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这三家都不是傻的,家里都有聪明人。黄老汉大哥一直对弟弟很信任,也受自家亲兄弟帮助良多。
没等村里开会,第二天,就全家凑了钱,紧挨着黄老汉家的位置买了十亩地。黄老汉大哥家有两个儿子,三个孙子,家丁暂时没有黄老汉家兴旺。
十亩地,直接就给两个儿子一人分了五亩,这五亩地,准备按黄老汉提议的前面暂时不动,后面先建起房子住人。
黄老汉问他哥要不要多买点地,钱不够,他来想办法,黄大爷爷拒绝了,他觉得十亩地足够了,人有多大的嘴就吃多少的饭,贪多嚼不烂。
随后去买地的是开完会后的族长,买了十亩。七爷爷犹豫再三,看黄老汉大哥和族长都买了,也去买了五亩地。
七爷爷家三个儿子,五亩地住是没问题了,但是以后孙子辈多了就要往外围建房了。
按黄豆同学的规划,前面统一门面,后面统一住宅模式。这个黄家也和镇长谈过,不管谁在这里建房由镇里统一管理,房型和朝向要求统一。
还有路的问题,他们买的地是不包含中间贯穿的一条六米宽的路。也就是说黄家两百亩地,是在道路两边各一百亩。
原本黄豆还想路再宽一点,最少八米宽,可惜镇长不同意,他觉得是他们是想以路的名义多占地,要知道南山镇里的路才三米。
后来,等黄家和一批在此买地建房的人,按要求在规定朝向和样式建起房子,中间留了足足六米路,绿化排水都做的非常好。
镇长才不得不佩服起黄老汉的高瞻远瞩,这样的村镇模式,那是在任何一个地方也达不到的。
这也让后来的黄港码头,因为道路宽敞,房屋规划整齐,仓库安全性更高而出名。
不过,现在这里就是一片荒地,最先建起来的,也不过是一片或土屋或石屋的普通房屋。
黄家沟人,看族长和七爷爷,黄老汉兄弟都去买地建房,心开始慌了。在古代,族居才能获得更多的保护和安全感。
黄姓家族的人开始纷纷来买地两亩三亩,最多的也就四五亩。
而每次有人来买地,黄老汉都会苦口婆心地劝他们多买点,哪怕现在没多少钱,可以建房的时候简单点。
可是少有人听他,甚至有人对他抱着怨恨的态度,觉得就是他煽动了族长和七爷爷来这里买地,才逼得他们花钱到这里买地建房的。
要知道,就是一亩地,想建三四间房肯定是没问题的。不过这片荒地,要求是最少前二后二的房型,那么一亩地是不够的。
更多人的选择都是花二两银子买两亩地建套前三后三模式的房子。毕竟,前三后三才是这片区域最常规的房型。
而且,还能留出足够宽阔的院子,以后,还能在院子中搭建厢房。
黄豆去码头找了赵大娘,询问她家有没有想去买地建房,旁边听见黄豆说话的王大妮也感兴趣地问了又问。
赵大娘说,等晚上问问两个儿子的意见,王大妮也表示,晚上会回去问问爹娘的意思。
王大妮是灾民来的南山镇,她和赵大娘一家一样,迫切地想在南山镇买地建房。
王大妮在码头卖花生瓜子,又加了盐炒豆子,和一些应季水果。王大妮的爹在码头扛包挣钱,王大妮娘平时在家炒花生瓜子豆子,顺便照看王大妮弟弟王新玉。
南山镇的镇里已经没有公有土地可以买卖,他们只能买私人想售卖的房屋,不过最低三十多两一套房的价格,也不是他们所能承受的。
要是去买荒地,二三亩地的面积完全可以建一套非常宽敞的前后屋带院子的房子。再加上建房钱,就是青砖乌瓦的屋子也不要二十两就能建成了。
第二天一早,赵大山来了黄家,请黄老爷子帮忙买地,赵家决定买三亩地,他们家手里全部家产只有六两不到银子,留三两银钱勉强能建三间土坯房先住着。
看着赵大山面红耳赤,说家里没钱的时候,黄豆突然有点可怜他,一个已经快成大人的孩子,站在黄老汉面前狼狈的样子,只是因为他没有父亲,而他是长子,他比别人付出的辛劳就要比别人多的多。
黄豆把爷爷叫进东屋商量了几句,黄老汉出来对赵大山说:“大山,这样吧,你买六亩地,然后爷爷再借五两银子给你建房安家。等你以后有钱了,再还我。”
赵大山一愣,看看站在一边假装若无其事的黄豆,心里明白,这五两银子肯定是黄豆叫她爷爷借的。
可是,赵大山不能借这个钱,黄家买地建房也是要钱的。
“大山,你听爷爷一句劝没错,你兄弟俩,买六亩地,一人三亩地建房,以后哪怕孩子多点也能住的开。现在镇外那些灾民也要在这里买地建房,那些人大概有七十多户,买地的应该会有四五十户。你们兄弟俩总不能一辈子住一起,你总不能以后给你兄弟分到那群人中间去。你们靠着爷爷,爷爷也放心点。”
黄老汉这一番话,说的赵大山眼睛都红了,他知道黄老汉是把他当亲孙子待,才这样照顾他们兄弟俩的。他拒绝不了一个老人的好意,却又觉得受之有愧。
赵大山接了黄老汉递过来的五两银子,跪下来恭恭敬敬给黄老汉嗑了一个头,喊了一声:“爷爷。”
慌得黄老汉忙伸手去扶,赵大山站起身又瞅了一眼,在他跪下已经悄咪咪溜到门口准备出去的黄豆。
