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部大牢里,成德站在监牢门口,顾贞观就在他身边,两个人看着仵作查验姜宸英的尸体,一个欲哭无泪、一个面色沉重。
“当年泗水亭中,朱彝尊、尤侗,姜宸英、严绳孙与你我欢宴,今日却在这刑部大牢……”顾先生深深地叹息:“故人凋零,往事不可追。”
“吴先生回乡反倒是好事,”成德呼出一口浊气,好像这样就能摆脱心中的苦闷:“若是让他瞧见这一出,他心里得多伤怀。我以为不见西溟先生才好,早知今日,不如……”他也说不下去了。
成德原想等局势冷一冷再替姜宸英求情,姜宸英入明史馆修过明史,只是当年同徐乾学走得近,自己阿玛对他有些看法。可这些年来自己同他往来,一应如长,从无变故。这人是老名士,又到了古稀之年,他若是想贪银子、想巴结关系,当年不如学学高士奇……
姜家人能进牢里探望姜宸英,还是成德在背后打了招呼,没成想反倒是害了他。成德看着姜宸英的遗书满心痛悼,旁边的顾贞观却道:“公子不必如此,”他的目光落在死者苍老惨白的脸上,“这与你并无干系,西溟是自己不想活了。纵然你不让家人探望,难道他不会触柱求死?”
养心殿中,康熙正在对大学士张英同刑部侍郎,大理寺卿、左都御史说道:“姜宸英服毒,是谁给的他毒药?这几日见过他的人,你们都查清楚没有?”
“回禀皇上,臣已查明,这几天八贝勒侍读何焯见过姜宸英、东宫詹事汪士鋐之前见过他,今日发现尸体的时候,他也在场。另外就是姜家人,”大理寺卿说道:“臣也问清楚了,毒药是姜家人送进去的。”
“什么?”康熙不敢置信:“自家人送进去的!”
作者有话要说:
姜宸英死前留下一副对联【这回算吃亏受罪,只因入了孔氏牢门,坐冷板凳,作老猢狲,只说是限期弗满,竟挨到头童齿豁,两袖俱空,书呆子何足算也;此去却喜地欢天,必须假得孟婆村道,赏剑树花,观刀山瀑,方可称眼界别开,和这些酒鬼诗魔,一堂常聚,南面王以加之耳。】
至于说什么,就见仁见智了。
明清两代的科举案,不管是明朝的唐寅,还是比如本文提到的吴兆骞,都是典型的“真相并不重要,朝廷给说法,大佬们互相挤兑明白了才重要。”
第164章 乱刀也伤人
不出半月, 顺天府科考案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江宁织造曹寅的奏折,也在这个时候抵达了康熙的案上。
李蟠、姜宸英出身书香门第、诗礼世家,且二人一为状元、一为探花, 又都上了年纪, 并不是轻浮贪财不顾名声之人, 求皇上派能员慎查……
看过曹寅的书信, 想起之前成德在自己跟前那张苦瓜脸, 康熙久违的有些郁闷。
姜宸英的死完全不在他的意料之中, 康熙自己也没想到这老先生这么想不开, 只是下狱就觉得自己被羞辱, 一怒之下要家人送药入狱, 然后仰药自尽。
“犯官姜宸英心灰意冷,这……臣也无话可说。”成德在康熙面前也就是这么说的,因为两位主考虽然下狱, 但并未用刑罚、也没有开始审讯,姜宸英自戕, 除了哀叹,也实在是没什么好讲的。
当时康熙只是心中可惜, 紧接着成德话才让康熙紧张起来, 成德告诉他, 外头已经有传言说是皇太子为了保住索额图而杀人灭口了!
“荒唐!”康熙震怒:“朕已命人再试顺天府举子,伊都立虽然年幼却也是真才实学, 明明是落第举子闹事, 如何牵连至储君身上!”
成德很无奈, 索额图、伊桑阿、伊都立,汪士鋐, 这四个名字和姜宸英入狱自杀紧紧相连,都到了这个份儿上,如果还没有半点关于皇太子的风言风语,那才不正常。
康熙发了一通脾气,等冷静下来,他自己也知道,这件事如果太子半点不沾边,那康熙就要担心了,只是担心不足为外人道。
“你先去看看李蟠,别让他也死在牢里,此事闹成这样,他这个主考难辞其咎!朕要处罚,但落第举子散播流言也着实可恶,朕还要再看看,你先去罢。”
如今朝野内外都在看着乾清宫和毓庆宫,自从顺天府科场案牵连到了太子,一夜之间宫城内外都陪着无数个小心,唯恐老少两代主子哪天心情不好,把大雷劈到奴才身上。
这个科场案弄到现在,已经有些扑朔迷离之感,就像康熙说的,最初大家都以为这不过是落第举子不甘心于是搞风搞雨。可是姜宸英死了,但朝野内外也能理解,老名士一时气不过求死,纵观历朝历代这都有前例。
但如今牵连到了太子头上,大家都觉着,此案大约也就是李蟠倒霉做这个责任人,被皇上退出来给士子们一个交代,然后慢慢处置造谣的落榜举子,最后平息结案。但谁也没想到,此案在黎明前黑暗的时刻,又一次横生波澜。
京城的市井流言,居然从“太子为了保住索额图而让姜宸英自杀”变成了“明珠帮助直郡王陷害皇太子!”而且这个说法来势汹汹,京城已经有顺口溜了“直王不直、老明不明。”
太子VS直郡王,索额图VS明珠,虽然是炒冷饭,但这个冷饭有理有据有爆点,还有人捧场啊!
