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又开始流传起汉王妃能起死回生的传言来。
汉王每出京,必携王妃同行,她此后又替朝廷办过许多差使,每到一地,从不扰民,只将所负之任做好,百姓每有赞誉,她都会说是王妃的功劳。
东城郡的生祠早已立好了,其余受汉王恩惠的州郡,便以此为例,也建起生祠来。
汉王与王妃贤名不断,生祠香火鼎盛,时日一久,竟胜过许多佛寺、道观。
五年后,魏国攻下齐国,齐帝领齐国王公归降,齐地尽为魏土。朝廷令汉王南下,安抚百姓。那时汉王的名声早已传到齐民耳中。
汉王与王妃入齐,勉励百姓,又奏请朝廷拨款,重建战时毁坏的城池,待齐民与魏民无异,齐民渐渐消去亡国之民的惶恐,重又安定度日。
汉王做了许多事,众人眼中,她愈发沉稳威重。然而汉王又仍是从前那个汉王,她一心一意想要为王妃多积攒功德,每每京中需捐米捐粮,她从不落后,总以王妃的名义,捐赠粮米,修路造桥。
她想,给王妃攒满功德,王妃就可成仙去了。
王妃成了仙,便是桃花仙。桃花仙必是世间最好看的神仙。
然而随光阴流逝,她又渐渐不舍起来,她每苍老一岁,与王妃相处的时光便随着少了一载,汉王倍加珍惜岁月,即便如此,也阻挡不了岁月无情流逝。
汉王年少青春之时未曾发觉,待老了,她才明白,与她一凡人相守,当真是太委屈阿瑶了。
人会老,妖是不会老的,她变得白发苍苍,脸上都爬满了皱纹,一点都不好看了。可王妃还是那样的美,使她神魂颠倒,使她魂牵梦萦。
她是世间最美的人,有什么得不到,怎能陪在年迈的她身边。
可汉王怎么都舍不得王妃,这些话她藏在心中,不曾说出口,她只是待王妃加倍的好,半刻也不愿与王妃分离。
她还是如年少时那般,爱看话本,爱下棋,爱作画,爱佳肴珍馐,爱与王妃赏花赏景。她觉得自己不好看了,可一对上王妃凝视她的目光,她又觉得自己兴许仍存留了年少时的风采。
王妃的眼中只有她,如她曾在她耳畔低语的那般,她只在意她,她甚至与她一样,也幻化出苍老的模样,与她一同变老,始终与她相配。
凡人总走不脱生离死别。
终于,最后的时刻来临,汉王也即将老去,她既觉不舍,又想阿瑶陪了她一辈子啦,她该去做自己的事了。
她为阿瑶攒了许多功德,王妃祠至今仍香火不断,她早年就与陛下说好了,待她薨后,汉王府不收归朝廷,仍旧留着,倘若王妃想她,也可旧地重游。
可她还是希望王妃不想她,岁月无尽,她已不在了,若是想她,该多刻骨心痛。
汉王躺在王妃怀中,她的气息越来越微弱,王妃已变回原本的面貌,温婉、美貌,是她再看上一辈子都不会厌的模样,汉王望着王妃,眷恋无限。
她当知足了,这么好的王妃,陪了她一生一世。
“阿瑶。”汉王握住王妃的手。
王妃温声道:“我在。”
汉王与她年轻时一样,善良、简单,她道:“能与你相守一世,我已知足了,来生,别来寻我。”
王妃点头:“好。”
汉王弯弯眼睛,王妃答应了,她很高兴。眼中有泪聚拢,神志逐渐剥离,汉王缓缓合上眼,眼角泪水滑落,滴在王妃的手上,她靠在王妃怀中,没了气息。
王妃抱紧了汉王,在她耳边,犹如她还能听到那般,温柔道:“殿下,你忘了,这已是我们的第二世了。”
作者有话要说:
许多小可爱都猜到了,她们是有前世的。
汉王的前世,还是汉王。看过《春如旧》的话,应该有印象,濮阳,也就是本文的皇帝,是重生的。
汉王与王妃的前世,就是重生前的那一世。
大家不要伤感,下一章就是汉王与王妃初次见面。
第六十七章
一年一度桃花盛放之时。
京郊广平寺花时稍迟, 待山下百花开败, 寺后那满园桃花方灼灼绽放。自远处望来, 桃花层层染染, 犹如满天云霞,又如织锦云帛, 美艳绝伦。
一千年前,桃妖君瑶修行达一瓶颈, 难以进益, 便出山游历, 欲以凡人悲欢,促己心之道。她一路游历, 或翻山越岭, 或穿越人群,皆是随心所欲,目光所及之处, 无不可去。
