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瓦岗军去洛阳和十七路反王汇合的时候,李渊父子却带兵杀向长安。本来沈厚的意思是去长安阻击李渊父子的,结果那十七路反王太不给力,被颖州王杨义臣的铜旗阵阻拦,差点粮草不继,全盘崩溃,瓦岗军不得已只好去洛阳帮他们解危。而李渊父子当时也是被十七路反王所蒙蔽,看到他们声势浩大,以为他们能够诛杀杨广,所以才出兵长安,意图占据都城,窃取政权。结果事情的发展出人意料,杨广安全的逃往扬州,大隋依然对国家拥有绝对的控制力。于是李渊父子也压下他们的野心,打出拱卫京畿的旗号,继续听命于杨广的大隋。
门阀世家大多准备反叛的时候,早期都会收买人心,招揽人手,继续财力。他们和农民起义不同,农民起义是被逼无奈,不得不反。而准备反叛的势力李家父子当然也不例外,他们出兵长安就是听从了李淳风、袁天罡和风尘三侠等人的建议。这五个人被李渊尊称为“五贤人”,看起来地位很高,其实是李家父子摆出来的样子,也就是千金买马骨的意思。李淳风和袁天罡善于天象研究和算卦,能洞悉天机,对打仗和治理民生并不在行。但是风尘三侠的李靖李药师和虬髯公张仲坚却是有大才的人,也没有得到重用,最后虬髯公张仲坚远走朝鲜半岛,开辟了一方天地,而李靖也是多年后唐朝建立后才得到李渊父子的信任,才有了一展抱负的机会。
沈厚正因为知道这些内幕,所以他才让侯君集去结交风尘三侠,希望他们能到瓦岗山来帮助自己。当然,沈厚也明白这件事很困难,毕竟李家最后能得到天下是李淳风和袁天罡推算出来的。而李淳风和袁天罡的算卜能力可是千古一绝,就是在沈厚的后世《推9背图》还依然影响着不少人。让他们抛弃他们心中的帝王来投奔瓦岗,沈厚自然不报什么希望。不过风尘三侠未必对李淳风和袁天罡那么有信心,他也相信一个有能力、有抱负的人如果得不到重用,必然会郁郁不得志。如果这时候给他一个一展抱负的机会,难道他不会心动吗?人生苦短,越是能力不凡的人越是懂得把握机会,只愿轰轰烈烈一生,绝不甘老于茅舍之间。
其实李渊父子不信任风尘三侠很正常。他们希望招揽到有本事的人,一方面能更加扩大自己的名声,礼贤下士;另一方面也防止他们被敌对的势力笼络住,成为自己开疆拓土的障碍。至于重用这些,总要经过考察后,才能决定怎么用。这种考察也是多方面的,首先要看你对他们的忠诚度,然后再看你的能力。风尘三侠虽然名气很响,但是那些都反应不出忠诚度和带兵打仗的能力,自然也看不出治国的才能。想想也是,几个浪迹天涯的人,怎么能展现出那些能力,最多赢取一些江湖薄幸名。
不过别人不了解风尘三侠,沈厚了解啊。李靖妥妥的战神,大唐当之无愧的常胜将军,张仲坚也是一方豪杰,在朝鲜半岛一带建立了一个扶馀国。既然李渊父子不能人尽其才,沈厚自然要去挖墙脚。沈厚让侯君集带的书信上表达了自己和瓦岗山众人的仰慕之情,并希望他们能到瓦岗一起公举大事。而因为瓦岗山大多也是草莽之人,对身份地位并不像李家父子那样看重,所以对于沈厚的招揽举动大家都是持支持的态度。风尘三侠在绿林道也是赫赫有名,能招揽到瓦岗大家是求之不得,至于招揽到瓦岗给与统兵的权利,大家也很支持。瓦岗山的人认为在江湖上名气响就是有本事,恰恰少了那些世家阀门对资历和身份的考量,所以沈厚认为他们就不应该热脸贴李家父子的面热屁股冷的冷屁股。当然了这些话沈厚是藏在心里的,不过他介绍了瓦岗单权利的构成者都是什么人,让风尘三侠明白咱们大家才是一伙的,你们到了瓦岗才能有用武之地。
