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渐变冷,白昼变短、夜晚更加漫长,此乃时节使然。
冬日阳光洒下,盐课衙门大院中呈现出一副懒洋洋的感觉,如同茶余饭后的小憩,惬意的不行。
前些日子,事关贩私盐和纵火之事算‘尘埃落定’,话题感渐渐减弱,早已没有了多少新鲜感。
要说最大变化,那便是肖大可:他从库副使升为库大使,而与之相对应的便是刘通——这个比较‘幸运的倒霉蛋’了。
二人调换了位置,但库里的兄弟们还是之前的‘人马’,平日里经常在一起,熟悉的不能再熟悉。
对他们而言,谁当这个库大使、副使的,着实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肖大可有能力、有资历,众人服他,这没的说。刘通本就打算做个普通衙役就行,没想到被仲大人‘提拔’为库副使,高兴还来不及呢,也不会掣肘与肖大可,二人相处的很是融洽。
至少,在目前来说是如此,日后就难说了。
人,本就会随着年纪、地位及自身处境的变化而变化,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说的就是这个礼儿。
“感谢仲大人,仲大人的大恩大德、终生难忘……”。
这是肖大可和刘通共同发自肺腑之言,尤其刘通,对仲大人的钦佩、感激之情,因此次变故之后陡增。
刘通暗暗庆幸:多亏没有将‘赌注’压在王核一人身上,否则,此刻不知要哭多少次了?
与此同时,他也看明白一个道理:于情,王核远没有仲大人的气量与胸怀。于理,这位同提举王大人,根本就不是仲大人的对手。
从此之后,刘通也开始调整自己的思路:一心一意跟着仲大人干,至于王核那里嘛,就是表面应付一下而已。
就拿这次来说,即便刘通被开刀问斩了,王核也不会挺身而出的。他能做的,顶多就是几句话而已。
跟着这样的人干,只求自己多福吧,谁傻呢?是不是……
同提举王核锋芒收敛不少,见人便是一副笑脸,而副提举姜军和吏目蔡一书,终于可抬头挺胸做回自己本职。
再有库大使肖大可的游刃有余,盐课衙门大多人终于‘各安其职’了。
一等衙役的评比、优秀灶户的评比,务必还要继续,他们才是真正具体执行计划之人,千万马虎不得。
盐课提举司这辆大车步入正轨,仲逸这位提举大人却病了。而且听说,病的还不轻。
这事,还得从几天前说起。
又是起死回生的耿达,又是半夜纵火的案子,仲大人忙里忙外的,一个文官出生的翰林,身子骨肯定是吃不消了,生场病也不是什么怪事。
还有一种说法,一般是当地年长者的‘经验之谈’:这是仲大人‘水土不服’所致,身体不适很正常,只是需要调理一段时日便好了。
他们说的头头是道:这水土不服呀,并非今日来这里,明日就饭菜难入口、睡不好吃不好,再什么头痛发热的。它也有可能是一个慢慢的过程,比如说一月、两月的……
好吧,仲大人就是这样的情形:他身在盐课衙门,饭菜自然是干净新鲜了,但毕竟京城与这里的水土不同,身体的适应,也要个过程。
‘那么为何仲夫人,还有我就没事呢?’。
程默听到这样的说法后,便向当地的老人请教:“我怎么就没有水土不服呢?”。
那老人笑言:“郎中之言是对众人,但人人各异,并非一一奏效,正如大多人喝凉水会腹痛,但有的人就是越喝越欢;大多人冷热交加会的风寒,但有的就是相安无事,不能一慨而论……”。
末了,那老头笑道:“你呀,皮糙肉厚,哪里有仲大人金贵?人家可是翰林侍读学士出身啊……”。
当着这么多衙役的面,被老头如此说落一番,程默也并不生气,反而乐呵呵的向老者说道:“老伯,你倒是像个郎中,又有几分算命先生的感觉”。
