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一句地道,“娘娘在当时,已经做出了最好的选择。天命难测,谁能保证明日会发生什么? 今日做的事,只要对得住今日、对得住自己,又有什么可愧悔的?奴婢还是这句话:这条路总是要走,可怎么走,却还是由得娘娘自己来选!”
徐循娇躯一震,在柳知恩跟前,她几乎有些惭愧——忽然间,她知道自己想在柳知恩身上寻求什么了。
不论命运为柳知恩安排了怎么样的路程,他始终都在仰首挺胸地往前走,从不曾有一刻失去勇气,不曾有一刻失去斗志。不论他在哪里,有什么际遇,柳知恩的所作所为,也都的确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他的坚持。
和他经历过的相比,她的苦痛又算得了什么?
她可以永远抱着‘赌输了’的挫折感活下去,也可以正视这个现实,和所有‘赌输了’的大臣一起,尽力收拾残局。栓儿今年也才十岁,她终究是可以努力一次,尽自己的力量将他教得更好,即使失败,她也已经试过。
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失去了这种心态?从什么时候起,她的生活真正地变成了一潭死水?是,世上有许多事情不尽如人意……然而,怎么看待它们,却终究还是她自己的选择。
“柳知恩……”她轻声说——她不知该说什么,她想说的话有许多,可这些话在他们之间好像都不是那么合适。“我……”
柳知恩的眼神大胆地在她面上探索,似乎是确定了她已经凝聚起了足够的勇气,他唇边忽然微微露出一笑,这一笑点亮了他的脸庞——却又只是极短暂的一瞬间。
“已将初更。”他又拜了下去,“奴婢不便在清宁宫留宿,这就向娘娘告退了。”
行过一天中最后一次拜别时的大礼,他便弓着身子退了出去,从始至终,礼数周到,令人挑不出一点毛病。
作者有话要说:我看到评论说栓儿是因为孙氏才登基的,不然太后就会另立襄王
这说法不全对,太后另立襄王的想法是通不过文臣的,只能说是孙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能说完全是她的功劳~这一点其实之前在文里也说得很清楚了
☆、第266章 摄政
今次的风波,贵在神速,且幸事发时又是下午,以消息传递的速度,怎么都要半日功夫,才能扩散开来。到那时又早是天黑关门了,第二日一早宫门打开 时,该处理的人都处理了,该统一的口径都统一了,徐循也已经到了仁寿宫,预备乘着老太太精神最好的时候,把整件事和她通通气。
太皇太后年纪大了,醒得很早,开宫门时已经是吃过早饭,到园子里遛过弯了。徐循亦没有隐藏什么,行过礼便请太后屏退闲杂人等,将昨日之事的前因后果,一并自己的处置办法,都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太皇太后。
“事发紧急,妾只能擅自主张,未能先请老娘娘示下。”她低头请罪,“还请老娘娘责罚。”
徐循会先斩后奏,一个是因为东西宫距离比较远,来往不便,再加上干清宫,刚好成个三角,两边稍微有个沟通不畅的地方,来回跑上一两个来回,此事就是不闹大兜搭要闹大了——还有一个,也是因为太皇太后年纪大了,怕她听说以后,一时也拿不出主意,反而气出个好歹。
现在事情都解决完了,再拿出来说,虽然听了也是令人难免生气,但总要比昨日来问好些。反正徐循也是问心无愧了,太皇太后若不满意这个结果,一定要处死王振,她也不会为老人家背下这个黑锅,劝不成的话,就让他们祖孙自己纠缠去好了。
太 后轻微卒中,的确令太皇太后震动不小,至于皇帝说的那些叛逆的话,她听了倒又是还好了——其实说穿了,也就是母子吵架,一方年纪小,放了狠话而已。太后之 前并不知道栓儿已经明了真相,所以才会如此震动,太皇太后自己就是告诉栓儿真相的那个人,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帮凶了,当然不会如此吃惊,反而为栓儿说话, “小孩子不懂事,有口无心,你也说了,他自己都十分愧悔,孙氏也实在是……唉,太想不开了。”
她叹了口气,又似乎是在为自己分辨,“告诉他罗嫔的事,也不是就让他从此疏远孙氏了,只是让他别忘了生母的恩情罢了。此事我本也不准备瞒着孩子的,否则,生恩不能报偿,岂非又是不孝?”
