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安的脸色很是严峻,他心中虽然有了答案,可是这个答案,与他自己的初衷却是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此刻,如果再不想出办法来制衡朝廷,此战就必然会败,而若此战一败,天下权柄将尽归于父亲,到时候朝堂新制度的建设,也必然会拿捏在父亲的手中,依照父亲的行政理念,自己心中那个上行下效,从上而下,简单而又有效的政府就不可能搭建完成,想到这里,徐安的脸色一横,他站起来跪在赵昕的面前,说道:“臣请陛下,重用中官!”
“当啷。“赵昕吓得手腕一抖,把旁边的洗笔台给打翻了,里面带着墨色的污水流了出来,沾满整个书桌,也污染了赵昕的衣袖,但赵昕却丝毫不觉,他只是死死的盯着徐安,脸色都有些发白了,中官,便是太监,徐安这番话,便是要让自己重用太监,从而遏制朝廷的发展。
这种事以前不是没有过,比如说汉代的中常侍,这些太监不仅仅拥有极大的权利,而且还可以封侯,甚至还能废立皇帝,掌握军权,与外戚和士族相抗衡,制约士族势力的发展,而在宋朝之后,有明一代,宦官的势力也十分强大,魏忠贤,刘瑾,汪直全部都是赫赫有名的太监,而也正是在这些朝代,大多数情况下,中央集权都不够有力,官员的势力太过强大,这个时候,皇帝就会把宦官这样神器拿出来,用以制约士族的发展。
而在这里要说一下,历史书上,往往将明清形容为是皇权制度的巅峰,认为这两个朝代,是封建集权制度的高峰,天下大权几乎全部集中在皇帝的手中,其标志便是从明朝开始以后,天底下就没有宰相这个职务了,甚至朱元璋还在临死前说,天下谁敢妄言宰相者,必死的遗言,因此被认为皇权制度的高峰。
但世事往往并不简简单单是教科书上那么简单而已,在朱元璋、朱棣时代,皇帝还能够掌握大权,令行禁止,但等到之后的皇帝时,因为精力所限,已然不是可以掌控朝局的程度了,要知道朱元璋废除宰相之后,为了保持国家的平稳运转,他几乎每天都只能睡六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全国大小事务,全部都要向他来报备,也只有朱元璋才能够撑住,等到朱棣的时候就已经有些受不了了,便开始建立大学士制度,让翰林学士们来充当机要秘书,给自己提一提意见,从而让自己轻松一点。
等到朱棣的孙子明宣宗继位(朱棣的儿子明仁宗只在位一年的时间便离世,时间并不长),便开始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皇帝定鼎天下之后是要享受的,而不是整天案牍劳形,天天看奏折的,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大学士开始秉正,从机要秘书开始成为拥有否定全的内阁,内阁制度开始有了雏形。
而之后的明英宗、明代宗、明宪宗、明孝宗,直到明武宗,也就是传说中喜欢打仗,偏爱妇女的正德皇帝时,已然是对于朝政之事开始懈怠起来,此时的内阁开始慢慢掌握实权,拥有了足以与军权相抗衡的能力,皇帝想要罢免一位官员,必须要由内阁同意才行,而官员的任免权,也由内阁所掌握,内阁选定几人然后交给皇帝来批驳,最后确定人选,这就是正德时候的事情了,而等到正德皇帝离世以后,嘉靖皇帝在位,这位皇帝权谋之术堪称冠绝大明,但他连续二十多年不上朝,便也给内阁很大的发展机会,从这时开始,内阁制度开始正式在明朝建立起来。
皇帝通过内阁相六部九卿发布命令,而六部九卿也通过内阁向皇帝递交奏疏,内阁成为了朝廷和皇帝的中间人,而在这个时候,内阁的阁臣们通常会兼任六部尚书,原本的大学士头衔,不过正五品而已,但有了尚书头衔之后,就是正二品,是真正的宰辅之臣了,而此时内阁制度基本已经形成,到后来的万历皇帝,更是三十多年不上朝,啥都不干,更是给内阁制度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内阁负责草拟方案,决定用人,此时的皇帝已然是没有什么权利了,若是继续下去,就跟赵昕一样,皇帝会被直接架空的。
