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王一脸凝重的站在皇上面前。
皇上道:“朕无事,庆王弟有话直说吧?”
庆王欲言又止的,他担心皇上的病,可北疆的事实在是不说不行。
“皇兄,北疆出事了。”
庆王的话,让皇上的心咯噔一下,却给了他心理准备。
庆王道:“镇北侯来报,说今年冬季寒冷,北上的胡人皆已南下。至今为止,胡人虽为大动,却有小股胡人进我大周境内,强抢百姓过冬的粮食。如今边关百姓并无伤亡,可被抢了粮食的百姓将无法度过这个寒冬。”
皇上惊呼:“胡人南下了?咳...咳咳......”
皇上话音刚落,就不停的咳嗽了起来。
张福海赶忙上前,他一边拍着皇上的背,一边劝道:“陛下莫要激动,莫要激动。”
庆王的心更加沉了,他早先的话就是让皇上有心里准备。更何况,他的话还未说完呢!
皇上咳了许久,才平复下来。
“庆王弟,继续说?”
庆王颔首:“兴庆的是户部一早就做了冬季救灾的准备,臣弟也想先运一批救灾物资过去。可周王持反对意见。”
皇上道:“周王是何态度?”
庆王道:“周王猜测,胡人之所以南下,是同吐蕃达成了某种协议。”
他一直以为吐蕃在等冬季过去,毕竟冬季出兵对于长途跋涉的吐蕃军来说,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他一直弄不懂轩辕奕为何空着西北,反而绕道西南屯兵。如今吐蕃二十万大军集结西南不懂,实在是不由得他不多想。
皇上的神情更加震惊了,显然吐蕃勾结胡人一事,他同样未曾想过。
皇上道:“轩辕奕疯了吗?他这是引狼入室。”
庆王沉默了,轩辕奕是在他们眼皮子底下长大的,这样的事他不想相信。可董如意说的又不无可能,他不敢拿大周去赌。
万一吐蕃真的勾结了胡人,那么大周将三方受敌。云南那边可还有一个大夏呢?
皇上道:“庆王弟如何看?”
庆王道:“臣弟想先赈灾,反正不管是与吐蕃开战,还是与胡人开战,百姓的生死朝廷都是不能不管的。”
他放心不下百姓,又担心战局的变化,这才前来问皇上拿个主意。
皇上道:“那如意是什么意思?”
庆王的脸更加的阴沉了,他咬牙道:“周王同意赈灾,她说如若此刻赈灾,那不是给北疆百姓送粮,那是给胡人送粮草去了。”
皇上皱眉,董如意这话说的实在是太难听了。可不管是与不是,朝廷总归是不能让百姓寒了心啊!
皇上道:“赈灾的粮食总归还是要送的。”
庆王继续道:“周王说,如若非要赈济灾民,那么就必须放弃长城以北的城池,让长城以外的百姓退回长城内。”
皇上倒吸了一口凉气,“她可知长城外有多少城池?”
皇上问完,就自知失言,要知道董如意可是在上书房呆过的,她脑中的地形图比他记的都全。
庆王一脸的郑重,“皇兄,长城以北可是有两座大城,十几座小城啊!如此的退守,岂不是把咱们建好的城池拱手让人?”
皇上道:“张福海,拿北疆的地图过来。”
张福海应是离开。
待皇上看过地形图后,庆王才道:“臣弟以为这事周王想的不妥,她毕竟年幼,许些事看的还是太窄了。”
皇上点头,“庆王弟说的不错,此事断不能按她的意思来。传朕的旨意,着兵部调五万大军给镇北侯,至于粮草和救灾物资......传户部尚书入宫商议。”
庆王松了口气,他多怕皇上一意孤行。
***
大年初五,朝廷的五万大军尚未出发,吐蕃和胡人部落同时进攻大周了。
皇上拖着病体,亲自处理北疆与西南的战报。
皇上道:“轩辕奕真是好手段啊!”