这么一说,他又配合着拿出一个大钱,哈哈笑道:“说得我都要给你付钱了,哈哈哈……”。
‘别人可以说自己的不是,但绝不能说仲大人的不是’,这是程默的基本底线,否则,那便不干了。
话已至此,程默竟将那枚大钱果真塞到老头手中:“请老伯给指点指点,我们当如何做,仲大人的病才能好的快一点?”。
老头谢绝钱财,郑重其事的说了一句:“无须太在意:饮食要规律、清淡为主,在家多休息,少与外人接触……不日便会痊愈”。
“给钱干什么?真当我是算命的?江湖郎中?仲大人雷厉风行、敢作敢为,我们都希望他早点康复”,老者这么一说,围观的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啊呀……”。
程默拍拍他的脑袋,简直佩服的不行。
这小子,他原本是打算上街去请个郎中抓个药什么的,没想到在衙门口见到了这个老头儿,正是太幸运了。
“兄弟们,你们都记住了吗?这几天没事不要打搅仲大人,自己多动点脑子,什么事儿都懒得琢磨,就等着仲大人决定,看看,是不是累坏了?”。
见老头满意离去的背影,程默向围上来的衙役吩咐道:“还有,没事的时候,不要瞎嘀咕。多用用功,下月的一等衙役评比,就快开始了……”。
这么一说,衙役们立刻开始忙活起来,还有人不忘向程默说一句:“程大哥,我上次刚好评上,这次自然是要更加努力,也请程大哥能向仲大人说句话……”。
程默摆摆手,缓缓向里院走去:“滚一边去,还得要靠你自己……”。
大约一个时辰后,还是有郎中来到盐课衙门,为仲逸把脉、看病。之后,程默也按照他开的方子,上街去抓了几副药回来。
很快,仲大人在家养病的消息便传了开来。
不过,大多人都只是说说而已。
毕竟,只是个水土不服嘛,过不了几日,就会痊愈的。大家该干啥就干啥吧,日子得要继续过啊……
数日后,天空阴云泛起,地面冷风袭来,不大会儿的功夫,天空竟飘起零星雪花,还未来得及落地,便随风再次而起、雪飞风舞。
但凡这种精致,呆在屋内自是没有在院外好玩儿,在城中那便没有在城外有意思了。
雪不大,此处自不比漠北、东北,甚至于北直隶。雪花很难在地面存留多少时间,不大会儿的功夫,便化的差不多了。
这个季节的农户人家最是清闲,不用忙于春播夏收,才结束的秋收,正是‘冬藏’之时。
屋中炭火烧的正旺,几人围桌而坐,或说笑几句、或小酌一番,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若实在闲来无事,倒可躺着呼呼大睡一觉,何等的惬意?
午后,风小了许多,雪也渐渐停了,不少庄户人家的大门纷纷打开,孩童们从屋中走出来,他们穿着厚厚的衣裤,连同一个大大的帽子,大人们将他们裹得严严实实,这才放心出门。
地上存留的雪花不多,孩子们三五成群结伴玩耍,也不会走的太远,都在自家院墙周围,抬眼望去,还能看到不远处的大门。
路上行人不多,偶有三三两两的人影,那也是熟悉的村民,无非是到邻家串门之类。
一个人无聊,几个无聊的人凑在一起,就会变得热闹许多。
这些人都是脸熟的,孩子们不会多看一眼,偶有大人们向他们打声招呼,他们也就习惯性的回复一句而已。
不知过了多久,孩子们都不由自主的停下手中的活儿,纷纷将目光投向山坡下的那块空地上、地上的两匹马、两个人。
“走,我们去看看……”。
看了一会,一个年纪稍大一点的男孩,对其他孩子说了这么一句,大家都朝空地上走去。
“这马儿真漂亮……还有,这两个人,也不是我们村的吧?”,孩子来到一棵大树下,开始说笑起来。
程默将马儿拴到树下,不由的跺跺双脚,再搓搓双手,有些干冷的样子。
他望着天空,不由的叹了一声:这算什么?想当年,我随仲大人一起去漠北时,那是何等的天气?
