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对于徐清和朝廷来说,双方保持微妙的和平就足够了,不然皇帝和他的效忠者若是整天给朝廷找麻烦,即便不会出问题,那对于国家的办事效率来说,也将会大打折扣,面对如此巨大的一个帝国,作为国家的中枢,办事效率一定要非常的高才行。
不然地方上的办事效率已经很低了,若是中央的办事效率再这么低下,那么整个国家的进步速度就会变得非常缓慢,中央的办事效率必须高于地方,这是徐清的准则,不然中央的事物处理要远远多于地方上的,若是办事效率太低,整个国家就会变得臃肿,累赘,而皇室无疑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毕竟皇帝虽然没有参政的权利,但却有议政的权利,他发表的意见,朝廷还是要集中讨论的,而原本可以很快下发到地方的行文,皇帝只需要这么一做,便可以阻拦住行文的发布,把这个发布的时间向后推迟好长一段的时间,这对于整个国家和朝廷来说,都将是巨大的灾难。
所以朝廷虽然和皇室的斗争水深火热,但这个斗争,徐清并不希望影响到整个国家制度的运转,所以必须要与皇室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将宗室人员大规模裁撤,这无疑是徐清向皇室刨出的橄榄枝,未来随着宗室成员的减少,皇室的资金也就更加充裕,皇帝可以拿着这些私房钱去建造一些自己喜欢的建筑,也可以用来购买收藏一些自己喜欢的古玩。
让皇帝的经济得以充裕,这是削减宗室的一大好处,每年为皇室减少上千万贯的开支,这自然能够让皇帝息事宁人一段时间,而在这三年的时间里,也正是因为徐清的这一举动,皇室才没有太过分的骚乱政事的进行,只是在朝廷之外,皇帝常有对于政策的议论,毕竟朝廷之中,也有皇帝的党羽,民间文人雅士之中,支持皇帝的人也不在少数。
他们通过报纸和媒体,借着皇帝的名头,传播自己的思想,确实聚拢起了一帮保皇党,在民间拥有名望,在朝廷拥有皇帝的庇护,徐清也一时很难剪除这些碍眼的家伙,所以只能纵容他们留在朝廷之中为官,但权利是没有的,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能够议政的,所以通过他们,皇帝想要表达的意见,也能传达到徐清的耳朵里。
对于这些意见,大部分的时候徐清是会采纳的,毕竟皇帝不是一个蠢货,相反,作为皇帝曾经的老师,徐清十分清楚,眼前的这位皇帝,绝对是一个聪明人,他很懂得审时度势,也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
再加上他的身边,近几年随着他的能力得到显露,也有很多人开始效忠于赵昕,其中也有不少精英人才,慢慢的组成了一个智囊团,为赵昕的计划作着准备,如此一来,他所提出的建议,自然不会无的放矢,而往往会和朝廷讨论出来的解决办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互相补充,对于这样的建议,朝廷自然不会因为政见而留中不发。
这不仅仅对于事件本身没有好处,也对于朝廷和皇室的关系,没有任何的好处,凭借朝堂之上人的智慧,如果那些好的政策没有被采纳,立刻就会让许多人联想到宰相们和皇帝之间的隔阂是不是加深了。
进而怀疑到国家是不是要出乱子了,这绝对不是一件开玩笑的事情,,能够做官做到登上承明殿的人,绝对不是简单人,最起码也是中央部堂级的官员了,官做到这个级别,那一个不是人精,哪一个不是人中龙凤。
即便只是上司的一句话,他们都能解读出一朵花来,更何况是明目张胆的拒绝了,所以对于这些有用的建议,徐清大多都是采纳的,就算不采纳,也会给出一个十分合理的解释来,化解双方之间的成见,至于那些完全站在政治立场上做出的建议,徐清自然是不会采纳的。
不过好在赵昕也是一个聪明人,自然不会蠢到拿这些必定通不过的建议,摆在宰相们的桌子面前,平白让双方之间的关系恶化,所以近三年来,双方也算是安然无事,徐清得到了一个稳定的朝廷,让国家的政策可以从上到下贯彻落实。
而赵昕也得到了让老百姓看到他的机会,以前的人民,只会知道他是一个皇帝,但对于他的能力,却没有任何人知道,但现在,随着他的建议开始逐步落实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再加上一帮笔杆子为赵昕造势,老百姓对于皇帝的印象也慢慢开始好转,尊崇的情绪也慢慢开始起来,民间的保皇党开始出现,这不得不说,对于赵昕来说是一件好事情。
也是一件来之不易的事情,原本民间对于皇帝的印象,就是国家的主人,同时也是他们的天,至于他的治理能力,并没有人知晓,毕竟那时赵昕还没有亲政,国家的意见大抵来自于政事堂,对于皇帝的印象,民间是很少的,而如今随着一连串的宣传,皇帝在民间的正面形象开始慢慢树立,再加上赵昕隔三差五便到全国各地去寻访。