轩辕奕此番借道西南,如此一来西北的十五万大军完全成了大周的拖累,他们上不能支援西北,下不能支援西南。
兵部尚书道:“陛下,如若调五万西北军北上支援北疆呢?”
庆王看向兵部尚书,“要是大夏出兵了呢?”
兵部尚书语塞,要知道晋南王手中只有十五万晋兆军,如果没了西北的牵制,吐蕃连同大夏很有可能攻破晋兆军,直插大周腹地。
皇上已经开始后悔了,北疆现在的情况和董如意前几日说的做法一样,所有的百姓尽可能的撤退到长城以内。
有长城作为天险,才能守住北疆。可错过了撤退的时机,原本能留做空城给胡人,如今怕是真的留粮草给胡人了。
皇上道:“周王在何处?”
庆王重重的叹了口气,“周王还在调查工部的事。”
皇上扶额,“这个认死理的,传。”
董如意得了圣旨,急匆匆的去了上书房;而一众官员则是去朝房议事。
董如意行礼道:“如意叩见皇伯父,工部的事还为有着落。”
皇上道:“起来说话。前几日你的提议很适用,至少在今日来看是适用的。说说你对如今战局的看法?”
董如意起身,“如意还是那句话,放弃长城以北,守住长城天险。至于关外的百姓,能退到长城内的最好;若是来不及的,可命令他们进山,至于那些来不及带走的东西,能就地掩埋的就掩埋,不能的就烧掉。”
皇上镇定的看着董如意,可他的心是无比震惊的。不留任何东西给胡人,哪怕胡人得了城池,那也只是一座无粮、无人的空城。
第八百三十四章 讨赏
皇上大笑了起来,“你若是男子,定当封王拜相。可惜,真是可惜了!”
“皇伯父,您已经给如意封王了!”董如意不合时宜的话打断了皇上的感叹。
皇上瞪着眼,“朕怎么会养出你和太子这两个直脾气。”
董如意眼珠一转,露出一个讨好的表情。
这回不等她开口,皇上便问:“你又想到了什么?”
董如意但凡
皇上道:“朕无事,庆王弟有话直说吧?”
庆王欲言又止的,他担心皇上的病,可北疆的事实在是不说不行。
“皇兄,北疆出事了。”
庆王的话,让皇上的心咯噔一下,却给了他心理准备。
庆王道:“镇北侯来报,说今年冬季寒冷,北上的胡人皆已南下。至今为止,胡人虽为大动,却有小股胡人进我大周境内,强抢百姓过冬的粮食。如今边关百姓并无伤亡,可被抢了粮食的百姓将无法度过这个寒冬。”
皇上惊呼:“胡人南下了?咳...咳咳......”
皇上话音刚落,就不停的咳嗽了起来。
张福海赶忙上前,他一边拍着皇上的背,一边劝道:“陛下莫要激动,莫要激动。”
庆王的心更加沉了,他早先的话就是让皇上有心里准备。更何况,他的话还未说完呢!
皇上咳了许久,才平复下来。
“庆王弟,继续说?”
庆王颔首:“兴庆的是户部一早就做了冬季救灾的准备,臣弟也想先运一批救灾物资过去。可周王持反对意见。”
皇上道:“周王是何态度?”
庆王道:“周王猜测,胡人之所以南下,是同吐蕃达成了某种协议。”
他一直以为吐蕃在等冬季过去,毕竟冬季出兵对于长途跋涉的吐蕃军来说,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他一直弄不懂轩辕奕为何空着西北,反而绕道西南屯兵。如今吐蕃二十万大军集结西南不懂,实在是不由得他不多想。
皇上的神情更加震惊了,显然吐蕃勾结胡人一事,他同样未曾想过。
皇上道:“轩辕奕疯了吗?他这是引狼入室。”
庆王沉默了,轩辕奕是在他们眼皮子底下长大的,这样的事他不想相信。可董如意说的又不无可能,他不敢拿大周去赌。
万一吐蕃真的勾结了胡人,那么大周将三方受敌。云南那边可还有一个大夏呢?
