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忙完国事的段誉收到了一封信,这是他那结拜二兄托人带来的。信中多余的没讲,只是说了百晓生近况,以及华山势力的归属。
看到这些,段誉很是震惊。他想不到,自己那一心扑在武道上的二兄,竟然偷偷摸摸的建立了一方势力,还掌控了关中大地。
段誉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对大宋的乱象他大理国也讨论了多次,吐蕃、西夏都有使者过来,商讨一起出兵的事情。只是段誉仁慈,不愿国民陷入战乱之中,故从不同意,只是为了保卫大理,大理的军队也早就做好了准备,前线更是有一些剑拔弩张的气氛。
翻来覆去的看着信件,段誉明白,上面虽没有写联盟之言,可以二人之关系,这联盟也已经挑明了。至于具体的办法,却是需要大理的人来商讨,然后回复。
“来人,去把高相国等人请来!”
段誉再次把那些重臣请到了皇宫,把百晓生的信一一展示给他们看。这些人也颇为惊讶,毕竟他们对百晓生可不陌生,想不到那人竟然占据了关中,成了一方大军首领。
在经过一番探讨之后,信使带着段誉的回信回到了西安。百晓生看了信,笑了起来。
大理与一般国家不同,那里的佛学气息很浓,不说全国信佛,可十有三四还是有的。如此国家中,想要挑起大战,却也困难。
段誉信中也说了,若二哥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四弟当竭尽全力,可他不希望大理陷入战乱之中。
这些,百晓生预料到了!他给段誉去信,只是让他知道关中是他百晓生的,好给段誉打个预防针,省得两方出了茬子。
南方,慕容复一次次挡住大宋军队的进攻,占据着苏扬二州,其他地方也多出现起义事件,让大宋军队疲于奔命。在关中,依旧平静,只是这平静还能维持多久,却是谁也不知了。
西安府中,百晓生静静的看着各种传达来的信息。过了快半年时间了,他已经犁清了各种关系,关中大地许多的地主、富豪都被华山势力斩杀,大量的财富、田地落入百晓生之手,又分给士兵、农民,让关中百姓快速对其归心。
在这里,虽然最高者是他百晓生,可掌握大量实权的却是管委会。
华山时期,管委会只有七人,到现在,已经到了三十三人,涉及各个地方人员、出众者。这些人不是都停留在西安,而是不停的在整个关中巡视各方工作,记录、总结,每到年中、年后,他们都会开会讨论,商定计策。这是百晓生定下的策略,也正是这个策略,让关中发展一片欣欣向荣。
如今,也到了年中,正是众人第一次开会总结的时候。会议上,百晓生静静的听着各种发言,这些发言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总之,凡是这些人见到的,都会被记录、论述。
到了最后,就是发表大家对这些东西的看法,对一些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建议。
百晓生有意培养这些人,所以一般很少发言,只有大家的办法不太合理又或者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时,他才会做总结不言,不然他就是一尊弥勒佛,挂着笑容坐在那里,认真的听讲。
关中现在的问题不少,如各方多余的土地,一些零星地主、豪商的不满,水源的不足等等。总的看,关中是好的,因为他确实比别的地方好,可大家下去看了以后,却又觉得许多地方都不尽人意,而且在一些偏僻的地方,律法的推行,吏治的管理等,都不曾达到这些人的预料。
经过激烈的讨论,大家总结了几条办法,一就是大家人力的培养,派更多的人下去,给农民普及知识、律法,让他们知法、懂法、尊法、用法。二,加大对土地的投入,开发水利,好给农民一个好的收成。三,官员的不足与培养……临临总总的,众人对应各种问题,一一总结了经验、看法、解决之道。
期间,百晓生很少发言,甚至是不发一言,只有到最后他们把总结呈交上来时,百晓生才看着那些解决之法,一一寻问,让他们在会上的解答,再次增加大家的记忆。
一直到七日后,会议才彻底结束,而会上总结出的各种办法也开始有条不紊的向下推行。其中百晓生特意点了一条,那就是兵役制度。
兵役自古就有,全民皆兵的地方也不是没有,可这古老、落后的兵役制度自然无法与百晓生脑海中的兵役制度相比。
所以,他提出了众人忘记的这一条。
没错,现在的华山却是有不少的兵力,守备关中绝对够了。可他的目光,不仅仅放在关中啊。所以,兵役被他提了上来。
他的兵役很简单,主要就是两条。第一条,农村、城镇兵役制度。即,每年军队都要派出一些人,下到各个地方,组织村子里的人闲时锻炼。第二条,征兵制度。这时候的人都不是一个孩子的,而是好几个。原因嘛,就不多说了。他给了强制规定,那就是每户人家都要派年轻小伙子参加军队,以三年为限,三年后可退役回家。