他抵达地方之后,并不仅仅只是查看一处地方的风景,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地方工业的发展,经济的情况,以及百姓的生活,都表现出了关心,且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去一些工人们住的地方,看看他们的生活环境,然后和他们聊几句。
这种行为,让皇帝在民间的形象开始越来越好,这个时代,可还没有炒作这种事情发生在政治人物身上,所以赵昕的举动,可以说是立刻感动了一大批的人,毕竟皇帝在他们的眼中,乃是天潢贵胄,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是老天爷的儿子。
这样的人物,屈尊降贵来到他们这些普通老百姓的中间,跟他们说这家长里短,丝毫不嫌弃他们的穷困和家中摆设的简单,据被皇帝接待过的当事人所说,皇帝看着他们的眼神温和可亲,不像是一位皇帝,倒像是一位邻居家的少年郎一般。
明明是一个少年,却有父母的风范,这是大多数人面对皇帝之后所得出的评价,如今的赵昕,如果算年龄,不过二十三岁而已,但已然是一位优秀的统治者了,面对百姓,他可以很好的展现出仁慈的一面,在政事上,他也很懂得分寸,知道自己该争取什么,又不该争取什么。
他十分清楚,徐清的底线在哪里,丝毫不曾触碰,不得不说,能做到这些,赵昕的政治手腕,确实了得,有的时候徐清也不禁会想,自己想要顺应历史潮流的改变,将宋朝往更加现代的方向引领,
会不会是老天爷故意派赵昕这么一个优秀的皇帝来跟自己为难的,不然为什么要自己的统治之下,还要出来这么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来跟他夺权呢?想到这些,徐清对于当年自己救下赵昕的小命就感到很是后悔,如果当初随着历史的脚步,让赵昕死在那一次疫情之下,那么接下来的接任者,就会是如今远在新大陆的赵曙了,相比起赵昕来,赵曙的手腕无疑要弱得多。
明明占据着大义和更多的军队,却始终无法在短时间内消灭以张青北为首的自由军,最后到现在,让张青北站稳了脚跟,从而真正发展出了一套适合新大陆的制度,双方算是形成了一个僵持的的局面,这不得不说是能力上的不足所导致的,而赵昕在这一点上,无疑要强上许多。
在他刚刚成年的时候,还整天想着夺权,甚至还利用过徐清的三子,徐安来跟徐清作对,但随着这几年的历练,他显然已经明白,徐清作为首相,对于这个国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而朝廷如今的制度,皇帝的大权独揽时代,也早已经过去了,在这个局面下,赵昕并没有丧心病狂,或者是气急败坏,而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接受了这个现实,从而调整了自己的策略。
首先便是自己废除了东厂制度,算是给了徐清一个交代,然后对于自己手中的军队,也慢慢开始从防备徐清,变成了向禁军靠拢,虽然指挥权还在皇帝的手中,但是调度权,却也慢慢交给了朝廷,如今这支军队,遍布五湖四海,与一般的军队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在外人看来,已然全部都是宋朝的军队了。
显然,赵昕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面对庞大的朝廷,整个士大夫阶级,即便是皇帝,想要直接正面对抗,赢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唯有慢慢来,聚沙成塔,才能够重新让自己站上这个国家本应该属于自己的位置,在此之前,赵昕愿意忍耐。
这就是赵昕厉害的地方,一个二十四岁的年轻人,正是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年龄,而赵昕却已经沉静下去,慢慢身上有了一丝成熟政治家的风范,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件十分厉害的事情,不过再仔细一想,徐清其实心中并不后悔自己当年救下了这个当初的皇子,如今的皇帝陛下。
赵昕的存在,对于国家来说,绝对是有利有害的,但在徐清看来,有利的一面是要大于有害的那一面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法律无法惩处的东西,他们隐藏在社会的黑暗满,被法律和正义所掩盖,而皇帝本人,是超脱与法律,而在现代社会,没有人能够超脱法律,所以法律和道德这个问题一直都是一个争论点。
