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18
不是环境条件决定个体行为。
(2)确定普遍的特质维度
卡特尔,人类人格的16因素。
卡特尔将这16因素称为根源特质,而这一根源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格。
艾森克(hans egsenck)根据人格测验的数据推出三个范围很广的维度:外向性(内源导向性的或外源导向性的),神经质(情绪稳定的或情绪不稳定的),精神质(善良的、体贴的或有攻击性的、反社会的)。
(3)五因素模型
人们用来描述自己和他人的特质时仅有五个基本的维度,这五个维度是非常宽泛的,在每一个维度中都包含许多特质,这些特质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但又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人格的这五个维度现在被称为五因素模型(five-factor odel)。
外向的:健谈的、精力充沛的、果断的/安静的、有保留的、害羞的
和悦性:由同情心的、善良的、亲切的/冷淡的、好争吵的、残酷的
公正性:有组织的、负责的、谨慎的/马虎的、轻率的、不负责人的
情绪性:稳定的、冷静的、满足的/焦虑的、不稳定的、喜怒无常的
创造性:由创造性的、聪明的、开放的/简单的、肤浅的、不聪明的
五因素模型在很大程度上是描述性的。大五因素的每一个因素都有其本质的遗传性
3、人格特质和遗传性
行为遗传学所研究的是人格特质和行为方式受遗传影响的程度。
几乎所有的人格特质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害羞(shyness)可以界定为一种在人际环境中使人感到不舒服和压抑的状态,它影响了一个人的人际交往和是否能顺利达到人生目标。
4、特质能否预测行为?
在不同时间和不同观察者之间进行的人格评定被发现有一致性,然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评定却没有一致性,这一现象被称作一致性矛盾(nsistency paradox)。
对特定的人和特定情境做出正确描述时,我们会发现行为的一致性。
5、对类型及特质理论的评价
为了寻找行为上的一致,我们需要从个人特点和他周围环境的心理特征两方面进行准确描述。
二、心理动力学理论
强大的内在驱力塑造人格并引发行为——心理动力学的人格理论(psychodynaic personality theories)。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人格的核心是一个人思想中的各种事件(即内心事件,trasychic events),这些事件是产生行为的动机。
所有的行为都是动机引发的。行为从来不会由随机和突发事件引起。人类的每一个动作都有一个原因和一个目的,这种原因和目的能够通过对思维联想、梦、错误和其他的关于内在情绪的行为线索进行分析而被发现。
(1)驱力和性心理发展
人类行为动机的来源归因为每个个体内都能找到的心理能量。每个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本能或者驱力,这些本能成为身体器官产生的张力系统。
两种基本的驱力。其中之一是和自我生存相关的。另一个他称为性本能,这是一种和性冲动以及物种延续相关的本能。利必多(libido)形容性冲动能量的来源,这种心理能量能驱使我们寻求各种各样的感官快乐。性本能是一种范围广泛的性驱力,它不是在青春期忽然产生的,而是在一出生时就开始起作用。
如果在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或者受到挫折会导致固着(fixation),固着将导致无法正常地进入性心理发展的下一个阶段。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
阶段 年龄 性敏感区 主要发展任务(潜在冲突来源) 本阶段发生的固着会导致的成人性格特点 口唇期 0-1 口、嘴唇、舌头 断奶 嘴部行为如抽烟、过度饮食;被动性和易上当 肛门期 2-3 肛门 上厕所的训练 杂乱无章、吝啬、固执,或者相反 生殖器期 4-5 生殖器 俄迪浦斯情结 虚荣、莽撞、或者相反 潜伏期 6-12 无特定区域 防御机制的发展 无(此阶段一般不发生固着) 生殖期 13-18 生殖器 成熟的性亲密行为 成功完成早期阶段的成年人会对他人产生真诚的兴趣并具有成熟的性特征 (2)精神决定论
精神决定论(psychic deteris)认为所有心理和行为反应(症状)都是由早期经验决定的。
