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还未大亮,不过霜冻的雾凇组成了一片晶莹剔透的世界。

    如同瀑布一般的云海缓缓流动,形成了脚下梦幻一般的断层云。

    东方的天空呈现出一片金色,这是太阳将要升起的讯号。

    朱瞻基凭栏而立,望着东方的天空,丝毫不在乎呼啸的寒风。

    朱见深带着自己的孩子朱佑樘隔着几步站在朱瞻基的身后,不敢打扰了祖父的雅兴。

    今年才五岁的朱佑樘年后才进学,朱见深故意带着他,陪着祖父一同前来皇山。

    朱佑樘还不经事,在这山顶被寒风吹的浑身发凉,忍不住喊道:“曾祖,冷……”

    朱瞻基转过头来,威严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和蔼的微笑。“严寒酷暑,四季轮回,日出日落,云雾风雪,这就是我们所在的世界。当皇帝不能高高在上,还要深入民间,知晓民间疾苦。樘儿,来曾祖这里。”

    小家伙上前了几步,在栏杆边不敢向下看,拉着朱瞻基的衣襟道:“孙儿不懂。”

    朱瞻基看了朱见深一眼,才说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樘儿不懂,可以多问问你父王。”

    朱见深很明白,这话不是对不懂事的朱佑樘说的,而是对他说的。

    他躬身长揖道:“孙儿受教。”

    朱佑樘跳了起来,扯着朱瞻基的衣襟道:“曾祖,太阳出来了。”

    朱瞻基回头去看,一轮红日从云海里冒出了一个头,犹如一个红色的月牙,没有丝毫的温度,也不刺目。

    太阳逐渐升起,一轮红日慢慢露出了全貌,给皇山的山峰,都撒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外衣。

    那原本晶莹剔透的雾凇,也变成了金黄色,份外迷人。

    山上除了朱瞻基他们,还有数百护卫,此时都忍不住为这美景入迷,发出阵阵赞叹声。

    等到日头高悬,那抹金黄也逐渐变的刺眼,朱瞻基才淡淡说道:“出发。”

    下到山下,众人登上了早已等在那里的车队,从山下坐汽车到太平县,然后那里才有前往应天府的火车。

    如今的汽车还非常简陋,发动机是简易四缸,车内有发动机热气供暖,却没有空调,冬季开车,还要不时打开窗子擦玻璃。

    所以夏季,冬季开汽车,并不舒服,朱瞻基现在长途旅行,更喜欢火车。

    临上车,朱瞻基跟朱见深说道:“你准备一下,春节之后,南洲巡视组将要出发,你跟着一起去。去之前,好好想想,自己这个太孙应该做些什么。”

    朱见深躬身应是,准备牵着朱佑樘去坐其他的车,被朱瞻基又叫住,让朱佑樘跟自己一起上了车。

    朱见深心里激动不已,装作平静地跟朱佑樘交待了一番,才抱着他上了朱瞻基那将近十米长的房车。

    如今的科技差不多追上了欧洲十九世纪末的水平,有些地方超出,有些地方不如。

    比如铁甲舰,双人飞机,现在已经出现,但是几万吨的铁甲舰,如今却造不出来。

    这是因为电焊工艺达不到。

    化学药品方面,如今这个时代比十九世纪的欧洲更强,但是主要集中在某几种药品上,在整体化学工业上,大明走的更快,却不是全面提升,短板也有很多。

    在电力,工业,电子研发方面,短板就更多了。如今虽然造出了电报机,却还是朱瞻基最开始指导研发的莫尔斯电报机。

    不要说无线,电磁电报机,就连有线集成电报机,现在都没有发明出来。

    短短几十年,朱瞻基虽然能引导科技发展的方向,却无法全面提升整个行业系统的全面提升。

    光是在人才储备方面,全民思想改革方面,几十年的时间想要走完几百年发展走过的道路,也是心有余力不足。

    比如电话,在原本的世界,如果又这样的发展水平,电话的发明应该很容易。

    可是呢,朱瞻基接触电话的时候,手机都已经出现了。他根本不知道电话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虽然让人在研究,却收效甚微。

