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狭长的胡同横贯南北,我家、奶奶和三爷、二爷、六叔都住在这条胡同里。
“张天津的爸爸说,我们是‘五服’以内的一家子,让我和天津别打架。‘五服’是啥?”我问母亲。
“‘五服’就是家里老人去世后,需要穿孝服磕头哭泣的人,我们不算太亲,正在‘五服’边儿上。也就是说,天津爸爸死后,你得头上戴白,加入送葬队伍的行列。你爸爸死后,天津也得戴白。”母亲说。
“那张北京和张天津是什么关系?他们好像更亲。”我又问。
“张北京的爸爸是张祖尧,张天津的爸爸是张祖亭,他俩是亲兄弟。北京和天津的关系,就像你和你六叔家张海的关系。”
“哦。”
张天津和张北京也住在这条胡同里。哥、我、天津、北京、张海,我们是上下不超过两岁的同龄人,俗话说“十七不找十八的”,我们五个孩子经常粘在一起。这条胡同,几乎承载着我幼儿时的所有记忆。
每天睁开眼睛,胡同里几个伙伴的脸孔就在我面前浮动着,我赶紧爬起来吃几口饭,就跑出去找他们玩儿。
这条胡同,被横贯东西的一条大街隔开了,他们在大街北,唯独我在大街南,我出门后想都不想,迈步就向北去。
张海和张北京不大出来玩儿,整天被父母指挥着在家里敲鸡打狗干零活儿,一度遭到我和哥哥、张天津的鄙视,在我们的印象中,整天闷在家里烧火做饭、喂鸡打狗是小姑娘才做的事儿,就这样的,长大后能有啥出息?就连我母亲跟大家聚在一起闲聊时,每谈到张海,都会讥笑他不像个男小子,倒像个大闺女儿,在家啥活都干,既绵软又秀密。
而我和我哥、张天津,就像三个没娘的孩子,东蹿蹿、西蹿蹿,基本不着家。
我先叫上天津,依次向北,联络上我哥,三人一起向北到张海家,或者再向北到张北京家。当我们三人推开六叔家的木门后,看到院子当中散放着一大堆带皮的玉米,张海和六婶儿正坐在那里剥玉米,见我们来了,六婶儿站起身热情地打招呼。
“你们别走啊,给你们拿糖吃。”六婶儿说完,转身回到屋子里,眨眼的功夫出来了,手中拿着四块糖,给我们每人一块儿。我们如获至宝,赶紧剥开糖纸,将糖块放到嘴巴里贪婪地吮吸着,之后把糖纸展开铺平叠好,小心地放到口袋里。
“站着干啥,坐下吧。”不知何时,六婶儿拿出了三只小凳儿,每人一只递到我们手中。我们挨着张海坐下来,面对着那堆玉米。
“听着啊,我给你们讲故事啊,嗯……就讲《张郎和丁香》的故事。”六婶儿神采飞扬地说。我们把糖吮得滋滋作响,仰起小脸儿,认真地听着。
“从前,有个男子叫张郎,从小父母双亡,他孤苦伶仃艰难度日。后来有个媒婆为他牵线,帮他娶了一个老婆,名叫丁香。丁香长得相貌出众,长发三尺,又黑又亮,据说张郎最喜欢她的头发……她不仅漂亮,而且心地善良,白天勤于劳作,晚上缝缝补补,尤其擀得一手好面,做出的汤面又细又匀,香气诱人,张郎总是吃不够。她和张郎夫唱妇随,相处得很好,日子过得蒸蒸日上,在她的帮助下,张郎开了一家店铺,生意越做越大,成了大老板……”
听着听着,我们被带进了故事中,张天津张大了嘴巴,连糖都忘了吮吸。