无意识(unnscio),即不能够被意识到的信息的储存处。行为能够被人所意识不到的驱力引发。当你的讲话或者行为中表露出无意识的渴望时,弗洛伊德失误就出现了。
(3)人格的结构
人格的差异是由于人们对待基本的驱力方式的不同引发的。
本我(id)可以看做是原始驱动力的储存处。它非理性地运作着,它跟随冲动运动并追求即时的满足感,而不考虑所渴望的行为是否现实可行、被社会所认可。本我被快乐原则所支配,无节制地寻找满足感能随时被实现而不考虑其后果,这种快乐特别指性、生理和情感快乐。
超我(superego)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储存处,包括从社会习来的道德态度。超我经常和本我出现矛盾。本我想要做感觉上快乐的事情,而超我则坚持做那些正确的事情。
自我(ego)是一个基于现实的自我方面,来调和本我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冲突。自我代表一个人关于生理和社会现实的观点,是他(她)关于行为的原因和结果的理性认识。
自我是受到现实原则支配的,这种原则为快乐的需求提供现实的选择。
当本我和超我产生矛盾后,自我会进行折衷来尽量满足两者需要。
压抑(repression)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过程,以免因不被接受的和/或可能引起危险的冲动、愿望或记忆而体验到极度焦虑或罪恶感。压抑是个体克服有威胁的冲动和愿望的最基本的自我防御方式。
自我防御机制(ego defense chaniss)是自我在寻求表现的本我冲动与否定它们的超我要求之间的日常冲突中用来保护自身的心理策略。
焦虑(anxiety)是被压抑的冲突要出现在意识领域时所引发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
有一些形式的心理疾病就是起因于过度依赖防御机制应对焦虑的结果。
主要自我防御机制:置换、幻想、认同、分离、投射、合理化、反向形成、退行、压抑、升华、对现实的否认
2、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评价
精神分析概念模糊,不容易进行操作性定义,大多数理论很难被科学地评价。
弗洛伊德理论是好的历史,却是不好的科学。
它是一个发展理论,但它从不包括对儿童的观察或研究。
它弱化了创伤性经验的作用,将它们重新解释为一种记忆中的幻想。
它有以男性为中心的偏见,没有考虑女性是如何的不同。
系统地探索无意识的概念,一些结果支持了弗洛伊德的总的概念。
一些对应激的应付方式可以归结为一般意义上的防御机制的范畴。
3、后弗洛伊德理论
后弗洛伊德主义者有以下改变:
他们更强调自我的功能,包括自我防御、自我的发展、意识思考过程和个人控制。
他们认为社会变量(文化、家庭和同伴)对人格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他们较少强调性冲动或利比多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格发展不仅限于儿童,而是持续一生。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所有生命都会被寻求办法克服自卑感而控制。通过补偿获得胜任感,更多情况是过度补偿而追求优越。人格就是围绕着这种基本的奋斗来建构;以克服基本的自卑感的特定方式为基础建立生活风格。人格冲突不是源于人们之间的竞争,而是起因于外部环境压力与内部奋斗的矛盾。
凯伦?霍妮假设男性妒忌怀孕、母性、乳防,并且吸吮在男孩和男人的无意识当中是一种动机力量。这种“子宫妒忌”使男人低估女人,并通过无意识中创造性工作的冲动加以过度补偿。霍妮比弗洛伊德更强调文化因素,更强调目前的人格结构。
卡尔?荣格(carl jung)整个民族共同具有的基本心理事实,即集体无意识(llective unnscio)。集体无意识可以解释你对普遍存在原型的原始神话、艺术形式和象征的直觉性理解。原型(archetype)是特定经验或人物的原始的象征性表达。对于每一种原型,人们都有一种本能性的倾向,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去感受它、思考它或体验它。
健康的、整合的人格为对立力量的平衡,这种在动态平衡中补偿内部力量的人格观点被称为分析心理学(analytic psychology)。
他提出两种同样强大的无意识本能;个体的创造需要与和谐一致的整体需要。
三、人本主义理论
1、人本主义理论的特点