他用这种方法来练兵,同时也是培养人才,毕竟他现在很缺人。
在对民政动手之时,百晓生也加大了对军队的训练、补充。同时增派大军到函谷关,以防万一。在整理内部事物时,他也没有忘了看向外面,乱糟糟的南方不就不说了,西南之地他也投去了目光,并暗中通商,投放探子。
与一般探子不同,他在安排这些探子时,更是投入了不弱的军队势力。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游击队。
这些游击队还不到动的时候,可只要百晓生大军一起,这些游击队就是他的内线,还是有能力打开城门的内线。
进入九月,江南之地的大战突然停了下来,百晓生的探子发来信息,言两方有谈和之势。百晓生知道谈和是不可能的,复燕是慕容复的心魔,只是这不妨碍慕容复以此为借口拖延一番,那时大宋的目光恐怕会转移到自己这一方来,毕竟当今两大起义势力,闹的是最大的,也占据了不小的地盘。
为此,百晓生命山东等地的游击队动一动。这里的队伍是他一早就布下的,为的就是吸引注意力,好留给自己发展的机会。
那些人也不负百晓生之望,就在慕容复与宋朝准备和谈之时,山东各地掀起了大量的起义潮,晋州、汾州、太原府、河中府都动了起来,让宋庭大为震惊。
天下有野心的人很多,百晓生的这一动让慕容复的和谈计划马上放了下来,同时其他有野心的人也开口渐露獠牙。大辽蠢蠢欲动,西夏也自夏州方向集结大军,吐蕃侵入四川,威逼成都,大宋内地的起义更是迎来了又一个,各地起义军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到了此时,大宋的江山是真的出现了巨大乱象,很多不利于宋庭的话也冒了出来。而百晓生不知道的是,在辽国境内,那个姓完颜的家伙,可开始了自己的动作。
一时间,天下呈现乱象。
如此乱象,让大宋也有心无力,他们对于该如何征讨,该从哪方下手,出现了严重分歧。按说,对慕容复下手最好,因为大军就在那里,可打了几个月,都打不下慕容复势力,自然让宋庭觉得那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所以有人觉得可以从简单的下手,如最近才乱起的山东。也有人觉得,可以攻一攻关中,试探一下这方势力。可也有人反对说,现在关中不动,我们动了,惹的关中动起来,与各方义军齐动,那大宋的军力根本就顾不过来了。
总之,朝廷吵吵闹闹,始终拿不下一个办法,让皇帝也头疼的要死。
眨眼,就是一个月的时间,山东大地的起义军越来越强,汉中、巴蜀等地相继出现叛乱,西南等地也很是不稳,不说起义军,便一些将领也出现了叛乱苗头。这更加让宋庭惊慌,宋帝更是给童贯下达了死命令,要尽快平定苏扬二州,同时守在函谷关前的十万大军也悄悄的离开了一半,赶往山东平叛。
西安府中,百晓生看着已经恢复的黄裳,微微一乐。他在这里几个月的时间,已经明白这里是叛军了。这让黄裳很是尴尬。
百晓生救了他的命,却是一个叛军首领,他不知是该恨百晓生好,还是感激他好。
今日,黄裳有了决定,那就是不再管朝廷的事情,他要为亲人报仇。
“你要走?”看着黄裳,百晓生对他的决定没有丝毫的意外。原来,他就是如此决定的。
黄裳点头道:“不错!黄裳很是感激先生的救命之恩,只是黄裳大仇在身,不得不报。”
百晓生点头,道:“既然你如此说,我也不拦着你。只是你就在这里不好吗?现在的你完全不是慕容复的对手,凭你之武功,报仇是不可能的。”
“这……”黄裳苦笑,他不能说因为百晓生是义军头领,而不愿留下吧,那太打脸了啊!“黄裳并不是要离开关中,只是想要找一个无人的地方闭关,好好思考武学,以求打败慕容复。”
听他去意已定,百晓生也没有阻拦。他主要是对黄裳好奇而已,其他的,却也不太关心。毕竟,他已经有了九阴真经,那本就是黄裳所著。
点点头,百晓生道:“好!既然黄先生决意离开,我也不便阻拦。”
“多谢!”黄裳起身称谢,然后就告辞离开了。百晓生没有去送他,也没有让人阻拦,任由他离开了西安,没了影子。
百晓生知道,这家伙必定是躲入了深山,钻研武功去了。只是不知,多了慕容复这个变数,新的九阴真经与他得到的九阴真经会否有所不同呢。
看到这些,段誉很是震惊。他想不到,自己那一心扑在武道上的二兄,竟然偷偷摸摸的建立了一方势力,还掌控了关中大地。
段誉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对大宋的乱象他大理国也讨论了多次,吐蕃、西夏都有使者过来,商讨一起出兵的事情。只是段誉仁慈,不愿国民陷入战乱之中,故从不同意,只是为了保卫大理,大理的军队也早就做好了准备,前线更是有一些剑拔弩张的气氛。
翻来覆去的看着信件,段誉明白,上面虽没有写联盟之言,可以二人之关系,这联盟也已经挑明了。至于具体的办法,却是需要大理的人来商讨,然后回复。
“来人,去把高相国等人请来!”