有的人认为法不容情,有的人则认为法律的底线是道德,若是法律连人的感情都无法包容了,那么这个法律已然变成了统治者的工具,而不是有温度的社会准则了,但在古代,因为皇帝的存在,而皇帝本身,便是道德的化身。
这一点从周朝时期就开始了,当时的楚怀王问鼎有多重,而周天子的回答,便是在德不在鼎,表示天下不在于九鼎位于何处,而在于天子是否有德行,有德者居之,这是西周时期,中国的统治者们便意识到的一个问题。
而随着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演变,对于皇帝的要求也是越来越多,他们要求皇帝要孝顺,要懂得体恤臣子,要听取臣子的意见,要亲贤臣,远小人,这些都是德的表现,如此一来,在宋朝,有些事情,法律无法处置一些恶人,而皇帝却可以,这就是人治的地方。
千万不要以为人治是不好的,如果是庸才来当皇帝,那么人治必然是坏的,毕竟庸才连是非对错都无法准确判断,这就很容易被其他有心之人拿来利用,而聪明人来做人治,这却并不是一件坏事,就比如赵昕,这样一个人,他站在高地观察整个宋朝,他就能够做出相对来说比较正确的判断。
当然,这个正确也只能是相对正确的,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做出绝对正确的事情,因为人心中对于正确还是不正确的评判标准,是根据自己的道德观来评判的,而每个人的价值观是不同的,自然也就没有最正确的那一个,但赵昕总是能找出人们心目中最为容易接受的那一点,来做出判断,这对于整个国家来说自然是一件好事。
圣人执政,中央集权,这是卢梭心目中国家治理的最好制度,但无奈,圣人并不多,大多数执政的人,往往都是蝇营狗苟之辈,或者是庸庸碌碌依靠家族,官声上来的,像赵昕这样的人,即便没有徐清,也必然能够创造出一个盛世来。
作为皇帝来说,他绝对是合格的,称为一代圣主也毫不为过,而这样的人,是自己救下的命,是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虽然如今是对手,是政敌,但不可否认,徐清的内心是骄傲的,作为老师,最大的成就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赵昕显然就是这句话的杰出体现,徐清在心里又怎么会不骄傲呢?
不过如今已然是政敌了,徐清自然也不会再把他仅仅当做是学生了,如今站在各自的位置上,为这个国家一不同的理念共同奋斗,这或许是两人唯一的共同点了吧,至于其他的,徐清则完全不可能认同了,毕竟双方立场不同,出生不同,所信念的价值观也完全不同,自然不可能有太多的共鸣了。
(本章完)
不然地方上的办事效率已经很低了,若是中央的办事效率再这么低下,那么整个国家的进步速度就会变得非常缓慢,中央的办事效率必须高于地方,这是徐清的准则,不然中央的事物处理要远远多于地方上的,若是办事效率太低,整个国家就会变得臃肿,累赘,而皇室无疑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毕竟皇帝虽然没有参政的权利,但却有议政的权利,他发表的意见,朝廷还是要集中讨论的,而原本可以很快下发到地方的行文,皇帝只需要这么一做,便可以阻拦住行文的发布,把这个发布的时间向后推迟好长一段的时间,这对于整个国家和朝廷来说,都将是巨大的灾难。
所以朝廷虽然和皇室的斗争水深火热,但这个斗争,徐清并不希望影响到整个国家制度的运转,所以必须要与皇室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将宗室人员大规模裁撤,这无疑是徐清向皇室刨出的橄榄枝,未来随着宗室成员的减少,皇室的资金也就更加充裕,皇帝可以拿着这些私房钱去建造一些自己喜欢的建筑,也可以用来购买收藏一些自己喜欢的古玩。
让皇帝的经济得以充裕,这是削减宗室的一大好处,每年为皇室减少上千万贯的开支,这自然能够让皇帝息事宁人一段时间,而在这三年的时间里,也正是因为徐清的这一举动,皇室才没有太过分的骚乱政事的进行,只是在朝廷之外,皇帝常有对于政策的议论,毕竟朝廷之中,也有皇帝的党羽,民间文人雅士之中,支持皇帝的人也不在少数。
他们通过报纸和媒体,借着皇帝的名头,传播自己的思想,确实聚拢起了一帮保皇党,在民间拥有名望,在朝廷拥有皇帝的庇护,徐清也一时很难剪除这些碍眼的家伙,所以只能纵容他们留在朝廷之中为官,但权利是没有的,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能够议政的,所以通过他们,皇帝想要表达的意见,也能传达到徐清的耳朵里。
对于这些意见,大部分的时候徐清是会采纳的,毕竟皇帝不是一个蠢货,相反,作为皇帝曾经的老师,徐清十分清楚,眼前的这位皇帝,绝对是一个聪明人,他很懂得审时度势,也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