“来呀,别闲着手啊,边剥玉米边听故事。”六婶儿伸出一只大手招呼着。我们下意识地拿起了面前的玉米,机械性地剥着。六婶儿笑了,边剥玉米边讲故事。
“日子富足起来之后,张郎忘了以前的贫穷,开始大手大脚起来,干活懒了,还和一些狐朋狗友赌博饮酒四处玩乐。邻居有个叫王海棠的妇女,生来水性杨花,看到张郎有钱就去勾引他,张郎经不住诱惑两人成了露水夫妻。后来王海棠对张郎百般威逼色诱,让他休掉丁香,她们好一起结婚。张郎回家后休了丁香,丁香没脸回娘家,只好独自在外谋生……
“丁香离家之后,张郎把王海棠娶进了家门。这王海棠跟丁香不一样,她好吃懒做,泼辣刻薄,既不下地干活也不纺织做衣,只知道寻欢作乐……时间一长,张郎的家庭慢慢败落了。更糟糕的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张郎家中突然遭遇一场大火,将他的财产烧得一干二净,在火灾中他还被烧坏了眼睛。看到张郎一无所有后,王海棠无情地离开了他……
“从此张郎成了瞎眼乞丐,每天拄着一根木棒沿街乞讨,苦不堪言。一天他遇到一个好人,这个人是个女人,邀请他到她家吃饭。在那女人家里,她用上好白面,熟练地擀出又细又匀的面条下到锅里,很快汤面香气四溢。不知为何,张郎感觉到这汤面的香气很熟悉。汤面熟了,女人盛上一碗面条,却在碗里放上了自己的一根长发,然后捧着面条递给张郎。张郎早就饿坏了,接过面条狼吞虎咽吃起来……
“他一面吃一面慨叹,‘唉,自从休了我老婆丁香之后,再没吃过这样的好汤面。’吃着吃着张郎吃出了一根头发,他捏着头发的一端,另一只手丈量着头发的另一端,自言自语道,‘这根头发三尺长。’女人问,‘谁的头发会有三尺长?’这时,张郎突然意识到这女人就是丁香,顿时他羞愧难当,感到无地自容,转身向灶台上撞去。说来也巧,这一撞正撞进灶膛之中,死掉了。”
那个上午,我们三个哪也没去,跟着张海剥了一上午玉米。看着带皮玉米堆在大大减少,剥皮后的玉米堆显著增长,六婶儿讲故事的话语里都透着欢乐。
“再给你们每人一颗糖,记住,人可不能像那个张郎一样,忘恩负义啊!”六婶儿说着,每人散了一颗糖。我哥和天津剥开糖纸大嚼着,我却捏着那颗糖,在想着六婶儿说的“忘恩负义”的含义。
快到中午了,六婶起身回屋,从里面拿出一小瓢地瓜干,是她自己蒸熟地瓜后切开晒制的,绵软细腻,泛着诱人的油光。这种地瓜,我家从来不晒,吃到的唯一一次,是斜对门张洪洋家大嫂子送给我的。我们以为六婶儿会发给我们每人至少一块,嘴巴里的口水立刻涌了上来。
“我这里好吃的地瓜干给你们留着呵,下午你们还来啊!下午我熬糖,将熬好的糖汁儿浇在地瓜干上面,那可是想不到的好吃,你们绝对没有吃过。”六婶儿说,说完把那瓢地瓜干端回屋子。
当我们流着口水,回想着六婶儿的地瓜干依依不舍地离开前,六婶儿又说:“下午的故事更精彩啊……你们不知道啊,张郎在撞进灶膛前,丁香上前去拉,你猜怎么着?还有,到最后张郎成了‘灶神’,知道是哪个更大的神给他封的吗?”
