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和搅和。
周明愈用一根尺子比量着看了一下水平,简直比水平仪指挥下垒出来的还直溜呢,“媳妇儿,你真能干!”
莫茹笑道:“小五哥打下手打的好,等会儿砖头不够还得摔黄泥,把秫秸箔埋上吧。”把剩下的砖都用完,也只垒了五层而已,他们也不可能夯筑土墙,就只能直接摔黄泥。
泥里面要掺碎麦秸草,这样泥墙才会结实不倒,摔好以后顶上还要覆盖防雨的瓦片等,不能被雨直接浇,否则就容易泡塌。
为了把黄泥固定住,两边夹幛子,直接把黄泥摔进去,然后把幛子连同泥抹平。
他们从大队要来的箔不够,但是秫秸和玉米秸要了不少,直接埋在沟里当幛子用也可以。
就这样,莫家人每天上工,莫茹和周明愈在家里帮忙摔墙。
期间,村里不少人来来去去的看情况,有几个搭把手帮点忙的,但是大部分都持观望态度。
尤其莫家本家的一些,男人基本不靠前,都是女人探头探脑,过来跟沈淑君和莫茹套套近乎,问问从大队里拿的赔偿等等。
为了堵住她们的嘴,断了他们的念想,莫茹直截了当地道:“那是给我的赔偿,我自然要带走的。”
孙建娥等人就觉得莫茹霸道,“娘家都这么困难,你不帮衬,居然还想来捞好东西,忒过分。”
莫茹才不管他们!
说什么怕被孤立,她一点都不怕,之前爹娘挨斗没人帮衬,也就这样。现在不用挨斗,可以正常上工,难道反而不如之前好?
只要自家立起来,过得越来越好,四邻自然就会主动凑上来,根本不需要刻意去讨好谁。
等把院墙垒起来,也到了初六。
这时候莫家的屋子已经修葺得不漏雨不透风,窗户也糊了封窗纸,炕已经盘起来,灶台也垒好,两口锅都按上。
院墙、木栅栏门、茅厕都收拾好,俨然就是规整干净的一处农家小院。
三天时间,小两口把院墙全部抹好,高度在周明愈翘着脚看不到里面为准。
这样的土墙,防君子不防小人,当然更没有办法防强盗,但是现在足够用的。
免得总有人随便就能走到窗外让人胆战心惊。
摔好泥墙,他们打算第二天回周家村。
吃过晚饭,莫茹就和莫树杰商量,“爹,要让小熠继续读书才行。”
这几天莫茹就让弟弟们捡了一些能写字的滑石回来,还捡了块石板放在院子里当本子,考三个弟弟的识字水平。
莫树杰有文化,空闲里他都会教孩子们识字,那时候除了上工、挨斗,他们也没有别的事情可做,略微有点空闲就讲个故事学几个字背几段文章诗词的。
所以三个弟弟都是识字的,不过水平有高低而已。
尤其莫应棠,现在识字起码有高小水平,总体也比初小强。
莫应斐差一些,识字不多。
莫应熠比莫应斐略强。
她觉得莫应棠学得最扎实,自学能力很强,但是最聪明的还是莫应熠,有点小聪明,总是能找捷径。
小聪明可以有,但是不能歪了,尤其在学习方面,一定要明确为自己学,所学知识要留在脑子里烂在肚子里,而不是为了应付谁的检查。
莫应熠好像为哄她高兴才学的,这态度就不对。
所以,她得让他继续上学,接受学校正规的教育才行。
大弟和二弟年纪有些大,加上家里需要劳力,上学的确不合适,那就只有莫应熠负起读书这个责任。
自学也能学字,但是不上学不经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是拿不到文凭的。
拿不到文凭就不能靠文化来找正儿八经的工作。
这时候读完初小、高小就可以在村里当会计之类的,要是读了初中,去公社某份差事不成问题。而要想进县城找工作,那必须高中毕业的,中专就能分派很好的工作,更别说大专、本科。
这个年代能考上大学真的是万里挑一,经常方圆几十里才那么一个大学生,一经传播那是轰动当地的,公社和县里都要表彰宣传的。
