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言下有让姜泫离去的意思,姜泫听了出来,心中惶恐,疑虑是否是因为最近心思不属,使郑玄怪罪,急忙直起身子又跪拜道“泫惶恐,思而不学,有违先师教导,先生勿怪。”

    姜泫口中的先师,指的就是孔子。这也是郑玄及其门人所倾向的古文派与盛行的今文派之间的其中一点不同。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大致而言,今文经学家认为六经都是孔子所制作的,视孔子为受命的“素王”,他们重视经籍中的所谓“微言大义”,主张“通经致用”,与现实政治关系密切,除了儒家典籍外,很多还擅长诸子百家、律法刑名等等。到了后汉,今文经学家则更明显地利用今文经学来议论时政,以求“托古改制”。

    古文经学家则认为六经是古代史籍,周公是“先圣”,而孔子是“述而不作”的“先师”、历史学家,是古代文化的保存者。古文经学家注重经籍的整理、考订、训释,与现实政治关系相对要疏远一点。由于两派之间的分歧严重,从前汉末期起两派展开了多次激烈的争论,至今已经演化成了政治斗争。

    郑玄只专心于学术,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一方面不将孔子抬到过高的位置,另一方面教授弟子对古今典籍不要尽信,要存疑而求学,求学而存疑,更要积极入世,不能只想着皓首穷经。

    见姜泫惶恐致歉,郑玄没有接他的话,只是说道“学无止境,非必困宥于我门下。我闻雒阳太学石经立成,必是一时盛况,你可前往观学。”

    太学石经立成,虽是儒家盛世,但其所依据的,却是今文学派。早在熹平四年(175年),陈留人蔡邕(字伯喈)有感于经籍距圣人著述的时间久远,文字错误多,被俗儒牵强附会,贻误学子。于是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任,奏请正定《六经》的文字。灵帝予以批准,蔡邕开始组织纂刻石经,历时八年,终于完成。蔡邕虽然不局限于今古之争,但今文学派是朝廷所定下的官方思想,太学石经必然是以今文学派为准。此石经一立,对古文学派必然是个不小的冲击。

    想到此,三名大弟子中学问最好的郗虑便问道“先生,太学石经立成,但其必以今文为基,其多谬误,何必令伯霈观学?”

    郑玄笑了笑,道“伯霈,你且说说,我为何让你去观学那太学石经?”

    “今古之争,弊大于利。我辈求道,当不宥于今古之别。”

    一旁的孙乾笑道“伯霈真知先生心意也!”孙乾年龄比姜泫稍大,又与其相交莫逆,为人也是不拘小节,常开玩笑,而且善察人心意,有专对之才,故以己度人,有此一说。实际上姜泫并非是顺着郑玄心意说的,而是却是心中所想,不过他也不去辩解,更不在意孙乾的玩笑。

    郑玄看了一眼孙乾,有看了看姜泫,赞赏地点了点头,道“然也。”

    郗虑也认认真真地向姜泫拱手行礼,这也算是一句之师了。姜泫年幼少,却不敢受这一礼,赶忙侧身还礼。还礼之时,姜泫还暗中腹诽,这个师兄郗虑对自己照顾颇多,也有才学,对亲近之人推心置腹,可对外人,就如对他所不认同的今文经学一样,那真是锱铢必较、心胸狭隘。

    郑玄看着姜泫,他已经决定让姜泫出门闯荡了,故而眼中隐隐流露出不舍,道“伯霈,雒阳是京师重地,汇集天下英才,自不必说。颖汝之间,亦颇多名士,你可游学拜访。”

    “是。”

    “你自幼学剑,郡国几无人可当。此行你自去吧。朋儿且留在我处,一年之后,我自会着人看护,西去寻你。”姜朋毕竟才十岁,身子相较同龄人也算是瘦弱的。一来郑玄怕他经不起颠簸,便想再留一年;二来姜朋在经学上的潜力更甚于姜泫,郑玄也想继续培养培养。

    姜泫俯首再拜,道“谨遵先生安排。”

    郑玄抬头看了看天,道“今日尚早,你这便走吧。”

    一年来,姜泫学业大有长进,郑玄待之如子,诸位师兄爱之如弟,姜泫心中不舍,但也知道,既然心思已经不再经学上了,留在此处也再难有进益,郑玄此举,正是为了自己着想。姜泫含泪向郑玄三拜,又向郑益、郗虑、孙乾等师兄一一拜别,诸人皆是不舍。

    姜泫回到自己所住的草庐中,姜朋也跟了过来帮忙收拾了细软。收拾完行李,姜泫拉着姜朋的手,道“四弟,你且留在此间,虚心受教,一年之后相见,若无进益,便是要讨为兄的打了!”虽然说是要打姜朋,但无论口气还是表情,都是宠溺和不舍。

