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方的公关很快出动,安装师傅的录音、以及详细的事情经过,都在网上予以了公布。
与此同时,公司买了一批带节奏的营销号和水军,反过来攻击王青,说她利用女儿的死,是在趁机讹钱。
明明安装师傅都叮嘱过她,衣柜没固定、存在隐患了,是她没照顾好自己的孩子,怪不得人家品牌方。
事情其实直到这个地步,也没有说无法处理。
顾良和对方律师的谈判还算是顺利的。
人家家里也有女儿,再说了,他说白了也就是这一回在为品牌方工作而已。
做人的良知、加上人道主义,对方是有的,只是他毕竟拿了酬劳,还得做事,而他要做的便是维护品牌名誉,但他同时也传达了品牌的意思,是愿意赔偿的。
顾良也认为打官司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一审、二审一拖好几年不说,最后的结果其实和庭前和解并无不同。
顾良主要在跟对方谈的是赔偿金额,以及道歉申明和风控流程优化的东西。
品牌方其实也不是愿意做这件事。
谁都不希望悲剧会重演,他们也在优化相关的风控流程。
但对方同步考虑的是,如果要官方刊登正式的申明,应该怎么将此事对企业声誉的损失降到最低。毕竟如果刊登道歉申明,其实也等于认错了,如果对于后续的风险管控什么的,他们没有说明清楚,对企业的影响非常不好。
也因此,这件事拖了一段时间,进展并不是非常迅速。
王青先是因为女儿的死,后是因为在网上被人骂没照顾好孩子,被刺激得进了医院抢救,差点没醒过来。
从重症监护室出来之后,各类账单、加上房贷什么的,也已经如雪花般朝王青砸去。
顾良认为,王青是需要钱的。
她没了女儿,但她自己还有很长的人生。
因此顾良也跟她谈过,建议庭前和解,接受赔偿。
当然,是在对方刊登致歉说明、并进行风控优化,尽可能地保证避免再发生类似事件的情况下。
其实如果打几年官司,最后最好的结果,也无非是这样了。
但在王青眼里不是这样的。
她是老一辈的观念,认为一旦庭前和解,就等于她承认这件事完全是自己和女儿的错,而完全不是那品牌方的错了。
并且,她认为,这还意味着网上攻击她的流言坐实了——好像她真的是拿女儿的死来讹钱的那种人。
她坚持要打官司,并且还想赢。
顾良跟她谈的时候,她还在病床上。
顾良以为,她不过一时是观念上没能接受。
等她病好了,自己再慢慢跟她沟通清楚利弊就行了。
但顾良忽略了舆论的力量。
之前关注王青女儿丧命于衣柜这件事的自媒体,还在跟进此事。
他们甚至还跟踪了顾良跟对方谈判的事情。
他们注意到,顾良的母亲也在住院,并且家境也非常一般。
最后,就是他们听说了顾良在跟对方谈庭前和解的事。
于是他们主观认为,顾良是收了品牌方的钱才这么做的。
舆论从骂品牌方、到骂王青,这个时候再度发生反转,又开始攻击品牌方,这回还带上了王青的代理律师顾良。
对方律师请顾良吃饭,商量赔偿细则的照片,被他们放到了微博上,说是顾良接受了对方的“贿赂”。
一时之间,顾良的所有信息都被人肉了出来,他的照片、学历,全部曝露在世人眼前。
甚至包括父亲同性恋骗婚的事情,都成了大家攻击他的地方。
打开微博,都是对自己的攻击谩骂,于是顾良卸载了微博。
到公司,等待他的是工作的停止。
因为他的其他客户因此对他的人品、能力都产生了怀疑。
再来是人事部门、领导与他的谈话,以及部分不信任他的同事的窃窃私语和怀疑眼神。
顾良不得不离职。
事情到这一步都还没结束。
王青也信了采访她的自媒体的说辞,以及网上的流言蜚语。
顾良见过她,这个时候还是希望她能拿到赔偿的。
顾良试图跟她分析,官司打赢的可能性很小,庭前和解这一步,他能争取到的赔偿,已经非常高,能解决她现在高昂住院费都快付不起的问题。
而官司再拖个几年,她可能最后得不到多少赔偿不说,还把自己也给熬垮了。
但顾良只要一提到庭前和解这几个字,王青就已经听不进去了,她怀疑顾良真的是背叛自己了。
“和解”这两个字的司法解释,王青是不懂的。
在她眼里,“和解”就意味着她背叛女儿、原谅品牌方了。
这个道理,已经也是顾良后来才想明白的。
他当时只是以为王青是情绪不稳定,才听不进自己的建议。
顾良也没想到,那个时候濒临崩溃的王青,已经彻底被舆论击垮,顾良依然在提的“和解”,可能就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顾良收到她暗示要自杀的短信后,发了疯地朝她家跑,他报警、问所有可能知道她去向的邻居。最后是王青所住小区的看门大爷告诉他,她去的方向,可能是附近的一个公园。