一日,她逐一在人间兴风作浪的兔子精至此地。彼时此地尚是一荒山, 人迹罕至, 禽兽遍布山林。君瑶察觉此处势随峰起, 秀林葱郁,气顺脉畅,乃是深俱佛荫的风水,便在此地扎根,体悟佛法, 修得佛缘。
一千年来,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凡间兴衰不知几度更替,人迹罕至的荒山旁建起城郭,人流攒动,逐渐兴旺。六百年前,荒山上建起了佛寺,佛门清净地也挡不住红尘滚滚,佛寺主持经营有道,广平寺名声渐起,往来香客如云,再不复往日清静。
君瑶倒也不介怀自家道场受浊世侵扰,凡间、天界、妖界,看似泾渭分明,实则息息相关。每日目睹人间百态,于她悟佛也有助益。
一千年下来,君瑶道行修满,天劫飞升在即,只等契机到来,她心绪也不免松泛起来,偶尔还化成人身与寺中弟子辩论佛偈。
这日寺中陡然忙碌起来,寺中僧人分作两拨,一拨于寺中洒扫除尘,一拨立于山门外劝离来此礼佛的香客,将偌大一佛寺清了出来。
君瑶见此,便知大抵又有王公贵胄要来此礼佛。
广平寺虽说小有名气,却远不及京中白马寺名动海内,王公贵胄若要礼佛,更愿往白马寺去,而非远在城外山上的这所小庙。偶有贵人来此,也多半是行掩人耳目之举,在此地与人密谈。
君瑶修行三千年,凡人一生,于她而言,只匆匆一弹指尔,再大的,到了她眼中,也不过是寻常。倒也不以为意,自阖目参悟起佛法来。
将近午时,一名身着王袍章服的少年步入寺中。
主持领寺中僧人恭候多时,一见少年面,便忙上前迎候,口称:“汉王殿下大安。”
少年王袍华贵,许是匆匆赶来,袍服上沾了尘埃,她形容稚气,目光极澄澈,闻主持见礼,并不很自矜身份,抬袖回了半礼。
君瑶睁眼,于虚空中看了那汉王一眼,先是一怔,不由一笑,以她之目,自是不难看出这位汉王殿下乃是女儿身。
汉王殿下肉体凡胎,哪知这寺中有一三千年的大妖,看过她一眼。她心中装了事,在大雄宝殿前来回踱步,走上两圈,便望一眼山门外,显是在等什么人。
如此在大雄宝殿外转了一炷香光景,所等之人仍是不见踪影
汉王每出京,必携王妃同行,她此后又替朝廷办过许多差使,每到一地,从不扰民,只将所负之任做好,百姓每有赞誉,她都会说是王妃的功劳。
东城郡的生祠早已立好了,其余受汉王恩惠的州郡,便以此为例,也建起生祠来。
汉王与王妃贤名不断,生祠香火鼎盛,时日一久,竟胜过许多佛寺、道观。
五年后,魏国攻下齐国,齐帝领齐国王公归降,齐地尽为魏土。朝廷令汉王南下,安抚百姓。那时汉王的名声早已传到齐民耳中。
汉王与王妃入齐,勉励百姓,又奏请朝廷拨款,重建战时毁坏的城池,待齐民与魏民无异,齐民渐渐消去亡国之民的惶恐,重又安定度日。
汉王做了许多事,众人眼中,她愈发沉稳威重。然而汉王又仍是从前那个汉王,她一心一意想要为王妃多积攒功德,每每京中需捐米捐粮,她从不落后,总以王妃的名义,捐赠粮米,修路造桥。
她想,给王妃攒满功德,王妃就可成仙去了。
王妃成了仙,便是桃花仙。桃花仙必是世间最好看的神仙。
然而随光阴流逝,她又渐渐不舍起来,她每苍老一岁,与王妃相处的时光便随着少了一载,汉王倍加珍惜岁月,即便如此,也阻挡不了岁月无情流逝。
汉王年少青春之时未曾发觉,待老了,她才明白,与她一凡人相守,当真是太委屈阿瑶了。
人会老,妖是不会老的,她变得白发苍苍,脸上都爬满了皱纹,一点都不好看了。可王妃还是那样的美,使她神魂颠倒,使她魂牵梦萦。
她是世间最美的人,有什么得不到,怎能陪在年迈的她身边。
可汉王怎么都舍不得王妃,这些话她藏在心中,不曾说出口,她只是待王妃加倍的好,半刻也不愿与王妃分离。
她还是如年少时那般,爱看话本,爱下棋,爱作画,爱佳肴珍馐,爱与王妃赏花赏景。她觉得自己不好看了,可一对上王妃凝视她的目光,她又觉得自己兴许仍存留了年少时的风采。
王妃的眼中只有她,如她曾在她耳畔低语的那般,她只在意她,她甚至与她一样,也幻化出苍老的模样,与她一同变老,始终与她相配。
凡人总走不脱生离死别。
