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不止一次的冒出这个念头,其实,不光是他,《卧虎藏龙》的成功让很多人都有了想法,这很正常。
要是真的不想那才不正常。
林子轩和冯小刚分析过,《英雄》拿到奥斯卡的几率很小,奥斯卡不可能连续把最佳外语片奖颁给华语片,还是同一类型的武侠片。
《卧虎藏龙》的获奖恰恰说明未来几年内华语片获奖的难度大增。
可惜,有些人还是想试一试,觉得这是个机会,不然不甘心。
冯小刚同样如此,就算不拿奖,在心里想想又没关系。
他感觉到在《卧虎藏龙》获奖后剧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每个人就像是拧紧的发条,卯足劲的干活。
原来还需要催促,如今主动性大大提升。
包括香港的工作人员,拿出了浑身的本事,奥斯卡对他们的吸引力更大。
《英雄》在投资规模和演员阵容上和《卧虎藏龙》不相上下,还有美国电影公司的投资,极有可能复制《卧虎藏龙》的成功。
这帮人也想到奥斯卡上风光一把,不仅是风光的问题,参与制作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他们今后的身价就不同了。
冯小刚乐见其成,偶尔还拿《卧虎藏龙》鼓舞士气。
程晓东是香港著名的武术指导,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进入武行,在其中摸爬滚打了三十年,担任过多部香港经典武侠片的武术指导。
香港武行竞争激烈。
这次袁和评凭借《卧虎藏龙》在好莱坞大出风头,程晓东自然不甘落后,在《英雄》的动作设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卧虎藏龙》的武打场面以剑为主,剑走偏锋,轻灵飘逸。
尤其是在竹林上的打斗,看起来赏心悦目,美轮美奂,只是缺少一种刺激感。
《英雄》中突出剑术凌厉和凶险的一面,刺客之间的较量,不是儿戏,而是生死相搏,性命攸关。
程晓东想展现另一种武打风格,更为大气和激烈。
《卧虎藏龙》是一个江湖里的故事,《英雄》则到了国家的层面,千年前的游侠剑客不受拘束,快意恩仇。
到了《卧虎藏龙》里,武林人物和官府牵扯太深,进退两难。
这两部影片在各个方面都有区别。
拍完这一段,冯小刚上前和程晓东聊了几句,主要是替身的问题。
李桉拍戏要求演员尽可能的不用替身,冯小刚要求危险的场景一定要用替身,这是对演员的保护。
武行的替身有功夫底子,遇到危险知道该怎么避开。
演员不行,容易伤着自个,一旦受伤,拍摄进度就会受到影响。
在这方面各个导演的想法不同,李桉更注重表演的真实性,替身没法表演。
冯小刚要保障影片顺利拍完,不能让演员出现意外。
王保强站在外围,望着冯小刚和程晓东聊天,远处是姜文和赵闻卓。
他在《英雄》剧组呆了几个月,系统的了解了剧组的运作流程,这可是数百人的大剧组,每个部门各司其职。
武行主要负责武戏的拍摄和指导。
《英雄》开拍后,他演过龙套,做过替身,没事的时候就在一旁观摩,虽然辛苦,却觉得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
做群演可没有这种机会。
他出演的《盲井》不出所料的没有通过总局的审查,只能走国际电影节路线。
影片在柏林电影节拿到了一个艺术成就奖,西方电影人热衷于这一类的影片,导演李洋有了些名气。
但对王保强来说,情况没有太大改变。
《盲井》不能在国内上映,由于违规参加电影节成为禁片,好在导演和演员都不出名,处罚力度不大,就是罚款和写检查。
主要是这种情况太多了,第六代导演成群结队的冲向国际电影节。
只要不是那种主题思想有问题的片子,基本上是不让在国内院线上映,总局在这方面的管理比九十年代宽松不少,风气逐渐放开。
王保强没有因为《盲井》一炮而红,不过也有一部拿得出手的作品了。
冯小刚和程晓东聊完,朝外围走去,他要抽时间到医院看看傅标。
对于傅标的遭遇他感同身受,他自己就有心脏病,拍《大腕的葬礼》那会住过院,现在还随身带着急救药。
在这一行工作,生活不规律,疲劳过度,都容易引起病症。
冯小刚一边走一边感慨,猛然间看到王保强,他对这个人有些印象,是自己公司的演员,就冲着王保强点了点头。
第六百九十三章 娱记
孟净坐在大巴车上,心里琢磨着今天的采访任务。
她供职于《叁联生活周刊》,这是一家新闻文化期刊,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深受小资青年和知识分子的欢迎。
杂志的特色是文化性与新闻性并重,力求使新闻具有历史的品格。
说白了,就是怎么深刻怎么来,透着一股知识分子的清谈论调。
今年是《叁联生活周刊》变革转型的一年,从半月刊变成周刊,从关注重大新闻事件转向了娱乐行业。
这家杂志以前也报道娱乐圈的新闻,如今更加侧重这个方面。