段誉再次把那些重臣请到了皇宫,把百晓生的信一一展示给他们看。这些人也颇为惊讶,毕竟他们对百晓生可不陌生,想不到那人竟然占据了关中,成了一方大军首领。
在经过一番探讨之后,信使带着段誉的回信回到了西安。百晓生看了信,笑了起来。
大理与一般国家不同,那里的佛学气息很浓,不说全国信佛,可十有三四还是有的。如此国家中,想要挑起大战,却也困难。
段誉信中也说了,若二哥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四弟当竭尽全力,可他不希望大理陷入战乱之中。
这些,百晓生预料到了!他给段誉去信,只是让他知道关中是他百晓生的,好给段誉打个预防针,省得两方出了茬子。
南方,慕容复一次次挡住大宋军队的进攻,占据着苏扬二州,其他地方也多出现起义事件,让大宋军队疲于奔命。在关中,依旧平静,只是这平静还能维持多久,却是谁也不知了。
西安府中,百晓生静静的看着各种传达来的信息。过了快半年时间了,他已经犁清了各种关系,关中大地许多的地主、富豪都被华山势力斩杀,大量的财富、田地落入百晓生之手,又分给士兵、农民,让关中百姓快速对其归心。
在这里,虽然最高者是他百晓生,可掌握大量实权的却是管委会。
华山时期,管委会只有七人,到现在,已经到了三十三人,涉及各个地方人员、出众者。这些人不是都停留在西安,而是不停的在整个关中巡视各方工作,记录、总结,每到年中、年后,他们都会开会讨论,商定计策。这是百晓生定下的策略,也正是这个策略,让关中发展一片欣欣向荣。
如今,也到了年中,正是众人第一次开会总结的时候。会议上,百晓生静静的听着各种发言,这些发言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总之,凡是这些人见到的,都会被记录、论述。
到了最后,就是发表大家对这些东西的看法,对一些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建议。
百晓生有意培养这些人,所以一般很少发言,只有大家的办法不太合理又或者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时,他才会做总结不言,不然他就是一尊弥勒佛,挂着笑容坐在那里,认真的听讲。
关中现在的问题不少,如各方多余的土地,一些零星地主、豪商的不满,水源的不足等等。总的看,关中是好的,因为他确实比别的地方好,可大家下去看了以后,却又觉得许多地方都不尽人意,而且在一些偏僻的地方,律法的推行,吏治的管理等,都不曾达到这些人的预料。
经过激烈的讨论,大家总结了几条办法,一就是大家人力的培养,派更多的人下去,给农民普及知识、律法,让他们知法、懂法、尊法、用法。二,加大对土地的投入,开发水利,好给农民一个好的收成。三,官员的不足与培养……临临总总的,众人对应各种问题,一一总结了经验、看法、解决之道。
期间,百晓生很少发言,甚至是不发一言,只有到最后他们把总结呈交上来时,百晓生才看着那些解决之法,一一寻问,让他们在会上的解答,再次增加大家的记忆。
一直到七日后,会议才彻底结束,而会上总结出的各种办法也开始有条不紊的向下推行。其中百晓生特意点了一条,那就是兵役制度。
兵役自古就有,全民皆兵的地方也不是没有,可这古老、落后的兵役制度自然无法与百晓生脑海中的兵役制度相比。
所以,他提出了众人忘记的这一条。
没错,现在的华山却是有不少的兵力,守备关中绝对够了。可他的目光,不仅仅放在关中啊。所以,兵役被他提了上来。
他的兵役很简单,主要就是两条。第一条,农村、城镇兵役制度。即,每年军队都要派出一些人,下到各个地方,组织村子里的人闲时锻炼。第二条,征兵制度。这时候的人都不是一个孩子的,而是好几个。原因嘛,就不多说了。他给了强制规定,那就是每户人家都要派年轻小伙子参加军队,以三年为限,三年后可退役回家。
他用这种方法来练兵,同时也是培养人才,毕竟他现在很缺人。