徐循没有和太皇太后争辩,只是静静道,“事情已经发生,也只能怨个天命了。不知老娘娘以为妾这番处置,可还妥当么?”
“你素来是个妥当的。”太皇太后点头叹了口气,“事到如今,也只能如此了……他终究是皇帝,这般舍了面皮,和你讨价还价也要保王振——你也答应了,难道回过头还要杀了他?横竖撵出宫去,再不得回来,也和死了差不多了。”
也 许是因为她多少也有些理亏,今番太皇太后很看得开,反正她的仇恨也不是针对王振这个人,不过是针对干清宫大伴罢了。至于压下此事,对外若无其事,只是宣布 太后因为过分劳累卒中之类的举措,她更是不可能反对了,如此处置对大局而言最是妥当,太后从放弃立襄王的那天起,也就的确是在全心全意为小皇帝考虑,又怎 可能有别的心思?
今番事情,至此已经处置完毕了,徐循还道要不要将此事告知内阁三臣,太皇太后却摆了摆手,“毕竟是臣子,有些事,他们就算收到点风声,也不会说出来的,咱们又何必自己去坐实?”
此 次的封口令,防的只是民间出现大规模的流言,实则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元老重臣隐隐约约知道一点内幕,也极有可能。不过这种事就是如此,闹大了那就毁名 誉,在小范围内的话,大家自然都会消化,也没有谁会真的大惊小怪地就认为栓儿真的是不孝孽子了。徐循之所以想和三老通气,只是想借此契机,在栓儿的教育上 略施改变,不过,太皇太后顾虑得也有道理,她遂改变策略,正面提起此事,“今番既然闹成这样,也要抚慰一番栓儿的情绪,他虽是说错了话,但失去大伴,又把 养母气成这样,心里怕也未必好受,此时若再苛责也不好。不如还是和先生们说说,借着侍疾的由头,功课放缓些吧?”
之前的高压政策,直接导致栓儿强力反弹,现在太皇太后也不可能再坚持严厉下去了,她沉吟片刻,便答应了下来。“此皆小事,如今还是大事要紧,我只问你,如今这朝政该怎么办?”
徐 循其实一直也在回避这个问题——没听说中风的病人还能管事的,太后这还好是轻微的,若是严重的话,日后就是恢复过来,也许都不能
徐循娇躯一震,在柳知恩跟前,她几乎有些惭愧——忽然间,她知道自己想在柳知恩身上寻求什么了。
不论命运为柳知恩安排了怎么样的路程,他始终都在仰首挺胸地往前走,从不曾有一刻失去勇气,不曾有一刻失去斗志。不论他在哪里,有什么际遇,柳知恩的所作所为,也都的确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他的坚持。
和他经历过的相比,她的苦痛又算得了什么?
她可以永远抱着‘赌输了’的挫折感活下去,也可以正视这个现实,和所有‘赌输了’的大臣一起,尽力收拾残局。栓儿今年也才十岁,她终究是可以努力一次,尽自己的力量将他教得更好,即使失败,她也已经试过。
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失去了这种心态?从什么时候起,她的生活真正地变成了一潭死水?是,世上有许多事情不尽如人意……然而,怎么看待它们,却终究还是她自己的选择。
“柳知恩……”她轻声说——她不知该说什么,她想说的话有许多,可这些话在他们之间好像都不是那么合适。“我……”
柳知恩的眼神大胆地在她面上探索,似乎是确定了她已经凝聚起了足够的勇气,他唇边忽然微微露出一笑,这一笑点亮了他的脸庞——却又只是极短暂的一瞬间。
“已将初更。”他又拜了下去,“奴婢不便在清宁宫留宿,这就向娘娘告退了。”
行过一天中最后一次拜别时的大礼,他便弓着身子退了出去,从始至终,礼数周到,令人挑不出一点毛病。
作者有话要说:我看到评论说栓儿是因为孙氏才登基的,不然太后就会另立襄王
这说法不全对,太后另立襄王的想法是通不过文臣的,只能说是孙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能说完全是她的功劳~这一点其实之前在文里也说得很清楚了
☆、第266章 摄政
