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们在摆脱曾三等人之后,便全力朝中印双方的战场前进。
当他们到达战场的时候,中印战争已经进入到了尾声。
蒙哥马利一世与华莱士观察了一下战场上的形势,然后找到了一个正确的时候,从正确的地点杀入。
这一向都是蒙哥马利做事的准则,那就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采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只不过,这次他是不是正确,还有待后续事态的进展来验证。
而在英军从东西两路大军的缝隙间突然杀入之后,战场上的中印双方正在交战的大军都引起了小小的波动,印军是喜出望外,而太平军是有点意外,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会有英军杀入。
而英军的此次攻击并没有进入到中印双方交战的核心区,他们只是从外围,从太平军的后面进行袭扰作战,他们只是为了牵扯太平军,从心理上对他们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为印军的撤退争取足够的时间,并非是了战而胜之。
而英军的这一作战套路在开始的时候,的确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他们的出其不意真的给太平军造成了一些震动,而印军也是心领神会地集中起残存的力量开始冲击太平军的防线。
而趁着太平军对英印军的意图尚示明白之前,印军还真的是从太平军的防线当中冲开了一个缺口,一不小心就让十多万精锐的印军给冲了出去。
不过,太平军的防线也就是打了盹而已,等他们清醒过来之后,又再次变得坚不可摧。
而且,太平军在加固防线的时候,也开始做出必要的调整,他们准备将大军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继续围杀剩下的印军,第二部分,追击那十多万逃跑的印军,第三部分,对在太平军身后进行骚扰的英军进行致命的打击。
而英军见太平军似有对他们合围的意图,他们不敢恋战,急忙退走,反正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阿里汗与辛格率领的精锐印军已经撤出,那他们接下来就是想办法与其汇合,然后安全地撤回大寨。
而太平军当然不会让他们这么好过,紧随他们的身后进行攻击。
太平军东西两路大军总计有百万之众,除留下三十几万大军对那些群龙无首的二十多万印军进行剿除之外(印军在此战中,总计设入兵力是五十一万,已被斩杀将近二十万,刚刚逃离的约摸十来万,剩下被围的也就将近二十万左右),派出三十万大军对英军进行追击,另外三十几万人将负责追击那逃跑的十多万印军。
如此一来,战场局面又发生了变化,围歼变成了围追战。
第六百一十七章 追逐之间
阿里汗与辛格在率军逃出太平军的包围之后,那是有一种逃出生天的感觉,简直是恍如隔世。
但是,他们不敢大意,也不敢随意停留,因为太平军的三十多万追兵还在后面紧追不舍,如果他们不尽快甩掉追兵,那他们仍然只有死路一条。
于是,阿里汗与辛格以及那些落荒而逃的印军都如同惊弓之鸟般极力远遁,恨不能一步跨出好几个世纪般逃脱太平军对他们的追杀。
当然,太平军也绝对不会放松对印军的追击,本已是煮熟的鸭子,咋能说飞就飞呢。
于是,除了太平军对印军的追击之外,你追我逐之战同时也在其它两个战场上分别展开。
而阿里汗与辛格率领那十万印军一口气便奔出好长一段路,如果按脚程计算,他们很快就能退入到驻地之内,如果能顺利回到驻地,凭借驻地坚固的设施以及驻地内二十万生力军,那太平军想必不能轻易地攻破驻地,而一旦凭籍着驻地稳定下形势,那印军将可赢得喘息之机。
所以,印军如能顺利地退回驻地,那便是胜利。
可是,退回驻地是这么容易就可以办到的吗?