如今这里,简直就是‘享福’了。
望着仲逸沿坡而上,之后进了一户中等人家的院落,程默知道自己恐怕还得要在这儿呆一会才行。
“孩子们过来,哥哥这里有好吃的……”。
闲来无事,程默向树下的孩子们打声招呼,顺便从马背上取下一个包袱。
果真有好吃的。
孩子们并未立刻上前,只是在那里怯怯的看着:好吃的是真的,但眼前这位‘大哥哥’他们不认识,这也是真的。
“难道你们不信吗?哥哥自己可以吃……”。
程默自己开始品尝起来,顺便找了棵大树,坐在树下的草垫上。
“走,咱们去看看,反正我们家就在上面,喊一声,我爹娘就能听见”。
还是那个为首的男孩,他说了这么一句,之后几个小孩便一起向程默走去……
风雪已停,天空阴云褪去,阳光洒下,竟有几分暖意,与上午的风雪之寒相比,简直天壤之别。
几个孩童围着程默,他们手里捏着各自的吃食,正聚精会神的听着这位大哥哥在‘说书’:还是在那晚,那只小狐狸又去了那间小木屋,进屋后发现,屋是空的……
天气好转后,屋内的大人们也纷纷从院子里出来,他们看到孩子们围着一个陌生的面孔时,急忙走了下去,准备拉着各自的孩子回家……
不大会儿的功夫,山坡下那块空地上围着的人越来越多,程默讲的绘声绘色,人们听的那是一个津津有味。
不少孩子被爹娘架在脖子上、或搂在怀里,一边吃着才给到手里的吃食,一边听着难得一听的精彩故事。
‘这王二,可从来都不是可吃亏的主儿,那么,他今日为何舍得多给小哑巴二两豆腐呢?’。
见人越来越多,程默决定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不只是讲故事,还得要最大限度调动众人的胃口。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那位要是能猜出‘王二为何要给小哑巴二两豆腐’,我这里有赏”。
‘众目睽睽’之下,程默举着一块酱肉道:“算话算话,只要谁能猜出来,这酱肉就归他了,故事还得继续啊”。
“哈哈哈……”,众人一片大笑。
堂中,仲逸早已被请入座。更为难的是,还有一杯热茶喝,真是不容易。
这样的山村,还能喝上这样的茶,绝对是意外之获了。
按照之前‘商议’好的,说明来意后,仲逸反倒开始先核实起屋中三人的身份来。
经过一番‘盘查’,已可以确定:眼前一女两男,正是耿达的妻儿。
而在这三人当中,年事稍高的妇人和年纪尚轻的幼子,似乎不怎么管事,最后真正拿主意的,应该是耿达的长子。
这一点,倒是与耿达之前说的完全吻合。
“仲大人,你说的都对,这书信和玉石也确实是家父的”。
听仲逸讲完事发经过后,那三人立刻潸然泪下。
“多谢仲大人”,耿家长子有些哽咽,与其弟一起向仲逸跪拜道。
李时珍的医术确实高超,所谓‘起死回生’也不假,但耿达自从与众人见面,最后说了一句:“仲大人,说了这么多……”之后,他便再也没有喘过气来。
这个本该被治罪的盐商,死的还算体面,他的家人也确实要感谢仲逸一声。
此外,还有模仿耿达惟妙惟肖、与仲逸‘附脸’的仲夫人,至少在外人看来,耿达临死前还算做了一件好事——招供。
耿家人不在场,这些说法也,只是个说法而已,就这么过去了。
‘你们收拾收拾,随本官去一个地方……一个安全的地方……事不宜迟……’。
沉默片刻,仲逸起身继续道:“这,也是耿达的意思”。
耿家三人立刻上前拜道:“仲大人,我们都听你的……”。
--
冬日阳光洒下,盐课衙门大院中呈现出一副懒洋洋的感觉,如同茶余饭后的小憩,惬意的不行。
