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徒弟拜师写门生贴的时候,帖子上面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徒弟投河溺井、上吊服毒,皆是其咎由自取,与师无关”,所以旧社会很多艺人学艺就像是闯鬼门关一样。
但是艺人的师父也并不全是这种毫无人性的,还有很大一批像张阔如、方文岐这样的艺人,他们收徒是真正为了给祖师爷传道,为自己这一支传承衣钵,把徒弟是当自己亲儿子一样看待的。
张寿臣先生有个徒弟叫于世德,是从小跟着他长大的,张寿臣先生每次见到于世德都在喊我的儿啊,我的儿。
我的儿子啊。
传手艺教本事的时候师父会很严格,但是在生活上他们对徒弟可以说是有无微不至的照顾,还要教徒弟如何做人,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待人接物,这跟儿子已经没有两样了。
所以这种学艺模式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毛病是出在人身上的,你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师父都能做到像张阔如和方文岐这样,你也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徒弟都能做到何向东这个份上。
不说师徒关系,就算是真正的父子,难道就全都是父慈子孝吗?可能吗?
第0194章 向文社的大事
至于家谱里面没有自己名字,何向东也闹明白了。艺人拜师学艺有个程序,叫摆支,类似于后世的新闻发布会。
在拜师的那一日由徒弟出钱摆上几桌,不需要大张旗鼓,有这个形式就可以了,然后请来引保代三位老师,递门生贴,互赠礼物,这就算是纳入门下开始学艺了。
这是第一次摆支。
等学艺期满,徒弟再给师父效力几年,也就到了艺满出师的时候了,在那个时候会进行第二次摆支,这一次就会广邀同行长辈,大操大办,师父也会在宴席上正式宣布徒弟出师,以后要在江湖上闯荡了,请各路朋友们看在师父的面子上照应一下。
这叫双摆支。
双摆支之后,徒弟正式艺满出师了,以后修家谱的时候,师父才会把徒弟的名字放进去。
何向东的情况便是如此,他早年便离开了张阔如去闯荡江湖了,也没有进行第二次摆支,十几年都没见面了。他便以为自己这种情况应当算是出师了,师父也应该把自己的名字录入家谱了。
可哪里知道张阔如一直认为他还在学艺,还在等着有一天能够再相见,能再续师徒情缘呢,也就没有一直给他放进家谱中,但其实何向东的资料已经送去门内修家谱的负责人那里了,若是张阔如此生无法再见何向东,那何向东的名字也会归在他张家一支,算是给他一个出身了。
艺人行内有很多老传统,也保留了一些江湖气,像相声啊,评书啊,都讲究师承门户,你没有师父,同行会看不起你的,这种无门户的艺人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海青”。
艺人行当里面特别重视师承关系,师徒父子,其实还是为了维护师门长辈的地位和尊严,你不拜师,人家是不会把本事教给你的。
每一门艺术里面都有很多窍门和秘诀,单靠你自己摸索是绝对不行的,只能靠师父教,而且是手把手的教。
学艺其实不适合大班上课,他只能是一个师父领着几个徒弟,一一说活,讲解,带着一起表演,跟大学的研究生导师类似。
很多人批评传统的师承关系如何落伍,老套,是封建的糟粕,但恰巧就是这样的封建糟粕却培育出无数响当当的大角名角出来,传统曲艺戏曲更是兴盛一时,受到无数人追捧。
可现在呢,引进现代化教学方式,大办曲艺学校,培养出来几个大角名角出来了?传统曲艺传统戏曲更是沦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何其悲哉!
一个现代化科学化的教育模式却被一个被时代抛弃的封建糟粕虐的体无完肤,问题出在哪里?值得深思。
千万不要说是艺术被时代抛弃了,艺术是不会错的,也永远不会过时,过时只有艺人。你说传统艺术不被现代人接受了,那只是你艺人表演的传统艺术不被接受罢了,而不是这门艺术。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真的是这门艺术不被现代社会接受了,你艺人就不能改吗?传统艺术也是经历过无数次修改的,你到现在就不能改了吗?就眼巴巴看着吗?那要你艺人干嘛?
一门艺术想要振兴想要复兴,要靠国家,要靠社会,要靠观众,要靠机缘,要靠运气,需要仰仗的东西很多,但归根结底是要靠艺人本身的。
艺人完了,这门艺术也就完了。
也幸好向文社里面的艺人一直在努力,努力把最具魅力的相声带给观众,也一直在努力探求观众喜欢的相声到底是怎么样的。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向文社里面也发生了好几件大事,第一件便是吴萧离开了,这个嘴上没有半句人话永远沉浸在自己世界里面的家伙走了,走的很突然。
在吃晚饭的时候,毫无征兆地突然说了一句我该走了,然后连筷子都没放下就跑了出去,便再没有回来。
来的很突然,走的更突然,若不是明白他的心性,何向东一定认为这人是疯了。
吴萧一直在追求心中难为被外人理解的理想,何向东也并不明白,但还是尊重他的选择。
遥敬一杯酒,祝他……唉……也不知道应该祝愿他什么,祝他身体健康吧。
第二件大事,是一件大好事,张阔如正式进驻向文社,说评书,不多,隔几天表演一次。而且他严令何向东不许把他的来历说出去,连真名都没挂,只写了一个张闻风,张阔如自号闻风先生。现在有很大一部分观众都是冲着张阔如的评书来的,园子里面演员也算是真正见识了当年金口银舌的风采。
--
但是艺人的师父也并不全是这种毫无人性的,还有很大一批像张阔如、方文岐这样的艺人,他们收徒是真正为了给祖师爷传道,为自己这一支传承衣钵,把徒弟是当自己亲儿子一样看待的。
张寿臣先生有个徒弟叫于世德,是从小跟着他长大的,张寿臣先生每次见到于世德都在喊我的儿啊,我的儿。
我的儿子啊。
传手艺教本事的时候师父会很严格,但是在生活上他们对徒弟可以说是有无微不至的照顾,还要教徒弟如何做人,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待人接物,这跟儿子已经没有两样了。
所以这种学艺模式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毛病是出在人身上的,你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师父都能做到像张阔如和方文岐这样,你也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徒弟都能做到何向东这个份上。
不说师徒关系,就算是真正的父子,难道就全都是父慈子孝吗?可能吗?