--
没等村里开会,第二天,就全家凑了钱,紧挨着黄老汉家的位置买了十亩地。黄老汉大哥家有两个儿子,三个孙子,家丁暂时没有黄老汉家兴旺。
十亩地,直接就给两个儿子一人分了五亩,这五亩地,准备按黄老汉提议的前面暂时不动,后面先建起房子住人。
黄老汉问他哥要不要多买点地,钱不够,他来想办法,黄大爷爷拒绝了,他觉得十亩地足够了,人有多大的嘴就吃多少的饭,贪多嚼不烂。
随后去买地的是开完会后的族长,买了十亩。七爷爷犹豫再三,看黄老汉大哥和族长都买了,也去买了五亩地。
七爷爷家三个儿子,五亩地住是没问题了,但是以后孙子辈多了就要往外围建房了。
按黄豆同学的规划,前面统一门面,后面统一住宅模式。这个黄家也和镇长谈过,不管谁在这里建房由镇里统一管理,房型和朝向要求统一。
还有路的问题,他们买的地是不包含中间贯穿的一条六米宽的路。也就是说黄家两百亩地,是在道路两边各一百亩。
原本黄豆还想路再宽一点,最少八米宽,可惜镇长不同意,他觉得是他们是想以路的名义多占地,要知道南山镇里的路才三米。
后来,等黄家和一批在此买地建房的人,按要求在规定朝向和样式建起房子,中间留了足足六米路,绿化排水都做的非常好。
镇长才不得不佩服起黄老汉的高瞻远瞩,这样的村镇模式,那是在任何一个地方也达不到的。
这也让后来的黄港码头,因为道路宽敞,房屋规划整齐,仓库安全性更高而出名。
不过,现在这里就是一片荒地,最先建起来的,也不过是一片或土屋或石屋的普通房屋。
黄家沟人,看族长和七爷爷,黄老汉兄弟都去买地建房,心开始慌了。在古代,族居才能获得更多的保护和安全感。
黄姓家族的人开始纷纷来买地两亩三亩,最多的也就四五亩。
而每次有人来买地,黄老汉都会苦口婆心地劝他们多买点,哪怕现在没多少钱,可以建房的时候简单点。
可是少有人听他,甚至有人对他抱着怨恨的态度,觉得就是他煽动了族长和七爷爷来这里买地,才逼得他们花钱到这里买地建房的。
要知道,就是一亩地,想建三四间房肯定是没问题的。不过这片荒地,要求是最少前二后二的房型,那么一亩地是不够的。
更多人的选择都是花二两银子买两亩地建套前三后三模式的房子。毕竟,前三后三才是这片区域最常规的房型。
而且,还能留出足够宽阔的院子,以后,还能在院子中搭建厢房。
黄豆去码头找了赵大娘,询问她家有没有想去买地建房,旁边听见黄豆说话的王大妮也感兴趣地问了又问。
赵大娘说,等晚上问问两个儿子的意见,王大妮也表示,晚上会回去问问爹娘的意思。
王大妮是灾民来的南山镇,她和赵大娘一家一样,迫切地想在南山镇买地建房。
王大妮在码头卖花生瓜子,又加了盐炒豆子,和一些应季水果。王大妮的爹在码头扛包挣钱,王大妮娘平时在家炒花生瓜子豆子,顺便照看王大妮弟弟王新玉。
南山镇的镇里已经没有公有土地可以买卖,他们只能买私人想售卖的房屋,不过最低三十多两一套房的价格,也不是他们所能承受的。
要是去买荒地,二三亩地的面积完全可以建一套非常宽敞的前后屋带院子的房子。再加上建房钱,就是青砖乌瓦的屋子也不要二十两就能建成了。
第二天一早,赵大山来了黄家,请黄老爷子帮忙买地,赵家决定买三亩地,他们家手里全部家产只有六两不到银子,留三两银钱勉强能建三间土坯房先住着。
看着赵大山面红耳赤,说家里没钱的时候,黄豆突然有点可怜他,一个已经快成大人的孩子,站在黄老汉面前狼狈的样子,只是因为他没有父亲,而他是长子,他比别人付出的辛劳就要比别人多的多。
黄豆把爷爷叫进东屋商量了几句,黄老汉出来对赵大山说:“大山,这样吧,你买六亩地,然后爷爷再借五两银子给你建房安家。等你以后有钱了,再还我。”
赵大山一愣,看看站在一边假装若无其事的黄豆,心里明白,这五两银子肯定是黄豆叫她爷爷借的。
可是,赵大山不能借这个钱,黄家买地建房也是要钱的。
“大山,你听爷爷一句劝没错,你兄弟俩,买六亩地,一人三亩地建房,以后哪怕孩子多点也能住的开。现在镇外那些灾民也要在这里买地建房,那些人大概有七十多户,买地的应该会有四五十户。你们兄弟俩总不能一辈子住一起,你总不能以后给你兄弟分到那群人中间去。你们靠着爷爷,爷爷也放心点。”
黄老汉这一番话,说的赵大山眼睛都红了,他知道黄老汉是把他当亲孙子待,才这样照顾他们兄弟俩的。他拒绝不了一个老人的好意,却又觉得受之有愧。
赵大山接了黄老汉递过来的五两银子,跪下来恭恭敬敬给黄老汉嗑了一个头,喊了一声:“爷爷。”
慌得黄老汉忙伸手去扶,赵大山站起身又瞅了一眼,在他跪下已经悄咪咪溜到门口准备出去的黄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