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坐不住的,任你们如何神勇,也不可能破这个局,哈哈哈”
“你私通柔然,篡位夺权,逼母自缢,任一条都罪不可赦,来人,将他拿下,格杀勿论!”
拓跋玗自己都承认了私通柔然,原来效忠于他的将领便动摇了,他们毕竟是土生土长的魏地人,与柔然绝非一丘之貉,拓跋玗很快众叛亲离,最后被拓跋玹斩杀。
把仙蕙留在大熙安抚池昱的拓跋琰也赶回了鄞州,三兄弟团结起来,面对柔然的挑衅丝毫不惧。
拓跋琰亲自做主将,拓跋玹、拓跋玦为左右先锋,率领十万睛兵,与柔然一决高下。
在君主身先士卒的鼓舞下,此次与柔然之战,大魏的士气前所未有高涨,拓跋玗以为他们破不了这个局,事实上却是打的柔然节节败退。
便是柔然汗王遣使者送上降书顺表之后,拓跋琰仍然没有休整犒赏三军,而是挟士气之高涨、兵勇之激动,连续作战,以突袭方式继续向北用兵,乘对手无备顾盼之机,大溃其军。
一直打到国都盛乐,柔然汗王自缚出城请降,领余众数万投奔大魏。拓跋琰优待郁久闾氏,但斩杀了瀚津以儆效尤。
柔然汗国灭亡,从拓跋琰起兵之日算起,不过短短两年的时间。
柔然国落四散,余众窜伏山谷,畜产布野,大魏将士俘虏士卒十万之众,得牲畜十万余头。随后,主动归附及陪嫁等散居大魏的柔然人又上十万,与拓跋鲜卑军民杂居共处,大魏的国力达到鼎盛,成为同大熙、大燕鼎立的三个国家中实力最雄厚的。
大魏接下来如何布局,是以雄厚的实力去击败大熙、大燕两国,还是暂时止步,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一方自然认为大魏已胜券在握,一统天下指日可待,另一方则认为是柔然太弱,不可与大熙、大燕等量齐观。
因拓跋玹、娄浔、澹台羿、罗勒等人都认为应该养睛蓄锐,拓跋琰便也决定暂不出兵,派人想把仙蕙从大熙接回来,池昱却不肯放人了,还要接触两国的姻亲关系,眼看大战一触即发,慕容钊也做了打算来凑热闹,麾下神鹰军蠢蠢欲动。
仙蕙当然不能让自己成为这个红颜祸水,先后哄了沈郢和严臻给她出主意,又写信联系了拓跋玹,让他们务必要想法子阻止天下大乱。
最后众人集思广益,终于想出来一个法子来。
让三国派出代表,就不同话题,不仅限兵法,进行言辞、才学方面争锋,显示各自的“国威”,以此确定最后谁做皇帝,并三年一换。
无论谁做皇帝,三国皆须听命。而皇帝治国的政策需书于榜上,公开张贴在街头,供天下有识之士自由评论,发表意见,这样哪个皇帝做得好,天下有目共睹。
这个法子虽然荒诞,但得到了很多品德好、有名望的士子支持,认为天下太平,民各甘其食、安其居、乐其业才是安身立命之本,而天下大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何其苦哉!若三国能就此打住,和平共处,是最好不过的选择了。
这个法子的实施也颇为有趣,最先提出反对意见的自然是慕容钊,其弟严臻便借着自己在燕军中的余威,护送仙蕙来到兄长慕容钊的营帐中。
也不知永泰公主劝说的nei容如何睛彩,燕王慕容钊当即就点了头,还要封公主为皇后。一干好事者认为永泰公主只怕用的是下面的小嘴劝说。
慕容钊同意了,拓跋琰也没有话说,他早就见识过仙蕙魅惑人的本事,知道就算不同意也会被她说服,直接就点了头,并做了一件他很早就想做的事,便是封仙蕙为皇后,公然与齐王拓跋玹共妻。
池昱也免不了被仙蕙劝服,他按照自己心意调教出来的尤物魅惑他,杀伤力可想而知,干脆利落地废了后宫一众妃嫔,立仙蕙为皇后。时人也已经不那么大惊小怪了。
三国第一次争锋胜出的是池昱,因为有过目不忘的严臻和博览群书的沈郢相配合,他们提出的妙论,叫其他两国的来使都忍不住为他们鼓掌助威,为此慕容钊还耍无赖,认为严臻是自己兄弟,应该划分到大燕来,拓跋琰也担心每次都是池昱胜出,也赞同,第二次严臻便算在了大燕,于是慕容钊成了第二任皇帝。
而拓跋琰则亲自写书征召了一士,尤其是提拔重用那些品德好、有本事的人,第三次便轮到了他当皇帝。
他们的治国的政策都公开贴在了街头,对那些提出建议或批评时事的人,都给予优厚的待遇,即使言过其实或言辞激烈,也予以宽容,不加罪责。
世人皆争相谈论,认为他们都十分有治国之能,不过数十年间更让人津津乐道的趣闻是皇帝轮流做,皇后永不倒。
番外篇 洞房花烛绝对不
“你私通柔然,篡位夺权,逼母自缢,任一条都罪不可赦,来人,将他拿下,格杀勿论!”