前些日子,事关贩私盐和纵火之事算‘尘埃落定’,话题感渐渐减弱,早已没有了多少新鲜感。
要说最大变化,那便是肖大可:他从库副使升为库大使,而与之相对应的便是刘通——这个比较‘幸运的倒霉蛋’了。
二人调换了位置,但库里的兄弟们还是之前的‘人马’,平日里经常在一起,熟悉的不能再熟悉。
对他们而言,谁当这个库大使、副使的,着实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肖大可有能力、有资历,众人服他,这没的说。刘通本就打算做个普通衙役就行,没想到被仲大人‘提拔’为库副使,高兴还来不及呢,也不会掣肘与肖大可,二人相处的很是融洽。
至少,在目前来说是如此,日后就难说了。
人,本就会随着年纪、地位及自身处境的变化而变化,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说的就是这个礼儿。
“感谢仲大人,仲大人的大恩大德、终生难忘……”。
这是肖大可和刘通共同发自肺腑之言,尤其刘通,对仲大人的钦佩、感激之情,因此次变故之后陡增。
刘通暗暗庆幸:多亏没有将‘赌注’压在王核一人身上,否则,此刻不知要哭多少次了?
与此同时,他也看明白一个道理:于情,王核远没有仲大人的气量与胸怀。于理,这位同提举王大人,根本就不是仲大人的对手。
从此之后,刘通也开始调整自己的思路:一心一意跟着仲大人干,至于王核那里嘛,就是表面应付一下而已。
就拿这次来说,即便刘通被开刀问斩了,王核也不会挺身而出的。他能做的,顶多就是几句话而已。
跟着这样的人干,只求自己多福吧,谁傻呢?是不是……
同提举王核锋芒收敛不少,见人便是一副笑脸,而副提举姜军和吏目蔡一书,终于可抬头挺胸做回自己本职。
再有库大使肖大可的游刃有余,盐课衙门大多人终于‘各安其职’了。
一等衙役的评比、优秀灶户的评比,务必还要继续,他们才是真正具体执行计划之人,千万马虎不得。
盐课提举司这辆大车步入正轨,仲逸这位提举大人却病了。而且听说,病的还不轻。
这事,还得从几天前说起。
又是起死回生的耿达,又是半夜纵火的案子,仲大人忙里忙外的,一个文官出生的翰林,身子骨肯定是吃不消了,生场病也不是什么怪事。
还有一种说法,一般是当地年长者的‘经验之谈’:这是仲大人‘水土不服’所致,身体不适很正常,只是需要调理一段时日便好了。
他们说的头头是道:这水土不服呀,并非今日来这里,明日就饭菜难入口、睡不好吃不好,再什么头痛发热的。它也有可能是一个慢慢的过程,比如说一月、两月的……
好吧,仲大人就是这样的情形:他身在盐课衙门,饭菜自然是干净新鲜了,但毕竟京城与这里的水土不同,身体的适应,也要个过程。
‘那么为何仲夫人,还有我就没事呢?’。
程默听到这样的说法后,便向当地的老人请教:“我怎么就没有水土不服呢?”。
那老人笑言:“郎中之言是对众人,但人人各异,并非一一奏效,正如大多人喝凉水会腹痛,但有的人就是越喝越欢;大多人冷热交加会的风寒,但有的就是相安无事,不能一慨而论……”。
末了,那老头笑道:“你呀,皮糙肉厚,哪里有仲大人金贵?人家可是翰林侍读学士出身啊……”。
当着这么多衙役的面,被老头如此说落一番,程默也并不生气,反而乐呵呵的向老者说道:“老伯,你倒是像个郎中,又有几分算命先生的感觉”。
这么一说,他又配合着拿出一个大钱,哈哈笑道:“说得我都要给你付钱了,哈哈哈……”。
‘别人可以说自己的不是,但绝不能说仲大人的不是’,这是程默的基本底线,否则,那便不干了。