而明朝的皇帝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用家仆来与朝臣进行对抗,从而达到双方相斗,皇帝坐收渔翁之利的结果,汉朝也同样是如此,相比起明朝的皇帝,汉朝的皇帝无疑更惨,整个国家基本被外戚、士族和宦官所掌控,真正皇帝手里的权利真是少得可怜,而任何一方得势,皇帝都会陷入危险之中,所以到汉朝后期,往往许多皇帝都是幼年登基然后莫名其妙就死了,而宦官们甚至封侯,这种事情在明朝还是不可能发现的,其主要原因就是明朝的士族力量终究还是无法与汉朝相比的。
要知道在汉朝,许多士族是拥有军队的,整个国家的集权制度尚且还不明朗,科举制度也没有应运而生,整个社会处于刚刚从封邦建国的封建时代转化到帝国时代,在这个时间里,士族往往是这个地区的诸侯,在战争失败以后成为士族,在当地几乎拥有领主一般的权利,自己铸造钱币这在汉代是合法的,只要你能开采到铜矿就可以自己来制造货币,这就是汉朝,所以为了阻挡士族对皇帝的伤害,重用外戚和宦官就是必然的结果了,而明朝不同,他已然是封建集权统治的高峰了,士族虽然还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已然不能够与汉朝时候相比,所以明朝的宦官,论权利远远没有汉朝和唐朝的太监来的大,这其实跟社会的发展情况有着很深刻的关系。
毕竟越到后来,皇帝的权利越大,士族对其的制约就越小,既然如此,又何必要用宦官来制约士族呢,根本就不需要了,就像清朝,士族已然被皇权彻底压制了,所谓的内阁,军机处只不过是皇帝的秘书而已,根本不掌握任何的权利,那么皇帝自然也就不需要再用太监来制衡大臣了。
至于宋朝,这是一个很奇葩的时代,论中央集权能力,并不如明朝和清朝,但是宦官的权利却并不大,南北两宋三百多年的历史之中,真正出名的也不过一个童贯而已,而就这一个还是打仗得来的名头,跟明朝、唐朝、汉朝的宦官们不可同日而语,至于其中原因么,也是莫衷一是,或许是宋朝本就是一个天子与世大夫共治的时代,既然是共治的时代,那么自然不可能去压制官员,再来则是宋朝有着很明显的边患,无论是辽国、西夏,还是金国以致后来的蒙古,都是足以颠覆宋朝的强大边患,在群敌环伺的情况下,宋朝即便只有士族这一根支柱,也确实不会反到哪里去,因为面对强大的外环,所有人必须要团结起来,才能解决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
而无论是汉朝还是唐朝,又或者是明清两代,都没有那么严重的边患问题,自然士族的力量就会做大,然后就会开始分裂,形成党争,这个时候就需要朝廷进行分化了,而这也是太监势力登场的原因,而现在徐安提出这个建议,无疑让赵昕感到无比的震惊,宋朝皇帝很少用太监掣肘过朝廷,而现在徐安突然提出这一点来,赵昕心里自然是一慌了。
“陛下,如今朝堂已然是被宰相大人所掌控,军队也已经听命于宰相,这个时候,若是不再立刻培养一股新的势力,必然会使朝堂倾覆,此时唯有立即组建自己的人马,才好与宰相分庭抗礼啊。“
徐安心里也很是纠结,作为文人,他当然是看不起太监的,认为他们是下等人,只不过是一群家奴而已,可此时他却必须这么做,相比起士族来说,太监没有家庭,这样一来自然没有顾忌,再者太监是皇帝的家奴,想要罢免他们,只需要皇帝一道旨意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经过朝廷的批准与否,这就是用太艰难的好处,也是为什么后世明朝的太监尽管那么厉害,但只要皇帝想杀他,只需要下达命令就可以了,而在历史上,死在首辅任上的明朝首辅,总计也不超过五个,这就是其中的原因。
赵昕的脸上明显有纠结的表情,他也明白,这个时候用太监好似已然是最好的办法了,但作为宋朝的皇帝,他也很清楚的知道,如果自己真的用起太监来,必然会使满朝上下招致非议,毕竟太监为官,这可不是一个好名头啊,说不准自己就会受到万民的唾骂,这让赵昕有些下不了决心。
一旁的徐安见此,不由开口劝道:“陛下,如今天下万民已然沸腾,此事唯有当机立断,立刻成立新的机构来建立权威,不然只要再晚一步,宰相必然会有所动作,倒是雷霆万钧之下,臣辞官无所谓,但陛下之权,恐将全数交出啊,难不成陛下真的想学上古之明君,垂拱而治了吗?“
这番话让赵昕勃然色变,他脸上的表情重新又纠结起来,在权力面前,道德简直就像是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一般脆弱,想想未来若是只能当一个宫中天子,手中无半点实权的橡皮图章,赵昕的双眼之中便燃起了战斗的火焰,他看着徐安说道:“若是要用中官,则必须要想好一套制度来约束他们,不然汉唐之事,或不远以。“
