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特没想到渣渣会把他叫到图书馆,更没想到城里还有图书馆这样的公共设施。
不过,这里规模虽大,藏书颇丰,但门可罗雀,布莱特一路进来没见到几个人,暗暗惋惜。
他在书林中走着,这里他闻道了熟悉的图书馆的味道,让他想起了大学考前的自习时光。他很难形容那股味道,不仅仅是纸张油墨,还有安静的、沉淀下来的书香,沉浸在里面,浮躁的心都会平静下来,那味道不全是令人舒适的,他也感到了一些陈旧,一些敬畏,一些苦闷。
但美好的感觉更多。
布莱特在一处标记着无用之学的书架前停了下来,他看到了霍奇。
“我找遍了全部电子记录,没有找到《三字经》,智脑和数据库里没有,那么只有可能是这里有了。”
透过书架的缝隙,布莱特能看到霍奇漂亮的眉眼,他的神情淡淡的,穿着一身精致剪裁的西装三件套,卡其色格子,纽扣袖扣怀旧风,活脱脱一位从十九世纪英国走出来的绅士,他还是那么光鲜亮丽,彬彬有礼。和前不久落在罪犯手里,在药物作用下祈求男人触碰的模样判若两人。
布莱特不知道为什么就想到了那首萨克斯吹奏的《Going Home》,以及夕阳下贵族那微微湿润满目渴望的黑眼睛。
他不明白霍奇找《三字经》的意义,无非是研究自己或者找个办法折磨自己,就像把霍普送到自己身边。
布莱特潜意识不愿意去深思,去探究,而是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这是出于自我保护,也是出于对某种事物的恐惧。一旦了解了深层次的缘由,他恐怕就更难脱身了。
布莱特在和霍奇一次次的交锋中,认清了自己的奴隶身份,深刻地意识到,在获得自由之前,什么感情都是奢侈品。
他对同伴的珍惜,对别人爱意的回应,对弱小者的同情,对强者的敬畏,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向往……都深深埋藏在心底,只有在挣脱枷锁获得自由后,成为基本的人,独立的人,受尊重的人,才能表露出来,方有余力和资格去拥有。
人之初,性本善。
这是布莱特告诉霍奇的,霍奇在“性善论”的谬论中寻找到了一点蛛丝马迹。
六个字,对仗,是一种古文格式,他找到了儒教,一种封建时期的宗教,为加强君主专/制存在,以三纲五常约束普通大众,束缚其思想,泯灭其血性,将群众驯化为一群绵羊,乖乖待宰,为君王和统治阶级服务。
人类有种纠错的本能,忍不住去纠正别人的错误,在目标人物面前故意犯错等待对方纠正,这是刺探情报、审讯的一种有效手段。
霍奇把布莱特带到这里,就是想要通过这些破碎的、错漏百出的记载,激得对方吐露情报,以便自己多了解这个男人一些。
贵族不仅仅想知道奴隶的来历和身世,还想了解他,他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事准则,情感倾向,一切的一切。那是个宝藏,充满了惊喜,他想一直挖下去。
霍奇得到了他想要的,他看出布莱特在阅读时明显在忍耐,男人也清楚自己的目的,可他对那些知识太看重了,无法忍耐后人对其荒谬的批注和解释,还是忍不住开口了:“儒家不是宗教。”
“我知道的也不多,但能肯定,它是学术流派,不是宗教,它一度被统治阶级尊为国学,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除了政治意义,还对文明造成了文化思想上深远影响。”
棕色的眼睛里流出那种深沉的感情,不是一瞬间的激情,也不是火辣热烈的爱,而是如山一样沉默,如海一样深邃,带着隐痛、叹息和追忆,他一定很爱那些东西,或者说那些东西象征着的记忆和过往。
那种感情强烈到,哪怕对自己心怀警惕,步步小心,还是泄露了一丝苦痛。
霍奇被迷住了,他内心渴望,布莱特对自己也抱有那种浓烈深沉的感情,如陈年佳酿,只一闻便熏熏然欲醉。
他现在已经能够坦然承认自己为奴隶着迷,导演这么说,侦探这么说,科学家也这么说,他不否认这一点。
着迷了又怎么样?能着迷也能恢复清醒,迷上一个奴隶,迷上一只猫,迷上一款香,没有什么不同,区别只在于维持的时间长短罢了。
布莱特身上的特质吸引住了他,他愿意为此付出耐心和等待,将来这种吸引力会变弱,变平淡,他也就会失去兴趣,就像童年崇拜的偶像,喜欢偷吃的糖果,等经历的多了,感官因为同样的刺激而钝化,那时候奴隶就失去作用,他也就会放下了,甚至感到厌倦,嫌弃,变得不耐烦。
现在,正好是他最感兴趣的时候,也是布莱特最走运的时候。
而运气这个碧池,从来不会在一个人身上停留很久。
霍奇把布莱特摁在书架上,令男人的背抵着冰冷的架子和旧书籍。
霍奇用的力道不大,男人很强,却慑于权势不得不顺从,除了一开始因为霍奇突然的动作而有所惊讶,他立刻收敛了全部情绪,面无表情,就像在节目里、镜头下、面对种种危险的时候一样。
内城人是最凶猛最狡猾最残暴的一种生物。
霍奇用另一只手抚上了布莱特的脸,从双颊到鼻梁,上去摸到眼睛和额头,下去又通过挺直的鼻子,落到嘴唇上。男人的双唇不薄不厚,略干燥,温热的,软软的。
