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的是把国内的电视剧卖到美国的事儿,《编辑部的故事》和《外来妹》的版权在艺术中心手里,《渴望》的版权却在华国电视台手里。
他需要获得华国电视台的授权,才能在美国进行电视剧交易,这需要李虹来协调。
如果华国电视台同意,林子轩可以在美国成立一家公司经营国内电视剧在美国的发行,以及电视剧录像带的销售工作。
在美国生活的华人不少,应该会很有前景。
国际长途挺贵的,刚才慕姗姗已经说了一会,他长话短说,把事情交代清楚就行了。
他刚挂电话没多久,电话铃声就响了起来。
他们住的公寓楼内有电话,不过只能拨打美国国内的电话,林子轩为了方便,特意找到小镇上的电话运营公司,开通了国际长途的业务。
刚才是他打的第一个国际长途,林子轩拿起了话筒,接听起来。
“我是张艺谋,你是《活着》的作者林子轩吧?”电话那头一个男人的声音响起。
第一百一十二章 意想不到的效果
听到话筒里传来的声音,林子轩倒没有怀疑是有人假冒,骗子打国际长途到美国这种事不大靠谱,骗人的成本太高。
他有点奇怪张艺谋是怎么知道这篇小说的。
《百花》杂志两月一期,三月十日才会发行今年的第二期,这时候杂志应该还没有上市。
而且,他刚把在纽约的电话号码告诉李虹,张艺谋就打了过来,这效率也太高了吧。
“我就是,你找我有事儿?”林子轩询问道。
“我想签下你这篇小说,准备改编成电影,你觉得怎么样?”张艺谋开门见山的问道。
“这是好事啊,不过我在国外呢,要好几个月才能回去。”林子轩回应道。
“这个不急,就是先和你说说,把事情定下来。”张艺谋沉稳道。
“那行,我没问题。”林子轩答应道。
张艺谋或许不清楚林子轩是谁,林子轩却知道张艺谋,翻开华国的电影杂志大多都能见到这位大导演的身影,在华国演艺圈就没有不认识他的。
随着老一辈的电影艺术家逐渐淡出,第五代导演正式崛起,张艺谋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这个年代,张艺谋到底有多火呢?
举个例子来说,林子轩为了拍摄《京城人在纽约》费尽心思的筹集资金,又是贷款又是拉赞助,各方面谈条件,累得半死。
张艺谋只要说一句,我想拍部电影,他都不用找资金,资金就会来找他。
还不仅是大陆的资金,来自香港的、日本的、欧洲的资金都会给他投资,毫不夸张的说,就凭他这句话就能拉来300万美金的投资。
在华国国内,具有这种号召力的导演屈指可数,不会超过三个。
华国九十年代前期的电影圈,正是第五代导演施展才华的舞台。
林子轩清楚《活着》这部小说无论是在杂志上发表还是改编成电影,审查都是一道难关。
一位大导演能够利用自身的影响力来获得创作上的自由,让审查不那么严苛。
如果是一位不知名的小导演想要拍摄《活着》,那就是自寻死路,上面不会直接说你这本子不行,而是会说我们还在研究。
一旦听到“研究”这类模糊的词语,基本上就没有希望了,这是无限期搁置的意思。
要是上面提出了明确的修改意见,就说明还可以挽救一下。
林子轩参与过剧本的讨论工作,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说到底这就是一个妥协的过程。
张艺谋作为华国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导演,无论是在审查上,拉投资上,演员招募上都具有极大的优势,是拍摄《活着》的绝佳人选。
如果是一位小导演来找他谈这件事,林子轩会考虑《活着》会不会给导演带来麻烦。
上一次《顽主》让米佳山两年不能拍电影,林子轩觉得很对不住他。
电话里,林子轩说完,事情就算是定下来了,虽然是口头约定,却不存在反悔的可能,这时候大家都很讲信用,否则在圈子里名声就坏掉了。
接下来两人都不知道说什么,他们以前没见过,彼此不熟,有点冷场。
“姜文在你哪么?我和他聊聊。”张艺谋转移话题道。
张艺谋对姜文参演电视剧很是好奇,想打听一下姜文是怎么想的,也能化解尴尬。
他倒是想和林子轩讨论一下《活着》这部小说的剧情,不过那不是一时半会能说完的,不适合在国际长途里聊。
林子轩到隔壁房间把姜文叫了过来,姜文和张艺谋热烈的聊了五六分钟。
“快说说你写的什么小说,让张导这么追着不放,这都打电话追到纽约来了,太难得了。”放下电话,姜文好奇道。
“我没带稿子,短时间也说不清楚,小说应该发表在三月份的《百花》上,这时候杂志还没上市呢,我刚才就在奇怪张导是怎么看到的。”林子轩不解道。
“这个我倒是知道,他们那些大导每年给杂志社一两万块钱,杂志社会把稿子提前给他们寄去,这样就能早点下手。”姜文解释道。
“电影圈这么缺剧本么?”林子轩诧异道。
“你说呢,八十年代大家都专心搞创作,出了不少好故事,现在大家的心思都活泛了,没人正经的写作了,这两年都没什么好故事看了。”姜文抱怨道。