今次的风波,贵在神速,且幸事发时又是下午,以消息传递的速度,怎么都要半日功夫,才能扩散开来。到那时又早是天黑关门了,第二日一早宫门打开 时,该处理的人都处理了,该统一的口径都统一了,徐循也已经到了仁寿宫,预备乘着老太太精神最好的时候,把整件事和她通通气。
太皇太后年纪大了,醒得很早,开宫门时已经是吃过早饭,到园子里遛过弯了。徐循亦没有隐藏什么,行过礼便请太后屏退闲杂人等,将昨日之事的前因后果,一并自己的处置办法,都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太皇太后。
“事发紧急,妾只能擅自主张,未能先请老娘娘示下。”她低头请罪,“还请老娘娘责罚。”
徐循会先斩后奏,一个是因为东西宫距离比较远,来往不便,再加上干清宫,刚好成个三角,两边稍微有个沟通不畅的地方,来回跑上一两个来回,此事就是不闹大兜搭要闹大了——还有一个,也是因为太皇太后年纪大了,怕她听说以后,一时也拿不出主意,反而气出个好歹。
现在事情都解决完了,再拿出来说,虽然听了也是令人难免生气,但总要比昨日来问好些。反正徐循也是问心无愧了,太皇太后若不满意这个结果,一定要处死王振,她也不会为老人家背下这个黑锅,劝不成的话,就让他们祖孙自己纠缠去好了。
太 后轻微卒中,的确令太皇太后震动不小,至于皇帝说的那些叛逆的话,她听了倒又是还好了——其实说穿了,也就是母子吵架,一方年纪小,放了狠话而已。太后之 前并不知道栓儿已经明了真相,所以才会如此震动,太皇太后自己就是告诉栓儿真相的那个人,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帮凶了,当然不会如此吃惊,反而为栓儿说话, “小孩子不懂事,有口无心,你也说了,他自己都十分愧悔,孙氏也实在是……唉,太想不开了。”
她叹了口气,又似乎是在为自己分辨,“告诉他罗嫔的事,也不是就让他从此疏远孙氏了,只是让他别忘了生母的恩情罢了。此事我本也不准备瞒着孩子的,否则,生恩不能报偿,岂非又是不孝?”
徐循没有和太皇太后争辩,只是静静道,“事情已经发生,也只能怨个天命了。不知老娘娘以为妾这番处置,可还妥当么?”
“你素来是个妥当的。”太皇太后点头叹了口气,“事到如今,也只能如此了……他终究是皇帝,这般舍了面皮,和你讨价还价也要保王振——你也答应了,难道回过头还要杀了他?横竖撵出宫去,再不得回来,也和死了差不多了。”
也 许是因为她多少也有些理亏,今番太皇太后很看得开,反正她的仇恨也不是针对王振这个人,不过是针对干清宫大伴罢了。至于压下此事,对外若无其事,只是宣布 太后因为过分劳累卒中之类的举措,她更是不可能反对了,如此处置对大局而言最是妥当,太后从放弃立襄王的那天起,也就的确是在全心全意为小皇帝考虑,又怎 可能有别的心思?
今番事情,至此已经处置完毕了,徐循还道要不要将此事告知内阁三臣,太皇太后却摆了摆手,“毕竟是臣子,有些事,他们就算收到点风声,也不会说出来的,咱们又何必自己去坐实?”
此 次的封口令,防的只是民间出现大规模的流言,实则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元老重臣隐隐约约知道一点内幕,也极有可能。不过这种事就是如此,闹大了那就毁名 誉,在小范围内的话,大家自然都会消化,也没有谁会真的大惊小怪地就认为栓儿真的是不孝孽子了。徐循之所以想和三老通气,只是想借此契机,在栓儿的教育上 略施改变,不过,太皇太后顾虑得也有道理,她遂改变策略,正面提起此事,“今番既然闹成这样,也要抚慰一番栓儿的情绪,他虽是说错了话,但失去大伴,又把 养母气成这样,心里怕也未必好受,此时若再苛责也不好。不如还是和先生们说说,借着侍疾的由头,功课放缓些吧?”
之前的高压政策,直接导致栓儿强力反弹,现在太皇太后也不可能再坚持严厉下去了,她沉吟片刻,便答应了下来。“此皆小事,如今还是大事要紧,我只问你,如今这朝政该怎么办?”
徐 循其实一直也在回避这个问题——没听说中风的病人还能管事的,太后这还好是轻微的,若是严重的话,日后就是恢复过来,也许都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