再加上他的身边,近几年随着他的能力得到显露,也有很多人开始效忠于赵昕,其中也有不少精英人才,慢慢的组成了一个智囊团,为赵昕的计划作着准备,如此一来,他所提出的建议,自然不会无的放矢,而往往会和朝廷讨论出来的解决办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互相补充,对于这样的建议,朝廷自然不会因为政见而留中不发。
这不仅仅对于事件本身没有好处,也对于朝廷和皇室的关系,没有任何的好处,凭借朝堂之上人的智慧,如果那些好的政策没有被采纳,立刻就会让许多人联想到宰相们和皇帝之间的隔阂是不是加深了。
进而怀疑到国家是不是要出乱子了,这绝对不是一件开玩笑的事情,,能够做官做到登上承明殿的人,绝对不是简单人,最起码也是中央部堂级的官员了,官做到这个级别,那一个不是人精,哪一个不是人中龙凤。
即便只是上司的一句话,他们都能解读出一朵花来,更何况是明目张胆的拒绝了,所以对于这些有用的建议,徐清大多都是采纳的,就算不采纳,也会给出一个十分合理的解释来,化解双方之间的成见,至于那些完全站在政治立场上做出的建议,徐清自然是不会采纳的。
不过好在赵昕也是一个聪明人,自然不会蠢到拿这些必定通不过的建议,摆在宰相们的桌子面前,平白让双方之间的关系恶化,所以近三年来,双方也算是安然无事,徐清得到了一个稳定的朝廷,让国家的政策可以从上到下贯彻落实。
而赵昕也得到了让老百姓看到他的机会,以前的人民,只会知道他是一个皇帝,但对于他的能力,却没有任何人知道,但现在,随着他的建议开始逐步落实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再加上一帮笔杆子为赵昕造势,老百姓对于皇帝的印象也慢慢开始好转,尊崇的情绪也慢慢开始起来,民间的保皇党开始出现,这不得不说,对于赵昕来说是一件好事情。
也是一件来之不易的事情,原本民间对于皇帝的印象,就是国家的主人,同时也是他们的天,至于他的治理能力,并没有人知晓,毕竟那时赵昕还没有亲政,国家的意见大抵来自于政事堂,对于皇帝的印象,民间是很少的,而如今随着一连串的宣传,皇帝在民间的正面形象开始慢慢树立,再加上赵昕隔三差五便到全国各地去寻访。
他抵达地方之后,并不仅仅只是查看一处地方的风景,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地方工业的发展,经济的情况,以及百姓的生活,都表现出了关心,且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去一些工人们住的地方,看看他们的生活环境,然后和他们聊几句。
这种行为,让皇帝在民间的形象开始越来越好,这个时代,可还没有炒作这种事情发生在政治人物身上,所以赵昕的举动,可以说是立刻感动了一大批的人,毕竟皇帝在他们的眼中,乃是天潢贵胄,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是老天爷的儿子。
这样的人物,屈尊降贵来到他们这些普通老百姓的中间,跟他们说这家长里短,丝毫不嫌弃他们的穷困和家中摆设的简单,据被皇帝接待过的当事人所说,皇帝看着他们的眼神温和可亲,不像是一位皇帝,倒像是一位邻居家的少年郎一般。
明明是一个少年,却有父母的风范,这是大多数人面对皇帝之后所得出的评价,如今的赵昕,如果算年龄,不过二十三岁而已,但已然是一位优秀的统治者了,面对百姓,他可以很好的展现出仁慈的一面,在政事上,他也很懂得分寸,知道自己该争取什么,又不该争取什么。
他十分清楚,徐清的底线在哪里,丝毫不曾触碰,不得不说,能做到这些,赵昕的政治手腕,确实了得,有的时候徐清也不禁会想,自己想要顺应历史潮流的改变,将宋朝往更加现代的方向引领,
会不会是老天爷故意派赵昕这么一个优秀的皇帝来跟自己为难的,不然为什么要自己的统治之下,还要出来这么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来跟他夺权呢?想到这些,徐清对于当年自己救下赵昕的小命就感到很是后悔,如果当初随着历史的脚步,让赵昕死在那一次疫情之下,那么接下来的接任者,就会是如今远在新大陆的赵曙了,相比起赵昕来,赵曙的手腕无疑要弱得多。
明明占据着大义和更多的军队,却始终无法在短时间内消灭以张青北为首的自由军,最后到现在,让张青北站稳了脚跟,从而真正发展出了一套适合新大陆的制度,双方算是形成了一个僵持的的局面,这不得不说是能力上的不足所导致的,而赵昕在这一点上,无疑要强上许多。
在他刚刚成年的时候,还整天想着夺权,甚至还利用过徐清的三子,徐安来跟徐清作对,但随着这几年的历练,他显然已经明白,徐清作为首相,对于这个国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而朝廷如今的制度,皇帝的大权独揽时代,也早已经过去了,在这个局面下,赵昕并没有丧心病狂,或者是气急败坏,而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接受了这个现实,从而调整了自己的策略。