所谓汉唐之事,就是在汉唐的时候,宦官权利太大,甚至连废立皇帝的事情都能干,这是赵昕所不允许出现的情况,自己使用宦官是为了夺权,而不是为了害死自己,驱狼吞虎,这可不是赵昕想要的,所以既然要使用这支军队,就必然要想好万全之策,只有如此,才能保证自己的江山永固,权利在手。
徐安见赵昕下了决心,便开口说道:“陛下放心,臣心中已有一些头绪,会尽快拟出一个方案交给陛下来定夺。“说着徐安便准备告辞了,回到家中,徐安来到书房把房门一关,宣布任何人都不能进入房间,等到三个时辰之后,徐安这才打开大门走了出来,手里正是拿着一叠厚厚的奏章,脸上满是憔悴,还带有一些不知名的情绪。
他知道,这封奏章递上去,必然会使朝堂上出现一个权力的巨无霸,满堂诸公,无数的官员将会因此而遭受打击,甚至会使不少官员遭受死亡的威胁,这是徐安所不愿意看到的,作为士大夫,他现在将要亲自将这头猛兽放不出,去吞噬自己同行们的性命,即便是徐安这般铁石心肠的人,也不由脸上现出了一丝犹豫之情。
自己真的要这么做么,宦官秉政,这到底是对是错,我真的是在做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么,有那么一瞬间,徐安只觉得自己好像这一切从开始都已经做错了,自己好像已然陷进了权力的陷阱之中,但此时的他却已经无法置身于外了,看着手中的奏折,徐安苦笑了一声,但随即便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父亲大人,我一定能够证明,你所坚持的道并不是真正的道,唯有集合天下之力于一处,于一人,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大同社会,这一点,我一定会证明给你看,给天下人看的,徐安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便上了汽车,重新向着皇宫而去,而大宋朝的政治局势,也将因为这封奏折而彻底改变了。
第二日,赵昕下旨,宣布天下官僚贪污者甚多,而司法却无力监管,导致百姓之民脂民膏尽皆被官僚所吞没,为此,天子圣心独运,不忍见天下万民受苦,特由大内总管太监,张世忠担任东厂厂督,负责纠察天下官员行事,以禁官僚贪污成风之事。
此法一出,天下皆惊,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本章完)
“当啷。“赵昕吓得手腕一抖,把旁边的洗笔台给打翻了,里面带着墨色的污水流了出来,沾满整个书桌,也污染了赵昕的衣袖,但赵昕却丝毫不觉,他只是死死的盯着徐安,脸色都有些发白了,中官,便是太监,徐安这番话,便是要让自己重用太监,从而遏制朝廷的发展。
这种事以前不是没有过,比如说汉代的中常侍,这些太监不仅仅拥有极大的权利,而且还可以封侯,甚至还能废立皇帝,掌握军权,与外戚和士族相抗衡,制约士族势力的发展,而在宋朝之后,有明一代,宦官的势力也十分强大,魏忠贤,刘瑾,汪直全部都是赫赫有名的太监,而也正是在这些朝代,大多数情况下,中央集权都不够有力,官员的势力太过强大,这个时候,皇帝就会把宦官这样神器拿出来,用以制约士族的发展。
而在这里要说一下,历史书上,往往将明清形容为是皇权制度的巅峰,认为这两个朝代,是封建集权制度的高峰,天下大权几乎全部集中在皇帝的手中,其标志便是从明朝开始以后,天底下就没有宰相这个职务了,甚至朱元璋还在临死前说,天下谁敢妄言宰相者,必死的遗言,因此被认为皇权制度的高峰。
但世事往往并不简简单单是教科书上那么简单而已,在朱元璋、朱棣时代,皇帝还能够掌握大权,令行禁止,但等到之后的皇帝时,因为精力所限,已然不是可以掌控朝局的程度了,要知道朱元璋废除宰相之后,为了保持国家的平稳运转,他几乎每天都只能睡六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全国大小事务,全部都要向他来报备,也只有朱元璋才能够撑住,等到朱棣的时候就已经有些受不了了,便开始建立大学士制度,让翰林学士们来充当机要秘书,给自己提一提意见,从而让自己轻松一点。
