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们担忧了半天,突然之间,多铎不来绍兴了,三万多叛军烟消云散了。
    这对于百姓而言,就象做了一场梦,如真似幻。
    但不管怎样,绍兴府又活过来了。
    闭门纳户的百姓们开始出门,封住的门窗重新开启,已经逃出绍兴府的妇孺也开始返回。
    只是气氛依旧不那么热烈,所有人依旧心有余悸。
    也是啊,经过这么一场惊吓,魂都没有回来,加上对未来的担忧,谁能一下子高兴起来。
    不过吴争战无不胜的名头,又一次在百姓中流传,这么多人都在传吴争是武曲星下凡、天神转世,要不然,鞑子岂会放过唾手可得的绍兴府,逃之夭夭?
    这个说法得到了极大多数百姓的认同,他们更进一步地把吴争塑造成了战神转世。
    试想,如果不是战神,怎么会让方国安那三万多大军不战自溃呢?
    吴争却不知道他已经被百姓神化,他忙得焦头烂额。
    方国安麾下除了沿江部署的军队外,他带来绍兴府时的一万大军,开小差的那数千人,此时也已经返回绍兴府。
    他们恳求重新回归明军序列。
    对于吴争而言,手中军队自然是越多越好,可问题是这两万多的军队,绍兴府根本无法负担起这么庞大的军队,哪怕加上杭州府,也不可能。
    杭州府已经捉襟见肘,已经有六、七万的军队,加上这些,哪就是十万之众。
    毕竟银子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人一两,一月就是十万两。
    这就是个无底的坑啊。
    可如果拒绝他们,带来的后果就是整个绍兴府乱了。
    天知道这帮兵痞会干出什么事?
    当张煌言赶到绍兴府,见着吴争时,吴争正苦着脸发愁。
    与想象的不同,二人见面也就相互点了点多,与想象中完不同,二人甚至连该有的礼节都没有,直接就开始商议接下来要做什么。
    当天晚上,吴争、张煌言聚集了厉如海、周大虎、沈致远、陈胜和绍兴府留下的几个官员临时碰面,商议如何应对这一乱局,如何善后。
    这次,吴争正式公开地提出了更换监国,拥立长平公主朱媺娖监国的建议。
    可想而知,这个时候吴争的话已是一言九鼎,谁会去反对,谁敢去反对?
    当然,除了张煌言有这个资格,有这个魄力。
    可张煌言会反对吗?
    自然不会,如果会反对,他早就与张国维、钱肃乐追随朱以海去了海上。
    几乎是满票通过,拥立新监国,组建新的朝廷,将杭州府、嘉兴府纳入绍兴府统辖。
    如此,集合三府之力,整编三军。
    所有人都很振奋,绍兴府从升为监国临都以来,第一次拥有了如此大的辖地、如此庞大的军队和实力。
    可问题来了。
    当吴争与张煌言觐见朱媺娖,将朝廷决议禀告时,朱媺娖拒绝了。
    她坚持自己是个女子,不能监国。
    这问题就大了,除非吴争竖旗自立,否则就无法回避扯虎皮做大旗这一步。
    没有合适的皇室做为号令天下的旗帜,就无法拥有大义。
    这个时候,吴争要是真竖杆自立,那么好不容易攒下的名声,就会付之东流。
    世人会指责吴争是个权臣、窃国大盗。
    这个名声一旦毁了,那么再想扭转过来,就很难。
    浙东与陕甘、湖广不同,陕甘、湖广的民心已经被张献忠、李自成的大西、大顺军搞得支离破碎,百姓不用说拥护明朝皇室了,几乎个个都将皇室中人恨得咬牙切齿,恨不能寝其皮,食其肉。
    这原因还得从朱元璋讲起。
    老朱是个生性凉薄之人,无论是对臣民、故交,甚至对妻妾,都比较薄情寡恩,唯有对他的子孙,那叫一个温柔体贴、慈祥温暖。
    为了保障他的子孙们能享受荣华富贵,老朱绞尽了脑汁。
    开国之后,老朱不急着封赏有功之臣,先急不可待地将所有儿子册封为亲王,当时他最小的儿子还在襁褓之中,不满一周岁。
    他下旨明文规定,皇族子孙不受法律约束,不归当地官府管制,诸王宅邸、服饰和亲卫,仅下天子一等,公候伯及文武群臣见之皆须伏而拜谒。
    大明官员的俸禄,可谓是有始以来最低标准了。
    可老朱给子孙的年俸,却只唯恐不够。
    一个亲王,仅年俸就是一万石,这是朝堂重臣最高俸禄的七倍,还不包括大片的土地和各种时令、节日的赏赐。
    这还不算,老朱还规定,只要是皇族,就得朝廷供养。
    出生后,自十岁起,就开始向朝廷领俸禄,成人、结婚、生孩子等都可向朝廷领取宅邸、冠服等费用,哪怕一瞪眼归了天,家里还能向朝廷领取一笔数目可观的丧葬费。
    老朱这种无微不至的爱护,可谓前无古人,后也是无来者的。
    世人对此感叹,“我朝亲亲之思,可谓无所不用,其厚远过前代甚矣。”
    其实老朱想法没错,他为得是江山的万年传承。
    他出身贫苦,小农思想根深蒂固,他以为可以繁衍朱家后代,通过血脉来巩固江山。
    可他绝没有想到,第一个毁灭他幻想的就是他儿子朱棣,靖难之役,朱棣抢了侄儿的江山。
    当然,这可以说是个意外,还不足以彻底颠覆老朱的初衷。
    可正因为此事,身为亲历者的朱棣,自然对皇族起了极大的戒心,他能做,别的亲王一样能做。
    于是,自朱棣起,朱家皇帝对藩王的控制,也到了令人结舌瞠目、匪夷所思的地步。
    为了防止藩王勾连地方势力作乱,藩王们终生只能生活在王府里,就算只想出门遛个弯,也得专门派人千里迢迢地去京城向皇帝请示、申请。
    如果皇帝心情不好,或者起得早,起床风没散,那么藩王就算想在清明给他死去的爹扫个墓,都不可能。
    皇帝为了严防藩王之间有相互串连的机会,明文规定,亲王之间终生不得见面,这也是著名俗语“二王不相见”的来由。
    也正因为这种奇葩的规定,皇族就动了别的脑筋。
    --

章节目录


汉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看的书只为原作者八无和尚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八无和尚并收藏汉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