在对民政动手之时,百晓生也加大了对军队的训练、补充。同时增派大军到函谷关,以防万一。在整理内部事物时,他也没有忘了看向外面,乱糟糟的南方不就不说了,西南之地他也投去了目光,并暗中通商,投放探子。
与一般探子不同,他在安排这些探子时,更是投入了不弱的军队势力。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游击队。
这些游击队还不到动的时候,可只要百晓生大军一起,这些游击队就是他的内线,还是有能力打开城门的内线。
进入九月,江南之地的大战突然停了下来,百晓生的探子发来信息,言两方有谈和之势。百晓生知道谈和是不可能的,复燕是慕容复的心魔,只是这不妨碍慕容复以此为借口拖延一番,那时大宋的目光恐怕会转移到自己这一方来,毕竟当今两大起义势力,闹的是最大的,也占据了不小的地盘。
为此,百晓生命山东等地的游击队动一动。这里的队伍是他一早就布下的,为的就是吸引注意力,好留给自己发展的机会。
那些人也不负百晓生之望,就在慕容复与宋朝准备和谈之时,山东各地掀起了大量的起义潮,晋州、汾州、太原府、河中府都动了起来,让宋庭大为震惊。
天下有野心的人很多,百晓生的这一动让慕容复的和谈计划马上放了下来,同时其他有野心的人也开口渐露獠牙。大辽蠢蠢欲动,西夏也自夏州方向集结大军,吐蕃侵入四川,威逼成都,大宋内地的起义更是迎来了又一个,各地起义军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到了此时,大宋的江山是真的出现了巨大乱象,很多不利于宋庭的话也冒了出来。而百晓生不知道的是,在辽国境内,那个姓完颜的家伙,可开始了自己的动作。
一时间,天下呈现乱象。
如此乱象,让大宋也有心无力,他们对于该如何征讨,该从哪方下手,出现了严重分歧。按说,对慕容复下手最好,因为大军就在那里,可打了几个月,都打不下慕容复势力,自然让宋庭觉得那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所以有人觉得可以从简单的下手,如最近才乱起的山东。也有人觉得,可以攻一攻关中,试探一下这方势力。可也有人反对说,现在关中不动,我们动了,惹的关中动起来,与各方义军齐动,那大宋的军力根本就顾不过来了。
总之,朝廷吵吵闹闹,始终拿不下一个办法,让皇帝也头疼的要死。
眨眼,就是一个月的时间,山东大地的起义军越来越强,汉中、巴蜀等地相继出现叛乱,西南等地也很是不稳,不说起义军,便一些将领也出现了叛乱苗头。这更加让宋庭惊慌,宋帝更是给童贯下达了死命令,要尽快平定苏扬二州,同时守在函谷关前的十万大军也悄悄的离开了一半,赶往山东平叛。
西安府中,百晓生看着已经恢复的黄裳,微微一乐。他在这里几个月的时间,已经明白这里是叛军了。这让黄裳很是尴尬。
百晓生救了他的命,却是一个叛军首领,他不知是该恨百晓生好,还是感激他好。
今日,黄裳有了决定,那就是不再管朝廷的事情,他要为亲人报仇。
“你要走?”看着黄裳,百晓生对他的决定没有丝毫的意外。原来,他就是如此决定的。
黄裳点头道:“不错!黄裳很是感激先生的救命之恩,只是黄裳大仇在身,不得不报。”
百晓生点头,道:“既然你如此说,我也不拦着你。只是你就在这里不好吗?现在的你完全不是慕容复的对手,凭你之武功,报仇是不可能的。”
“这……”黄裳苦笑,他不能说因为百晓生是义军头领,而不愿留下吧,那太打脸了啊!“黄裳并不是要离开关中,只是想要找一个无人的地方闭关,好好思考武学,以求打败慕容复。”
听他去意已定,百晓生也没有阻拦。他主要是对黄裳好奇而已,其他的,却也不太关心。毕竟,他已经有了九阴真经,那本就是黄裳所著。
点点头,百晓生道:“好!既然黄先生决意离开,我也不便阻拦。”
“多谢!”黄裳起身称谢,然后就告辞离开了。百晓生没有去送他,也没有让人阻拦,任由他离开了西安,没了影子。
百晓生知道,这家伙必定是躲入了深山,钻研武功去了。只是不知,多了慕容复这个变数,新的九阴真经与他得到的九阴真经会否有所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