--
不过,这里规模虽大,藏书颇丰,但门可罗雀,布莱特一路进来没见到几个人,暗暗惋惜。
他在书林中走着,这里他闻道了熟悉的图书馆的味道,让他想起了大学考前的自习时光。他很难形容那股味道,不仅仅是纸张油墨,还有安静的、沉淀下来的书香,沉浸在里面,浮躁的心都会平静下来,那味道不全是令人舒适的,他也感到了一些陈旧,一些敬畏,一些苦闷。
但美好的感觉更多。
布莱特在一处标记着无用之学的书架前停了下来,他看到了霍奇。
“我找遍了全部电子记录,没有找到《三字经》,智脑和数据库里没有,那么只有可能是这里有了。”
透过书架的缝隙,布莱特能看到霍奇漂亮的眉眼,他的神情淡淡的,穿着一身精致剪裁的西装三件套,卡其色格子,纽扣袖扣怀旧风,活脱脱一位从十九世纪英国走出来的绅士,他还是那么光鲜亮丽,彬彬有礼。和前不久落在罪犯手里,在药物作用下祈求男人触碰的模样判若两人。
布莱特不知道为什么就想到了那首萨克斯吹奏的《Going Home》,以及夕阳下贵族那微微湿润满目渴望的黑眼睛。
他不明白霍奇找《三字经》的意义,无非是研究自己或者找个办法折磨自己,就像把霍普送到自己身边。
布莱特潜意识不愿意去深思,去探究,而是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这是出于自我保护,也是出于对某种事物的恐惧。一旦了解了深层次的缘由,他恐怕就更难脱身了。
布莱特在和霍奇一次次的交锋中,认清了自己的奴隶身份,深刻地意识到,在获得自由之前,什么感情都是奢侈品。
他对同伴的珍惜,对别人爱意的回应,对弱小者的同情,对强者的敬畏,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向往……都深深埋藏在心底,只有在挣脱枷锁获得自由后,成为基本的人,独立的人,受尊重的人,才能表露出来,方有余力和资格去拥有。
人之初,性本善。
这是布莱特告诉霍奇的,霍奇在“性善论”的谬论中寻找到了一点蛛丝马迹。
六个字,对仗,是一种古文格式,他找到了儒教,一种封建时期的宗教,为加强君主专/制存在,以三纲五常约束普通大众,束缚其思想,泯灭其血性,将群众驯化为一群绵羊,乖乖待宰,为君王和统治阶级服务。
人类有种纠错的本能,忍不住去纠正别人的错误,在目标人物面前故意犯错等待对方纠正,这是刺探情报、审讯的一种有效手段。
霍奇把布莱特带到这里,就是想要通过这些破碎的、错漏百出的记载,激得对方吐露情报,以便自己多了解这个男人一些。
贵族不仅仅想知道奴隶的来历和身世,还想了解他,他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事准则,情感倾向,一切的一切。那是个宝藏,充满了惊喜,他想一直挖下去。
霍奇得到了他想要的,他看出布莱特在阅读时明显在忍耐,男人也清楚自己的目的,可他对那些知识太看重了,无法忍耐后人对其荒谬的批注和解释,还是忍不住开口了:“儒家不是宗教。”
“我知道的也不多,但能肯定,它是学术流派,不是宗教,它一度被统治阶级尊为国学,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除了政治意义,还对文明造成了文化思想上深远影响。”
棕色的眼睛里流出那种深沉的感情,不是一瞬间的激情,也不是火辣热烈的爱,而是如山一样沉默,如海一样深邃,带着隐痛、叹息和追忆,他一定很爱那些东西,或者说那些东西象征着的记忆和过往。
那种感情强烈到,哪怕对自己心怀警惕,步步小心,还是泄露了一丝苦痛。
霍奇被迷住了,他内心渴望,布莱特对自己也抱有那种浓烈深沉的感情,如陈年佳酿,只一闻便熏熏然欲醉。
他现在已经能够坦然承认自己为奴隶着迷,导演这么说,侦探这么说,科学家也这么说,他不否认这一点。
着迷了又怎么样?能着迷也能恢复清醒,迷上一个奴隶,迷上一只猫,迷上一款香,没有什么不同,区别只在于维持的时间长短罢了。
布莱特身上的特质吸引住了他,他愿意为此付出耐心和等待,将来这种吸引力会变弱,变平淡,他也就会失去兴趣,就像童年崇拜的偶像,喜欢偷吃的糖果,等经历的多了,感官因为同样的刺激而钝化,那时候奴隶就失去作用,他也就会放下了,甚至感到厌倦,嫌弃,变得不耐烦。
现在,正好是他最感兴趣的时候,也是布莱特最走运的时候。
而运气这个碧池,从来不会在一个人身上停留很久。
霍奇把布莱特摁在书架上,令男人的背抵着冰冷的架子和旧书籍。
霍奇用的力道不大,男人很强,却慑于权势不得不顺从,除了一开始因为霍奇突然的动作而有所惊讶,他立刻收敛了全部情绪,面无表情,就像在节目里、镜头下、面对种种危险的时候一样。
内城人是最凶猛最狡猾最残暴的一种生物。
霍奇用另一只手抚上了布莱特的脸,从双颊到鼻梁,上去摸到眼睛和额头,下去又通过挺直的鼻子,落到嘴唇上。男人的双唇不薄不厚,略干燥,温热的,软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