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正在看折子,关于玻璃的事,还未商议解决,就见仁妃又拿着小札,笑眯眯的来找他。
突然福至心灵,他问:“可是又有什么新法子?”
她就是有股子灵怪劲儿,想问题的角度与众不同。
姜照皊怔了怔,只当他从奴才那里知道了,便笑着道:“也无事,就是关于税收,有一点小想法,全部都总结写了出来,您瞧瞧有用无用。”
她写的很齐全,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显然是认真在想。
康熙来回翻了翻,觉得有些意外,一介妇人,能有这样的见识,着实不容易。
他指着民减商加问:“如此一来,商人不愿意,反而回去种田了怎么办?”
姜照皊对这个问题有些莫名:“不是重农抑商吗?”
如此一来,倒是正好了。
全面开展经济这样跨步子的话她没敢说,这个时候,人人吃不饱穿不暖,去哪发展经济,但是她想着,这康熙朝建立才几十年,仍战事不断,和六零年代比起来,也好不到哪里去。
那时候的一些政策,倒是可以删删减减,拿到现在来用的
。
这么想着,她皱着眉头,若是战事不停,这青壮年不能投入到生产中去,倒是个麻烦事。
像是那时候知青下乡,这时候就办不到。
但是支教呢,姜照皊想,后来想想先把税收问题给解决了,这支教的事再说了,满汉对立,康熙不一定愿意放弃自己的愚民政策。
这是一项用了几千年,发现非常好用的政策,一般人都不会舍得放弃的。
姜照皊把东西一放,就要走,所有要说的,都在小札上写着,对方若是用,自然有自己的理解,若是不用,她在这等着也没用。
谁知道康熙看完若有所思,定定的盯了她半晌,才问:“你自个儿想的?”
姜照皊点头:“是呀。”
康熙又看了她一眼,有些不解,其实对于他来说,政策是谁提出来的并不紧要,问题是要怎么解决。
而仁妃提出来的观点非常成熟,和她平日里的性子有些不符。
再想想她能勾住自己的心,让自己整日里就看着她一人,又觉得她能想出来这些,无可厚非。
毕竟当初那玻璃,也是她想一出是一出,谁知道竟然成了。
这有一个成功的在前头,再看第二个点子,他就慎重思索了。
想了想,索性叫户部的人来,直接就着商讨一二才是。
挥挥手,示意仁妃先回去,对方没什么意见,扭头就走。
等仁妃走了,这户部的人也差不多来了,康熙没吭声,直接把自己誊抄的递给众人,温声道:“朕近来的一些小想法,你们都瞧瞧,看有什么意见。”
像这个时候,议政就真的是议政。
不是说皇上提出个什么点子,就直接能实施了。
户部尚书看了看,掐着自己的胡子想,这法子要是一出来,世家贵族要把他头给揪下来了。
对底层百姓倒是宽容,足够休养生息。
但是对士族大贾来说,简直就是剥了层皮下来,太狠了,活生生的剥皮。
叫人让这么多利出来,倒是有些割肉了。
姜中檩也在此列,他看了看,那眉头就皱了起来,不说旁人,就说他家,这税收政策要是一出来,小半家底没有了,叫人说什么好。
再加上许多古玩字画,你根本无法去定价,这又要如何缴税
。
垂眸看着地砖,他不吭声。
康熙看了一圈,心里就有数了,看来不能接受的人还是居多的。
这仁妃提出的法子是真狠,只要这政策一下去,他的国库立马就丰盈了,还不用动百姓一分一毫,收的都是上层人的税。
“万岁爷以仁治国,素来对臣民多加体贴,纵然有人家里过不去,找您借银子,您也没有不允的,如今怎么突然想出这么个税收法子了。”
户部尚书说的委婉,但是那话里头的意思也很明显了,就是问他,说好的仁政,突然这么严苛,再加上这笔杆子可都在士族手里捏着,叫他们割肉,他们就敢来剜你的心。
康熙想了想,看向姜中檩,问道:“姜爱卿怎么看。”这可是他女儿提出来的。
“回皇上话。”他不疾不徐的开口,认真思索过后,才赞同道:“若是不考虑其他因素,只考虑民生,倒是极好的。”
换句话说,就是于民有利。
对于这一点,户部尚书也赞同,他点了点头,笑道:“ 不错。”
这一点户部众臣都赞同,只是对于士族愿不愿意割肉的问题,大家都有些拿不准了。
康熙笑了笑,既然于民有利,士族的问题就好解决了,这开刀先从皇族宗亲上来,只要能办好,下头人就不能多说什么。
毕竟现在大族立家还不稳,都是刚刚站稳脚跟,对于有些事,并不怎么了解通透。
“这小札你们拿去,商议个具体可行的法子来。”康熙说完,便自己走了。
手里拿着的,是姜照皊亲笔写的。
其中有一行字,他没有誊抄——此乃试行法,若世家反弹激烈,便降半而行之。
左右就是若认了最好,若是不认,那就降低一下额度。
这是根据前世看过的一个笑话想出来的,一个妻子想要丈夫给她买裙子,可丈夫并不愿意给她买,作为家庭主妇的她,并没有资金让自己硬气起来。
--
突然福至心灵,他问:“可是又有什么新法子?”