等到朱棣的孙子明宣宗继位(朱棣的儿子明仁宗只在位一年的时间便离世,时间并不长),便开始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皇帝定鼎天下之后是要享受的,而不是整天案牍劳形,天天看奏折的,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大学士开始秉正,从机要秘书开始成为拥有否定全的内阁,内阁制度开始有了雏形。
而之后的明英宗、明代宗、明宪宗、明孝宗,直到明武宗,也就是传说中喜欢打仗,偏爱妇女的正德皇帝时,已然是对于朝政之事开始懈怠起来,此时的内阁开始慢慢掌握实权,拥有了足以与军权相抗衡的能力,皇帝想要罢免一位官员,必须要由内阁同意才行,而官员的任免权,也由内阁所掌握,内阁选定几人然后交给皇帝来批驳,最后确定人选,这就是正德时候的事情了,而等到正德皇帝离世以后,嘉靖皇帝在位,这位皇帝权谋之术堪称冠绝大明,但他连续二十多年不上朝,便也给内阁很大的发展机会,从这时开始,内阁制度开始正式在明朝建立起来。
皇帝通过内阁相六部九卿发布命令,而六部九卿也通过内阁向皇帝递交奏疏,内阁成为了朝廷和皇帝的中间人,而在这个时候,内阁的阁臣们通常会兼任六部尚书,原本的大学士头衔,不过正五品而已,但有了尚书头衔之后,就是正二品,是真正的宰辅之臣了,而此时内阁制度基本已经形成,到后来的万历皇帝,更是三十多年不上朝,啥都不干,更是给内阁制度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内阁负责草拟方案,决定用人,此时的皇帝已然是没有什么权利了,若是继续下去,就跟赵昕一样,皇帝会被直接架空的。
而明朝的皇帝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用家仆来与朝臣进行对抗,从而达到双方相斗,皇帝坐收渔翁之利的结果,汉朝也同样是如此,相比起明朝的皇帝,汉朝的皇帝无疑更惨,整个国家基本被外戚、士族和宦官所掌控,真正皇帝手里的权利真是少得可怜,而任何一方得势,皇帝都会陷入危险之中,所以到汉朝后期,往往许多皇帝都是幼年登基然后莫名其妙就死了,而宦官们甚至封侯,这种事情在明朝还是不可能发现的,其主要原因就是明朝的士族力量终究还是无法与汉朝相比的。
要知道在汉朝,许多士族是拥有军队的,整个国家的集权制度尚且还不明朗,科举制度也没有应运而生,整个社会处于刚刚从封邦建国的封建时代转化到帝国时代,在这个时间里,士族往往是这个地区的诸侯,在战争失败以后成为士族,在当地几乎拥有领主一般的权利,自己铸造钱币这在汉代是合法的,只要你能开采到铜矿就可以自己来制造货币,这就是汉朝,所以为了阻挡士族对皇帝的伤害,重用外戚和宦官就是必然的结果了,而明朝不同,他已然是封建集权统治的高峰了,士族虽然还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已然不能够与汉朝时候相比,所以明朝的宦官,论权利远远没有汉朝和唐朝的太监来的大,这其实跟社会的发展情况有着很深刻的关系。
毕竟越到后来,皇帝的权利越大,士族对其的制约就越小,既然如此,又何必要用宦官来制约士族呢,根本就不需要了,就像清朝,士族已然被皇权彻底压制了,所谓的内阁,军机处只不过是皇帝的秘书而已,根本不掌握任何的权利,那么皇帝自然也就不需要再用太监来制衡大臣了。
至于宋朝,这是一个很奇葩的时代,论中央集权能力,并不如明朝和清朝,但是宦官的权利却并不大,南北两宋三百多年的历史之中,真正出名的也不过一个童贯而已,而就这一个还是打仗得来的名头,跟明朝、唐朝、汉朝的宦官们不可同日而语,至于其中原因么,也是莫衷一是,或许是宋朝本就是一个天子与世大夫共治的时代,既然是共治的时代,那么自然不可能去压制官员,再来则是宋朝有着很明显的边患,无论是辽国、西夏,还是金国以致后来的蒙古,都是足以颠覆宋朝的强大边患,在群敌环伺的情况下,宋朝即便只有士族这一根支柱,也确实不会反到哪里去,因为面对强大的外环,所有人必须要团结起来,才能解决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
而无论是汉朝还是唐朝,又或者是明清两代,都没有那么严重的边患问题,自然士族的力量就会做大,然后就会开始分裂,形成党争,这个时候就需要朝廷进行分化了,而这也是太监势力登场的原因,而现在徐安提出这个建议,无疑让赵昕感到无比的震惊,宋朝皇帝很少用太监掣肘过朝廷,而现在徐安突然提出这一点来,赵昕心里自然是一慌了。