    如今的大明,就像一个瘸腿的巨人,在蚂蚁的眼里,巨人一步能跨出很远,但是实际上,只有朱瞻基清楚,大明是举步维艰。

    不管什么时候,时代的发展应该是均衡的,全面的。

    单靠他跟蓝烟,也就是在少数行业能超过时代的局限,这种发展是畸形的,不完全的。

    当然,对其他国家来说,如今的大明高高在上,是强大无比的。

    以他的专车为例,九米五的车身,是所有坐人轿车里面最长的,除了他的车,任何轿车的长度都在九米以下。

    因为科技的局限,他的轿车除了装饰豪华一点,应用的科技并不领先。

    这就造成了如今大明的汽车,不是在科技方面研究区分,而是以长度来作为价值的高低,身份的高低。

    亲王的车九米,公爵的就八米五,侯爵的八米,伯爵的就七米五。

    到了一品官员,车就是六米,而普通百姓的车,不能超过五米。

    朱瞻基知道这种情况的时候,这个观念竟然已经在百姓之间形成了规则。

    这实在让他有些哭笑不得,看来东方人喜欢大车,喜欢面子,这可不是后世才有的,而是从古至今都有这方面的观念。

    这段路程比较短,朱瞻基也没有看公文,一路上就跟朱佑樘逗着说话。

    在他的记忆里,他的儿子是朱祁镇,朱祁镇的儿子是朱见深,而朱见深的儿子是朱佑樘。

    他之后的几任皇帝里面,朱祁镇是个有能力,没见识的人,被一个王振哄的团团转,导致了土木堡之变。

    但是后来他又抢回了皇位,改了几次年号。因为权力纷争,他在晚年实际上提拔了太多贪官污吏。

    朱见深在历史上只算是个中庸之才,却因为几次被关押,性格弱,有些结巴。

    朱瞻基对他记忆最深刻的是他宠信保姆万贞儿,也就是万贵妃,差点因为这个女人,让自己无后。

    当然,历史早已经改变,这个朱见深名字虽然一样,但是已经不是历史上的那个人了。

    他出生都提前了几年,也没有经历几次关押,一帆风顺,更没有娶一个万贞儿的女人,现在倒也显得宏才伟略。

    这就导致了后世被誉为古代皇帝之中,最出色继承人之一的弘治皇帝明孝宗朱佑樘,提前了几十年出生。

    不要说提前几十年,哪怕某个受精卵的不同,一对夫妻生的孩子都不一样,更何况父母都换了。

    这个朱佑樘肯定不是历史上的朱佑樘,但是朱瞻基依旧对他另眼相待一些。

    而他虽然才五岁,表现的也确实不错。就像跟朱瞻基在一起玩,不哭不闹,也很少撒娇。

    朱瞻基有时候逗他,他眼泪哗哗流,也不哭出声,更不跟朱瞻基生气。

    当然,要是朱瞻基对他好一点,他就会更愿意跟朱瞻基一起玩。

    他今年五岁,刚好比自己小了一甲子,六十岁,也是属虎。

    朱瞻基已经改命,自认最少能活到八十,甚至九十以上,而且他在短期之内也没有想要禅让。

    现在虽然决定大力培养朱见深,但是内心里,更属意这个曾孙朱佑樘以后直接继位。

    不到半个时辰,汽车抵达了太平县。路边的围观百姓并没有被驱逐,但是朱瞻基也没有与民同乐,跟他们相见的念头。

    汽车在人群的簇拥下,直接开上了站台,司机李源帮朱瞻基打开了车门,注视着周边的环境。

    李源是二狗子李子风与嘉兴的独子,今年三十五岁。

    嘉兴身体不好,在正统十年就去了。自那以后,李子风一直未娶,一直到李源成年,才在李源的支持下,纳了两个妾,照顾自己的生活。

    李源自幼随父习武,母亲去世的早,他跟因此沉默的父亲养成了沉默寡言,却又坚韧的性格。羽林卫学进学,之后跟随父亲的脚步,进入了锦衣卫。

    在锦衣卫历练了五年,才被朱瞻基这个舅舅安排在了自己的身边。如今朱瞻基出门,基本都是他当司机。

    上了火车,朱佑樘被宫女带走,而他的随员们也都聚集在了他的身边。

    在他的限制下,内阁一直只是一个秘书处,虽然每天能接触国家大事,但是因为没有挂堂官,所以不可能有权力。

    何况,现在各部权力都是放给了各部,他们也不会希望内阁插手。

    内阁的任务就是充当朱瞻基参谋和秘书,这个职位的级别也不高,现在内阁首辅也仅仅是个从三品,还不如一个侍郎有实权。

    但是,这个职位依旧受到了无数臣子的青睐,当皇帝的秘书,永远是升职最快的那拨人啊。

    还有一些不为实权,只为虚名的大臣,也视这个职位为无上荣耀。

    如今的内阁首辅叫李贤,是正统十二年二甲进士。他在朝廷各部任职多年,对京城各部情况都比较熟悉。

    正统三十二年,朱瞻基留意到了他,因为他为人耿介忠直,举贤任能,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务,名臣多为其褒奖。