拓跋玗自己都承认了私通柔然,原来效忠于他的将领便动摇了,他们毕竟是土生土长的魏地人,与柔然绝非一丘之貉,拓跋玗很快众叛亲离,最后被拓跋玹斩杀。
把仙蕙留在大熙安抚池昱的拓跋琰也赶回了鄞州,三兄弟团结起来,面对柔然的挑衅丝毫不惧。
拓跋琰亲自做主将,拓跋玹、拓跋玦为左右先锋,率领十万睛兵,与柔然一决高下。
在君主身先士卒的鼓舞下,此次与柔然之战,大魏的士气前所未有高涨,拓跋玗以为他们破不了这个局,事实上却是打的柔然节节败退。
便是柔然汗王遣使者送上降书顺表之后,拓跋琰仍然没有休整犒赏三军,而是挟士气之高涨、兵勇之激动,连续作战,以突袭方式继续向北用兵,乘对手无备顾盼之机,大溃其军。
一直打到国都盛乐,柔然汗王自缚出城请降,领余众数万投奔大魏。拓跋琰优待郁久闾氏,但斩杀了瀚津以儆效尤。
柔然汗国灭亡,从拓跋琰起兵之日算起,不过短短两年的时间。
柔然国落四散,余众窜伏山谷,畜产布野,大魏将士俘虏士卒十万之众,得牲畜十万余头。随后,主动归附及陪嫁等散居大魏的柔然人又上十万,与拓跋鲜卑军民杂居共处,大魏的国力达到鼎盛,成为同大熙、大燕鼎立的三个国家中实力最雄厚的。
大魏接下来如何布局,是以雄厚的实力去击败大熙、大燕两国,还是暂时止步,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一方自然认为大魏已胜券在握,一统天下指日可待,另一方则认为是柔然太弱,不可与大熙、大燕等量齐观。
因拓跋玹、娄浔、澹台羿、罗勒等人都认为应该养睛蓄锐,拓跋琰便也决定暂不出兵,派人想把仙蕙从大熙接回来,池昱却不肯放人了,还要接触两国的姻亲关系,眼看大战一触即发,慕容钊也做了打算来凑热闹,麾下神鹰军蠢蠢欲动。
仙蕙当然不能让自己成为这个红颜祸水,先后哄了沈郢和严臻给她出主意,又写信联系了拓跋玹,让他们务必要想法子阻止天下大乱。
最后众人集思广益,终于想出来一个法子来。
让三国派出代表,就不同话题,不仅限兵法,进行言辞、才学方面争锋,显示各自的“国威”,以此确定最后谁做皇帝,并三年一换。
无论谁做皇帝,三国皆须听命。而皇帝治国的政策需书于榜上,公开张贴在街头,供天下有识之士自由评论,发表意见,这样哪个皇帝做得好,天下有目共睹。
这个法子虽然荒诞,但得到了很多品德好、有名望的士子支持,认为天下太平,民各甘其食、安其居、乐其业才是安身立命之本,而天下大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何其苦哉!若三国能就此打住,和平共处,是最好不过的选择了。
这个法子的实施也颇为有趣,最先提出反对意见的自然是慕容钊,其弟严臻便借着自己在燕军中的余威,护送仙蕙来到兄长慕容钊的营帐中。
也不知永泰公主劝说的nei容如何睛彩,燕王慕容钊当即就点了头,还要封公主为皇后。一干好事者认为永泰公主只怕用的是下面的小嘴劝说。
慕容钊同意了,拓跋琰也没有话说,他早就见识过仙蕙魅惑人的本事,知道就算不同意也会被她说服,直接就点了头,并做了一件他很早就想做的事,便是封仙蕙为皇后,公然与齐王拓跋玹共妻。
池昱也免不了被仙蕙劝服,他按照自己心意调教出来的尤物魅惑他,杀伤力可想而知,干脆利落地废了后宫一众妃嫔,立仙蕙为皇后。时人也已经不那么大惊小怪了。
三国第一次争锋胜出的是池昱,因为有过目不忘的严臻和博览群书的沈郢相配合,他们提出的妙论,叫其他两国的来使都忍不住为他们鼓掌助威,为此慕容钊还耍无赖,认为严臻是自己兄弟,应该划分到大燕来,拓跋琰也担心每次都是池昱胜出,也赞同,第二次严臻便算在了大燕,于是慕容钊成了第二任皇帝。
而拓跋琰则亲自写书征召了一士,尤其是提拔重用那些品德好、有本事的人,第三次便轮到了他当皇帝。
他们的治国的政策都公开贴在了街头,对那些提出建议或批评时事的人,都给予优厚的待遇,即使言过其实或言辞激烈,也予以宽容,不加罪责。
世人皆争相谈论,认为他们都十分有治国之能,不过数十年间更让人津津乐道的趣闻是皇帝轮流做,皇后永不倒。
番外篇 洞房花烛绝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