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家中,与陆氏自然相熟,只是如今她母仪天下,身份自是不同,陆氏又焉敢随意呢?听了她这话,方在绣墩上坐稳了,也面露怀念之色道:“可不是,这一晃就是十年呢……您出嫁的时候,婳儿才那么小,嚷着要看新娘子……”
梅皇后不由得也笑起来,看向在陆氏身边规规矩矩坐着,却低头抿着嘴笑的梅若婳:“我记得呢,婳儿那时候还圆圆胖胖的,才多大呢,就知道爱漂亮,不许人说胖,可又不肯不吃桂花糖……”
“娘娘——”梅若婳抬起头来,撒娇地唤了一声,“那都是小时候的事了……”
陆氏笑着轻轻拍了女儿一下:“没规矩,娘娘还没有让你说话呢。”
梅皇后笑着冲梅若婳招了招手:“没外人,一家人哪里有那许多规矩。婳儿过来让我瞧瞧,真是女大十八变,这若是在街上碰见,我可真认不出来了。”
梅若婳大大方方地站起来,走到梅皇后面前:“可是娘娘还是当初的模样呢。”
梅皇后不自觉地摸了摸脸:“都十年了,老了,哪里还能是当初。”
“娘娘哪里老了!”梅若婳肯定地道,“娘娘这是风韵。就如那盛开的花,正是好时候呢。”
梅皇后轻笑:“你这丫头,嘴还是这般甜。”心里却是高兴的,转头吩咐捧月,“把东西拿上来。”
捧月端上来的是一整套的头面,金银拉成细丝,堆出栩栩如生的花卉,花心里镶上小块的红蓝宝石,既轻巧又精致,正是给梅若婳这样十四五岁未出嫁的女孩儿戴的。
陆氏连忙起身:“娘娘真是费心了……”这手艺一看就是宫里的,可宫里的妃嫔们都讲究首饰上的宝石越大越好,像这等以新奇精巧为主的首饰,宫妃们并不怎么戴,多半要嫌份量不够。这首饰,只怕就是梅皇后特地叫人打出来的——梅若婳父兄都只是举人,太贵重的首饰戴了不免扎眼,倒是这样的最合适。
梅皇后笑吟吟地拿起一枝步摇,亲手给梅若婳插在发髻上:“年轻姑娘家,就该好生打扮。”
捧雪早拿了一面靶镜来,梅若婳对着镜子照了照,脸上浮起一丝红晕:“谢娘娘赏。”父亲不喜女子艳妆冶饰,她和母亲的衣饰都要讲究淡雅清致,可她就觉得那样太过寡淡没意思。只是母亲素来听父亲的,并不管她想要什么。这下好了,皇后娘娘赏的东西,父亲总没有阻拦的理由了。
梅若婳目光不由得在那一副头面上扫了一圈。梅皇后给的是全套的头面,连耳环和镯子都齐全,堆在盘中宝光灿灿,正是她最喜欢的。
梅皇后看她这样子,不由得微笑起来。其实她也喜欢这种轻巧精致,以样式取胜的首饰,只是身为皇后,非得戴那些沉甸甸的东西不可,倒浪费了宫里工匠的好手艺。这套首饰的花样还是她闲来无事自己画的,当初做过几对簪子和步摇,赏了梅若婉,谁知她却不喜欢,反在梅夫人面前说这些东西轻飘飘的没个身份,弄得梅夫人又到她面前来埋怨了一番。
如今梅若婉进了宫,自然更不肯戴这种东西,凡有首饰都要镶上贵重珠宝,似乎不这样就不能彰显她的身份似的。又或者,她之所以要戴这样的首饰,只不过是因为皇后的首饰都是这般模样的……
梅皇后抛开思绪,又拿起那对镯子套在梅若婳腕上,既有人喜欢,这些东西当然该给喜欢的人:“可喜欢这式样?”
镯子很细,做成柔软的莲梗模样,交接处一小片莲叶,底下露出半朵莲苞,镶了一小块芙蓉石,粉润润的可爱。梅若婳连连点头:“喜欢!这一块芙蓉石,真是点睛之笔。宫里的工匠果然出众,这莲梗若是浑圆的就失了意趣,这般稍稍交错才见巧思呢,极有画意。”
梅皇后脸上笑意就更深了:“婳儿于书画上造诣必然不错,不愧是七叔的女儿。”她在设计这莲梗镯子时也是这般想的,若是一个两头对齐的圆镯,那便是一股子匠气了。难得梅若婳竟能与她想得一般,显然也是颇有几分才华的。
“不过是学着胡乱涂抹几笔罢了。”陆氏对这个女儿也甚是自得,嘴上却还要谦虚:“这丫头顽皮得紧,叫她学针线她是不肯的,整日里去给她哥哥们捣乱。大郎二郎随着老爷出门游历之后,我也管不得她,只好叫她去与她三哥一起,倒省得在我面前扰得我烦心。”
说到梅若婳的孪生兄长梅若辰,梅皇后便关心问道:“若辰这会儿在前头见皇上?我听说,已是把秀才考出来了?”
