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八年秋,大明原本的春闱科考,被当今圣上改在了今年的秋闱时间举行。
今上为了不拘一格择取人才,特意下旨曰考试内容不拘于四书五经的九本书,文体不限于八股。
各朝各代对科举考试的科目都在不断的变化,隋文帝时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到大明只设进士一科。
而大明科举也并非是没有改变过,只要皇帝需要,随时都可以更改。很多人会以为皇帝没有权限更改科目,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就比如之前提到过的崇祯十五年浙江会试一科中,由于朝廷开始重视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材,张煌言虽考文举,但仍须加试一些战事急需的武备科目。在考试时,朝廷“以兵事急”令考生“兼试射”,张煌言便“慷慨好论兵事”。
所以说,皇帝对科目制定本身是有很大权限的,儒家也没有大到直接控制一切的地步。
只能说到了崇祯朝,由于崇祯初期过分相信东林的煽动,过分打压其他势力,东林的影响力被崇祯自己无限放大,导致后来不管换哪一个人上台当首辅,都是跟东林有牵扯。
这一次的科考,朱由检就下令更改了科目。尊前制,学唐制而设明经、明法、进士、明算、格物、策问等六个科目。
其中,明经、明法、进士等三科由钱谦益和黄道周出题明算、格物、策问由朱由检和方以智出题。
这种安排,满朝大臣照样也找不出大的反对意见。朱由检的执政策略就是在有基本的框架下进行渐进式的改革。
钱谦益和黄道周都是当世大儒,由他们出一半的题,就算有人反对也只是少部分声音。
自从朱由检羞辱了黄澍那个搅屎棍之后,言官的意见在朱由检的眼中根本就起不到一点作用,谁如果再找不出理由的瞎反对,朱由检就会用“金黄浆”招待他。
后面三科是皇帝本人参与出题,这就更没有人敢说什么了。皇帝那是天子,天子是大于一切的,谁敢直接说自己比天子强?
六科分三次考,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每一场考两科,每一科考一天,第一科考明经,第二科考明算,如此把文科和理科交叉考试,最后一科考策问。
金圣叹虽然是钱谦益的外甥,但是钱谦益也的确没有泄题。在这一点上,钱谦益的人品还算不错。
八月九日一大早,天还没有亮,金圣叹就提着灯笼来到了江南贡院的门前。
江南贡院,是大明规模最大的一处考场。其间仅考试号舍就有两万零六百四十四间,可接纳两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加上附属建筑数百间,占地超过四百五十亩。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大明各省贡院之冠。
从卯时一刻开始,贡院的大门就已经打开。各省考生都找到自己所在省份的区域,并且发放考号。虽然一个省的考生是集中在一起的,但是他们的考号却是和其他省一起混编的。金圣叹是吴县人,自然是排在了南直隶的考生区域。
今年的考生,全都被告知不用携带炊具或者饭食,这是一大改变。以前考试的时候,考生因为要在考舍里待三天,每个人就必须带炊具或者凉食进入考场。
从贡院门口开始,在经历了严格的搜身,查验之后,金圣叹还算顺利的进入考场。
金圣叹曾经来过贡院,自然不算陌生。但是这一次再进来,却发现有一些不同。
首先,让所有考生最深恶痛绝的茅厕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的每次考试,考生最怕的是被分配到距离茅厕最近的考舍里。如果不幸被分到了这里,他将直接面临三日的“毒气”笼罩,其中滋味不可言喻,传说有考生直接在第二日昏厥的。金圣叹发现现在的茅厕全都建成一排,中间有一条四四方方的水沟,每隔一炷香时间,都会有一股水流冲刷,带走污物。
其次是考舍,每一个考舍里面都布置了一个软垫,软垫的长度刚好跟挡板一样,方便考生坐或者躺下。
考卷发放之后,金圣叹看了一眼经题的第一题题目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金圣叹一笑,他大约能猜到舅舅也就这个水平,在野的时候总是喜欢埋怨在朝时又喜欢拍皇上的马屁。
当金圣叹很轻松的答完两道题之后,已近午时,这个时候,只见几队巡视考场纪律的巡丁分别抬着几大木桶东西走了过来。
毕竟是到了饭点,金圣叹老远就闻到一股菜香,似乎比平日常吃的饭菜要可口,他感到有点饿了。
这是朱由检特旨的待遇,所费不过几百两,但是却得到了所有考生的赞誉。朱由检有点想不通,为什么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就没有一人在这点细节上为别人想一下的?