    进入内阁不到两年,他的才华和公正让朱瞻基都很欣赏,越过一众名臣,将他擢升为首辅。

    如今他跟次辅彭时,商辂是朱瞻基最为信任的三个内阁大学士。

    商辂刚正不阿、宽厚有容,临事果决,有些像四十年前的杨荣。

    而彭时是正统二十四年状元,此人品行端正,学识过人,就是有些迂腐。

    而朱瞻基性格有些强势,也需要这样一个像解缙的人不时地开解。

    内阁中年纪最轻的,就是解缙的侄孙,解祯期的儿子解云。

    解云正统二年生于吕宋,正统八年随父又前往南洲,一直到正统十四年,十二岁了,才回大明定居。

    虽然自幼在海外长大,但是有解祯期这个状元爹从小手把手的教育,他的国学不仅不弱,还因为丰富的见识,是群臣里面思想最开放的。

    他今年才三十八岁,在朱瞻基的心里,他是十几年后,能接任总理大臣于谦,议长解祯期的人选之一。

    如今朝廷的三位一品大臣,除了法务院秘书长,已经七十六岁的余士悦是永乐十三年进士。

    总理大臣于谦,议长解祯期都是永乐十九年同科进士,还分别是状元和榜眼,也是朝中的一段佳话。

    按例,依旧是年纪最轻的解云开始给朱瞻基念公文。

    公文先念突发事件,其次是军事事件,再次是外交事件,民政事务再其次,最后是一些典型案件。

    每一件事,除非朱瞻基乾坤独断,一般事务都会经过一番讨论,他们各自给出意见,然后由朱瞻基来决策。

    而国内的民政事务,外交事件,基本都是已经有了国务院的意见,朱瞻基这里只需要审核,符合心意的通过,不符合心意的就打回重议。

    这里面,最费心思的往往是议会的事务,因为他们汇报的几乎所有事务,都涉及到了立法,变法,普法。

    朱瞻基纵然有后世的经验,许多问题也要考虑到能不能与现在的世情符合。

    他现在最关注的就是西域的局势,听解云念到撒马尔罕总督郑宏察觉白人又在冬季开始集结,认为白人联军可能会在开春就开战,向国防部求援的时候,他沉吟了起来。

    商辂更多在军事方面建言,见朱瞻基没有说话,就开口说道:“撒马尔罕如今的兵力只有二十万,加上北部唐林三城,也不过二十五万,白人联军以海西(乌克兰)为基地,每次能出动五十万大军以上。臣以为,如今我大明不应再放纵其屡屡犯边,当严惩不贷。”

    朱瞻基道:“他们虽然人多势众,我们大明将士也不是孤立无援。奕力把里各族人马加起来,也不弱于对方。奥斯曼那里可有新的消息?”

    “他们在保加利亚与兀鲁伯激战不休,驸马都尉黄申直这趟出使,成效不大。”

    朱瞻基原本是故意将兀鲁伯势力赶向乌克兰,后来大明占领乌克兰,将他们又驱赶到南方。

    兀鲁伯虽然打不过大明,但是他的骑兵欺负欧洲人还是很牛皮的。

    但不曾想,因为火枪的出现,人多势众的欧洲人现在根本不怕兀鲁伯的轻骑兵了。

    虽然后来兀鲁伯也得到了火枪的制造技术,但是人数比不上欧洲人,也就只能龟缩到后世的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之间两个山脉之间的平原地带,大致也就是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周边。

    这个地盘,还是兀鲁伯从奥斯曼的手里抢过来的。

    保加利亚这个时候已经被奥斯曼灭亡,他们不敢向东,就向西和向北拓展。

    火枪出现引发的蝴蝶效应,让奥斯曼无法成为原本历史上的强大帝国。他们原本面对欧洲人的优势,在火枪泛滥以后,变成了劣势。

    现在奥斯曼不敢向西进军,他们这一个信仰的人顾不得跟欧洲人开战,自己打的不亦乐乎。

    不过,朱瞻基怀疑他们是在假打,目的就是为了不成为大明手里的棋子,对付欧洲人。

    他派自己的女婿黄挺前去奥斯曼,就是给对方施加压力,查清楚情况。

    朱瞻基还在考虑,李贤说道:“陛下,奕力把里各族如今要援助勤快,打仗就不行了。他们人数虽然多,却缺少火枪,这次一张嘴,就是要援助十万火枪,五千桶火药。”

    朱瞻基看了看一直沉默不语的内阁大学士徐有贞道:“朕还一直犹豫,看来给军队换装,已经势在必行了。”

    徐有贞一直负责工部与内务府方面的事务,闻言说道:“白尚书那边已经调试好了机器,全力生产,一月可出两百万子弹,两万新式火枪。”