第0194章 向文社的大事
至于家谱里面没有自己名字,何向东也闹明白了。艺人拜师学艺有个程序,叫摆支,类似于后世的新闻发布会。
在拜师的那一日由徒弟出钱摆上几桌,不需要大张旗鼓,有这个形式就可以了,然后请来引保代三位老师,递门生贴,互赠礼物,这就算是纳入门下开始学艺了。
这是第一次摆支。
等学艺期满,徒弟再给师父效力几年,也就到了艺满出师的时候了,在那个时候会进行第二次摆支,这一次就会广邀同行长辈,大操大办,师父也会在宴席上正式宣布徒弟出师,以后要在江湖上闯荡了,请各路朋友们看在师父的面子上照应一下。
这叫双摆支。
双摆支之后,徒弟正式艺满出师了,以后修家谱的时候,师父才会把徒弟的名字放进去。
何向东的情况便是如此,他早年便离开了张阔如去闯荡江湖了,也没有进行第二次摆支,十几年都没见面了。他便以为自己这种情况应当算是出师了,师父也应该把自己的名字录入家谱了。
可哪里知道张阔如一直认为他还在学艺,还在等着有一天能够再相见,能再续师徒情缘呢,也就没有一直给他放进家谱中,但其实何向东的资料已经送去门内修家谱的负责人那里了,若是张阔如此生无法再见何向东,那何向东的名字也会归在他张家一支,算是给他一个出身了。
艺人行内有很多老传统,也保留了一些江湖气,像相声啊,评书啊,都讲究师承门户,你没有师父,同行会看不起你的,这种无门户的艺人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海青”。
艺人行当里面特别重视师承关系,师徒父子,其实还是为了维护师门长辈的地位和尊严,你不拜师,人家是不会把本事教给你的。
每一门艺术里面都有很多窍门和秘诀,单靠你自己摸索是绝对不行的,只能靠师父教,而且是手把手的教。
学艺其实不适合大班上课,他只能是一个师父领着几个徒弟,一一说活,讲解,带着一起表演,跟大学的研究生导师类似。
很多人批评传统的师承关系如何落伍,老套,是封建的糟粕,但恰巧就是这样的封建糟粕却培育出无数响当当的大角名角出来,传统曲艺戏曲更是兴盛一时,受到无数人追捧。
可现在呢,引进现代化教学方式,大办曲艺学校,培养出来几个大角名角出来了?传统曲艺传统戏曲更是沦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何其悲哉!
一个现代化科学化的教育模式却被一个被时代抛弃的封建糟粕虐的体无完肤,问题出在哪里?值得深思。
千万不要说是艺术被时代抛弃了,艺术是不会错的,也永远不会过时,过时只有艺人。你说传统艺术不被现代人接受了,那只是你艺人表演的传统艺术不被接受罢了,而不是这门艺术。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真的是这门艺术不被现代社会接受了,你艺人就不能改吗?传统艺术也是经历过无数次修改的,你到现在就不能改了吗?就眼巴巴看着吗?那要你艺人干嘛?
一门艺术想要振兴想要复兴,要靠国家,要靠社会,要靠观众,要靠机缘,要靠运气,需要仰仗的东西很多,但归根结底是要靠艺人本身的。
艺人完了,这门艺术也就完了。
也幸好向文社里面的艺人一直在努力,努力把最具魅力的相声带给观众,也一直在努力探求观众喜欢的相声到底是怎么样的。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向文社里面也发生了好几件大事,第一件便是吴萧离开了,这个嘴上没有半句人话永远沉浸在自己世界里面的家伙走了,走的很突然。
在吃晚饭的时候,毫无征兆地突然说了一句我该走了,然后连筷子都没放下就跑了出去,便再没有回来。
来的很突然,走的更突然,若不是明白他的心性,何向东一定认为这人是疯了。
吴萧一直在追求心中难为被外人理解的理想,何向东也并不明白,但还是尊重他的选择。
遥敬一杯酒,祝他……唉……也不知道应该祝愿他什么,祝他身体健康吧。
第二件大事,是一件大好事,张阔如正式进驻向文社,说评书,不多,隔几天表演一次。而且他严令何向东不许把他的来历说出去,连真名都没挂,只写了一个张闻风,张阔如自号闻风先生。现在有很大一部分观众都是冲着张阔如的评书来的,园子里面演员也算是真正见识了当年金口银舌的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