然而要想从高小考上初中,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通常一个班级三四十个高校生,能升入初中的有三四个是不错的。
而初中一个班三四十个人,能升入高中的,可能也就一两个。
这时候的升学率,低得吓人,可一旦能升上去,还是非常好的出路。
她和周明愈是现代人,无法彻底代入这时候的思维,而且年纪大了也没法再去读书,自然不适合去学校里当学生。
但是莫应熠不一样。
从长远来看,一个小孩子能读书还是要读书,当然她和周明愈也会好好引导约束他,尽量避开那些雷区就好。
当然这时候读书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时候读书人基本都是富裕家庭出来的,以前的地主、富农,至少也是中农,否则根本没有财力和空闲时间支撑读书。
毕竟读书是非常奢侈的。
上学不但要花学费,还要交各种杂费,准备纸笔书本费。
小学将近五块一年,初中就要七八块,高中十来块,对于一年到头攒不下十块钱的农民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开销,根本支撑不起。
而因为贫穷,农民的教育观念就不强,也没有教育需求,所以上学的孩子很少。
家里人不支持读书,上学条件又非常恶劣。
有时候一个公社也就那么两三所小学,好的公社一所中学,有的公社没有就要和别的公社共用一所,而全县才一所高中。
在这样的条件下,有的孩子上小学就要走十几里路,中学二三十里,高中几十里甚至数百里路的也有。
所以一个孩子要想上学,既要父母有这个观念,还得家里挣得出工分管他吃饭,凑得出钱交各种费用。
听说让他读书,莫应熠最直接地反应就是不去。
他先跟家里人撒娇,在沈淑君怀里扭来扭去的表示不想离开家,想爹娘。
莫茹嗤了一声,“好好说话,别弄景儿。”
莫应熠就嘟着小嘴,倒是不扭了,开始讲道理,“姐,我还要挣工分呢。”
莫茹笑他,“你能挣多少工分啊?现在读书还不晚,你的基础直接上二年级也不要紧的。”
莫应熠道:“姐,咱们大队也没有小学,北城大队呢,有七八里路呢。”
哎哟,你了解得倒是挺多,还知道北城大队有学校呢。莫茹笑了笑,“别乱说,我问过的,北城到咱们村也就六里路,半小时差不多吧,人家十几里路都得去呢。”
莫应熠见他姐姐怎么这么固执啊,真是怎么说来着……嗯,油盐不吃……不进是吧。
他又扑倒莫树杰怀里,理直气壮地,“爹,你说上学是不是得花可多钱了
周明愈用一根尺子比量着看了一下水平,简直比水平仪指挥下垒出来的还直溜呢,“媳妇儿,你真能干!”
莫茹笑道:“小五哥打下手打的好,等会儿砖头不够还得摔黄泥,把秫秸箔埋上吧。”把剩下的砖都用完,也只垒了五层而已,他们也不可能夯筑土墙,就只能直接摔黄泥。
泥里面要掺碎麦秸草,这样泥墙才会结实不倒,摔好以后顶上还要覆盖防雨的瓦片等,不能被雨直接浇,否则就容易泡塌。
为了把黄泥固定住,两边夹幛子,直接把黄泥摔进去,然后把幛子连同泥抹平。
他们从大队要来的箔不够,但是秫秸和玉米秸要了不少,直接埋在沟里当幛子用也可以。
就这样,莫家人每天上工,莫茹和周明愈在家里帮忙摔墙。
期间,村里不少人来来去去的看情况,有几个搭把手帮点忙的,但是大部分都持观望态度。
尤其莫家本家的一些,男人基本不靠前,都是女人探头探脑,过来跟沈淑君和莫茹套套近乎,问问从大队里拿的赔偿等等。
为了堵住她们的嘴,断了他们的念想,莫茹直截了当地道:“那是给我的赔偿,我自然要带走的。”
孙建娥等人就觉得莫茹霸道,“娘家都这么困难,你不帮衬,居然还想来捞好东西,忒过分。”
莫茹才不管他们!
说什么怕被孤立,她一点都不怕,之前爹娘挨斗没人帮衬,也就这样。现在不用挨斗,可以正常上工,难道反而不如之前好?