话已至此,程默竟将那枚大钱果真塞到老头手中:“请老伯给指点指点,我们当如何做,仲大人的病才能好的快一点?”。
老头谢绝钱财,郑重其事的说了一句:“无须太在意:饮食要规律、清淡为主,在家多休息,少与外人接触……不日便会痊愈”。
“给钱干什么?真当我是算命的?江湖郎中?仲大人雷厉风行、敢作敢为,我们都希望他早点康复”,老者这么一说,围观的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啊呀……”。
程默拍拍他的脑袋,简直佩服的不行。
这小子,他原本是打算上街去请个郎中抓个药什么的,没想到在衙门口见到了这个老头儿,正是太幸运了。
“兄弟们,你们都记住了吗?这几天没事不要打搅仲大人,自己多动点脑子,什么事儿都懒得琢磨,就等着仲大人决定,看看,是不是累坏了?”。
见老头满意离去的背影,程默向围上来的衙役吩咐道:“还有,没事的时候,不要瞎嘀咕。多用用功,下月的一等衙役评比,就快开始了……”。
这么一说,衙役们立刻开始忙活起来,还有人不忘向程默说一句:“程大哥,我上次刚好评上,这次自然是要更加努力,也请程大哥能向仲大人说句话……”。
程默摆摆手,缓缓向里院走去:“滚一边去,还得要靠你自己……”。
大约一个时辰后,还是有郎中来到盐课衙门,为仲逸把脉、看病。之后,程默也按照他开的方子,上街去抓了几副药回来。
很快,仲大人在家养病的消息便传了开来。
不过,大多人都只是说说而已。
毕竟,只是个水土不服嘛,过不了几日,就会痊愈的。大家该干啥就干啥吧,日子得要继续过啊……
数日后,天空阴云泛起,地面冷风袭来,不大会儿的功夫,天空竟飘起零星雪花,还未来得及落地,便随风再次而起、雪飞风舞。
但凡这种精致,呆在屋内自是没有在院外好玩儿,在城中那便没有在城外有意思了。
雪不大,此处自不比漠北、东北,甚至于北直隶。雪花很难在地面存留多少时间,不大会儿的功夫,便化的差不多了。
这个季节的农户人家最是清闲,不用忙于春播夏收,才结束的秋收,正是‘冬藏’之时。
屋中炭火烧的正旺,几人围桌而坐,或说笑几句、或小酌一番,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若实在闲来无事,倒可躺着呼呼大睡一觉,何等的惬意?
午后,风小了许多,雪也渐渐停了,不少庄户人家的大门纷纷打开,孩童们从屋中走出来,他们穿着厚厚的衣裤,连同一个大大的帽子,大人们将他们裹得严严实实,这才放心出门。
地上存留的雪花不多,孩子们三五成群结伴玩耍,也不会走的太远,都在自家院墙周围,抬眼望去,还能看到不远处的大门。
路上行人不多,偶有三三两两的人影,那也是熟悉的村民,无非是到邻家串门之类。
一个人无聊,几个无聊的人凑在一起,就会变得热闹许多。
这些人都是脸熟的,孩子们不会多看一眼,偶有大人们向他们打声招呼,他们也就习惯性的回复一句而已。
不知过了多久,孩子们都不由自主的停下手中的活儿,纷纷将目光投向山坡下的那块空地上、地上的两匹马、两个人。
“走,我们去看看……”。
看了一会,一个年纪稍大一点的男孩,对其他孩子说了这么一句,大家都朝空地上走去。
“这马儿真漂亮……还有,这两个人,也不是我们村的吧?”,孩子来到一棵大树下,开始说笑起来。
程默将马儿拴到树下,不由的跺跺双脚,再搓搓双手,有些干冷的样子。
他望着天空,不由的叹了一声:这算什么?想当年,我随仲大人一起去漠北时,那是何等的天气?
