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见那高耸的殿门边,三品官那绯红的官袍一闪,一道修长的身影由远走近。田长学还没看到那人相貌时,心里便先是“咚”得一跳,随即暗暗心惊了起来——本朝的官袍袖宽肩溜,不显腰不显背,稍微矮胖一点的人穿上,都跟被麻袋套了的土拨鼠似得,根本上不来台面。
可不知怎地,这一身毫无出众的袍服穿在走来的这人身上,却显得飘逸雍容。犀带束着的腰又挺又细,其下一双笔直的长腿走来时,绯袍翻滚仿若流云奔腾,潇洒风流得难以言喻。但是看他这么不急不缓地走过来,便是一见极其享受的事情。
田长学不禁暗暗咽了口吐沫,再悄悄将目光上移之时,顿时整个人都沉默了下来。
得,长成这出众模样,他不拔尖儿谁拔尖儿?
沈梒并不知他在暗中嘀咕什么,此时缓步来至殿内,从容拜倒道:“臣沈梒,叩见——”
“先生快请起!”正宁帝已按捺不住,猛地站了起来,大步下御座来到沈梒跟前,亲自把他搀了起来,“朕——朕等了先生好久了。”
沈梒只觉少年帝王搀着自己的双手十分用力,甚至有些微微颤抖,心中也不禁感慨万千,抬眼轻声道:“臣亦十分思念皇上。”
正宁帝拉着他,唤人来搬上椅凳,亲自带着他坐下,才踱回御座叹道:“转眼竟已过去两年。记得先生丁忧返乡之时,朕还未登基,那时真觉得是幼鸟离巢,既不舍又不知所措……”
“皇上做得很好,”沈梒落座后,含笑道,“臣此番归京,所经之地只见民生富饶、百姓安康。黎民无恙且无所忧虑,这便是对皇上最大的肯定。”
正宁帝很高兴,却复又长叹一声,摇头道:“朕新近继位,还有许多要做的事。哦,这是工部的田长学,来奏南方水患的事情,你们没见过吧?先生不如也听听,朕想知道您的意见。”
田长学忙起身行礼,恭谨道:“臣虽未能有幸与沈大人谋面,却早闻大名,敬请大人指教。”
沈梒亦起身回礼,垂眸笑道:“指教实是不敢当。田郎中精专水患治理,我早有耳闻,也拜读过您的《河疏》,受益匪浅。”
田长学一愣,顿时隐隐激动了起来:“大人果然学富五车,竟对水利也有研究?”
需知他的《河疏》,写的便是水利兴修、水患治理的许多心得。他乃实务工匠出身,并不擅文辞,所以由他主笔的《河疏》虽包含本朝河道现状和修复难点等珍贵内容,却通篇看下来十分拗涩,外行之人不喜读之。
“谈不上有研究,只能说略知一二。”沈梒道,“南方此时正是汛期,若臣猜得不错,恐是沩、阜二水又淹了?”
“大人料得不错。”田长学道,又细细将方才所说的东西与沈梒又讲了一遍。
言毕之后,正宁帝缓缓地道:“朕亦知水患之害,是非小事。每年涝灾,都有千万黎民离家失所。只是若真要重修沩、阜沿岸堤坝,又是一大笔银子。如今国库虽充盈,但也不能乱动。武科马上就要开了,军部那边也是等着银子去重整军务、修葺边防。哪里都省不得,哪里却也不得随意了。先生,您对这水利一事,可有何见解?”
“皇上的顾虑,臣晓得了。”沈梒沉吟了片刻,举目问田长学道,“我有一问,想请教田郎中。’逼阜注沩’这法子,的确独到。只是沩水湍急,纵横绵延南北两地,阜水虽也壮阔,但终究不及沩水。沩强阜弱,以阜冲沩,这效果能好吗?”
田长学一愣,竟一时语噎。正宁帝挑起了眉,也将目光投向了田长学,静待他的回话。
略想了想,田长学还是道:“的确沩水较强,而阜水较弱。但这点沈大人不必多虑,只要在阜水两岸筑起高坝,全力冲砂,定有成效。正所谓合则流急,分则流缓,缓则停滞而砂积。若想一举解决因砂石沉淀而产生的水患,还是应将两水合并方位上策。”
沈梒点了点头,凝视着他徐徐地道:“田郎中的意思我明白。只是水患防治,乃是大事。这 ‘束阜’若做得不谨慎,还可能导致阜水倒灌,其患更是无穷。”
田长学有些不以为然,他下意识地还想再辩,但就在这一抬头时,对上了沈梒那双沉宁的秀目时却蓦地打了个磕巴,整个人顿时一凉。这沈大人不知怎地,看起来文文秀秀的,看着人时却有种格外压迫的感觉,让人说不出半句唐突的话。
冷静了一下,田长学咽下舌底那几句冲动的话,侧身向正宁帝道:“皇上,沈大人所说的确也有道理。其中危害利弊,恐怕还需臣回去细细推演才能得出结论。”
正宁帝点了点头:“不错,这是大事,今日朕召你来也只是了解大概。你今日回去,总和沈先生所说,细细拟一份折子递上来,我们稍后再议。”
田长学连忙应“是”,起身行礼,毕恭毕敬地退了出去。
待殿中再无他人时,正宁帝连忙起身,来到沈梒旁边挨着他坐下,细细看着他喜道:“本想见完这田长学再召先生的,这样咱们也好没有旁人打扰得好好聊聊,可却没想到一回来就让先生操劳……先生可好?回京这几日可还习惯?休息得可还好?”