皇上道:“庆王弟如何看?”
庆王道:“臣弟想先赈灾,反正不管是与吐蕃开战,还是与胡人开战,百姓的生死朝廷都是不能不管的。”
他放心不下百姓,又担心战局的变化,这才前来问皇上拿个主意。
皇上道:“那如意是什么意思?”
庆王的脸更加的阴沉了,他咬牙道:“周王同意赈灾,她说如若此刻赈灾,那不是给北疆百姓送粮,那是给胡人送粮草去了。”
皇上皱眉,董如意这话说的实在是太难听了。可不管是与不是,朝廷总归是不能让百姓寒了心啊!
皇上道:“赈灾的粮食总归还是要送的。”
庆王继续道:“周王说,如若非要赈济灾民,那么就必须放弃长城以北的城池,让长城以外的百姓退回长城内。”
皇上倒吸了一口凉气,“她可知长城外有多少城池?”
皇上问完,就自知失言,要知道董如意可是在上书房呆过的,她脑中的地形图比他记的都全。
庆王一脸的郑重,“皇兄,长城以北可是有两座大城,十几座小城啊!如此的退守,岂不是把咱们建好的城池拱手让人?”
皇上道:“张福海,拿北疆的地图过来。”
张福海应是离开。
待皇上看过地形图后,庆王才道:“臣弟以为这事周王想的不妥,她毕竟年幼,许些事看的还是太窄了。”
皇上点头,“庆王弟说的不错,此事断不能按她的意思来。传朕的旨意,着兵部调五万大军给镇北侯,至于粮草和救灾物资......传户部尚书入宫商议。”
庆王松了口气,他多怕皇上一意孤行。
***
大年初五,朝廷的五万大军尚未出发,吐蕃和胡人部落同时进攻大周了。
皇上拖着病体,亲自处理北疆与西南的战报。
皇上道:“轩辕奕真是好手段啊!”
轩辕奕此番借道西南,如此一来西北的十五万大军完全成了大周的拖累,他们上不能支援西北,下不能支援西南。
兵部尚书道:“陛下,如若调五万西北军北上支援北疆呢?”
庆王看向兵部尚书,“要是大夏出兵了呢?”
兵部尚书语塞,要知道晋南王手中只有十五万晋兆军,如果没了西北的牵制,吐蕃连同大夏很有可能攻破晋兆军,直插大周腹地。
皇上已经开始后悔了,北疆现在的情况和董如意前几日说的做法一样,所有的百姓尽可能的撤退到长城以内。
有长城作为天险,才能守住北疆。可错过了撤退的时机,原本能留做空城给胡人,如今怕是真的留粮草给胡人了。
皇上道:“周王在何处?”
庆王重重的叹了口气,“周王还在调查工部的事。”
皇上扶额,“这个认死理的,传。”
董如意得了圣旨,急匆匆的去了上书房;而一众官员则是去朝房议事。
董如意行礼道:“如意叩见皇伯父,工部的事还为有着落。”
皇上道:“起来说话。前几日你的提议很适用,至少在今日来看是适用的。说说你对如今战局的看法?”
董如意起身,“如意还是那句话,放弃长城以北,守住长城天险。至于关外的百姓,能退到长城内的最好;若是来不及的,可命令他们进山,至于那些来不及带走的东西,能就地掩埋的就掩埋,不能的就烧掉。”
皇上镇定的看着董如意,可他的心是无比震惊的。不留任何东西给胡人,哪怕胡人得了城池,那也只是一座无粮、无人的空城。
第八百三十四章 讨赏
皇上大笑了起来,“你若是男子,定当封王拜相。可惜,真是可惜了!”
“皇伯父,您已经给如意封王了!”董如意不合时宜的话打断了皇上的感叹。
皇上瞪着眼,“朕怎么会养出你和太子这两个直脾气。”
董如意眼珠一转,露出一个讨好的表情。
这回不等她开口,皇上便问:“你又想到了什么?”
董如意但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