不过是几顿简单的饭而已,他们更愿意让考生带着炉灶在考场生火做饭,也不愿意供一顿吃的。他们更愿意的是给考中的考生举办一次“鹿鸣宴”。
或者说,只有考中的考生才是官员们眼中的“自己人”,其他人都不值得一提。
金圣叹领到了一个木制的餐盘,餐盘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一个平托盘而已。但是里面的饭食还是不错的,第一顿的饭是大米饭,菜有两个,一个烧豆腐,另外一个是萝卜烧肉。跟理工学院学生的待遇一样。
因为有肥肉的缘故,闻起来特别的香,很多考生吃的一粒不剩。
考生们吃完之后,再有巡丁统一把餐盘收走。
朱由检还是比较看重这次考试的,所以他在第二科的时候,就换了装束亲自进入贡院,想看一看这些考生的状态。
第二科考的是明算,就是数学。一般的学子大约还是度过九章算经这样的书的。朱由检出题当然不会太简单,毕竟这是最高等级的国考。同时他也不会出的太难,整一点高数出来,只怕一个能看懂的人都没有。这个时候,牛顿才两岁而已。
朱由检选择了后世初中一年级的数学题来出题,比如小数,平方根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等。试题可以说非常的简单。
可惜,他还是高估了这个时代这些人的数学水平了,这些理工学院的大部分学生只学了一年多就会的试题,在这里难倒了一众的考生。
朱由检甚至看到许多考生交白卷,整张卷子上面一个字没写。
到了格物这一科,朱由检就更是不报希望了,这部分题可以说更简单,就是一些最基础的物理知识,哪怕是有心人在世面上找一下理工学院基础班的课本,稍微学习一下都能得高分的试题,全场考生有八成交了白卷。
整整有一万多名考生啊,八成交了白卷,朱由检的心是哇凉哇凉的。
三场考试下来,朱由检直接宣布不用殿试了,他对殿试根本就不报多大的希望,要想让他看着一帮子考生在皇宫大殿里用八股写经义,他估计得疯。
朱由检明白一个事实,大明的教育是太注重经义了。
经义有没有有?肯定是有用的。
经义是什么?其实很多人都会以为经义就是迂腐的说教。其实也不是,经义其实就是哲学和社会学,他是一种纯理论的探讨行为的学问。
如果让所有的人都去学哲学,当然是偏科了。儒家就是希望让全天下的人都在自己设定的哲学范围内达到统一,即所谓的大同。
让学哲学的人去当官,去当一切的领导者。这非常的理想化。11
今上为了不拘一格择取人才,特意下旨曰考试内容不拘于四书五经的九本书,文体不限于八股。
各朝各代对科举考试的科目都在不断的变化,隋文帝时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到大明只设进士一科。
而大明科举也并非是没有改变过,只要皇帝需要,随时都可以更改。很多人会以为皇帝没有权限更改科目,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就比如之前提到过的崇祯十五年浙江会试一科中,由于朝廷开始重视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材,张煌言虽考文举,但仍须加试一些战事急需的武备科目。在考试时,朝廷“以兵事急”令考生“兼试射”,张煌言便“慷慨好论兵事”。
所以说,皇帝对科目制定本身是有很大权限的,儒家也没有大到直接控制一切的地步。
只能说到了崇祯朝,由于崇祯初期过分相信东林的煽动,过分打压其他势力,东林的影响力被崇祯自己无限放大,导致后来不管换哪一个人上台当首辅,都是跟东林有牵扯。
这一次的科考,朱由检就下令更改了科目。尊前制,学唐制而设明经、明法、进士、明算、格物、策问等六个科目。
其中,明经、明法、进士等三科由钱谦益和黄道周出题明算、格物、策问由朱由检和方以智出题。
这种安排,满朝大臣照样也找不出大的反对意见。朱由检的执政策略就是在有基本的框架下进行渐进式的改革。
钱谦益和黄道周都是当世大儒,由他们出一半的题,就算有人反对也只是少部分声音。
自从朱由检羞辱了黄澍那个搅屎棍之后,言官的意见在朱由检的眼中根本就起不到一点作用,谁如果再找不出理由的瞎反对,朱由检就会用“金黄浆”招待他。
后面三科是皇帝本人参与出题,这就更没有人敢说什么了。皇帝那是天子,天子是大于一切的,谁敢直接说自己比天子强?