陆氏说起小儿子,眼里的笑意更是掩都掩不住:“是,去年考的秀才,侥幸中了个案首,我才敢带他来京城的。若不然,被他父亲知道了,怕不要打下他半截来。”
梅皇后笑道:“七叔总是这般,对儿子们也太严格了些。不过,若不是如此,也不能教出这许多人才来。这回七叔在江浙办的事,皇上正要嘉奖呢,前几天还问我,七叔家的几个兄弟,明年春闱下不下场呢。”
陆氏忙道:“竟劳皇上过问了。老爷常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不懂军事,能帮着教习斥侯们,为抗倭出一份力也是应该的。至于大郎二郎,不瞒娘娘说,大郎那个脾性实是做不得官的,还是叫他继续读书罢。倒是二郎,老爷原就要让他明年下场的,带他游历也是为了叫他看看百姓的疾苦,日后做官才不致做出糊涂官来。”
梅皇后知晓这位叔父是讲究“知行合一”的,点头道:“我也是与皇上这般说的,皇上极为赞赏七叔的做法,说若是做父亲的都能如七叔这般,何愁天下不太平呢。”
陆氏连忙谦逊不敢当,梅皇后便又问道:“那若辰呢?今年秋闱可要下场?”
陆氏略有些犹豫:“老爷倒想叫他晚几年,只是三郎他自己倒有几分上进之心……”其实她不很明白,丈夫为什么要拘着幼子晚几年应秋闱。这十五岁的举人,跟二十岁的举人可不同呢。当初长子次子都是十六七岁就中了举人,为什么到了幼子这里,却要让他晚些?
因此她在梅皇后这里回话,就略带了一点儿私心。若是梅皇后开口让梅若辰今年下场,想来丈夫也不好说什么了。
果然梅皇后爽快地道:“七叔也是太小心了,既然若辰自己有这上进之心,就叫他试试何妨?便是中不了,只当下场试试手便是。只是这样一来,再要他回岭南去应试,这单在路上又要耽误许多时间,不如就在京城考了。”袁太后把人召过来,如今见也
梅皇后不由得也笑起来,看向在陆氏身边规规矩矩坐着,却低头抿着嘴笑的梅若婳:“我记得呢,婳儿那时候还圆圆胖胖的,才多大呢,就知道爱漂亮,不许人说胖,可又不肯不吃桂花糖……”
“娘娘——”梅若婳抬起头来,撒娇地唤了一声,“那都是小时候的事了……”
陆氏笑着轻轻拍了女儿一下:“没规矩,娘娘还没有让你说话呢。”
梅皇后笑着冲梅若婳招了招手:“没外人,一家人哪里有那许多规矩。婳儿过来让我瞧瞧,真是女大十八变,这若是在街上碰见,我可真认不出来了。”
梅若婳大大方方地站起来,走到梅皇后面前:“可是娘娘还是当初的模样呢。”
梅皇后不自觉地摸了摸脸:“都十年了,老了,哪里还能是当初。”
“娘娘哪里老了!”梅若婳肯定地道,“娘娘这是风韵。就如那盛开的花,正是好时候呢。”
梅皇后轻笑:“你这丫头,嘴还是这般甜。”心里却是高兴的,转头吩咐捧月,“把东西拿上来。”
捧月端上来的是一整套的头面,金银拉成细丝,堆出栩栩如生的花卉,花心里镶上小块的红蓝宝石,既轻巧又精致,正是给梅若婳这样十四五岁未出嫁的女孩儿戴的。
陆氏连忙起身:“娘娘真是费心了……”这手艺一看就是宫里的,可宫里的妃嫔们都讲究首饰上的宝石越大越好,像这等以新奇精巧为主的首饰,宫妃们并不怎么戴,多半要嫌份量不够。这首饰,只怕就是梅皇后特地叫人打出来的——梅若婳父兄都只是举人,太贵重的首饰戴了不免扎眼,倒是这样的最合适。
梅皇后笑吟吟地拿起一枝步摇,亲手给梅若婳插在发髻上:“年轻姑娘家,就该好生打扮。”
捧雪早拿了一面靶镜来,梅若婳对着镜子照了照,脸上浮起一丝红晕:“谢娘娘赏。”父亲不喜女子艳妆冶饰,她和母亲的衣饰都要讲究淡雅清致,可她就觉得那样太过寡淡没意思。只是母亲素来听父亲的,并不管她想要什么。这下好了,皇后娘娘赏的东西,父亲总没有阻拦的理由了。
梅若婳目光不由得在那一副头面上扫了一圈。梅皇后给的是全套的头面,连耳环和镯子都齐全,堆在盘中宝光灿灿,正是她最喜欢的。
梅皇后看她这样子,不由得微笑起来。其实她也喜欢这种轻巧精致,以样式取胜的首饰,只是身为皇后,非得戴那些沉甸甸的东西不可,倒浪费了宫里工匠的好手艺。这套首饰的花样还是她闲来无事自己画的,当初做过几对簪子和步摇,赏了梅若婉,谁知她却不喜欢,反在梅夫人面前说这些东西轻飘飘的没个身份,弄得梅夫人又到她面前来埋怨了一番。
如今梅若婉进了宫,自然更不肯戴这种东西,凡有首饰都要镶上贵重珠宝,似乎不这样就不能彰显她的身份似的。又或者,她之所以要戴这样的首饰,只不过是因为皇后的首饰都是这般模样的……
梅皇后抛开思绪,又拿起那对镯子套在梅若婳腕上,既有人喜欢,这些东西当然该给喜欢的人:“可喜欢这式样?”
