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庆文同李岩说得投机,便也换了称呼道:“李兄,我哪有这样的才华。我举人的功名本就是买的,现在又要去买这个进士。说起来也真是惭愧。”
李岩道:“唉!姬兄过谦了,所谓‘知耻近乎勇’,该惭愧的不是你,而是这个朝廷、是这个世道才对。”
两人正说话间,太阳渐渐升上中天,往来碛口镇营生的百姓也是越聚越多,叫卖声、呼喊声响成一片,让这座黄河边上的说大不大、说不的城镇变得朝气盎然、生机勃勃。
姬庆文自从西安城里出来,所闻所见尽是一片萧条破败的景象,今日见到碛口镇如此这般繁华喧闹,真有种恍若隔世之感,不禁感慨道:“若是大明天下,处处都像这碛口镇一般,又何愁国不富民不强呢?”
李岩赞道:“姬兄心怀天下,在下真是佩服万分。来,我带你去看样东西,给你解闷出气。”说罢,李岩站起身来,又说了声“走”,便往茶楼楼下走去。
姬庆文不知李岩要给他看什么好东西,倒也有了几分好奇,便赶紧跟了上去。
姬庆文跟着李岩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之中走了一盏茶功夫方才停下脚步,抬眼却见自己已停在城墙门口,便问李岩道:“李兄,这里有什么好东西给我看?”
李岩用折扇一指城门口的一支旗杆,说道:“姬兄请看!”
姬庆文定睛望去,只见旗杆底下结结实实捆绑了两个人——其中一人身材魁梧、满脸黄皮;另一人则是中等身材、贼眉鼠眼——就是昨夜意图谋害自己的张献忠、孙可望两人。
他们二人被绳索牢牢捆绑在旗杆上,眼睛死死闭住,不知是在睡觉还是在躲避过往行人投来的鄙夷的目光。而看守他们的,除了镇上的四五个乡勇团练,还有那身材极为高大的黄得功。
姬庆文有意招揽黄得功,正想着应当如何提起话头,却听李岩说道:“姬兄,你昨夜虽然受了些委屈,可也让我们能够趁此机会,除去这两个为害百姓的无赖,阴差阳错之间,也算是我们碛口的恩人了。”
姬庆文道声“不敢”,向前两步走到张献忠跟前,用脚踢了踢他的胸口,问道:“张献忠,你还活着吗?”
张献忠缓缓睁开眼睛,眸子里露出由愤怒、不甘、无奈、迷茫等种种情绪掺杂起来的复杂眼神,鼻孔发出“哼”的声音,说道:“我是死是活,与你有什么关系?”
姬庆文一想到绑在自己面前的,就是历史上那个杀人不眨眼、搅动大明天下不得安宁的张献忠,心中便有说不出的得意。
于是他“呵呵”笑了两声,说道:“张献忠,你当我是在有意为难你吗?不是的!我做人做事很简单,我有舒服日子过,那你也能过舒服日子;昨天你不让我舒服,那我叫你连别扭日子都过不成!”
张献忠抬起眼睛往姬庆文脸上一瞟,依旧是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
姬庆文却不理他,接着往下说道:“昨天我已答应了给你们钱,你们要是拿了就走,怎么会落到今日的下场?什么叫贪得无厌,什么叫咎由自取,你懂了吧?”
张献忠没有说话,绑在他身边的那个孙可望倒张口答道:“懂了,懂了。都是昨天的不懂事,得罪了大爷……求大爷能够开恩,放了的吧!”
昨天夜里的事,姬庆文记得清清楚楚,张献忠拿了钱都想扭头走人了,偏偏是这个孙可望还不依不饶,偏要抢杏儿做压寨夫人。
因此出于私愤,姬庆文是不想放孙可望走的;而出于维持大明江山太平的公义——当然,这点公义里头也夹杂这他想继续做个太平有钱人的私情——他更不愿放张献忠走。
于是姬庆文咬了咬牙,说道:“现在讨饶?晚了!你们就等着明正典刑吧!”
说罢,他便再不理睬张、孙二人,扭头对正拿着几个包子,旁若无人地往自己嘴巴里塞的黄得功说道:“黄得功,好样的,昨天要不是你,说不定我就糟了毒手了。”
黄得功却回了一句:“昨夜乱乱哄哄的,公子答应的三百两银子,还没给我呢!”
“三百两银子”这几句话从黄得功嘴里刚一说了出来,就引发了人群之中一阵骚动——要知道,明末一个农夫辛辛苦苦耕种一辈子,也未必能够攒下三百两银子。
姬庆文听了却是脸上一红,说道:“那是我忘了。这样,我刚才看镇上有家陕西商会,你跟我走,我这就兑三百两银子给你。”
黄得功听了,赶紧将手里的包子塞进嘴里,又囫囵吞到肚子里,说声:“那好,走!”