“陛下,如今朝堂已然是被宰相大人所掌控,军队也已经听命于宰相,这个时候,若是不再立刻培养一股新的势力,必然会使朝堂倾覆,此时唯有立即组建自己的人马,才好与宰相分庭抗礼啊。“
徐安心里也很是纠结,作为文人,他当然是看不起太监的,认为他们是下等人,只不过是一群家奴而已,可此时他却必须这么做,相比起士族来说,太监没有家庭,这样一来自然没有顾忌,再者太监是皇帝的家奴,想要罢免他们,只需要皇帝一道旨意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经过朝廷的批准与否,这就是用太艰难的好处,也是为什么后世明朝的太监尽管那么厉害,但只要皇帝想杀他,只需要下达命令就可以了,而在历史上,死在首辅任上的明朝首辅,总计也不超过五个,这就是其中的原因。
赵昕的脸上明显有纠结的表情,他也明白,这个时候用太监好似已然是最好的办法了,但作为宋朝的皇帝,他也很清楚的知道,如果自己真的用起太监来,必然会使满朝上下招致非议,毕竟太监为官,这可不是一个好名头啊,说不准自己就会受到万民的唾骂,这让赵昕有些下不了决心。
一旁的徐安见此,不由开口劝道:“陛下,如今天下万民已然沸腾,此事唯有当机立断,立刻成立新的机构来建立权威,不然只要再晚一步,宰相必然会有所动作,倒是雷霆万钧之下,臣辞官无所谓,但陛下之权,恐将全数交出啊,难不成陛下真的想学上古之明君,垂拱而治了吗?“
这番话让赵昕勃然色变,他脸上的表情重新又纠结起来,在权力面前,道德简直就像是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一般脆弱,想想未来若是只能当一个宫中天子,手中无半点实权的橡皮图章,赵昕的双眼之中便燃起了战斗的火焰,他看着徐安说道:“若是要用中官,则必须要想好一套制度来约束他们,不然汉唐之事,或不远以。“
所谓汉唐之事,就是在汉唐的时候,宦官权利太大,甚至连废立皇帝的事情都能干,这是赵昕所不允许出现的情况,自己使用宦官是为了夺权,而不是为了害死自己,驱狼吞虎,这可不是赵昕想要的,所以既然要使用这支军队,就必然要想好万全之策,只有如此,才能保证自己的江山永固,权利在手。
徐安见赵昕下了决心,便开口说道:“陛下放心,臣心中已有一些头绪,会尽快拟出一个方案交给陛下来定夺。“说着徐安便准备告辞了,回到家中,徐安来到书房把房门一关,宣布任何人都不能进入房间,等到三个时辰之后,徐安这才打开大门走了出来,手里正是拿着一叠厚厚的奏章,脸上满是憔悴,还带有一些不知名的情绪。
他知道,这封奏章递上去,必然会使朝堂上出现一个权力的巨无霸,满堂诸公,无数的官员将会因此而遭受打击,甚至会使不少官员遭受死亡的威胁,这是徐安所不愿意看到的,作为士大夫,他现在将要亲自将这头猛兽放不出,去吞噬自己同行们的性命,即便是徐安这般铁石心肠的人,也不由脸上现出了一丝犹豫之情。
自己真的要这么做么,宦官秉政,这到底是对是错,我真的是在做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么,有那么一瞬间,徐安只觉得自己好像这一切从开始都已经做错了,自己好像已然陷进了权力的陷阱之中,但此时的他却已经无法置身于外了,看着手中的奏折,徐安苦笑了一声,但随即便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父亲大人,我一定能够证明,你所坚持的道并不是真正的道,唯有集合天下之力于一处,于一人,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大同社会,这一点,我一定会证明给你看,给天下人看的,徐安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便上了汽车,重新向着皇宫而去,而大宋朝的政治局势,也将因为这封奏折而彻底改变了。
第二日,赵昕下旨,宣布天下官僚贪污者甚多,而司法却无力监管,导致百姓之民脂民膏尽皆被官僚所吞没,为此,天子圣心独运,不忍见天下万民受苦,特由大内总管太监,张世忠担任东厂厂督,负责纠察天下官员行事,以禁官僚贪污成风之事。
此法一出,天下皆惊,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