人本主义从个人、意识经验与成长潜能整合的角度理解人格,其核心是强调自我实现的驱力。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是指个体不断努力开发自身才智与能力,实现个人潜能的倾向。
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无条件的积极关注(un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通过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儿童感到尽管他们可能有错误和过失,但总是处于被爱与认可的气氛之中,而这种爱与认可纯粹发于自然,不是他们必须努力才可能争取得来的。
霍妮坚信:人们的“真实自我”需要一个良性的环境氛围,如:温暖、别人的美好祝愿、父母对子女“独特个体”式的关爱等,才能得以实现。当缺乏这样一个良性的环境氛围时,儿童会产生基本焦虑,进而压抑了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阻碍了有效人际关系的形成。
霍妮:人本主义治疗的目标就是帮助个体获得自我实现的快乐,加强其内部人性中的建设性力量,支持他们不断走向自我实现。
卡尔?罗杰斯、亚伯拉罕?马斯洛和凯伦?霍妮理论中一个共同而重要的方面就是,他们都强调自我实现与实现真实自我的过程。
人本主义的特点:
整体性是因为它从个体的整体人格来看待其分散的行为,个体并不应被看做仅仅是那些以不同方式影响着行为的分离特质的总和。
先天倾向性是因为它关注影响、决定行为方向的个体内在特征。
特质理论与精神分析理论一样认为先天倾向是行为当中不断重复出现的主题。人本主义的先天倾向专指创造性与成长。
现象学性表现在它强调个体的参与框架与对现实的主观看法,而不是观察者或治疗家的客观视角。人本主义理论不认为个体的当前行为受到其过去经验的无意识的引导。
罗洛?梅等人的人本主义理论具有存在性:他们高度关注那些高级心理过程,这些过程可以帮助个体解释当前经验并使得个体要么满足现实中的挑战,要么被其打垮。
2、对人本主义理论的评价
直接关注个体陈述与生活史的研究仍然可以部分追溯到人本主义的传统。
心理传记——一种用心理学理论去理解个体生活中的细节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对达?芬奇的研究。心理传记(psychobiography)是系统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将人生转换成连贯而具有启发性的故事。
四、社会学习和认知理论
多拉德和米勒提出了关于习得的内驱力,反应抑制,以及习得的习惯模式等概念。
机体未得到满足的驱力引发了相应的行为以减少紧张度。由于这些行为能够成功地减少有机体的紧张感,于是得到了强化,而且最终变为一种习得的习惯。个体通过社会模仿来学习:即个体通过观察其他人的
(2)确定普遍的特质维度
卡特尔,人类人格的16因素。
卡特尔将这16因素称为根源特质,而这一根源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格。
艾森克(hans egsenck)根据人格测验的数据推出三个范围很广的维度:外向性(内源导向性的或外源导向性的),神经质(情绪稳定的或情绪不稳定的),精神质(善良的、体贴的或有攻击性的、反社会的)。
(3)五因素模型
人们用来描述自己和他人的特质时仅有五个基本的维度,这五个维度是非常宽泛的,在每一个维度中都包含许多特质,这些特质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但又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人格的这五个维度现在被称为五因素模型(five-factor odel)。
外向的:健谈的、精力充沛的、果断的/安静的、有保留的、害羞的
和悦性:由同情心的、善良的、亲切的/冷淡的、好争吵的、残酷的
公正性:有组织的、负责的、谨慎的/马虎的、轻率的、不负责人的
情绪性:稳定的、冷静的、满足的/焦虑的、不稳定的、喜怒无常的
创造性:由创造性的、聪明的、开放的/简单的、肤浅的、不聪明的
五因素模型在很大程度上是描述性的。大五因素的每一个因素都有其本质的遗传性
3、人格特质和遗传性
行为遗传学所研究的是人格特质和行为方式受遗传影响的程度。
几乎所有的人格特质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害羞(shyness)可以界定为一种在人际环境中使人感到不舒服和压抑的状态,它影响了一个人的人际交往和是否能顺利达到人生目标。
4、特质能否预测行为?