姬庆文作为西安城里有名的姬家的继承人,陕西商会自然是给足面子,连银票都没收,便让姬庆文签字画押,兑了三百两纹银出来。
三百两银子就是整整三十斤,可黄得功提起这包裹起来的三十斤白银,却只好像提了几根葱,带着满脸的轻松,对姬庆文说道:“公子果然讲信用,银子落袋,我可就放心了。”
姬庆文抓住话头,说道:“这点银子算什么?我看你本领高强,又是个孝子,想带你出去闯荡一番,从今往后吃香的、喝辣的,荣华富贵享用不尽……”
黄得功听了这话,眉头却渐渐皱了起来,答道:“其实我也想着窝在这里种几亩田实在是没有什么出路。可我老爸死了,老娘又年老体弱,我要是就这么走了,谁来照顾我老娘?”
姬庆文笑道:“这你怕什么?有我给你的三百两银子,你老娘请个老婆子照顾,下半辈子躺着花也花不完啊。你要再不放心,那我请李兄派人照应一下,想必李兄也不会拒绝吧?”
李岩听了,含笑着点了点头。
黄得功还是不放心,支支吾吾地就是不肯答应下来。
姬庆文是个急脾气,见不得黄得功这副犹豫的样子,便说道:“你也别想了,你这就带我去见你老娘,听听她老人家是什么主意。要是她同意你跟我走,那你还能有什么话说?你看,李兄也在这边,他就是见证。”
说罢,姬庆文便催促着黄得功去见他老娘。
黄得功家中果然十分贫困,除了两间东倒西歪的破茅屋之外,便只有三亩长得稀稀拉拉的麦田,也就勉强能维持他母子二人的生活。
因此黄母听说自己的儿子有个出人头地的机会,想也不想就替儿子做了主:“你子多大了,还成天围着我这个老太婆做什么?姬公子不是给了你三百两银子了嘛,你留一百两给我,剩下的自己拿着,跟着公子去做事好了。哼!老娘不中用,不会赚银子,还不会花银子吗?”
姬庆文听了高兴,抬起手拍着黄得功的肩膀说道:“得功,你听见了吗?你老娘可比你有见识多了!这下总肯放心跟我走了吧?”
李岩却道:“老人家留这么大一笔钱在身边,似乎有些不放心。不如这样,一百两银子给我,我从我家地里划五十亩良田出来,老人家每年收收佃租,能足够过上好日子了。”
黄得功听姬庆文、李岩安排得这样妥善,终于下定了决心,咬牙道:“那好,既然是姬公子瞧得上我,那我这就跟着公子出去闯荡闯荡。不过……”
“不过什么?”姬庆文追问道。
黄得功挠了挠头,答道:“要是闯不出什么名堂,我还是要回来伺候老娘的……”
话音刚落,李岩便用手里的折扇敲了一下黄得功的脑袋,骂道:“不吉利!姬公子又有才又有财,又怎么会闯不出名堂?”
李岩道:“唉!姬兄过谦了,所谓‘知耻近乎勇’,该惭愧的不是你,而是这个朝廷、是这个世道才对。”
两人正说话间,太阳渐渐升上中天,往来碛口镇营生的百姓也是越聚越多,叫卖声、呼喊声响成一片,让这座黄河边上的说大不大、说不的城镇变得朝气盎然、生机勃勃。
姬庆文自从西安城里出来,所闻所见尽是一片萧条破败的景象,今日见到碛口镇如此这般繁华喧闹,真有种恍若隔世之感,不禁感慨道:“若是大明天下,处处都像这碛口镇一般,又何愁国不富民不强呢?”
李岩赞道:“姬兄心怀天下,在下真是佩服万分。来,我带你去看样东西,给你解闷出气。”说罢,李岩站起身来,又说了声“走”,便往茶楼楼下走去。
姬庆文不知李岩要给他看什么好东西,倒也有了几分好奇,便赶紧跟了上去。
姬庆文跟着李岩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之中走了一盏茶功夫方才停下脚步,抬眼却见自己已停在城墙门口,便问李岩道:“李兄,这里有什么好东西给我看?”
李岩用折扇一指城门口的一支旗杆,说道:“姬兄请看!”
姬庆文定睛望去,只见旗杆底下结结实实捆绑了两个人——其中一人身材魁梧、满脸黄皮;另一人则是中等身材、贼眉鼠眼——就是昨夜意图谋害自己的张献忠、孙可望两人。
他们二人被绳索牢牢捆绑在旗杆上,眼睛死死闭住,不知是在睡觉还是在躲避过往行人投来的鄙夷的目光。而看守他们的,除了镇上的四五个乡勇团练,还有那身材极为高大的黄得功。
姬庆文有意招揽黄得功,正想着应当如何提起话头,却听李岩说道:“姬兄,你昨夜虽然受了些委屈,可也让我们能够趁此机会,除去这两个为害百姓的无赖,阴差阳错之间,也算是我们碛口的恩人了。”
姬庆文道声“不敢”,向前两步走到张献忠跟前,用脚踢了踢他的胸口,问道:“张献忠,你还活着吗?”
张献忠缓缓睁开眼睛,眸子里露出由愤怒、不甘、无奈、迷茫等种种情绪掺杂起来的复杂眼神,鼻孔发出“哼”的声音,说道:“我是死是活,与你有什么关系?”
