”
前世里,避于阆山,大部分的时光都消磨在棋盘之间,棋艺自然精进许多,他已故意放几次水,可几十年的磨练,对付胥良岳不费吹灰之力。
胥良川毫不犹豫地落下最后一子,白子全军覆没,大局已定。
“闲来无事,琢磨得多,也就会有进步。”
胥良岳信服,将棋子重新装入墨玉棋盒中。
“兄长,听闻太子已经开始参朝,可有此事?”
胥良川凝眉,沉思半晌,“确有此事,太子上月初旬起就开始随陛下议事。”
太子乃皇后嫡子,又是皇长子,无可争议地被立为太子,后宫中除了皇后育有一女二子,就只有贤妃膝下有一位公主,其余的妃嫔皆无所出。
皇后心机,旁人难测。
所幸如此也好,对朝廷和百姓都是福气,皇子少,暗斗也少,朝中并无党派,二皇子也同为皇后嫡出,自然全力支持太子。
他与太子幼年相识,太子惊才风逸,沉稳有度,且有仁爱之心,若登基为帝,必是明君。
前世里,他也一直想不通,太子为何会谋逆,这天下迟早是他的,他为何会迫不及待地起篡位之心,冒着天下人的指责,自毁前程。
偏偏还是皇后亲自揭发,带人在东宫搜出崭新的龙袍,物证在目,让人辩无可辩,事情一经曝出,陛下雷霆大怒,要将其皇室除名,贬为庶人,幽禁终生,太子直呼冤枉,在金殿前叩头痛哭,却证据确凿,无法抵赖,心灰意冷,挥剑自刎于宫门前。
那一天,黑云压城,闷雷轰鸣,太子跪在双阙门前,仰天长呼三声冤枉,伴着雷声,震耳欲聋,太子一剑断喉,死不瞑目。
皇后娘娘抱着他的尸体,哭得晕倒在地。
太子一死,陛下也深受打击,龙体欠佳,三年后终于驾崩,传位于二皇子,二皇子登基,尊皇后为太后,嫡姐永安公主为大长公主。
后来的岁月中,他一直琢磨,太子的那三声冤枉字字泣血,分明是冤屈而死,他曾是太子伴读,对于太子心性,自认为十分了解,太子决不是急功近利之人,更不可能谋逆。
经过多番暗查,无意中得知赵家惨案分明是人有意为之,赵书才赴任途经之地,根本没有山匪,而段家,罪名更是莫须有,若真说太子派系,满朝都是太子派系,为何只有段家获罪。
为什么?
所有人都死了,只剩赵燕娘活着,且一生尊贵。
段家的继夫人是皇后娘娘以前的女官,皇后娘娘当初不过是祝王府的一位侧妃,因育有长子,祝王登基后才册为皇后。
陈年往事中,有一件事情引起他的注意,当年,祝王府中两位侧妃同时有孕,平侧妃是常远侯府的庶女,已育有长女,另一位高侧妃则出身淮宁高家,高家是百年世家,底蕴深厚。
平侧妃先一天产下长子,高侧妃随后产女,祝王大喜。
除了两位侧妃外,王府中还有一位有孕的通房,与平侧妃同日生产,只不过通房难产而死,产下一名死婴。
当时,赵家夫人正好来京看望小姑子,在一间民宅中产下双生女,即赵凤娘和赵燕娘。
祝王当时在一众皇子中最为平庸,谁知皇权相争,反倒是他得益,登基为帝,祝王妃早逝,府中侧妃为大,平侧妃育有长子,被册立为皇后,高侧妃被封为贤妃。
世间之事,看似寻常,却有许多巧合。
后宅争斗,常常你死我活,皇后娘娘身为母亲,怎么会指认太子谋逆,太子若是她的亲子,她捂着都来不及,哪会亲自揭发。
除非太子并非平皇后亲子,平皇后想让自己的亲子继位,必然会处心积虑地除掉太子,二皇子才能名正言顺地承继大统。
可太子有贤名,在朝中颇有威望,若无大错,便是下任帝王。
身为太子,又是皇后嫡出,根本就找不出他谋反的理由,可是皇后亲自揭发,由不得他人不信,太子死后,皇后虽然表现得悲恸,却鲜少在人前提到太子。
皇后宠爱赵家女,赵凤娘不过是县令之女,有个曾当女官的姑姑,便可以随意出入皇宫,深受皇后的喜爱,封为县主。
凤来县主与太子情投意合,人人都传她是将来的太子妃,皇后却出奇不意地将她赐婚给他人,与理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