在不同时间和不同观察者之间进行的人格评定被发现有一致性,然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评定却没有一致性,这一现象被称作一致性矛盾(nsistency paradox)。
对特定的人和特定情境做出正确描述时,我们会发现行为的一致性。
5、对类型及特质理论的评价
为了寻找行为上的一致,我们需要从个人特点和他周围环境的心理特征两方面进行准确描述。
二、心理动力学理论
强大的内在驱力塑造人格并引发行为——心理动力学的人格理论(psychodynaic personality theories)。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人格的核心是一个人思想中的各种事件(即内心事件,trasychic events),这些事件是产生行为的动机。
所有的行为都是动机引发的。行为从来不会由随机和突发事件引起。人类的每一个动作都有一个原因和一个目的,这种原因和目的能够通过对思维联想、梦、错误和其他的关于内在情绪的行为线索进行分析而被发现。
(1)驱力和性心理发展
人类行为动机的来源归因为每个个体内都能找到的心理能量。每个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本能或者驱力,这些本能成为身体器官产生的张力系统。
两种基本的驱力。其中之一是和自我生存相关的。另一个他称为性本能,这是一种和性冲动以及物种延续相关的本能。利必多(libido)形容性冲动能量的来源,这种心理能量能驱使我们寻求各种各样的感官快乐。性本能是一种范围广泛的性驱力,它不是在青春期忽然产生的,而是在一出生时就开始起作用。
如果在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或者受到挫折会导致固着(fixation),固着将导致无法正常地进入性心理发展的下一个阶段。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
阶段 年龄 性敏感区 主要发展任务(潜在冲突来源) 本阶段发生的固着会导致的成人性格特点 口唇期 0-1 口、嘴唇、舌头 断奶 嘴部行为如抽烟、过度饮食;被动性和易上当 肛门期 2-3 肛门 上厕所的训练 杂乱无章、吝啬、固执,或者相反 生殖器期 4-5 生殖器 俄迪浦斯情结 虚荣、莽撞、或者相反 潜伏期 6-12 无特定区域 防御机制的发展 无(此阶段一般不发生固着) 生殖期 13-18 生殖器 成熟的性亲密行为 成功完成早期阶段的成年人会对他人产生真诚的兴趣并具有成熟的性特征 (2)精神决定论
精神决定论(psychic deteris)认为所有心理和行为反应(症状)都是由早期经验决定的。
无意识(unnscio),即不能够被意识到的信息的储存处。行为能够被人所意识不到的驱力引发。当你的讲话或者行为中表露出无意识的渴望时,弗洛伊德失误就出现了。
(3)人格的结构
人格的差异是由于人们对待基本的驱力方式的不同引发的。
本我(id)可以看做是原始驱动力的储存处。它非理性地运作着,它跟随冲动运动并追求即时的满足感,而不考虑所渴望的行为是否现实可行、被社会所认可。本我被快乐原则所支配,无节制地寻找满足感能随时被实现而不考虑其后果,这种快乐特别指性、生理和情感快乐。
超我(superego)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储存处,包括从社会习来的道德态度。超我经常和本我出现矛盾。本我想要做感觉上快乐的事情,而超我则坚持做那些正确的事情。
自我(ego)是一个基于现实的自我方面,来调和本我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冲突。自我代表一个人关于生理和社会现实的观点,是他(她)关于行为的原因和结果的理性认识。
自我是受到现实原则支配的,这种原则为快乐的需求提供现实的选择。
当本我和超我产生矛盾后,自我会进行折衷来尽量满足两者需要。
压抑(repression)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过程,以免因不被接受的和/或可能引起危险的冲动、愿望或记忆而体验到极度焦虑或罪恶感。压抑是个体克服有威胁的冲动和愿望的最基本的自我防御方式。
自我防御机制(ego defense chaniss)是自我在寻求表现的本我冲动与否定它们的超我要求之间的日常冲突中用来保护自身的心理策略。
焦虑(anxiety)是被压抑的冲突要出现在意识领域时所引发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
有一些形式的心理疾病就是起因于过度依赖防御机制应对焦虑的结果。
主要自我防御机制:置换、幻想、认同、分离、投射、合理化、反向形成、退行、压抑、升华、对现实的否认
2、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评价
精神分析概念模糊,不容易进行操作性定义,大多数理论很难被科学地评价。
弗洛伊德理论是好的历史,却是不好的科学。
它是一个发展理论,但它从不包括对儿童的观察或研究。
它弱化了创伤性经验的作用,将它们重新解释为一种记忆中的幻想。
