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天上京,她此话一出,却引来了两道怜悯的目光。
“为何不认识字?可是家里人不让你去扫盲学校上学?你回去同你家人说说,这扫盲学校不要钱,多认识些字,总是好的。”
“对啊,你还小,学起来还轻松些,不像我们,每日里拼命学,也只能认清所有字,不会写。”
两妇人的话,带给佩余的冲击力极大。
那一瞬间,顶着她二人同情的目光,佩余脸上发热,一时有些不知所措。
扫盲学校佩余是知道的,实际上在天上京待上几日,就能听到这个学校的大名。
在他国商人的口中,佩余得知,原本的扫盲学校就是现在的藏书学院,它本是长公主尤看不惯治下子民大字不识一个,觉得这是极为粗鲁的体现,所以才建立的,后来藏书馆建成,便被搬到了藏书馆后头。
再后来长公主尤治下的百姓越来越多,她索性在外头也设了几个扫盲学校,这些学校的老师均是藏书学院毕业或在读的学子,所教授的,则是天上京所有百姓。
佩余还记得,那商人带着羡慕嫉妒的神情,说这是浪费钱财毫无意义的政策,说长公主尤是妇人之仁,问及他可让家中孩子去上学了,那商人立刻露出羞愧不肯开口的神情。
“对了,你不是天上京的百姓吧?若是其他国家的,可能需要审查资格,需要在天上京买房子,有固定工作,定居超过一年后,才能入学。”
胖些的妇人说话很直爽,她就是刚刚那个说不想去医院,怕查出毛病的人。
佩余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和那两个妇人分开的,也不知道自己为何想去医院看看。
她的心里有种很奇怪的感觉,像是有一只小虫子在她心头来回窜动,又痒又疼。
医院坐落在藏书学院附近,王姬住在北边的长公主府旁边,自打来了天上京,佩余去买吃的,也是去西边的菜市场小吃街,她还是第一次去到东边。
东边是天上京百姓们居住的地方,江尤将医院设立在这里,而没有设立在官员府邸众多的北区,这让佩余很是吃惊。
难道真如传言所说,长公主尤是个一心一意善待百姓,为百姓着想之人?
佩余印象中的百姓住所,是肮脏不堪的,金林有许多百姓,他们分布在金林最贫穷的西侧城区,那里密密麻麻都是人,狭小的屋子看不见阳光,地面是污水侵染后无处落脚的黑,墙角外头还能闻到难闻的臭味。
总而言之,大多数贫民的住所,是叫佩余无法忍受的存在,她虽是侍女,却由衷觉得自己比外头的百姓过的还好,这让她平日里都多了几分傲慢。
但天上京的民居,和佩余所看到过的都不一样。
其实从天上京百姓的精神面目,穿着打扮都能看出来,他们的居住条件一定很好,只是佩余没想到,会这么好。
这里的街道铺着大块的砖,和小吃街以及官员府邸那边一样,中间的大道非常宽,上头画着白色的线,将大道分成了四条路,中间两条比两侧要宽上许多。
小吃街那边也是这样的分布,步行者走两边,马车走中间,去时走左边,回来走右边,泾渭分明,不能互相干扰。
路的两边还种着花草,冬日里也有梅花在开放,走上一段路还能看到放在街边形状奇怪的木制物品。
佩余知道,那两个木制物品,一个叫做木头长椅,人走累了可以坐在上头休息,一个叫做垃圾桶,买东西后用来包装的纸可以扔在里头与竹筒,坏掉的物品,枯枝烂叶都可以扔到里头。
路边有上了年纪的老人在拿着扫把打扫路边,若是在金林,这个年纪的贫民多半在冬天是撑不过去的,而在天上见,他们却能穿着暖和的棉衣,每日扫地,便能得到一份足以养活自己的钱财。
“扫完了没?扫完咱们去医院吧,昨日天上京城报上写着,年满四十者,均可免费看病,在医院拿药还能便宜。”
佩余走过扫地的老人,就听到他们在聊天。
“长公主真是太好了,自打长公主建了天上京后,这日子,是越过越好啦。而且长公主还没有忘记咱们这些没用的老家伙,这样好的医院,免费给咱们治病。”
一个白发老者说着话,眼底全是泪光,他经历过太多,早以为看淡这世间一切,即使面对死亡,他也能从容以对,却不知人年纪越大,越容易被简单的善意触碰心灵。
佩余想走,却挪不动脚步。
她还想听听,听听这天上京与金林,有多么大的差别。
她想起了幼时教导她的婆婆,婆婆是个老宫女,她无父无母,一个孤儿,被婆婆悉心教导,若没有婆婆,佩余无法活下来,更不可能一路跟着王姬到天上京。
她与婆婆相依为命,待她长大,定可以孝敬婆婆,叫婆婆过上好日子。可不到两年,宫里主事的人,就说婆婆年老体弱,不能再伺候人,将她逐出王宫,没过多久便得了病,死在破庙之中。
可恨她那时太小,甚至连替婆婆收尸,都做不到。
如果婆婆是在天上京生活,有医者能为她免费诊治,有一份能糊口的活儿做,婆婆,不会死的。
“当初登基户口时,户籍部的大人非要咱们说清年岁,我记得有些人怕长公主嫌弃他们年纪大,不愿意要他们,将年纪报小了,这下可好,他们去医院要交钱才能看病了。”