首先便是自己废除了东厂制度,算是给了徐清一个交代,然后对于自己手中的军队,也慢慢开始从防备徐清,变成了向禁军靠拢,虽然指挥权还在皇帝的手中,但是调度权,却也慢慢交给了朝廷,如今这支军队,遍布五湖四海,与一般的军队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在外人看来,已然全部都是宋朝的军队了。
显然,赵昕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面对庞大的朝廷,整个士大夫阶级,即便是皇帝,想要直接正面对抗,赢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唯有慢慢来,聚沙成塔,才能够重新让自己站上这个国家本应该属于自己的位置,在此之前,赵昕愿意忍耐。
这就是赵昕厉害的地方,一个二十四岁的年轻人,正是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年龄,而赵昕却已经沉静下去,慢慢身上有了一丝成熟政治家的风范,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件十分厉害的事情,不过再仔细一想,徐清其实心中并不后悔自己当年救下了这个当初的皇子,如今的皇帝陛下。
赵昕的存在,对于国家来说,绝对是有利有害的,但在徐清看来,有利的一面是要大于有害的那一面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法律无法惩处的东西,他们隐藏在社会的黑暗满,被法律和正义所掩盖,而皇帝本人,是超脱与法律,而在现代社会,没有人能够超脱法律,所以法律和道德这个问题一直都是一个争论点。
有的人认为法不容情,有的人则认为法律的底线是道德,若是法律连人的感情都无法包容了,那么这个法律已然变成了统治者的工具,而不是有温度的社会准则了,但在古代,因为皇帝的存在,而皇帝本身,便是道德的化身。
这一点从周朝时期就开始了,当时的楚怀王问鼎有多重,而周天子的回答,便是在德不在鼎,表示天下不在于九鼎位于何处,而在于天子是否有德行,有德者居之,这是西周时期,中国的统治者们便意识到的一个问题。
而随着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演变,对于皇帝的要求也是越来越多,他们要求皇帝要孝顺,要懂得体恤臣子,要听取臣子的意见,要亲贤臣,远小人,这些都是德的表现,如此一来,在宋朝,有些事情,法律无法处置一些恶人,而皇帝却可以,这就是人治的地方。
千万不要以为人治是不好的,如果是庸才来当皇帝,那么人治必然是坏的,毕竟庸才连是非对错都无法准确判断,这就很容易被其他有心之人拿来利用,而聪明人来做人治,这却并不是一件坏事,就比如赵昕,这样一个人,他站在高地观察整个宋朝,他就能够做出相对来说比较正确的判断。
当然,这个正确也只能是相对正确的,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做出绝对正确的事情,因为人心中对于正确还是不正确的评判标准,是根据自己的道德观来评判的,而每个人的价值观是不同的,自然也就没有最正确的那一个,但赵昕总是能找出人们心目中最为容易接受的那一点,来做出判断,这对于整个国家来说自然是一件好事。
圣人执政,中央集权,这是卢梭心目中国家治理的最好制度,但无奈,圣人并不多,大多数执政的人,往往都是蝇营狗苟之辈,或者是庸庸碌碌依靠家族,官声上来的,像赵昕这样的人,即便没有徐清,也必然能够创造出一个盛世来。
作为皇帝来说,他绝对是合格的,称为一代圣主也毫不为过,而这样的人,是自己救下的命,是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虽然如今是对手,是政敌,但不可否认,徐清的内心是骄傲的,作为老师,最大的成就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赵昕显然就是这句话的杰出体现,徐清在心里又怎么会不骄傲呢?
不过如今已然是政敌了,徐清自然也不会再把他仅仅当做是学生了,如今站在各自的位置上,为这个国家一不同的理念共同奋斗,这或许是两人唯一的共同点了吧,至于其他的,徐清则完全不可能认同了,毕竟双方立场不同,出生不同,所信念的价值观也完全不同,自然不可能有太多的共鸣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