终于,最后的时刻来临,汉王也即将老去,她既觉不舍,又想阿瑶陪了她一辈子啦,她该去做自己的事了。
她为阿瑶攒了许多功德,王妃祠至今仍香火不断,她早年就与陛下说好了,待她薨后,汉王府不收归朝廷,仍旧留着,倘若王妃想她,也可旧地重游。
可她还是希望王妃不想她,岁月无尽,她已不在了,若是想她,该多刻骨心痛。
汉王躺在王妃怀中,她的气息越来越微弱,王妃已变回原本的面貌,温婉、美貌,是她再看上一辈子都不会厌的模样,汉王望着王妃,眷恋无限。
她当知足了,这么好的王妃,陪了她一生一世。
“阿瑶。”汉王握住王妃的手。
王妃温声道:“我在。”
汉王与她年轻时一样,善良、简单,她道:“能与你相守一世,我已知足了,来生,别来寻我。”
王妃点头:“好。”
汉王弯弯眼睛,王妃答应了,她很高兴。眼中有泪聚拢,神志逐渐剥离,汉王缓缓合上眼,眼角泪水滑落,滴在王妃的手上,她靠在王妃怀中,没了气息。
王妃抱紧了汉王,在她耳边,犹如她还能听到那般,温柔道:“殿下,你忘了,这已是我们的第二世了。”
作者有话要说:
许多小可爱都猜到了,她们是有前世的。
汉王的前世,还是汉王。看过《春如旧》的话,应该有印象,濮阳,也就是本文的皇帝,是重生的。
汉王与王妃的前世,就是重生前的那一世。
大家不要伤感,下一章就是汉王与王妃初次见面。
第六十七章
一年一度桃花盛放之时。
京郊广平寺花时稍迟, 待山下百花开败, 寺后那满园桃花方灼灼绽放。自远处望来, 桃花层层染染, 犹如满天云霞,又如织锦云帛, 美艳绝伦。
一千年前,桃妖君瑶修行达一瓶颈, 难以进益, 便出山游历, 欲以凡人悲欢,促己心之道。她一路游历, 或翻山越岭, 或穿越人群,皆是随心所欲,目光所及之处, 无不可去。
一日,她逐一在人间兴风作浪的兔子精至此地。彼时此地尚是一荒山, 人迹罕至, 禽兽遍布山林。君瑶察觉此处势随峰起, 秀林葱郁,气顺脉畅,乃是深俱佛荫的风水,便在此地扎根,体悟佛法, 修得佛缘。
一千年来,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凡间兴衰不知几度更替,人迹罕至的荒山旁建起城郭,人流攒动,逐渐兴旺。六百年前,荒山上建起了佛寺,佛门清净地也挡不住红尘滚滚,佛寺主持经营有道,广平寺名声渐起,往来香客如云,再不复往日清静。
君瑶倒也不介怀自家道场受浊世侵扰,凡间、天界、妖界,看似泾渭分明,实则息息相关。每日目睹人间百态,于她悟佛也有助益。
一千年下来,君瑶道行修满,天劫飞升在即,只等契机到来,她心绪也不免松泛起来,偶尔还化成人身与寺中弟子辩论佛偈。
这日寺中陡然忙碌起来,寺中僧人分作两拨,一拨于寺中洒扫除尘,一拨立于山门外劝离来此礼佛的香客,将偌大一佛寺清了出来。
君瑶见此,便知大抵又有王公贵胄要来此礼佛。
广平寺虽说小有名气,却远不及京中白马寺名动海内,王公贵胄若要礼佛,更愿往白马寺去,而非远在城外山上的这所小庙。偶有贵人来此,也多半是行掩人耳目之举,在此地与人密谈。
君瑶修行三千年,凡人一生,于她而言,只匆匆一弹指尔,再大的,到了她眼中,也不过是寻常。倒也不以为意,自阖目参悟起佛法来。
将近午时,一名身着王袍章服的少年步入寺中。
主持领寺中僧人恭候多时,一见少年面,便忙上前迎候,口称:“汉王殿下大安。”
少年王袍华贵,许是匆匆赶来,袍服上沾了尘埃,她形容稚气,目光极澄澈,闻主持见礼,并不很自矜身份,抬袖回了半礼。
君瑶睁眼,于虚空中看了那汉王一眼,先是一怔,不由一笑,以她之目,自是不难看出这位汉王殿下乃是女儿身。
汉王殿下肉体凡胎,哪知这寺中有一三千年的大妖,看过她一眼。她心中装了事,在大雄宝殿前来回踱步,走上两圈,便望一眼山门外,显是在等什么人。
如此在大雄宝殿外转了一炷香光景,所等之人仍是不见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