    九月从西域回来,朱瞻基就召见了工部尚书白圭,让他安排工匠生产两条子弹生产线,两条新式火枪生产线。

    永乐十八年,朱瞻基就研发出了枪弹分离的新式火枪,可是如今四十二年过去了,新式火枪一直没有普及。

    主要是没有必要,因为原本大明的填装火枪,就已经是无敌的。

    但是现在,差距被欧洲人拉近,如果想要在区域性的一些地方占据优势,就要靠人口来填补。

    这四十年过去了,整个大明的人口已经发展到将近两亿,但是相对大明广袤的土地来说,这两亿人,是远远不够的。

    在南洲和东洲,依旧有大片的土地无人耕种。

    河中地区,虽然郑亨,郑能,郑宏祖孙三代都忠心耿耿,那是建立在四周都有强敌,他们才不敢自立。

    而且为了防止郑氏家族做大,当地的兵额一直控制在十万。

    当初的十万将士,加上他们的家人,差不多三十万汉人。

    四十年过去了,由于那边气候不好,物产也少一些,他们的人口发展不如中南地区。

    大明中南地区这四十年,人口增加了将近三倍,东洲也差不多,而南洲的人口增加也在两倍以上。

    但是在北方和河中地区,人口增加的只有一倍多。如今河中地区的汉人只有六十多万,即便是抽调民壮,最多也就二十万兵源。

    要是从内地调兵,那耗费可就大了。

    那些白人联军看似势大,其实他们根本不敢直接攻击撒马尔罕,只敢占据一些牧场和良田。

    他们火药不足是一个方面,惹怒了大明,大明的一百六十万海军,一百万陆军可不是吃素的。

    对大明来说,他们只是皮毛之癣,不值得大动干戈而已。

    派人耗费大,那么将早就技术成熟的连击枪拿出来,时机刚好。

    这些年,新式火枪虽然一直没有生产,但是生产火枪的技术,不仅没有被搁置,还有一支专门的研究团队,一直在研究改进。

    在下马桥农庄里面,一直有一条生产线,在小规模的生产,调试,朱瞻基的卫队,使用的就是新式火枪。

    所以想要生产新式火枪,只需要赶制出几条生产线就可以了。

    只有手枪的生产,是真正被封存了,先全世界仅有的两把新式手枪,在朱棣正统三年去世以后,全部回到了他的手里。

    朱棣比原本历史上多活了两年,他在禅让之后的第一年,没等改元,就跟舰队去了南洲。

    去南洲的时候,他将自己的后妃全部带走,都住在了那条永乐号上。

    正统元年,他在南洲转了一大圈,正统二年,他从海龟岛沿着赤道线,一路向东,勇闯东洲。

    不过到了东洲,他的身体就有些不太好了,在后世的秘鲁那里,一年四季无雨,气候炎热,这对他的风湿老寒腿很有好处。

    所以他就在那里住了下来,住了一年,在正统三年五月返回大明。

    六月底返回大明,他就开始让人著书。这个时候,他已经感觉自己时日无多。

    但是过来不到一个半月,八月十二,他的一生故事才写了一半,就已经在皇宫东北角的九五飞龙殿归天。

    听到徐有贞的回答,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生产线调试好了以后,全力生产。除了给郑宏先运十万火枪,五百万子弹,其余生产的火枪,按照京卫,京军,边军,边卫,地方卫所的顺序换装新式火枪。”

    “那海军呢?”

    “海军可以稍晚一些,在海上我大明舰队有对手吗?”

    众人都笑了起来,现在的大明都能生产铁龙骨,内木外铁的铁甲舰了,但是其他国家,连四千石以上的大船都造不出来。

    更何况,大明的火炮发展也没有停滞不前,现在已经有了炮弹分离真正的火炮,其他国家还在玩填装跑。

    这个他们是真的想偷学都学不去,因为化学原材料可不是看了就能学会的技术,就是把新炸药放在他们面前,没有那个技术和思路,他们也造不出来。

    对新炸药,各种药品,新式化工原料,橡胶,陶瓷,石油提炼等技术,朱瞻基都是以最高等级封锁。

    就连各种化学知识,理工学院也从不传授,只有各种经过选拔的良家子弟,才能学到这些知识。

    而凡是学到这些知识的子弟,基本上都是不允许去他国的。就连出大明本土,也会严格控制。

    这个反科技树,朱瞻基绝对不会轻易让他国点燃。

    解云清了清喉咙,又继续汇报道:“淮王封地受飓风,暴雨侵袭,损失惨重。他通过南洲总督府向朝廷求援,却因此前修建王府,拖欠税金,被几位堂官否决。”

    朱瞻基点了点头道:“着当地官府妥善安置百姓,至于淮王,限令他秋收之前补交税金……”

    ()

    。m.

章节目录


我的大明新帝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看的书只为原作者摇摇-欲坠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摇摇-欲坠并收藏我的大明新帝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