下午我们如约来到张海家,六婶儿安排我们继续剥玉米,然后她将很多糖块一一剥皮,放到一只小铝锅里,将其蹲在小炉上熬糖。不一会儿,糖的香气弥漫开来。当糖成为粘稠的巧克力色糖汁后,六婶儿抓起地瓜干放入锅内,用筷子搅拌着。我们贪婪地张望着。
“现在吃烫嘴,先凉凉呵。”六婶儿望向我们,我们不禁加紧了速度,将玉米剥地“咔嚓”作响,都希望六婶儿能看到自己努力剥玉米的样子。
傍晚时分,玉米清晰地分为两堆,一堆是膨胀的高高的玉米皮,一堆是干干净净金灿灿的玉米棒。
“吃糖瓜干喽!”六婶儿说。我们一拥而上围了过去。
“张天津的爸爸说,我们是‘五服’以内的一家子,让我和天津别打架。‘五服’是啥?”我问母亲。
“‘五服’就是家里老人去世后,需要穿孝服磕头哭泣的人,我们不算太亲,正在‘五服’边儿上。也就是说,天津爸爸死后,你得头上戴白,加入送葬队伍的行列。你爸爸死后,天津也得戴白。”母亲说。
“那张北京和张天津是什么关系?他们好像更亲。”我又问。
“张北京的爸爸是张祖尧,张天津的爸爸是张祖亭,他俩是亲兄弟。北京和天津的关系,就像你和你六叔家张海的关系。”
“哦。”
张天津和张北京也住在这条胡同里。哥、我、天津、北京、张海,我们是上下不超过两岁的同龄人,俗话说“十七不找十八的”,我们五个孩子经常粘在一起。这条胡同,几乎承载着我幼儿时的所有记忆。
每天睁开眼睛,胡同里几个伙伴的脸孔就在我面前浮动着,我赶紧爬起来吃几口饭,就跑出去找他们玩儿。
这条胡同,被横贯东西的一条大街隔开了,他们在大街北,唯独我在大街南,我出门后想都不想,迈步就向北去。
张海和张北京不大出来玩儿,整天被父母指挥着在家里敲鸡打狗干零活儿,一度遭到我和哥哥、张天津的鄙视,在我们的印象中,整天闷在家里烧火做饭、喂鸡打狗是小姑娘才做的事儿,就这样的,长大后能有啥出息?就连我母亲跟大家聚在一起闲聊时,每谈到张海,都会讥笑他不像个男小子,倒像个大闺女儿,在家啥活都干,既绵软又秀密。
而我和我哥、张天津,就像三个没娘的孩子,东蹿蹿、西蹿蹿,基本不着家。
我先叫上天津,依次向北,联络上我哥,三人一起向北到张海家,或者再向北到张北京家。当我们三人推开六叔家的木门后,看到院子当中散放着一大堆带皮的玉米,张海和六婶儿正坐在那里剥玉米,见我们来了,六婶儿站起身热情地打招呼。
“你们别走啊,给你们拿糖吃。”六婶儿说完,转身回到屋子里,眨眼的功夫出来了,手中拿着四块糖,给我们每人一块儿。我们如获至宝,赶紧剥开糖纸,将糖块放到嘴巴里贪婪地吮吸着,之后把糖纸展开铺平叠好,小心地放到口袋里。
“站着干啥,坐下吧。”不知何时,六婶儿拿出了三只小凳儿,每人一只递到我们手中。我们挨着张海坐下来,面对着那堆玉米。
“听着啊,我给你们讲故事啊,嗯……就讲《张郎和丁香》的故事。”六婶儿神采飞扬地说。我们把糖吮得滋滋作响,仰起小脸儿,认真地听着。
“从前,有个男子叫张郎,从小父母双亡,他孤苦伶仃艰难度日。后来有个媒婆为他牵线,帮他娶了一个老婆,名叫丁香。丁香长得相貌出众,长发三尺,又黑又亮,据说张郎最喜欢她的头发……她不仅漂亮,而且心地善良,白天勤于劳作,晚上缝缝补补,尤其擀得一手好面,做出的汤面又细又匀,香气诱人,张郎总是吃不够。她和张郎夫唱妇随,相处得很好,日子过得蒸蒸日上,在她的帮助下,张郎开了一家店铺,生意越做越大,成了大老板……”
听着听着,我们被带进了故事中,张天津张大了嘴巴,连糖都忘了吮吸。
“来呀,别闲着手啊,边剥玉米边听故事。”六婶儿伸出一只大手招呼着。我们下意识地拿起了面前的玉米,机械性地剥着。六婶儿笑了,边剥玉米边讲故事。