她就是有股子灵怪劲儿,想问题的角度与众不同。
姜照皊怔了怔,只当他从奴才那里知道了,便笑着道:“也无事,就是关于税收,有一点小想法,全部都总结写了出来,您瞧瞧有用无用。”
她写的很齐全,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显然是认真在想。
康熙来回翻了翻,觉得有些意外,一介妇人,能有这样的见识,着实不容易。
他指着民减商加问:“如此一来,商人不愿意,反而回去种田了怎么办?”
姜照皊对这个问题有些莫名:“不是重农抑商吗?”
如此一来,倒是正好了。
全面开展经济这样跨步子的话她没敢说,这个时候,人人吃不饱穿不暖,去哪发展经济,但是她想着,这康熙朝建立才几十年,仍战事不断,和六零年代比起来,也好不到哪里去。
那时候的一些政策,倒是可以删删减减,拿到现在来用的
。
这么想着,她皱着眉头,若是战事不停,这青壮年不能投入到生产中去,倒是个麻烦事。
像是那时候知青下乡,这时候就办不到。
但是支教呢,姜照皊想,后来想想先把税收问题给解决了,这支教的事再说了,满汉对立,康熙不一定愿意放弃自己的愚民政策。
这是一项用了几千年,发现非常好用的政策,一般人都不会舍得放弃的。
姜照皊把东西一放,就要走,所有要说的,都在小札上写着,对方若是用,自然有自己的理解,若是不用,她在这等着也没用。
谁知道康熙看完若有所思,定定的盯了她半晌,才问:“你自个儿想的?”
姜照皊点头:“是呀。”
康熙又看了她一眼,有些不解,其实对于他来说,政策是谁提出来的并不紧要,问题是要怎么解决。
而仁妃提出来的观点非常成熟,和她平日里的性子有些不符。
再想想她能勾住自己的心,让自己整日里就看着她一人,又觉得她能想出来这些,无可厚非。
毕竟当初那玻璃,也是她想一出是一出,谁知道竟然成了。
这有一个成功的在前头,再看第二个点子,他就慎重思索了。
想了想,索性叫户部的人来,直接就着商讨一二才是。
挥挥手,示意仁妃先回去,对方没什么意见,扭头就走。
等仁妃走了,这户部的人也差不多来了,康熙没吭声,直接把自己誊抄的递给众人,温声道:“朕近来的一些小想法,你们都瞧瞧,看有什么意见。”
像这个时候,议政就真的是议政。
不是说皇上提出个什么点子,就直接能实施了。
户部尚书看了看,掐着自己的胡子想,这法子要是一出来,世家贵族要把他头给揪下来了。
对底层百姓倒是宽容,足够休养生息。
但是对士族大贾来说,简直就是剥了层皮下来,太狠了,活生生的剥皮。
叫人让这么多利出来,倒是有些割肉了。
姜中檩也在此列,他看了看,那眉头就皱了起来,不说旁人,就说他家,这税收政策要是一出来,小半家底没有了,叫人说什么好。
再加上许多古玩字画,你根本无法去定价,这又要如何缴税
。
垂眸看着地砖,他不吭声。
康熙看了一圈,心里就有数了,看来不能接受的人还是居多的。
这仁妃提出的法子是真狠,只要这政策一下去,他的国库立马就丰盈了,还不用动百姓一分一毫,收的都是上层人的税。
“万岁爷以仁治国,素来对臣民多加体贴,纵然有人家里过不去,找您借银子,您也没有不允的,如今怎么突然想出这么个税收法子了。”
户部尚书说的委婉,但是那话里头的意思也很明显了,就是问他,说好的仁政,突然这么严苛,再加上这笔杆子可都在士族手里捏着,叫他们割肉,他们就敢来剜你的心。
康熙想了想,看向姜中檩,问道:“姜爱卿怎么看。”这可是他女儿提出来的。
“回皇上话。”他不疾不徐的开口,认真思索过后,才赞同道:“若是不考虑其他因素,只考虑民生,倒是极好的。”
换句话说,就是于民有利。
对于这一点,户部尚书也赞同,他点了点头,笑道:“ 不错。”
这一点户部众臣都赞同,只是对于士族愿不愿意割肉的问题,大家都有些拿不准了。
康熙笑了笑,既然于民有利,士族的问题就好解决了,这开刀先从皇族宗亲上来,只要能办好,下头人就不能多说什么。
毕竟现在大族立家还不稳,都是刚刚站稳脚跟,对于有些事,并不怎么了解通透。
“这小札你们拿去,商议个具体可行的法子来。”康熙说完,便自己走了。
手里拿着的,是姜照皊亲笔写的。
其中有一行字,他没有誊抄——此乃试行法,若世家反弹激烈,便降半而行之。
左右就是若认了最好,若是不认,那就降低一下额度。
这是根据前世看过的一个笑话想出来的,一个妻子想要丈夫给她买裙子,可丈夫并不愿意给她买,作为家庭主妇的她,并没有资金让自己硬气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