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端坐的皇帝微微摇头,贡士还是太嫩了,都想在这个时候猜测帝心而出彩,而不去将自己擅长的一面展示出来,这完全是本末倒置。
元起年的第一次恩科,皇帝的孩子和宗室里读书前十名的宗室子弟,以及咸安宫官学里的学子也都被皇帝叫了过来。这种场面可不是能常见的,感受一下外头的读书人是怎么考试,也是增加阅历的一种方式。
“开始答题之后,宗室们退下,皇子皇女和官学子弟一并退下。”皇帝一边关注底下的动静,一边有条不紊的下命令,然而就在他说话的功夫,殿中居然有个贡士厥过去了。
殿内一阵忙乱,礼部官员赶紧叫人将考生抬出去,按照惯例御医会给他做检查,如果没大问题可以回来答题,如果真的没法答题,那他的辛苦就白费了,再等三年罢。
从日头初升到金乌西坠,胤禔连午膳都没用,就一直看着贡士们埋头奋斗,笔耕不辍。将近酉时,所有的贡士们都完成了答卷,陆续在引导下退出了太和殿。
胤禔翻看着已经到手的试卷,阅卷官已经将皇上要求的那些试卷先一步送到了他的手上,整整一天的成果,胤禔震惊的发现,居然真的有人写满了三道题……
可惜,文章只能算是一般,大概是想让皇帝觉得自己有捷才罢?
“这个写了三篇文章的,录在二甲末尾就行了。”胤禔将这份卷子拎了出来,“文章写的一般,但能写三篇,也算是本事了。”
第25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上)
殿试的结果一般在殿试结束后五日之内发榜。
新科进士榜单发布, 可是京城中的一桩大事,随着旗人中渐渐开始认同科举,每年恩科殿试发榜的时候,只要感兴趣的人, 都会跑到宫门之外围观。
不过相比之下, 如果是大臣子弟, 他们就对看榜兴致缺缺, 哪怕是自己参考。因为熙朝传统, 大臣子弟去考试, 名词通常会压一压, 这也是为了避免重蹈姜宸英、李蟠的覆辙。
这一年的三鼎甲都不是寂寂无名之辈, 总的来说, 都算是颇有来历。
状元王世琛颇有才名,他是明朝王鏊的的八世孙,父亲曾经是熙朝早期的给事中。此人字写得极好, 文章文风朴实无华,殿试选取的题目是关于士人风气, 文章对于士人浮夸之风批判的很深入。
但王世琛也没想到自己能得状元,他看榜的时候都傻了, 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同名同姓?”
“王兄、世琛兄, 没有看错, 就是你!”同乡子弟憧憬又羡慕的看着他,“你中状元了!”
已经三十二岁的王世琛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同时, 有两个人也迎来了人生巅峰, 本榜的榜眼赵熊诏—都御史赵申乔的幼子,他写的文章是关于吏治的, 还算有见地。
最后就是探花魏廷珍,他的文章也是关于士人风气,他已经四十岁了,曾经做过李光地的幕僚。此人经历曲折,还与何焯是同乡,曾经被何焯介绍给老八胤禩。
不过胤禩接触过得人多了,在那之后,魏廷珍就回乡守孝,直到今年回京会试。
这三个人没什么共同点,非要说的话,状元能文善画,才华出众。榜眼是官家子弟,这个有些出乎众人预料,但赵熊诏也不是轻浮浪荡之辈,倒也没人公开说三道四。而探花同李光地、何焯都有旧,何况此人经历曲折,胤禔倒还真对他有几分兴趣。
只是这次恩科,最让胤禔关注的并不是鼎甲这三位,而是二甲第一名孙嘉淦。孙嘉淦这一年二十八岁,殿试题目写的也是士风和吏治,他的文章并不在文采上出众,而是在骨气。
“文章朴实,并不过分用辞藻渲染,一直在围绕着题目。”弘晗看着这几分卷子,最后说道:“儿子以为,孙嘉淦的文章不同于状元的那种朴实,他带着点硬气。”
“这个还要在看看,叫你来只是让你瞧瞧进士们的文章,还有,”胤禔盘腿坐在炕上,笑道:“朕也要给你择妻了,不过你也别着急……脸红什么,不是该安排的都安排了吗?”
出孝之后,弘晗身边的太监、嬷嬷,请示过皇后以后就按照前例安排了年纪比他大些的宫女,也都是旗下包衣出身,不乏家中有官身的。宫中有皇后,皇后又是大阿哥亲娘,这事自然由皇后发话就行了,不过胤禔还是第一时间接到了皇后的询问。
道琴对这事相当重视,胤禔也很重视,夫妻俩也没什么话不能说,讨论的还是亲儿子。他们俩谁也不希望自己儿子和法兰西那个国王似的,因为这方面受挫而逃避女人,选择男人…
所以在这方面选人的时候,皇帝夫妇相当慎重,并不是随便叫太监选人,而是将备选叫道跟前问过话。
“那、那不是您给儿子择妻,嫡福晋毕竟不同。”弘晗难得有些扭捏,不过也就是一会。因为嫡妻在宗法上的意义毋庸置疑,而娶老婆,意味着一个男人真的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了。
胤禔也是一笑:“这次要择妻的不止你,还有你几个小叔叔,和堂兄弟。还有你姐姐,还有叔叔家的女儿们,也到了择婿的时候。”
“阿玛……儿子能不能问问,姐姐她,她会联姻哪位蒙古台吉吗?”弘晗声音有些低,“海亮和德克前儿对儿子说,蒙古那边有人去了大姑姑府上,主要是找大姑父的,就是想打听打听姐姐的婚事。”
--
元起年的第一次恩科,皇帝的孩子和宗室里读书前十名的宗室子弟,以及咸安宫官学里的学子也都被皇帝叫了过来。这种场面可不是能常见的,感受一下外头的读书人是怎么考试,也是增加阅历的一种方式。
“开始答题之后,宗室们退下,皇子皇女和官学子弟一并退下。”皇帝一边关注底下的动静,一边有条不紊的下命令,然而就在他说话的功夫,殿中居然有个贡士厥过去了。
殿内一阵忙乱,礼部官员赶紧叫人将考生抬出去,按照惯例御医会给他做检查,如果没大问题可以回来答题,如果真的没法答题,那他的辛苦就白费了,再等三年罢。
从日头初升到金乌西坠,胤禔连午膳都没用,就一直看着贡士们埋头奋斗,笔耕不辍。将近酉时,所有的贡士们都完成了答卷,陆续在引导下退出了太和殿。
胤禔翻看着已经到手的试卷,阅卷官已经将皇上要求的那些试卷先一步送到了他的手上,整整一天的成果,胤禔震惊的发现,居然真的有人写满了三道题……
可惜,文章只能算是一般,大概是想让皇帝觉得自己有捷才罢?