六科分三次考,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每一场考两科,每一科考一天,第一科考明经,第二科考明算,如此把文科和理科交叉考试,最后一科考策问。
金圣叹虽然是钱谦益的外甥,但是钱谦益也的确没有泄题。在这一点上,钱谦益的人品还算不错。
八月九日一大早,天还没有亮,金圣叹就提着灯笼来到了江南贡院的门前。
江南贡院,是大明规模最大的一处考场。其间仅考试号舍就有两万零六百四十四间,可接纳两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加上附属建筑数百间,占地超过四百五十亩。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大明各省贡院之冠。
从卯时一刻开始,贡院的大门就已经打开。各省考生都找到自己所在省份的区域,并且发放考号。虽然一个省的考生是集中在一起的,但是他们的考号却是和其他省一起混编的。金圣叹是吴县人,自然是排在了南直隶的考生区域。
今年的考生,全都被告知不用携带炊具或者饭食,这是一大改变。以前考试的时候,考生因为要在考舍里待三天,每个人就必须带炊具或者凉食进入考场。
从贡院门口开始,在经历了严格的搜身,查验之后,金圣叹还算顺利的进入考场。
金圣叹曾经来过贡院,自然不算陌生。但是这一次再进来,却发现有一些不同。
首先,让所有考生最深恶痛绝的茅厕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的每次考试,考生最怕的是被分配到距离茅厕最近的考舍里。如果不幸被分到了这里,他将直接面临三日的“毒气”笼罩,其中滋味不可言喻,传说有考生直接在第二日昏厥的。金圣叹发现现在的茅厕全都建成一排,中间有一条四四方方的水沟,每隔一炷香时间,都会有一股水流冲刷,带走污物。
其次是考舍,每一个考舍里面都布置了一个软垫,软垫的长度刚好跟挡板一样,方便考生坐或者躺下。
考卷发放之后,金圣叹看了一眼经题的第一题题目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金圣叹一笑,他大约能猜到舅舅也就这个水平,在野的时候总是喜欢埋怨在朝时又喜欢拍皇上的马屁。
当金圣叹很轻松的答完两道题之后,已近午时,这个时候,只见几队巡视考场纪律的巡丁分别抬着几大木桶东西走了过来。
毕竟是到了饭点,金圣叹老远就闻到一股菜香,似乎比平日常吃的饭菜要可口,他感到有点饿了。
这是朱由检特旨的待遇,所费不过几百两,但是却得到了所有考生的赞誉。朱由检有点想不通,为什么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就没有一人在这点细节上为别人想一下的?
不过是几顿简单的饭而已,他们更愿意让考生带着炉灶在考场生火做饭,也不愿意供一顿吃的。他们更愿意的是给考中的考生举办一次“鹿鸣宴”。
或者说,只有考中的考生才是官员们眼中的“自己人”,其他人都不值得一提。
金圣叹领到了一个木制的餐盘,餐盘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一个平托盘而已。但是里面的饭食还是不错的,第一顿的饭是大米饭,菜有两个,一个烧豆腐,另外一个是萝卜烧肉。跟理工学院学生的待遇一样。
因为有肥肉的缘故,闻起来特别的香,很多考生吃的一粒不剩。
考生们吃完之后,再有巡丁统一把餐盘收走。
朱由检还是比较看重这次考试的,所以他在第二科的时候,就换了装束亲自进入贡院,想看一看这些考生的状态。
第二科考的是明算,就是数学。一般的学子大约还是度过九章算经这样的书的。朱由检出题当然不会太简单,毕竟这是最高等级的国考。同时他也不会出的太难,整一点高数出来,只怕一个能看懂的人都没有。这个时候,牛顿才两岁而已。
朱由检选择了后世初中一年级的数学题来出题,比如小数,平方根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等。试题可以说非常的简单。
可惜,他还是高估了这个时代这些人的数学水平了,这些理工学院的大部分学生只学了一年多就会的试题,在这里难倒了一众的考生。
朱由检甚至看到许多考生交白卷,整张卷子上面一个字没写。
到了格物这一科,朱由检就更是不报希望了,这部分题可以说更简单,就是一些最基础的物理知识,哪怕是有心人在世面上找一下理工学院基础班的课本,稍微学习一下都能得高分的试题,全场考生有八成交了白卷。
整整有一万多名考生啊,八成交了白卷,朱由检的心是哇凉哇凉的。
三场考试下来,朱由检直接宣布不用殿试了,他对殿试根本就不报多大的希望,要想让他看着一帮子考生在皇宫大殿里用八股写经义,他估计得疯。
朱由检明白一个事实,大明的教育是太注重经义了。
经义有没有有?肯定是有用的。
经义是什么?其实很多人都会以为经义就是迂腐的说教。其实也不是,经义其实就是哲学和社会学,他是一种纯理论的探讨行为的学问。
如果让所有的人都去学哲学,当然是偏科了。儒家就是希望让全天下的人都在自己设定的哲学范围内达到统一,即所谓的大同。
让学哲学的人去当官,去当一切的领导者。这非常的理想化。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