首先打了感情和阶级牌,接着沈厚又开始展现自己的野心。他知道这些有能力有抱负的人总想着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总希望青史留名,于是他就把自己雄霸天下的野心吐露出来,瓦岗军以后不仅仅是拥有华夏之地,还要让四方来降来朝。并且把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他说杨广的有些政策其实很有远见,并且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比如东征高句丽,看起来是劳民伤财,但是这些年高句丽对边疆造成的伤害其实更严重,只是中原地区感觉不到而已。只是杨广的政策虽然好,但是下面官员执行起来有偏颇,才造成了三征高丽,劳民伤财,最后更是搞的民怨沸腾,起义频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就是因为那些世家阀门不支持杨广,为什么不支持杨广呢?因为杨广的均田制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沈厚有理有据的把这些道理在信上讲了一遍,并且让他们多想想自己说的到底对不对,也欢迎他们来瓦岗山一起讨论。也就是说,不服气就来辩论一番,你们不是也认为自己对天下局势很有见地吗?不过,沈厚更相信他们能接受自己的观点,均田制因为保障了耕者有其田,并且禁止兼并土地,自然就损害了世家阀门兼并土地的利益。在华夏,世家阀门或者说所有的人对土地都有一份偏执的感情,都想拥有更多的土地,永远没有最多,只有更多。而世家阀门主要的收入也是田地,对于商业都有很强的地址心理,并且把商人和商业全都贬斥为贱民和贱业。而且朝堂上对均田制的态度天下尽知,世家阀门全都反对。
因为沈厚也知道唐朝也东征高句丽,也实行均田制,为什么同样的事在唐朝就是扬我国威,利国利民,在隋朝就成了祸国殃民的事?所以他也想过这些事。他认为唐朝能做成这些事,主要的原因就是隋朝给他们铺了路,还有就是隋唐大乱让天下失去了再次打乱的可能。隋炀帝大业五年 609年 800万户,46,019,956人 ,唐高祖武德年间仅200万户 ,人口不到一千万,李唐统一全国后户口开始逐步恢复。唐太宗贞观十三年,户数恢复至304万,人口达15万 。这消失的人口大唐做了多大的贡献。再看它的后来者,据学者分析唐朝广德二年(764年)全国人口至少有4600万到4700万左右,而宋朝建国时人口有3200多万。一个只是隋唐战争,不过十多年的战争,一个却是经过了五代十国,并且差不多七十年的战乱,人口只减少了1500万左右。经过这些对比大家就能明白,大唐为什么能做成的丰功伟绩在大隋却成了最后的丧钟。
其实大唐盛世具体怎么样,大家也是看的大唐guan fang的史料,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一个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天朝大国,难保不会粉饰盛世。虽然难免夸大,但是大唐盛世还是很美好,不过也不能否认它也跟华夏民族带来了很多苦难。这是封建君主的弊端,也逃不脱封灭亡的下场。沈厚也明白,封建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不过这时候要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还太遥远,沈厚只好想着建立一个委员会制度,尽量不让国家权利掌握在一个人一个家族手中。他既然穿越到了隋朝,自然要为了华夏只崛起而奋斗!
想要做一番大事,自然离不开人才,所以沈厚在二贤庄一边招揽人才,一边培养人才。虽然自己培养的人才更有可塑性,但是成长时间上可能差点。招揽到的人才确实来之能用,用能尽才,因为他比较了解这个时代的人才,知道他们的一些优缺点。就像李靖,李家父子现在不敢放心使用,他却不怕,利用这些优势,他建立一个新朝代的信心无比强大。他也知道张仲坚的能力,更知道他不甘屈居人下之心,不过人家也是深明大义之人,知道自己并不是最杰出的人主后,不在想逐鹿中原的事,甘愿去化外之地奋斗。其实像他这样骄傲的人并非甘败下风,只是不想引燃战火,让黎民百姓受苦而已。沈厚明白他的心意,不过他主要也是想让张仲坚给自己培养一些特种兵,因为他知道人家是一个武功高强的刺。防守森严的越王杨素被借脑袋的事,完美的诠释一个高明的刺手段,除了张仲坚,谁能担当沈厚需要的教头?