    姜朋却不同,可能是因为年少不知愁滋味,再者脱离了大哥的管束,离愁中难免有一丝兴奋,道“大兄何必如此,我二人当初离家结伴来山东,也不见大兄伤感。我知大兄素有大志,此行或可扬名天下、大展宏图,不必做此女儿姿态。”

    姜泫失笑,摸了摸姜朋那才到自己胸口的头顶,道“呵呵,不想却被你教训了。”想了想,又道“你向来嗜睡,切记让诸位兄长多多提醒,误了先生开讲的时辰可不好;被褥中卷有十块金饼和一些散碎钱财,你且留着,侍奉先生与诸位兄长;寻常时节,也不要尽与乡中孩童厮闹,免得吃了亏、受了伤;我那被褥便留给你,夜间睡觉不要再踢……”

    姜朋听得不乐意了,瞪着水汪汪的大眼睛、噘着嘴说道“好啦好啦,大兄怎如此唠叨,似若妇人。我已经十岁了,会照顾自己。”

    姜泫弹了一下姜朋的脑门,笑道“好,好,好,为兄不说了就是。”

    姜泫拉着姜朋的手,牵来了自己的白马,刚要上马西去,郑益、郗虑、孙乾等人便都过来了,郑玄却没过来。郗虑最是疼爱这两个小师弟,见姜泫要走了,心中那叫一个难受,虽然也知道姜泫精通剑术,身材比自己还要高大,但可是此去洛阳三千里,心里还是非常担心的。但郗虑也忘了,去年姜泫和姜朋就是这么从凉州过来的。

    郗虑攥住了姜泫的手,道“伯霈啊,你此去匆匆,无有饯别之筵,未设祖道之礼,但这程仪之金不能不受。”祖道,“祖”即路神,凡远行,通常都要先祭祀路神,称为祖道。

    说着,从怀里取出一个锦囊,里面叮叮当当的全是铜钱。“郗虑左手拖着姜泫的手,右手直接把一袋子钱砸了上去,道“我等清贫,先生亦无余财,这些,只能聊表寸心啦!”

    姜家豪富,世代冠冕,姜泫这一年来在郑玄门下虽然不敢奢侈,但一年来门人弟子的支出基本上都是姜泫负担的,郑玄一门经济上的难关,便是姜泫帮着挺过来的。姜泫将剩下的大部分钱财都留给了姜朋,就算如此,包袱里还有五块金饼,一块金饼就是一斤黄金。按照律法一斤金换一万钱,这是新莽时的规定,虽沿用至今,但如今钱贱金贵,在民间早不是这个兑换的比例了,一斤金差不多能换两万钱,也就是说姜泫身上背着将近十万钱呢,差不多等同于一个中人之家的全部家产。

    郗虑等人送来这百十来钱,要是平时,姜泫根本不会放在眼里,也根本不会接受,可这是郑玄和九位师兄的拳拳心意啊。姜泫接过钱,再次拜谢。接着,郑益又送上一个锦囊。

    姜泫不解,问道“这是?”

    郑益将锦囊塞进姜泫手里,解释道“家父方才卜得一卦,特让我赠与伯霈。”

    “哦?”姜泫解开锦囊,里面是一小块帛书,上面写道“初九潜龙勿用。”这句话出自《易经》第一卦乾卦的象辞,隐喻在发展之初,虽然势头较好,但比较弱小,所以应该小心谨慎,不可轻动。

    姜泫天资过人,素有名声,年岁又小,难免年少嚣傲。郑玄虽然精通《易经》,但对于卜卦谶纬之类的,多少有些不以为然,这次难得为姜泫卜了一卦,也是在提醒姜泫,不可骄纵放任,要等待时机,藏锋守拙,待机而动。

    姜泫将帛书放进锦囊,小心翼翼地收在怀里。又看了看面前的师兄们,算上郑益,九位师兄性格各异,但都和姜泫相交甚好。郗虑嘱托完了,剩下几人也上前各自嘱托一番,无非是路上小心、珍重身体之类的。姜泫强忍住泪,向九人下拜,道“诸位兄长保重,也望先生珍重,若有机缘,来日再会!”。

    众人赶忙上前扶起姜泫,姜泫接过姜朋递过来的长剑,挂在腰上,借着单镫上马。也不再留恋,绝尘而去。

    望着姜泫远去的背影,原本还笑嘻嘻的姜朋突然感到一阵伤心,毕竟是第一次离开所有亲人,独处异乡。直到姜泫的背影消失在远处,姜朋突然“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

    --

章节目录


江山基业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看的书只为原作者秋玦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秋玦并收藏江山基业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