--
“为何不认识字?可是家里人不让你去扫盲学校上学?你回去同你家人说说,这扫盲学校不要钱,多认识些字,总是好的。”
“对啊,你还小,学起来还轻松些,不像我们,每日里拼命学,也只能认清所有字,不会写。”
两妇人的话,带给佩余的冲击力极大。
那一瞬间,顶着她二人同情的目光,佩余脸上发热,一时有些不知所措。
扫盲学校佩余是知道的,实际上在天上京待上几日,就能听到这个学校的大名。
在他国商人的口中,佩余得知,原本的扫盲学校就是现在的藏书学院,它本是长公主尤看不惯治下子民大字不识一个,觉得这是极为粗鲁的体现,所以才建立的,后来藏书馆建成,便被搬到了藏书馆后头。
再后来长公主尤治下的百姓越来越多,她索性在外头也设了几个扫盲学校,这些学校的老师均是藏书学院毕业或在读的学子,所教授的,则是天上京所有百姓。
佩余还记得,那商人带着羡慕嫉妒的神情,说这是浪费钱财毫无意义的政策,说长公主尤是妇人之仁,问及他可让家中孩子去上学了,那商人立刻露出羞愧不肯开口的神情。
“对了,你不是天上京的百姓吧?若是其他国家的,可能需要审查资格,需要在天上京买房子,有固定工作,定居超过一年后,才能入学。”
胖些的妇人说话很直爽,她就是刚刚那个说不想去医院,怕查出毛病的人。
佩余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和那两个妇人分开的,也不知道自己为何想去医院看看。
她的心里有种很奇怪的感觉,像是有一只小虫子在她心头来回窜动,又痒又疼。
医院坐落在藏书学院附近,王姬住在北边的长公主府旁边,自打来了天上京,佩余去买吃的,也是去西边的菜市场小吃街,她还是第一次去到东边。
东边是天上京百姓们居住的地方,江尤将医院设立在这里,而没有设立在官员府邸众多的北区,这让佩余很是吃惊。
难道真如传言所说,长公主尤是个一心一意善待百姓,为百姓着想之人?
佩余印象中的百姓住所,是肮脏不堪的,金林有许多百姓,他们分布在金林最贫穷的西侧城区,那里密密麻麻都是人,狭小的屋子看不见阳光,地面是污水侵染后无处落脚的黑,墙角外头还能闻到难闻的臭味。
总而言之,大多数贫民的住所,是叫佩余无法忍受的存在,她虽是侍女,却由衷觉得自己比外头的百姓过的还好,这让她平日里都多了几分傲慢。
但天上京的民居,和佩余所看到过的都不一样。
其实从天上京百姓的精神面目,穿着打扮都能看出来,他们的居住条件一定很好,只是佩余没想到,会这么好。
这里的街道铺着大块的砖,和小吃街以及官员府邸那边一样,中间的大道非常宽,上头画着白色的线,将大道分成了四条路,中间两条比两侧要宽上许多。
小吃街那边也是这样的分布,步行者走两边,马车走中间,去时走左边,回来走右边,泾渭分明,不能互相干扰。
路的两边还种着花草,冬日里也有梅花在开放,走上一段路还能看到放在街边形状奇怪的木制物品。
佩余知道,那两个木制物品,一个叫做木头长椅,人走累了可以坐在上头休息,一个叫做垃圾桶,买东西后用来包装的纸可以扔在里头与竹筒,坏掉的物品,枯枝烂叶都可以扔到里头。
路边有上了年纪的老人在拿着扫把打扫路边,若是在金林,这个年纪的贫民多半在冬天是撑不过去的,而在天上见,他们却能穿着暖和的棉衣,每日扫地,便能得到一份足以养活自己的钱财。
“扫完了没?扫完咱们去医院吧,昨日天上京城报上写着,年满四十者,均可免费看病,在医院拿药还能便宜。”
佩余走过扫地的老人,就听到他们在聊天。
“长公主真是太好了,自打长公主建了天上京后,这日子,是越过越好啦。而且长公主还没有忘记咱们这些没用的老家伙,这样好的医院,免费给咱们治病。”
一个白发老者说着话,眼底全是泪光,他经历过太多,早以为看淡这世间一切,即使面对死亡,他也能从容以对,却不知人年纪越大,越容易被简单的善意触碰心灵。
佩余想走,却挪不动脚步。
她还想听听,听听这天上京与金林,有多么大的差别。
她想起了幼时教导她的婆婆,婆婆是个老宫女,她无父无母,一个孤儿,被婆婆悉心教导,若没有婆婆,佩余无法活下来,更不可能一路跟着王姬到天上京。
她与婆婆相依为命,待她长大,定可以孝敬婆婆,叫婆婆过上好日子。可不到两年,宫里主事的人,就说婆婆年老体弱,不能再伺候人,将她逐出王宫,没过多久便得了病,死在破庙之中。
可恨她那时太小,甚至连替婆婆收尸,都做不到。
如果婆婆是在天上京生活,有医者能为她免费诊治,有一份能糊口的活儿做,婆婆,不会死的。
“当初登基户口时,户籍部的大人非要咱们说清年岁,我记得有些人怕长公主嫌弃他们年纪大,不愿意要他们,将年纪报小了,这下可好,他们去医院要交钱才能看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