姬庆文一想到绑在自己面前的,就是历史上那个杀人不眨眼、搅动大明天下不得安宁的张献忠,心中便有说不出的得意。
于是他“呵呵”笑了两声,说道:“张献忠,你当我是在有意为难你吗?不是的!我做人做事很简单,我有舒服日子过,那你也能过舒服日子;昨天你不让我舒服,那我叫你连别扭日子都过不成!”
张献忠抬起眼睛往姬庆文脸上一瞟,依旧是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
姬庆文却不理他,接着往下说道:“昨天我已答应了给你们钱,你们要是拿了就走,怎么会落到今日的下场?什么叫贪得无厌,什么叫咎由自取,你懂了吧?”
张献忠没有说话,绑在他身边的那个孙可望倒张口答道:“懂了,懂了。都是昨天的不懂事,得罪了大爷……求大爷能够开恩,放了的吧!”
昨天夜里的事,姬庆文记得清清楚楚,张献忠拿了钱都想扭头走人了,偏偏是这个孙可望还不依不饶,偏要抢杏儿做压寨夫人。
因此出于私愤,姬庆文是不想放孙可望走的;而出于维持大明江山太平的公义——当然,这点公义里头也夹杂这他想继续做个太平有钱人的私情——他更不愿放张献忠走。
于是姬庆文咬了咬牙,说道:“现在讨饶?晚了!你们就等着明正典刑吧!”
说罢,他便再不理睬张、孙二人,扭头对正拿着几个包子,旁若无人地往自己嘴巴里塞的黄得功说道:“黄得功,好样的,昨天要不是你,说不定我就糟了毒手了。”
黄得功却回了一句:“昨夜乱乱哄哄的,公子答应的三百两银子,还没给我呢!”
“三百两银子”这几句话从黄得功嘴里刚一说了出来,就引发了人群之中一阵骚动——要知道,明末一个农夫辛辛苦苦耕种一辈子,也未必能够攒下三百两银子。
姬庆文听了却是脸上一红,说道:“那是我忘了。这样,我刚才看镇上有家陕西商会,你跟我走,我这就兑三百两银子给你。”
黄得功听了,赶紧将手里的包子塞进嘴里,又囫囵吞到肚子里,说声:“那好,走!”
姬庆文作为西安城里有名的姬家的继承人,陕西商会自然是给足面子,连银票都没收,便让姬庆文签字画押,兑了三百两纹银出来。
三百两银子就是整整三十斤,可黄得功提起这包裹起来的三十斤白银,却只好像提了几根葱,带着满脸的轻松,对姬庆文说道:“公子果然讲信用,银子落袋,我可就放心了。”
姬庆文抓住话头,说道:“这点银子算什么?我看你本领高强,又是个孝子,想带你出去闯荡一番,从今往后吃香的、喝辣的,荣华富贵享用不尽……”
黄得功听了这话,眉头却渐渐皱了起来,答道:“其实我也想着窝在这里种几亩田实在是没有什么出路。可我老爸死了,老娘又年老体弱,我要是就这么走了,谁来照顾我老娘?”
姬庆文笑道:“这你怕什么?有我给你的三百两银子,你老娘请个老婆子照顾,下半辈子躺着花也花不完啊。你要再不放心,那我请李兄派人照应一下,想必李兄也不会拒绝吧?”
李岩听了,含笑着点了点头。
黄得功还是不放心,支支吾吾地就是不肯答应下来。
姬庆文是个急脾气,见不得黄得功这副犹豫的样子,便说道:“你也别想了,你这就带我去见你老娘,听听她老人家是什么主意。要是她同意你跟我走,那你还能有什么话说?你看,李兄也在这边,他就是见证。”
说罢,姬庆文便催促着黄得功去见他老娘。
黄得功家中果然十分贫困,除了两间东倒西歪的破茅屋之外,便只有三亩长得稀稀拉拉的麦田,也就勉强能维持他母子二人的生活。
因此黄母听说自己的儿子有个出人头地的机会,想也不想就替儿子做了主:“你子多大了,还成天围着我这个老太婆做什么?姬公子不是给了你三百两银子了嘛,你留一百两给我,剩下的自己拿着,跟着公子去做事好了。哼!老娘不中用,不会赚银子,还不会花银子吗?”
姬庆文听了高兴,抬起手拍着黄得功的肩膀说道:“得功,你听见了吗?你老娘可比你有见识多了!这下总肯放心跟我走了吧?”
李岩却道:“老人家留这么大一笔钱在身边,似乎有些不放心。不如这样,一百两银子给我,我从我家地里划五十亩良田出来,老人家每年收收佃租,能足够过上好日子了。”
黄得功听姬庆文、李岩安排得这样妥善,终于下定了决心,咬牙道:“那好,既然是姬公子瞧得上我,那我这就跟着公子出去闯荡闯荡。不过……”
“不过什么?”姬庆文追问道。
黄得功挠了挠头,答道:“要是闯不出什么名堂,我还是要回来伺候老娘的……”
话音刚落,李岩便用手里的折扇敲了一下黄得功的脑袋,骂道:“不吉利!姬公子又有才又有财,又怎么会闯不出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