如今这里,简直就是‘享福’了。
望着仲逸沿坡而上,之后进了一户中等人家的院落,程默知道自己恐怕还得要在这儿呆一会才行。
“孩子们过来,哥哥这里有好吃的……”。
闲来无事,程默向树下的孩子们打声招呼,顺便从马背上取下一个包袱。
果真有好吃的。
孩子们并未立刻上前,只是在那里怯怯的看着:好吃的是真的,但眼前这位‘大哥哥’他们不认识,这也是真的。
“难道你们不信吗?哥哥自己可以吃……”。
程默自己开始品尝起来,顺便找了棵大树,坐在树下的草垫上。
“走,咱们去看看,反正我们家就在上面,喊一声,我爹娘就能听见”。
还是那个为首的男孩,他说了这么一句,之后几个小孩便一起向程默走去……
风雪已停,天空阴云褪去,阳光洒下,竟有几分暖意,与上午的风雪之寒相比,简直天壤之别。
几个孩童围着程默,他们手里捏着各自的吃食,正聚精会神的听着这位大哥哥在‘说书’:还是在那晚,那只小狐狸又去了那间小木屋,进屋后发现,屋是空的……
天气好转后,屋内的大人们也纷纷从院子里出来,他们看到孩子们围着一个陌生的面孔时,急忙走了下去,准备拉着各自的孩子回家……
不大会儿的功夫,山坡下那块空地上围着的人越来越多,程默讲的绘声绘色,人们听的那是一个津津有味。
不少孩子被爹娘架在脖子上、或搂在怀里,一边吃着才给到手里的吃食,一边听着难得一听的精彩故事。
‘这王二,可从来都不是可吃亏的主儿,那么,他今日为何舍得多给小哑巴二两豆腐呢?’。
见人越来越多,程默决定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不只是讲故事,还得要最大限度调动众人的胃口。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那位要是能猜出‘王二为何要给小哑巴二两豆腐’,我这里有赏”。
‘众目睽睽’之下,程默举着一块酱肉道:“算话算话,只要谁能猜出来,这酱肉就归他了,故事还得继续啊”。
“哈哈哈……”,众人一片大笑。
堂中,仲逸早已被请入座。更为难的是,还有一杯热茶喝,真是不容易。
这样的山村,还能喝上这样的茶,绝对是意外之获了。
按照之前‘商议’好的,说明来意后,仲逸反倒开始先核实起屋中三人的身份来。
经过一番‘盘查’,已可以确定:眼前一女两男,正是耿达的妻儿。
而在这三人当中,年事稍高的妇人和年纪尚轻的幼子,似乎不怎么管事,最后真正拿主意的,应该是耿达的长子。
这一点,倒是与耿达之前说的完全吻合。
“仲大人,你说的都对,这书信和玉石也确实是家父的”。
听仲逸讲完事发经过后,那三人立刻潸然泪下。
“多谢仲大人”,耿家长子有些哽咽,与其弟一起向仲逸跪拜道。
李时珍的医术确实高超,所谓‘起死回生’也不假,但耿达自从与众人见面,最后说了一句:“仲大人,说了这么多……”之后,他便再也没有喘过气来。
这个本该被治罪的盐商,死的还算体面,他的家人也确实要感谢仲逸一声。
此外,还有模仿耿达惟妙惟肖、与仲逸‘附脸’的仲夫人,至少在外人看来,耿达临死前还算做了一件好事——招供。
耿家人不在场,这些说法也,只是个说法而已,就这么过去了。
‘你们收拾收拾,随本官去一个地方……一个安全的地方……事不宜迟……’。
沉默片刻,仲逸起身继续道:“这,也是耿达的意思”。
耿家三人立刻上前拜道:“仲大人,我们都听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