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听来频频点头,心中欣赏,目光赞许:“这还不奇?天下女子多养在深闺,从来是身不由己多,行止由心少,能做到你这般,怕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云安笑而摇头。
杜氏与云安一见如故,还真就有了挚友的样子。然而,闲聊之后,杜氏也不是只有一个目的。云安告退之际,杜氏命侍女端来三样东西:一个雕花方盒,一个云纹白玉盒,还有一卷红丝缠绑的文书。
“这些是我与陛下赐给你的,你回到府上再行细看。”
云安想这些大约就是一些见面的赏赐,可还需要回家再看,遮着一层,似乎又没那么简单。她不好当面违拗,恭恭敬敬收下,原路离开了皇城。
城门之下,郑梦观等候已久,他的手上也捧着一个方盒。
“云儿,怎么样?皇后有没有为难你?”二郎全不在意物件,三两步迎了上去。
云安忙摇头:“皇后很好,还赏了几样东西,叫我回家去看。”说着,也望见二郎手中之物,“也赏你了?是什么?”
二郎忽然笑了,将物件举在云安眼前,吟道:“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陛下封了你爵位?”这是好事,云安挑起了眉头。
“讨伐乌梁,北庭军上下皆有封赏,陛下封了我侯爵。”
二郎说得笃然从容,一双眼睛雪亮放光。云安便揭开盒盖,一看,印信上所刻的爵号乃是“固阳侯”。这很好懂,郑梦观便是在固阳岭擒杀乌梁王,立下了大功。
“那除了恩赏,陛下还同你说了什么?”
“只字未提。今日论功行赏,不单是召见我一人。”
这却是奇了,云安想杜皇后召见她是明言的,难道李珩……不知怎么去描述,云安总觉得不该只是如此。她把目光转向自己手里的三样东西,想起皇后说的最后一句话,这些东西是帝后共同的赏赐。
于是,等不到回家再看,云安忙叫二郎帮着,一一揭开了三样东西的面目:雕花方盒里摆着一支牡丹绢花,白玉盒里是敷面的香粉,而那红丝缠绕的文书上,写了一首催妆诗——
云安公主贵,出嫁五侯家。天母亲调粉,日兄怜赐花。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借问妆未成,东方欲晓霞。
这首诗不就是云安名字的由来么?云安听柳氏说过,这是她的美好愿景,希望女儿像诗中公主一般,受尽宠爱。但,李珩和杜氏是不知道这个由来的,那他们的意思是……
“这也许,是赐婚之意。”
云安一味只在诗意上动脑筋,却忽略了诗与物的联系。郑梦观旁观者清,便是一语道破。
“云儿你想,‘天母亲调粉’是否就指这盒香粉,代指皇后所赠,而‘日兄’,则原本就指皇帝。”
云安恍然大悟,原来这花和粉才是点睛之笔,而她也和诗中的云安公主一样,嫁给了名门贵胄的郎君。没想到,她的命运终究应在了母亲的心意上,这个巧合,巧得太过美妙。
熏风暖照的长安城,二郎与云安是最幸福的一双人。
“二郎,我们回家吧!”云安扬起面孔,笑得灿若朝霞。
二郎点点头,却走到云安身前弯下身子:“上来,我背你走。”
云安意外一惊,接着就跳了上去:“这次真不下来啦!”
……
送走云安的杜皇后来到了紫宸殿的便殿,李珩在这里等她。
“你见过她了,以为如何?”李珩坐在殿上,神色格外平静,说着抬手,示意杜氏上前说话。
杜氏一笑,眼中亦无波澜,回道:“多谢陛下让臣妾来送这个人情。这位裴娘子果真值得陛下喜欢,臣妾也喜欢她。”
李珩微微点头,像是认可,也似玩味,而目光所视,唯是案上放的一支竹筒——这就是数月前许延遣人从北庭送来的“云安的回答”,但竹筒处的封蜡,尚且完好。
李珩没有打开过,因为他知道,原是多此一举了。他的希望从云安离宫那日起便彻底落空了,而眼前站着的皇后,正是那晚他命阿奴去襄阳接来的。
三年前上元夜,李珩故作偶遇接近云安,二人饮酒畅谈。他话里有话,说母亲曾要他娶襄阳母族的女子为妻,而虽未成,却必要奉行母亲遗志,聘娶襄阳女子,便请云安替他做媒。
这件事,当时是有意挑动,后来就成了美好的回忆,直到他决定放手,便是一语成谶。然而,李珩亦很清醒,并不将杜氏当成云安的替代,在杜氏入宫后不久,他便将一切原委都亲自告诉了。
“你委屈吗?”李珩忽而转脸,面对杜氏。
杜氏摇头,双眸晶莹雪亮:“臣妾五岁时,曾随母亲入宫探望昭明太后。当时陛下就站在太后身边,臣妾年幼无知,只觉得陛下生得十分好看,然后便一直记着,记在心里。”
李珩笑了,握住了杜氏的手:“那我可没有记住你啊!”
杜氏还是摇头,极其认真地注视李珩:“陛下记住的!只是这十多年,陛下忙于大事,暂时忘了。后来记起来,就把我从襄阳接来啦!”