--
门阀世家大多准备反叛的时候,早期都会收买人心,招揽人手,继续财力。他们和农民起义不同,农民起义是被逼无奈,不得不反。而准备反叛的势力李家父子当然也不例外,他们出兵长安就是听从了李淳风、袁天罡和风尘三侠等人的建议。这五个人被李渊尊称为“五贤人”,看起来地位很高,其实是李家父子摆出来的样子,也就是千金买马骨的意思。李淳风和袁天罡善于天象研究和算卦,能洞悉天机,对打仗和治理民生并不在行。但是风尘三侠的李靖李药师和虬髯公张仲坚却是有大才的人,也没有得到重用,最后虬髯公张仲坚远走朝鲜半岛,开辟了一方天地,而李靖也是多年后唐朝建立后才得到李渊父子的信任,才有了一展抱负的机会。
沈厚正因为知道这些内幕,所以他才让侯君集去结交风尘三侠,希望他们能到瓦岗山来帮助自己。当然,沈厚也明白这件事很困难,毕竟李家最后能得到天下是李淳风和袁天罡推算出来的。而李淳风和袁天罡的算卜能力可是千古一绝,就是在沈厚的后世《推9背图》还依然影响着不少人。让他们抛弃他们心中的帝王来投奔瓦岗,沈厚自然不报什么希望。不过风尘三侠未必对李淳风和袁天罡那么有信心,他也相信一个有能力、有抱负的人如果得不到重用,必然会郁郁不得志。如果这时候给他一个一展抱负的机会,难道他不会心动吗?人生苦短,越是能力不凡的人越是懂得把握机会,只愿轰轰烈烈一生,绝不甘老于茅舍之间。
其实李渊父子不信任风尘三侠很正常。他们希望招揽到有本事的人,一方面能更加扩大自己的名声,礼贤下士;另一方面也防止他们被敌对的势力笼络住,成为自己开疆拓土的障碍。至于重用这些,总要经过考察后,才能决定怎么用。这种考察也是多方面的,首先要看你对他们的忠诚度,然后再看你的能力。风尘三侠虽然名气很响,但是那些都反应不出忠诚度和带兵打仗的能力,自然也看不出治国的才能。想想也是,几个浪迹天涯的人,怎么能展现出那些能力,最多赢取一些江湖薄幸名。
不过别人不了解风尘三侠,沈厚了解啊。李靖妥妥的战神,大唐当之无愧的常胜将军,张仲坚也是一方豪杰,在朝鲜半岛一带建立了一个扶馀国。既然李渊父子不能人尽其才,沈厚自然要去挖墙脚。沈厚让侯君集带的书信上表达了自己和瓦岗山众人的仰慕之情,并希望他们能到瓦岗一起公举大事。而因为瓦岗山大多也是草莽之人,对身份地位并不像李家父子那样看重,所以对于沈厚的招揽举动大家都是持支持的态度。风尘三侠在绿林道也是赫赫有名,能招揽到瓦岗大家是求之不得,至于招揽到瓦岗给与统兵的权利,大家也很支持。瓦岗山的人认为在江湖上名气响就是有本事,恰恰少了那些世家阀门对资历和身份的考量,所以沈厚认为他们就不应该热脸贴李家父子的面热屁股冷的冷屁股。当然了这些话沈厚是藏在心里的,不过他介绍了瓦岗单权利的构成者都是什么人,让风尘三侠明白咱们大家才是一伙的,你们到了瓦岗才能有用武之地。
首先打了感情和阶级牌,接着沈厚又开始展现自己的野心。他知道这些有能力有抱负的人总想着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总希望青史留名,于是他就把自己雄霸天下的野心吐露出来,瓦岗军以后不仅仅是拥有华夏之地,还要让四方来降来朝。并且把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他说杨广的有些政策其实很有远见,并且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比如东征高句丽,看起来是劳民伤财,但是这些年高句丽对边疆造成的伤害其实更严重,只是中原地区感觉不到而已。只是杨广的政策虽然好,但是下面官员执行起来有偏颇,才造成了三征高丽,劳民伤财,最后更是搞的民怨沸腾,起义频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就是因为那些世家阀门不支持杨广,为什么不支持杨广呢?