他坐得太近,沈梒只得起身,微欠身道:“臣无妨,此次有幸重新回京,便是来为皇上分忧的。如今您已是君,臣为下,再不敢与皇上联袂而坐,更不敢担皇上的一句 ‘先生’。”
--
可不知怎地,这一身毫无出众的袍服穿在走来的这人身上,却显得飘逸雍容。犀带束着的腰又挺又细,其下一双笔直的长腿走来时,绯袍翻滚仿若流云奔腾,潇洒风流得难以言喻。但是看他这么不急不缓地走过来,便是一见极其享受的事情。
田长学不禁暗暗咽了口吐沫,再悄悄将目光上移之时,顿时整个人都沉默了下来。
得,长成这出众模样,他不拔尖儿谁拔尖儿?
沈梒并不知他在暗中嘀咕什么,此时缓步来至殿内,从容拜倒道:“臣沈梒,叩见——”
“先生快请起!”正宁帝已按捺不住,猛地站了起来,大步下御座来到沈梒跟前,亲自把他搀了起来,“朕——朕等了先生好久了。”
沈梒只觉少年帝王搀着自己的双手十分用力,甚至有些微微颤抖,心中也不禁感慨万千,抬眼轻声道:“臣亦十分思念皇上。”
正宁帝拉着他,唤人来搬上椅凳,亲自带着他坐下,才踱回御座叹道:“转眼竟已过去两年。记得先生丁忧返乡之时,朕还未登基,那时真觉得是幼鸟离巢,既不舍又不知所措……”
“皇上做得很好,”沈梒落座后,含笑道,“臣此番归京,所经之地只见民生富饶、百姓安康。黎民无恙且无所忧虑,这便是对皇上最大的肯定。”
正宁帝很高兴,却复又长叹一声,摇头道:“朕新近继位,还有许多要做的事。哦,这是工部的田长学,来奏南方水患的事情,你们没见过吧?先生不如也听听,朕想知道您的意见。”
田长学忙起身行礼,恭谨道:“臣虽未能有幸与沈大人谋面,却早闻大名,敬请大人指教。”
沈梒亦起身回礼,垂眸笑道:“指教实是不敢当。田郎中精专水患治理,我早有耳闻,也拜读过您的《河疏》,受益匪浅。”
田长学一愣,顿时隐隐激动了起来:“大人果然学富五车,竟对水利也有研究?”
需知他的《河疏》,写的便是水利兴修、水患治理的许多心得。他乃实务工匠出身,并不擅文辞,所以由他主笔的《河疏》虽包含本朝河道现状和修复难点等珍贵内容,却通篇看下来十分拗涩,外行之人不喜读之。
“谈不上有研究,只能说略知一二。”沈梒道,“南方此时正是汛期,若臣猜得不错,恐是沩、阜二水又淹了?”
“大人料得不错。”田长学道,又细细将方才所说的东西与沈梒又讲了一遍。
言毕之后,正宁帝缓缓地道:“朕亦知水患之害,是非小事。每年涝灾,都有千万黎民离家失所。只是若真要重修沩、阜沿岸堤坝,又是一大笔银子。如今国库虽充盈,但也不能乱动。武科马上就要开了,军部那边也是等着银子去重整军务、修葺边防。哪里都省不得,哪里却也不得随意了。先生,您对这水利一事,可有何见解?”
“皇上的顾虑,臣晓得了。”沈梒沉吟了片刻,举目问田长学道,“我有一问,想请教田郎中。’逼阜注沩’这法子,的确独到。只是沩水湍急,纵横绵延南北两地,阜水虽也壮阔,但终究不及沩水。沩强阜弱,以阜冲沩,这效果能好吗?”
田长学一愣,竟一时语噎。正宁帝挑起了眉,也将目光投向了田长学,静待他的回话。
略想了想,田长学还是道:“的确沩水较强,而阜水较弱。但这点沈大人不必多虑,只要在阜水两岸筑起高坝,全力冲砂,定有成效。正所谓合则流急,分则流缓,缓则停滞而砂积。若想一举解决因砂石沉淀而产生的水患,还是应将两水合并方位上策。”
沈梒点了点头,凝视着他徐徐地道:“田郎中的意思我明白。只是水患防治,乃是大事。这 ‘束阜’若做得不谨慎,还可能导致阜水倒灌,其患更是无穷。”
田长学有些不以为然,他下意识地还想再辩,但就在这一抬头时,对上了沈梒那双沉宁的秀目时却蓦地打了个磕巴,整个人顿时一凉。这沈大人不知怎地,看起来文文秀秀的,看着人时却有种格外压迫的感觉,让人说不出半句唐突的话。
冷静了一下,田长学咽下舌底那几句冲动的话,侧身向正宁帝道:“皇上,沈大人所说的确也有道理。其中危害利弊,恐怕还需臣回去细细推演才能得出结论。”
正宁帝点了点头:“不错,这是大事,今日朕召你来也只是了解大概。你今日回去,总和沈先生所说,细细拟一份折子递上来,我们稍后再议。”
田长学连忙应“是”,起身行礼,毕恭毕敬地退了出去。
待殿中再无他人时,正宁帝连忙起身,来到沈梒旁边挨着他坐下,细细看着他喜道:“本想见完这田长学再召先生的,这样咱们也好没有旁人打扰得好好聊聊,可却没想到一回来就让先生操劳……先生可好?回京这几日可还习惯?休息得可还好?”
他坐得太近,沈梒只得起身,微欠身道:“臣无妨,此次有幸重新回京,便是来为皇上分忧的。如今您已是君,臣为下,再不敢与皇上联袂而坐,更不敢担皇上的一句 ‘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