李珩笑意未减,甚至笑出声来。他很久没这么笑过了,也许他身边就缺这么一个既大方又活泼,更明事理的人;也许杜氏的到来,就是上天在告诉李珩: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帝后交谈甚欢,不觉言辞里,已没有了“云安”。
--
云安笑而摇头。
杜氏与云安一见如故,还真就有了挚友的样子。然而,闲聊之后,杜氏也不是只有一个目的。云安告退之际,杜氏命侍女端来三样东西:一个雕花方盒,一个云纹白玉盒,还有一卷红丝缠绑的文书。
“这些是我与陛下赐给你的,你回到府上再行细看。”
云安想这些大约就是一些见面的赏赐,可还需要回家再看,遮着一层,似乎又没那么简单。她不好当面违拗,恭恭敬敬收下,原路离开了皇城。
城门之下,郑梦观等候已久,他的手上也捧着一个方盒。
“云儿,怎么样?皇后有没有为难你?”二郎全不在意物件,三两步迎了上去。
云安忙摇头:“皇后很好,还赏了几样东西,叫我回家去看。”说着,也望见二郎手中之物,“也赏你了?是什么?”
二郎忽然笑了,将物件举在云安眼前,吟道:“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陛下封了你爵位?”这是好事,云安挑起了眉头。
“讨伐乌梁,北庭军上下皆有封赏,陛下封了我侯爵。”
二郎说得笃然从容,一双眼睛雪亮放光。云安便揭开盒盖,一看,印信上所刻的爵号乃是“固阳侯”。这很好懂,郑梦观便是在固阳岭擒杀乌梁王,立下了大功。
“那除了恩赏,陛下还同你说了什么?”
“只字未提。今日论功行赏,不单是召见我一人。”
这却是奇了,云安想杜皇后召见她是明言的,难道李珩……不知怎么去描述,云安总觉得不该只是如此。她把目光转向自己手里的三样东西,想起皇后说的最后一句话,这些东西是帝后共同的赏赐。
于是,等不到回家再看,云安忙叫二郎帮着,一一揭开了三样东西的面目:雕花方盒里摆着一支牡丹绢花,白玉盒里是敷面的香粉,而那红丝缠绕的文书上,写了一首催妆诗——
云安公主贵,出嫁五侯家。天母亲调粉,日兄怜赐花。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借问妆未成,东方欲晓霞。
这首诗不就是云安名字的由来么?云安听柳氏说过,这是她的美好愿景,希望女儿像诗中公主一般,受尽宠爱。但,李珩和杜氏是不知道这个由来的,那他们的意思是……
“这也许,是赐婚之意。”
云安一味只在诗意上动脑筋,却忽略了诗与物的联系。郑梦观旁观者清,便是一语道破。
“云儿你想,‘天母亲调粉’是否就指这盒香粉,代指皇后所赠,而‘日兄’,则原本就指皇帝。”
云安恍然大悟,原来这花和粉才是点睛之笔,而她也和诗中的云安公主一样,嫁给了名门贵胄的郎君。没想到,她的命运终究应在了母亲的心意上,这个巧合,巧得太过美妙。
熏风暖照的长安城,二郎与云安是最幸福的一双人。
“二郎,我们回家吧!”云安扬起面孔,笑得灿若朝霞。
二郎点点头,却走到云安身前弯下身子:“上来,我背你走。”
云安意外一惊,接着就跳了上去:“这次真不下来啦!”
……
送走云安的杜皇后来到了紫宸殿的便殿,李珩在这里等她。
“你见过她了,以为如何?”李珩坐在殿上,神色格外平静,说着抬手,示意杜氏上前说话。
杜氏一笑,眼中亦无波澜,回道:“多谢陛下让臣妾来送这个人情。这位裴娘子果真值得陛下喜欢,臣妾也喜欢她。”
李珩微微点头,像是认可,也似玩味,而目光所视,唯是案上放的一支竹筒——这就是数月前许延遣人从北庭送来的“云安的回答”,但竹筒处的封蜡,尚且完好。
李珩没有打开过,因为他知道,原是多此一举了。他的希望从云安离宫那日起便彻底落空了,而眼前站着的皇后,正是那晚他命阿奴去襄阳接来的。
三年前上元夜,李珩故作偶遇接近云安,二人饮酒畅谈。他话里有话,说母亲曾要他娶襄阳母族的女子为妻,而虽未成,却必要奉行母亲遗志,聘娶襄阳女子,便请云安替他做媒。
这件事,当时是有意挑动,后来就成了美好的回忆,直到他决定放手,便是一语成谶。然而,李珩亦很清醒,并不将杜氏当成云安的替代,在杜氏入宫后不久,他便将一切原委都亲自告诉了。
“你委屈吗?”李珩忽而转脸,面对杜氏。
杜氏摇头,双眸晶莹雪亮:“臣妾五岁时,曾随母亲入宫探望昭明太后。当时陛下就站在太后身边,臣妾年幼无知,只觉得陛下生得十分好看,然后便一直记着,记在心里。”
李珩笑了,握住了杜氏的手:“那我可没有记住你啊!”
杜氏还是摇头,极其认真地注视李珩:“陛下记住的!只是这十多年,陛下忙于大事,暂时忘了。后来记起来,就把我从襄阳接来啦!”
李珩笑意未减,甚至笑出声来。他很久没这么笑过了,也许他身边就缺这么一个既大方又活泼,更明事理的人;也许杜氏的到来,就是上天在告诉李珩: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帝后交谈甚欢,不觉言辞里,已没有了“云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