因为杨广的均田制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沈厚有理有据的把这些道理在信上讲了一遍,并且让他们多想想自己说的到底对不对,也欢迎他们来瓦岗山一起讨论。也就是说,不服气就来辩论一番,你们不是也认为自己对天下局势很有见地吗?不过,沈厚更相信他们能接受自己的观点,均田制因为保障了耕者有其田,并且禁止兼并土地,自然就损害了世家阀门兼并土地的利益。在华夏,世家阀门或者说所有的人对土地都有一份偏执的感情,都想拥有更多的土地,永远没有最多,只有更多。而世家阀门主要的收入也是田地,对于商业都有很强的地址心理,并且把商人和商业全都贬斥为贱民和贱业。而且朝堂上对均田制的态度天下尽知,世家阀门全都反对。
因为沈厚也知道唐朝也东征高句丽,也实行均田制,为什么同样的事在唐朝就是扬我国威,利国利民,在隋朝就成了祸国殃民的事?所以他也想过这些事。他认为唐朝能做成这些事,主要的原因就是隋朝给他们铺了路,还有就是隋唐大乱让天下失去了再次打乱的可能。隋炀帝大业五年 609年 800万户,46,019,956人 ,唐高祖武德年间仅200万户 ,人口不到一千万,李唐统一全国后户口开始逐步恢复。唐太宗贞观十三年,户数恢复至304万,人口达15万 。这消失的人口大唐做了多大的贡献。再看它的后来者,据学者分析唐朝广德二年(764年)全国人口至少有4600万到4700万左右,而宋朝建国时人口有3200多万。一个只是隋唐战争,不过十多年的战争,一个却是经过了五代十国,并且差不多七十年的战乱,人口只减少了1500万左右。经过这些对比大家就能明白,大唐为什么能做成的丰功伟绩在大隋却成了最后的丧钟。
其实大唐盛世具体怎么样,大家也是看的大唐guan fang的史料,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一个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天朝大国,难保不会粉饰盛世。虽然难免夸大,但是大唐盛世还是很美好,不过也不能否认它也跟华夏民族带来了很多苦难。这是封建君主的弊端,也逃不脱封灭亡的下场。沈厚也明白,封建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不过这时候要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还太遥远,沈厚只好想着建立一个委员会制度,尽量不让国家权利掌握在一个人一个家族手中。他既然穿越到了隋朝,自然要为了华夏只崛起而奋斗!
想要做一番大事,自然离不开人才,所以沈厚在二贤庄一边招揽人才,一边培养人才。虽然自己培养的人才更有可塑性,但是成长时间上可能差点。招揽到的人才确实来之能用,用能尽才,因为他比较了解这个时代的人才,知道他们的一些优缺点。就像李靖,李家父子现在不敢放心使用,他却不怕,利用这些优势,他建立一个新朝代的信心无比强大。他也知道张仲坚的能力,更知道他不甘屈居人下之心,不过人家也是深明大义之人,知道自己并不是最杰出的人主后,不在想逐鹿中原的事,甘愿去化外之地奋斗。其实像他这样骄傲的人并非甘败下风,只是不想引燃战火,让黎民百姓受苦而已。沈厚明白他的心意,不过他主要也是想让张仲坚给自己培养一些特种兵,因为他知道人家是一个武功高强的刺。防守森严的越王杨素被借脑袋的事,完美的诠释一个高明的刺手段,除了张仲坚,谁能担当沈厚需要的教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