--
他需要获得华国电视台的授权,才能在美国进行电视剧交易,这需要李虹来协调。
如果华国电视台同意,林子轩可以在美国成立一家公司经营国内电视剧在美国的发行,以及电视剧录像带的销售工作。
在美国生活的华人不少,应该会很有前景。
国际长途挺贵的,刚才慕姗姗已经说了一会,他长话短说,把事情交代清楚就行了。
他刚挂电话没多久,电话铃声就响了起来。
他们住的公寓楼内有电话,不过只能拨打美国国内的电话,林子轩为了方便,特意找到小镇上的电话运营公司,开通了国际长途的业务。
刚才是他打的第一个国际长途,林子轩拿起了话筒,接听起来。
“我是张艺谋,你是《活着》的作者林子轩吧?”电话那头一个男人的声音响起。
第一百一十二章 意想不到的效果
听到话筒里传来的声音,林子轩倒没有怀疑是有人假冒,骗子打国际长途到美国这种事不大靠谱,骗人的成本太高。
他有点奇怪张艺谋是怎么知道这篇小说的。
《百花》杂志两月一期,三月十日才会发行今年的第二期,这时候杂志应该还没有上市。
而且,他刚把在纽约的电话号码告诉李虹,张艺谋就打了过来,这效率也太高了吧。
“我就是,你找我有事儿?”林子轩询问道。
“我想签下你这篇小说,准备改编成电影,你觉得怎么样?”张艺谋开门见山的问道。
“这是好事啊,不过我在国外呢,要好几个月才能回去。”林子轩回应道。
“这个不急,就是先和你说说,把事情定下来。”张艺谋沉稳道。
“那行,我没问题。”林子轩答应道。
张艺谋或许不清楚林子轩是谁,林子轩却知道张艺谋,翻开华国的电影杂志大多都能见到这位大导演的身影,在华国演艺圈就没有不认识他的。
随着老一辈的电影艺术家逐渐淡出,第五代导演正式崛起,张艺谋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这个年代,张艺谋到底有多火呢?
举个例子来说,林子轩为了拍摄《京城人在纽约》费尽心思的筹集资金,又是贷款又是拉赞助,各方面谈条件,累得半死。
张艺谋只要说一句,我想拍部电影,他都不用找资金,资金就会来找他。
还不仅是大陆的资金,来自香港的、日本的、欧洲的资金都会给他投资,毫不夸张的说,就凭他这句话就能拉来300万美金的投资。
在华国国内,具有这种号召力的导演屈指可数,不会超过三个。
华国九十年代前期的电影圈,正是第五代导演施展才华的舞台。
林子轩清楚《活着》这部小说无论是在杂志上发表还是改编成电影,审查都是一道难关。
一位大导演能够利用自身的影响力来获得创作上的自由,让审查不那么严苛。
如果是一位不知名的小导演想要拍摄《活着》,那就是自寻死路,上面不会直接说你这本子不行,而是会说我们还在研究。
一旦听到“研究”这类模糊的词语,基本上就没有希望了,这是无限期搁置的意思。
要是上面提出了明确的修改意见,就说明还可以挽救一下。
林子轩参与过剧本的讨论工作,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说到底这就是一个妥协的过程。
张艺谋作为华国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导演,无论是在审查上,拉投资上,演员招募上都具有极大的优势,是拍摄《活着》的绝佳人选。
如果是一位小导演来找他谈这件事,林子轩会考虑《活着》会不会给导演带来麻烦。
上一次《顽主》让米佳山两年不能拍电影,林子轩觉得很对不住他。
电话里,林子轩说完,事情就算是定下来了,虽然是口头约定,却不存在反悔的可能,这时候大家都很讲信用,否则在圈子里名声就坏掉了。
接下来两人都不知道说什么,他们以前没见过,彼此不熟,有点冷场。
“姜文在你哪么?我和他聊聊。”张艺谋转移话题道。
张艺谋对姜文参演电视剧很是好奇,想打听一下姜文是怎么想的,也能化解尴尬。
他倒是想和林子轩讨论一下《活着》这部小说的剧情,不过那不是一时半会能说完的,不适合在国际长途里聊。
林子轩到隔壁房间把姜文叫了过来,姜文和张艺谋热烈的聊了五六分钟。
“快说说你写的什么小说,让张导这么追着不放,这都打电话追到纽约来了,太难得了。”放下电话,姜文好奇道。
“我没带稿子,短时间也说不清楚,小说应该发表在三月份的《百花》上,这时候杂志还没上市呢,我刚才就在奇怪张导是怎么看到的。”林子轩不解道。
“这个我倒是知道,他们那些大导每年给杂志社一两万块钱,杂志社会把稿子提前给他们寄去,这样就能早点下手。”姜文解释道。
“电影圈这么缺剧本么?”林子轩诧异道。
“你说呢,八十年代大家都专心搞创作,出了不少好故事,现在大家的心思都活泛了,没人正经的写作了,这两年都没什么好故事看了。”姜文抱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