只要自家立起来,过得越来越好,四邻自然就会主动凑上来,根本不需要刻意去讨好谁。
等把院墙垒起来,也到了初六。
这时候莫家的屋子已经修葺得不漏雨不透风,窗户也糊了封窗纸,炕已经盘起来,灶台也垒好,两口锅都按上。
院墙、木栅栏门、茅厕都收拾好,俨然就是规整干净的一处农家小院。
三天时间,小两口把院墙全部抹好,高度在周明愈翘着脚看不到里面为准。
这样的土墙,防君子不防小人,当然更没有办法防强盗,但是现在足够用的。
免得总有人随便就能走到窗外让人胆战心惊。
摔好泥墙,他们打算第二天回周家村。
吃过晚饭,莫茹就和莫树杰商量,“爹,要让小熠继续读书才行。”
这几天莫茹就让弟弟们捡了一些能写字的滑石回来,还捡了块石板放在院子里当本子,考三个弟弟的识字水平。
莫树杰有文化,空闲里他都会教孩子们识字,那时候除了上工、挨斗,他们也没有别的事情可做,略微有点空闲就讲个故事学几个字背几段文章诗词的。
所以三个弟弟都是识字的,不过水平有高低而已。
尤其莫应棠,现在识字起码有高小水平,总体也比初小强。
莫应斐差一些,识字不多。
莫应熠比莫应斐略强。
她觉得莫应棠学得最扎实,自学能力很强,但是最聪明的还是莫应熠,有点小聪明,总是能找捷径。
小聪明可以有,但是不能歪了,尤其在学习方面,一定要明确为自己学,所学知识要留在脑子里烂在肚子里,而不是为了应付谁的检查。
莫应熠好像为哄她高兴才学的,这态度就不对。
所以,她得让他继续上学,接受学校正规的教育才行。
大弟和二弟年纪有些大,加上家里需要劳力,上学的确不合适,那就只有莫应熠负起读书这个责任。
自学也能学字,但是不上学不经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是拿不到文凭的。
拿不到文凭就不能靠文化来找正儿八经的工作。
这时候读完初小、高小就可以在村里当会计之类的,要是读了初中,去公社某份差事不成问题。而要想进县城找工作,那必须高中毕业的,中专就能分派很好的工作,更别说大专、本科。
这个年代能考上大学真的是万里挑一,经常方圆几十里才那么一个大学生,一经传播那是轰动当地的,公社和县里都要表彰宣传的。
然而要想从高小考上初中,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通常一个班级三四十个高校生,能升入初中的有三四个是不错的。
而初中一个班三四十个人,能升入高中的,可能也就一两个。
这时候的升学率,低得吓人,可一旦能升上去,还是非常好的出路。
她和周明愈是现代人,无法彻底代入这时候的思维,而且年纪大了也没法再去读书,自然不适合去学校里当学生。
但是莫应熠不一样。
从长远来看,一个小孩子能读书还是要读书,当然她和周明愈也会好好引导约束他,尽量避开那些雷区就好。
当然这时候读书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时候读书人基本都是富裕家庭出来的,以前的地主、富农,至少也是中农,否则根本没有财力和空闲时间支撑读书。
毕竟读书是非常奢侈的。
上学不但要花学费,还要交各种杂费,准备纸笔书本费。
小学将近五块一年,初中就要七八块,高中十来块,对于一年到头攒不下十块钱的农民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开销,根本支撑不起。
而因为贫穷,农民的教育观念就不强,也没有教育需求,所以上学的孩子很少。
家里人不支持读书,上学条件又非常恶劣。
有时候一个公社也就那么两三所小学,好的公社一所中学,有的公社没有就要和别的公社共用一所,而全县才一所高中。
在这样的条件下,有的孩子上小学就要走十几里路,中学二三十里,高中几十里甚至数百里路的也有。
所以一个孩子要想上学,既要父母有这个观念,还得家里挣得出工分管他吃饭,凑得出钱交各种费用。
听说让他读书,莫应熠最直接地反应就是不去。
他先跟家里人撒娇,在沈淑君怀里扭来扭去的表示不想离开家,想爹娘。
莫茹嗤了一声,“好好说话,别弄景儿。”
莫应熠就嘟着小嘴,倒是不扭了,开始讲道理,“姐,我还要挣工分呢。”
莫茹笑他,“你能挣多少工分啊?现在读书还不晚,你的基础直接上二年级也不要紧的。”
莫应熠道:“姐,咱们大队也没有小学,北城大队呢,有七八里路呢。”
哎哟,你了解得倒是挺多,还知道北城大队有学校呢。莫茹笑了笑,“别乱说,我问过的,北城到咱们村也就六里路,半小时差不多吧,人家十几里路都得去呢。”
莫应熠见他姐姐怎么这么固执啊,真是怎么说来着……嗯,油盐不吃……不进是吧。
他又扑倒莫树杰怀里,理直气壮地,“爹,你说上学是不是得花可多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