“日子富足起来之后,张郎忘了以前的贫穷,开始大手大脚起来,干活懒了,还和一些狐朋狗友赌博饮酒四处玩乐。邻居有个叫王海棠的妇女,生来水性杨花,看到张郎有钱就去勾引他,张郎经不住诱惑两人成了露水夫妻。后来王海棠对张郎百般威逼色诱,让他休掉丁香,她们好一起结婚。张郎回家后休了丁香,丁香没脸回娘家,只好独自在外谋生……
“丁香离家之后,张郎把王海棠娶进了家门。这王海棠跟丁香不一样,她好吃懒做,泼辣刻薄,既不下地干活也不纺织做衣,只知道寻欢作乐……时间一长,张郎的家庭慢慢败落了。更糟糕的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张郎家中突然遭遇一场大火,将他的财产烧得一干二净,在火灾中他还被烧坏了眼睛。看到张郎一无所有后,王海棠无情地离开了他……
“从此张郎成了瞎眼乞丐,每天拄着一根木棒沿街乞讨,苦不堪言。一天他遇到一个好人,这个人是个女人,邀请他到她家吃饭。在那女人家里,她用上好白面,熟练地擀出又细又匀的面条下到锅里,很快汤面香气四溢。不知为何,张郎感觉到这汤面的香气很熟悉。汤面熟了,女人盛上一碗面条,却在碗里放上了自己的一根长发,然后捧着面条递给张郎。张郎早就饿坏了,接过面条狼吞虎咽吃起来……
“他一面吃一面慨叹,‘唉,自从休了我老婆丁香之后,再没吃过这样的好汤面。’吃着吃着张郎吃出了一根头发,他捏着头发的一端,另一只手丈量着头发的另一端,自言自语道,‘这根头发三尺长。’女人问,‘谁的头发会有三尺长?’这时,张郎突然意识到这女人就是丁香,顿时他羞愧难当,感到无地自容,转身向灶台上撞去。说来也巧,这一撞正撞进灶膛之中,死掉了。”
那个上午,我们三个哪也没去,跟着张海剥了一上午玉米。看着带皮玉米堆在大大减少,剥皮后的玉米堆显著增长,六婶儿讲故事的话语里都透着欢乐。
“再给你们每人一颗糖,记住,人可不能像那个张郎一样,忘恩负义啊!”六婶儿说着,每人散了一颗糖。我哥和天津剥开糖纸大嚼着,我却捏着那颗糖,在想着六婶儿说的“忘恩负义”的含义。
快到中午了,六婶起身回屋,从里面拿出一小瓢地瓜干,是她自己蒸熟地瓜后切开晒制的,绵软细腻,泛着诱人的油光。这种地瓜,我家从来不晒,吃到的唯一一次,是斜对门张洪洋家大嫂子送给我的。我们以为六婶儿会发给我们每人至少一块,嘴巴里的口水立刻涌了上来。
“我这里好吃的地瓜干给你们留着呵,下午你们还来啊!下午我熬糖,将熬好的糖汁儿浇在地瓜干上面,那可是想不到的好吃,你们绝对没有吃过。”六婶儿说,说完把那瓢地瓜干端回屋子。
当我们流着口水,回想着六婶儿的地瓜干依依不舍地离开前,六婶儿又说:“下午的故事更精彩啊……你们不知道啊,张郎在撞进灶膛前,丁香上前去拉,你猜怎么着?还有,到最后张郎成了‘灶神’,知道是哪个更大的神给他封的吗?”
下午我们如约来到张海家,六婶儿安排我们继续剥玉米,然后她将很多糖块一一剥皮,放到一只小铝锅里,将其蹲在小炉上熬糖。不一会儿,糖的香气弥漫开来。当糖成为粘稠的巧克力色糖汁后,六婶儿抓起地瓜干放入锅内,用筷子搅拌着。我们贪婪地张望着。
“现在吃烫嘴,先凉凉呵。”六婶儿望向我们,我们不禁加紧了速度,将玉米剥地“咔嚓”作响,都希望六婶儿能看到自己努力剥玉米的样子。
傍晚时分,玉米清晰地分为两堆,一堆是膨胀的高高的玉米皮,一堆是干干净净金灿灿的玉米棒。
“吃糖瓜干喽!”六婶儿说。我们一拥而上围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