镯子很细,做成柔软的莲梗模样,交接处一小片莲叶,底下露出半朵莲苞,镶了一小块芙蓉石,粉润润的可爱。梅若婳连连点头:“喜欢!这一块芙蓉石,真是点睛之笔。宫里的工匠果然出众,这莲梗若是浑圆的就失了意趣,这般稍稍交错才见巧思呢,极有画意。”
梅皇后脸上笑意就更深了:“婳儿于书画上造诣必然不错,不愧是七叔的女儿。”她在设计这莲梗镯子时也是这般想的,若是一个两头对齐的圆镯,那便是一股子匠气了。难得梅若婳竟能与她想得一般,显然也是颇有几分才华的。
“不过是学着胡乱涂抹几笔罢了。”陆氏对这个女儿也甚是自得,嘴上却还要谦虚:“这丫头顽皮得紧,叫她学针线她是不肯的,整日里去给她哥哥们捣乱。大郎二郎随着老爷出门游历之后,我也管不得她,只好叫她去与她三哥一起,倒省得在我面前扰得我烦心。”
说到梅若婳的孪生兄长梅若辰,梅皇后便关心问道:“若辰这会儿在前头见皇上?我听说,已是把秀才考出来了?”
陆氏说起小儿子,眼里的笑意更是掩都掩不住:“是,去年考的秀才,侥幸中了个案首,我才敢带他来京城的。若不然,被他父亲知道了,怕不要打下他半截来。”
梅皇后笑道:“七叔总是这般,对儿子们也太严格了些。不过,若不是如此,也不能教出这许多人才来。这回七叔在江浙办的事,皇上正要嘉奖呢,前几天还问我,七叔家的几个兄弟,明年春闱下不下场呢。”
陆氏忙道:“竟劳皇上过问了。老爷常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不懂军事,能帮着教习斥侯们,为抗倭出一份力也是应该的。至于大郎二郎,不瞒娘娘说,大郎那个脾性实是做不得官的,还是叫他继续读书罢。倒是二郎,老爷原就要让他明年下场的,带他游历也是为了叫他看看百姓的疾苦,日后做官才不致做出糊涂官来。”
梅皇后知晓这位叔父是讲究“知行合一”的,点头道:“我也是与皇上这般说的,皇上极为赞赏七叔的做法,说若是做父亲的都能如七叔这般,何愁天下不太平呢。”
陆氏连忙谦逊不敢当,梅皇后便又问道:“那若辰呢?今年秋闱可要下场?”
陆氏略有些犹豫:“老爷倒想叫他晚几年,只是三郎他自己倒有几分上进之心……”其实她不很明白,丈夫为什么要拘着幼子晚几年应秋闱。这十五岁的举人,跟二十岁的举人可不同呢。当初长子次子都是十六七岁就中了举人,为什么到了幼子这里,却要让他晚些?
因此她在梅皇后这里回话,就略带了一点儿私心。若是梅皇后开口让梅若辰今年下场,想来丈夫也不好说什么了。
果然梅皇后爽快地道:“七叔也是太小心了,既然若辰自己有这上进之心,就叫他试试何妨?便是中不了,只当下场试试手便是。只是这样一来,再要他回岭南去应试,这单在路上又要耽误许多时间,不如就在京城考了。”袁太后把人召过来,如今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