“这个写了三篇文章的,录在二甲末尾就行了。”胤禔将这份卷子拎了出来,“文章写的一般,但能写三篇,也算是本事了。”
第25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上)
殿试的结果一般在殿试结束后五日之内发榜。
新科进士榜单发布, 可是京城中的一桩大事,随着旗人中渐渐开始认同科举,每年恩科殿试发榜的时候,只要感兴趣的人, 都会跑到宫门之外围观。
不过相比之下, 如果是大臣子弟, 他们就对看榜兴致缺缺, 哪怕是自己参考。因为熙朝传统, 大臣子弟去考试, 名词通常会压一压, 这也是为了避免重蹈姜宸英、李蟠的覆辙。
这一年的三鼎甲都不是寂寂无名之辈, 总的来说, 都算是颇有来历。
状元王世琛颇有才名,他是明朝王鏊的的八世孙,父亲曾经是熙朝早期的给事中。此人字写得极好, 文章文风朴实无华,殿试选取的题目是关于士人风气, 文章对于士人浮夸之风批判的很深入。
但王世琛也没想到自己能得状元,他看榜的时候都傻了, 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同名同姓?”
“王兄、世琛兄, 没有看错, 就是你!”同乡子弟憧憬又羡慕的看着他,“你中状元了!”
已经三十二岁的王世琛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同时, 有两个人也迎来了人生巅峰, 本榜的榜眼赵熊诏—都御史赵申乔的幼子,他写的文章是关于吏治的, 还算有见地。
最后就是探花魏廷珍,他的文章也是关于士人风气,他已经四十岁了,曾经做过李光地的幕僚。此人经历曲折,还与何焯是同乡,曾经被何焯介绍给老八胤禩。
不过胤禩接触过得人多了,在那之后,魏廷珍就回乡守孝,直到今年回京会试。
这三个人没什么共同点,非要说的话,状元能文善画,才华出众。榜眼是官家子弟,这个有些出乎众人预料,但赵熊诏也不是轻浮浪荡之辈,倒也没人公开说三道四。而探花同李光地、何焯都有旧,何况此人经历曲折,胤禔倒还真对他有几分兴趣。
只是这次恩科,最让胤禔关注的并不是鼎甲这三位,而是二甲第一名孙嘉淦。孙嘉淦这一年二十八岁,殿试题目写的也是士风和吏治,他的文章并不在文采上出众,而是在骨气。
“文章朴实,并不过分用辞藻渲染,一直在围绕着题目。”弘晗看着这几分卷子,最后说道:“儿子以为,孙嘉淦的文章不同于状元的那种朴实,他带着点硬气。”
“这个还要在看看,叫你来只是让你瞧瞧进士们的文章,还有,”胤禔盘腿坐在炕上,笑道:“朕也要给你择妻了,不过你也别着急……脸红什么,不是该安排的都安排了吗?”
出孝之后,弘晗身边的太监、嬷嬷,请示过皇后以后就按照前例安排了年纪比他大些的宫女,也都是旗下包衣出身,不乏家中有官身的。宫中有皇后,皇后又是大阿哥亲娘,这事自然由皇后发话就行了,不过胤禔还是第一时间接到了皇后的询问。
道琴对这事相当重视,胤禔也很重视,夫妻俩也没什么话不能说,讨论的还是亲儿子。他们俩谁也不希望自己儿子和法兰西那个国王似的,因为这方面受挫而逃避女人,选择男人…
所以在这方面选人的时候,皇帝夫妇相当慎重,并不是随便叫太监选人,而是将备选叫道跟前问过话。
“那、那不是您给儿子择妻,嫡福晋毕竟不同。”弘晗难得有些扭捏,不过也就是一会。因为嫡妻在宗法上的意义毋庸置疑,而娶老婆,意味着一个男人真的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了。
胤禔也是一笑:“这次要择妻的不止你,还有你几个小叔叔,和堂兄弟。还有你姐姐,还有叔叔家的女儿们,也到了择婿的时候。”
“阿玛……儿子能不能问问,姐姐她,她会联姻哪位蒙古台吉吗?”弘晗声音有些低,“海亮和德克前儿对儿子说,蒙古那边有人去了大姑姑府上,主要是找大姑父的,就是想打听打听姐姐的婚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