这个转型是无奈之举,为了抢占市场,迎合读者的需求,不让杂志继续亏损。
--
要是真的不想那才不正常。
林子轩和冯小刚分析过,《英雄》拿到奥斯卡的几率很小,奥斯卡不可能连续把最佳外语片奖颁给华语片,还是同一类型的武侠片。
《卧虎藏龙》的获奖恰恰说明未来几年内华语片获奖的难度大增。
可惜,有些人还是想试一试,觉得这是个机会,不然不甘心。
冯小刚同样如此,就算不拿奖,在心里想想又没关系。
他感觉到在《卧虎藏龙》获奖后剧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每个人就像是拧紧的发条,卯足劲的干活。
原来还需要催促,如今主动性大大提升。
包括香港的工作人员,拿出了浑身的本事,奥斯卡对他们的吸引力更大。
《英雄》在投资规模和演员阵容上和《卧虎藏龙》不相上下,还有美国电影公司的投资,极有可能复制《卧虎藏龙》的成功。
这帮人也想到奥斯卡上风光一把,不仅是风光的问题,参与制作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他们今后的身价就不同了。
冯小刚乐见其成,偶尔还拿《卧虎藏龙》鼓舞士气。
程晓东是香港著名的武术指导,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进入武行,在其中摸爬滚打了三十年,担任过多部香港经典武侠片的武术指导。
香港武行竞争激烈。
这次袁和评凭借《卧虎藏龙》在好莱坞大出风头,程晓东自然不甘落后,在《英雄》的动作设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卧虎藏龙》的武打场面以剑为主,剑走偏锋,轻灵飘逸。
尤其是在竹林上的打斗,看起来赏心悦目,美轮美奂,只是缺少一种刺激感。
《英雄》中突出剑术凌厉和凶险的一面,刺客之间的较量,不是儿戏,而是生死相搏,性命攸关。
程晓东想展现另一种武打风格,更为大气和激烈。
《卧虎藏龙》是一个江湖里的故事,《英雄》则到了国家的层面,千年前的游侠剑客不受拘束,快意恩仇。
到了《卧虎藏龙》里,武林人物和官府牵扯太深,进退两难。
这两部影片在各个方面都有区别。
拍完这一段,冯小刚上前和程晓东聊了几句,主要是替身的问题。
李桉拍戏要求演员尽可能的不用替身,冯小刚要求危险的场景一定要用替身,这是对演员的保护。
武行的替身有功夫底子,遇到危险知道该怎么避开。
演员不行,容易伤着自个,一旦受伤,拍摄进度就会受到影响。
在这方面各个导演的想法不同,李桉更注重表演的真实性,替身没法表演。
冯小刚要保障影片顺利拍完,不能让演员出现意外。
王保强站在外围,望着冯小刚和程晓东聊天,远处是姜文和赵闻卓。
他在《英雄》剧组呆了几个月,系统的了解了剧组的运作流程,这可是数百人的大剧组,每个部门各司其职。
武行主要负责武戏的拍摄和指导。
《英雄》开拍后,他演过龙套,做过替身,没事的时候就在一旁观摩,虽然辛苦,却觉得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
做群演可没有这种机会。
他出演的《盲井》不出所料的没有通过总局的审查,只能走国际电影节路线。
影片在柏林电影节拿到了一个艺术成就奖,西方电影人热衷于这一类的影片,导演李洋有了些名气。
但对王保强来说,情况没有太大改变。
《盲井》不能在国内上映,由于违规参加电影节成为禁片,好在导演和演员都不出名,处罚力度不大,就是罚款和写检查。
主要是这种情况太多了,第六代导演成群结队的冲向国际电影节。
只要不是那种主题思想有问题的片子,基本上是不让在国内院线上映,总局在这方面的管理比九十年代宽松不少,风气逐渐放开。
王保强没有因为《盲井》一炮而红,不过也有一部拿得出手的作品了。
冯小刚和程晓东聊完,朝外围走去,他要抽时间到医院看看傅标。
对于傅标的遭遇他感同身受,他自己就有心脏病,拍《大腕的葬礼》那会住过院,现在还随身带着急救药。
在这一行工作,生活不规律,疲劳过度,都容易引起病症。
冯小刚一边走一边感慨,猛然间看到王保强,他对这个人有些印象,是自己公司的演员,就冲着王保强点了点头。
第六百九十三章 娱记
孟净坐在大巴车上,心里琢磨着今天的采访任务。
她供职于《叁联生活周刊》,这是一家新闻文化期刊,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深受小资青年和知识分子的欢迎。
杂志的特色是文化性与新闻性并重,力求使新闻具有历史的品格。
说白了,就是怎么深刻怎么来,透着一股知识分子的清谈论调。
今年是《叁联生活周刊》变革转型的一年,从半月刊变成周刊,从关注重大新闻事件转向了娱乐行业。
这家杂志以前也报道娱乐圈的新闻,如今更加侧重这个方面。
这个转型是无奈之举,为了抢占市场,迎合读者的需求,不让杂志继续亏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