顾良跑到那个公园,一路跑到人工湖,就看到背着女儿书包、准备跳湖的王青。
--
与此同时,公司买了一批带节奏的营销号和水军,反过来攻击王青,说她利用女儿的死,是在趁机讹钱。
明明安装师傅都叮嘱过她,衣柜没固定、存在隐患了,是她没照顾好自己的孩子,怪不得人家品牌方。
事情其实直到这个地步,也没有说无法处理。
顾良和对方律师的谈判还算是顺利的。
人家家里也有女儿,再说了,他说白了也就是这一回在为品牌方工作而已。
做人的良知、加上人道主义,对方是有的,只是他毕竟拿了酬劳,还得做事,而他要做的便是维护品牌名誉,但他同时也传达了品牌的意思,是愿意赔偿的。
顾良也认为打官司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一审、二审一拖好几年不说,最后的结果其实和庭前和解并无不同。
顾良主要在跟对方谈的是赔偿金额,以及道歉申明和风控流程优化的东西。
品牌方其实也不是愿意做这件事。
谁都不希望悲剧会重演,他们也在优化相关的风控流程。
但对方同步考虑的是,如果要官方刊登正式的申明,应该怎么将此事对企业声誉的损失降到最低。毕竟如果刊登道歉申明,其实也等于认错了,如果对于后续的风险管控什么的,他们没有说明清楚,对企业的影响非常不好。
也因此,这件事拖了一段时间,进展并不是非常迅速。
王青先是因为女儿的死,后是因为在网上被人骂没照顾好孩子,被刺激得进了医院抢救,差点没醒过来。
从重症监护室出来之后,各类账单、加上房贷什么的,也已经如雪花般朝王青砸去。
顾良认为,王青是需要钱的。
她没了女儿,但她自己还有很长的人生。
因此顾良也跟她谈过,建议庭前和解,接受赔偿。
当然,是在对方刊登致歉说明、并进行风控优化,尽可能地保证避免再发生类似事件的情况下。
其实如果打几年官司,最后最好的结果,也无非是这样了。
但在王青眼里不是这样的。
她是老一辈的观念,认为一旦庭前和解,就等于她承认这件事完全是自己和女儿的错,而完全不是那品牌方的错了。
并且,她认为,这还意味着网上攻击她的流言坐实了——好像她真的是拿女儿的死来讹钱的那种人。
她坚持要打官司,并且还想赢。
顾良跟她谈的时候,她还在病床上。
顾良以为,她不过一时是观念上没能接受。
等她病好了,自己再慢慢跟她沟通清楚利弊就行了。
但顾良忽略了舆论的力量。
之前关注王青女儿丧命于衣柜这件事的自媒体,还在跟进此事。
他们甚至还跟踪了顾良跟对方谈判的事情。
他们注意到,顾良的母亲也在住院,并且家境也非常一般。
最后,就是他们听说了顾良在跟对方谈庭前和解的事。
于是他们主观认为,顾良是收了品牌方的钱才这么做的。
舆论从骂品牌方、到骂王青,这个时候再度发生反转,又开始攻击品牌方,这回还带上了王青的代理律师顾良。
对方律师请顾良吃饭,商量赔偿细则的照片,被他们放到了微博上,说是顾良接受了对方的“贿赂”。
一时之间,顾良的所有信息都被人肉了出来,他的照片、学历,全部曝露在世人眼前。
甚至包括父亲同性恋骗婚的事情,都成了大家攻击他的地方。
打开微博,都是对自己的攻击谩骂,于是顾良卸载了微博。
到公司,等待他的是工作的停止。
因为他的其他客户因此对他的人品、能力都产生了怀疑。
再来是人事部门、领导与他的谈话,以及部分不信任他的同事的窃窃私语和怀疑眼神。
顾良不得不离职。
事情到这一步都还没结束。
王青也信了采访她的自媒体的说辞,以及网上的流言蜚语。
顾良见过她,这个时候还是希望她能拿到赔偿的。
顾良试图跟她分析,官司打赢的可能性很小,庭前和解这一步,他能争取到的赔偿,已经非常高,能解决她现在高昂住院费都快付不起的问题。
而官司再拖个几年,她可能最后得不到多少赔偿不说,还把自己也给熬垮了。
但顾良只要一提到庭前和解这几个字,王青就已经听不进去了,她怀疑顾良真的是背叛自己了。
“和解”这两个字的司法解释,王青是不懂的。
在她眼里,“和解”就意味着她背叛女儿、原谅品牌方了。
这个道理,已经也是顾良后来才想明白的。
他当时只是以为王青是情绪不稳定,才听不进自己的建议。
顾良也没想到,那个时候濒临崩溃的王青,已经彻底被舆论击垮,顾良依然在提的“和解”,可能就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顾良收到她暗示要自杀的短信后,发了疯地朝她家跑,他报警、问所有可能知道她去向的邻居。最后是王青所住小区的看门大爷告诉他,她去的方向,可能是附近的一个公园。
顾良跑到那个公园,一路跑到人工湖,就看到背着女儿书包、准备跳湖的王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