它有以男性为中心的偏见,没有考虑女性是如何的不同。
系统地探索无意识的概念,一些结果支持了弗洛伊德的总的概念。
一些对应激的应付方式可以归结为一般意义上的防御机制的范畴。
3、后弗洛伊德理论
后弗洛伊德主义者有以下改变:
他们更强调自我的功能,包括自我防御、自我的发展、意识思考过程和个人控制。
他们认为社会变量(文化、家庭和同伴)对人格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他们较少强调性冲动或利比多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格发展不仅限于儿童,而是持续一生。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所有生命都会被寻求办法克服自卑感而控制。通过补偿获得胜任感,更多情况是过度补偿而追求优越。人格就是围绕着这种基本的奋斗来建构;以克服基本的自卑感的特定方式为基础建立生活风格。人格冲突不是源于人们之间的竞争,而是起因于外部环境压力与内部奋斗的矛盾。
凯伦?霍妮假设男性妒忌怀孕、母性、乳防,并且吸吮在男孩和男人的无意识当中是一种动机力量。这种“子宫妒忌”使男人低估女人,并通过无意识中创造性工作的冲动加以过度补偿。霍妮比弗洛伊德更强调文化因素,更强调目前的人格结构。
卡尔?荣格(carl jung)整个民族共同具有的基本心理事实,即集体无意识(llective unnscio)。集体无意识可以解释你对普遍存在原型的原始神话、艺术形式和象征的直觉性理解。原型(archetype)是特定经验或人物的原始的象征性表达。对于每一种原型,人们都有一种本能性的倾向,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去感受它、思考它或体验它。
健康的、整合的人格为对立力量的平衡,这种在动态平衡中补偿内部力量的人格观点被称为分析心理学(analytic psychology)。
他提出两种同样强大的无意识本能;个体的创造需要与和谐一致的整体需要。
三、人本主义理论
1、人本主义理论的特点
人本主义从个人、意识经验与成长潜能整合的角度理解人格,其核心是强调自我实现的驱力。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是指个体不断努力开发自身才智与能力,实现个人潜能的倾向。
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无条件的积极关注(un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通过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儿童感到尽管他们可能有错误和过失,但总是处于被爱与认可的气氛之中,而这种爱与认可纯粹发于自然,不是他们必须努力才可能争取得来的。
霍妮坚信:人们的“真实自我”需要一个良性的环境氛围,如:温暖、别人的美好祝愿、父母对子女“独特个体”式的关爱等,才能得以实现。当缺乏这样一个良性的环境氛围时,儿童会产生基本焦虑,进而压抑了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阻碍了有效人际关系的形成。
霍妮:人本主义治疗的目标就是帮助个体获得自我实现的快乐,加强其内部人性中的建设性力量,支持他们不断走向自我实现。
卡尔?罗杰斯、亚伯拉罕?马斯洛和凯伦?霍妮理论中一个共同而重要的方面就是,他们都强调自我实现与实现真实自我的过程。
人本主义的特点:
整体性是因为它从个体的整体人格来看待其分散的行为,个体并不应被看做仅仅是那些以不同方式影响着行为的分离特质的总和。
先天倾向性是因为它关注影响、决定行为方向的个体内在特征。
特质理论与精神分析理论一样认为先天倾向是行为当中不断重复出现的主题。人本主义的先天倾向专指创造性与成长。
现象学性表现在它强调个体的参与框架与对现实的主观看法,而不是观察者或治疗家的客观视角。人本主义理论不认为个体的当前行为受到其过去经验的无意识的引导。
罗洛?梅等人的人本主义理论具有存在性:他们高度关注那些高级心理过程,这些过程可以帮助个体解释当前经验并使得个体要么满足现实中的挑战,要么被其打垮。
2、对人本主义理论的评价
直接关注个体陈述与生活史的研究仍然可以部分追溯到人本主义的传统。
心理传记——一种用心理学理论去理解个体生活中的细节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对达?芬奇的研究。心理传记(psychobiography)是系统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将人生转换成连贯而具有启发性的故事。
四、社会学习和认知理论
多拉德和米勒提出了关于习得的内驱力,反应抑制,以及习得的习惯模式等概念。
机体未得到满足的驱力引发了相应的行为以减少紧张度。由于这些行为能够成功地减少有机体的紧张感,于是得到了强化,而且最终变为一种习得的习惯。个体通过社会模仿来学习:即个体通过观察其他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