自古以来,争储这种事儿虽然敏感,但这是对于达官显贵们说的。对于老百姓而言,天家争斗是最引人关注的花边新闻,何况如今都传的满大街都是了,还有什么不能说的。
--
“当年泗水亭中,朱彝尊、尤侗,姜宸英、严绳孙与你我欢宴,今日却在这刑部大牢……”顾先生深深地叹息:“故人凋零,往事不可追。”
“吴先生回乡反倒是好事,”成德呼出一口浊气,好像这样就能摆脱心中的苦闷:“若是让他瞧见这一出,他心里得多伤怀。我以为不见西溟先生才好,早知今日,不如……”他也说不下去了。
成德原想等局势冷一冷再替姜宸英求情,姜宸英入明史馆修过明史,只是当年同徐乾学走得近,自己阿玛对他有些看法。可这些年来自己同他往来,一应如长,从无变故。这人是老名士,又到了古稀之年,他若是想贪银子、想巴结关系,当年不如学学高士奇……
姜家人能进牢里探望姜宸英,还是成德在背后打了招呼,没成想反倒是害了他。成德看着姜宸英的遗书满心痛悼,旁边的顾贞观却道:“公子不必如此,”他的目光落在死者苍老惨白的脸上,“这与你并无干系,西溟是自己不想活了。纵然你不让家人探望,难道他不会触柱求死?”
养心殿中,康熙正在对大学士张英同刑部侍郎,大理寺卿、左都御史说道:“姜宸英服毒,是谁给的他毒药?这几日见过他的人,你们都查清楚没有?”
“回禀皇上,臣已查明,这几天八贝勒侍读何焯见过姜宸英、东宫詹事汪士鋐之前见过他,今日发现尸体的时候,他也在场。另外就是姜家人,”大理寺卿说道:“臣也问清楚了,毒药是姜家人送进去的。”
“什么?”康熙不敢置信:“自家人送进去的!”
作者有话要说:
姜宸英死前留下一副对联【这回算吃亏受罪,只因入了孔氏牢门,坐冷板凳,作老猢狲,只说是限期弗满,竟挨到头童齿豁,两袖俱空,书呆子何足算也;此去却喜地欢天,必须假得孟婆村道,赏剑树花,观刀山瀑,方可称眼界别开,和这些酒鬼诗魔,一堂常聚,南面王以加之耳。】
至于说什么,就见仁见智了。
明清两代的科举案,不管是明朝的唐寅,还是比如本文提到的吴兆骞,都是典型的“真相并不重要,朝廷给说法,大佬们互相挤兑明白了才重要。”
第164章 乱刀也伤人
不出半月, 顺天府科考案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江宁织造曹寅的奏折,也在这个时候抵达了康熙的案上。
李蟠、姜宸英出身书香门第、诗礼世家,且二人一为状元、一为探花, 又都上了年纪, 并不是轻浮贪财不顾名声之人, 求皇上派能员慎查……
看过曹寅的书信, 想起之前成德在自己跟前那张苦瓜脸, 康熙久违的有些郁闷。
姜宸英的死完全不在他的意料之中, 康熙自己也没想到这老先生这么想不开, 只是下狱就觉得自己被羞辱, 一怒之下要家人送药入狱, 然后仰药自尽。
“犯官姜宸英心灰意冷,这……臣也无话可说。”成德在康熙面前也就是这么说的,因为两位主考虽然下狱, 但并未用刑罚、也没有开始审讯,姜宸英自戕, 除了哀叹,也实在是没什么好讲的。
当时康熙只是心中可惜, 紧接着成德话才让康熙紧张起来, 成德告诉他, 外头已经有传言说是皇太子为了保住索额图而杀人灭口了!
“荒唐!”康熙震怒:“朕已命人再试顺天府举子,伊都立虽然年幼却也是真才实学, 明明是落第举子闹事, 如何牵连至储君身上!”
成德很无奈, 索额图、伊桑阿、伊都立,汪士鋐, 这四个名字和姜宸英入狱自杀紧紧相连,都到了这个份儿上,如果还没有半点关于皇太子的风言风语,那才不正常。
康熙发了一通脾气,等冷静下来,他自己也知道,这件事如果太子半点不沾边,那康熙就要担心了,只是担心不足为外人道。
“你先去看看李蟠,别让他也死在牢里,此事闹成这样,他这个主考难辞其咎!朕要处罚,但落第举子散播流言也着实可恶,朕还要再看看,你先去罢。”
如今朝野内外都在看着乾清宫和毓庆宫,自从顺天府科场案牵连到了太子,一夜之间宫城内外都陪着无数个小心,唯恐老少两代主子哪天心情不好,把大雷劈到奴才身上。
这个科场案弄到现在,已经有些扑朔迷离之感,就像康熙说的,最初大家都以为这不过是落第举子不甘心于是搞风搞雨。可是姜宸英死了,但朝野内外也能理解,老名士一时气不过求死,纵观历朝历代这都有前例。
但如今牵连到了太子头上,大家都觉着,此案大约也就是李蟠倒霉做这个责任人,被皇上退出来给士子们一个交代,然后慢慢处置造谣的落榜举子,最后平息结案。但谁也没想到,此案在黎明前黑暗的时刻,又一次横生波澜。
京城的市井流言,居然从“太子为了保住索额图而让姜宸英自杀”变成了“明珠帮助直郡王陷害皇太子!”而且这个说法来势汹汹,京城已经有顺口溜了“直王不直、老明不明。”
太子VS直郡王,索额图VS明珠,虽然是炒冷饭,但这个冷饭有理有据有爆点,还有人捧场啊!
自古以来,争储这种事儿虽然敏感,但这是对于达官显贵们说的。对于老百姓而言,天家争斗是最引人关注的花边新闻,何况如今都传的满大街都是了,还有什么不能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