很显然,不容易,印度可不是在进行普通的行军,他们背后还有几十万大军在对他们穷追不舍,如果一个不慎,不要说轻易地退回驻地,恐怕连这最后的希望都给搞没了。
所以,印军在逃跑的同时,也要顾及方方面面。
总而言之,这是一次并不轻松而且充满着变数的逃逸之路。
而负责追击三十万印军的太平军是东路军副统帅左宗棠亲自负责,随军将领有胡林翼,罗泽南,彭玉麟。曾国华,曾国荃,曾三,李元度等人。
而刘坤一,江忠源,胡四儿将会汇同余一龙。段一虎负责围杀仍处于包围圈中的二十万印军。
与此同时,追杀英军主力的任务则交给了西路军副统率东方不惑,他麾下的将领包括崔敏,保平安,吕擎天,李秀成,陈玉成,罗大纲,李世贤。韦俊,林凤祥,李开芳等人,当然,特战队的一部分也加入到了西路军,展开对英军的追杀。
看来这一次太平军是决定要对英军赶尽杀绝了。
是啊,不趁此机会将英军杀绝,那还留待他们往后再作怪吗?所以,这次由东方不惑领衔。出动最精锐的力量对他们作战。
而英军在达成目的之后,也是立即就撤退。他们在蒙哥马利与华莱士的率领之下,开始了逃亡之旅,而这段旅程并不轻松。
而这一次对太平军最有利的是,东方不惑有可资利用的骑兵,蒙哥马利一世没有。
英军的铁骑已经有二万人已经葬身在太平军的刀下,而剩下那一万人也是在驻地驻守。所以,此时逃亡的英军之中并没有骑兵跟随,而太平军就不同了,太平军可是足足有几个骑兵军团,好几十万人。除了已经被派出随曾三作战的五万重骑以及丧命在英骑手中的那几万轻骑之外,其余骑兵主力都还在。
--
当他们到达战场的时候,中印战争已经进入到了尾声。
蒙哥马利一世与华莱士观察了一下战场上的形势,然后找到了一个正确的时候,从正确的地点杀入。
这一向都是蒙哥马利做事的准则,那就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采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只不过,这次他是不是正确,还有待后续事态的进展来验证。
而在英军从东西两路大军的缝隙间突然杀入之后,战场上的中印双方正在交战的大军都引起了小小的波动,印军是喜出望外,而太平军是有点意外,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会有英军杀入。
而英军的此次攻击并没有进入到中印双方交战的核心区,他们只是从外围,从太平军的后面进行袭扰作战,他们只是为了牵扯太平军,从心理上对他们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为印军的撤退争取足够的时间,并非是了战而胜之。
而英军的这一作战套路在开始的时候,的确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他们的出其不意真的给太平军造成了一些震动,而印军也是心领神会地集中起残存的力量开始冲击太平军的防线。
而趁着太平军对英印军的意图尚示明白之前,印军还真的是从太平军的防线当中冲开了一个缺口,一不小心就让十多万精锐的印军给冲了出去。
不过,太平军的防线也就是打了盹而已,等他们清醒过来之后,又再次变得坚不可摧。
而且,太平军在加固防线的时候,也开始做出必要的调整,他们准备将大军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继续围杀剩下的印军,第二部分,追击那十多万逃跑的印军,第三部分,对在太平军身后进行骚扰的英军进行致命的打击。
而英军见太平军似有对他们合围的意图,他们不敢恋战,急忙退走,反正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阿里汗与辛格率领的精锐印军已经撤出,那他们接下来就是想办法与其汇合,然后安全地撤回大寨。
而太平军当然不会让他们这么好过,紧随他们的身后进行攻击。
太平军东西两路大军总计有百万之众,除留下三十几万大军对那些群龙无首的二十多万印军进行剿除之外(印军在此战中,总计设入兵力是五十一万,已被斩杀将近二十万,刚刚逃离的约摸十来万,剩下被围的也就将近二十万左右),派出三十万大军对英军进行追击,另外三十几万人将负责追击那逃跑的十多万印军。
如此一来,战场局面又发生了变化,围歼变成了围追战。
第六百一十七章 追逐之间
阿里汗与辛格在率军逃出太平军的包围之后,那是有一种逃出生天的感觉,简直是恍如隔世。
但是,他们不敢大意,也不敢随意停留,因为太平军的三十多万追兵还在后面紧追不舍,如果他们不尽快甩掉追兵,那他们仍然只有死路一条。
于是,阿里汗与辛格以及那些落荒而逃的印军都如同惊弓之鸟般极力远遁,恨不能一步跨出好几个世纪般逃脱太平军对他们的追杀。
当然,太平军也绝对不会放松对印军的追击,本已是煮熟的鸭子,咋能说飞就飞呢。
于是,除了太平军对印军的追击之外,你追我逐之战同时也在其它两个战场上分别展开。
而阿里汗与辛格率领那十万印军一口气便奔出好长一段路,如果按脚程计算,他们很快就能退入到驻地之内,如果能顺利回到驻地,凭借驻地坚固的设施以及驻地内二十万生力军,那太平军想必不能轻易地攻破驻地,而一旦凭籍着驻地稳定下形势,那印军将可赢得喘息之机。
所以,印军如能顺利地退回驻地,那便是胜利。
可是,退回驻地是这么容易就可以办到的吗?
很显然,不容易,印度可不是在进行普通的行军,他们背后还有几十万大军在对他们穷追不舍,如果一个不慎,不要说轻易地退回驻地,恐怕连这最后的希望都给搞没了。
所以,印军在逃跑的同时,也要顾及方方面面。
总而言之,这是一次并不轻松而且充满着变数的逃逸之路。
而负责追击三十万印军的太平军是东路军副统帅左宗棠亲自负责,随军将领有胡林翼,罗泽南,彭玉麟。曾国华,曾国荃,曾三,李元度等人。
而刘坤一,江忠源,胡四儿将会汇同余一龙。段一虎负责围杀仍处于包围圈中的二十万印军。
与此同时,追杀英军主力的任务则交给了西路军副统率东方不惑,他麾下的将领包括崔敏,保平安,吕擎天,李秀成,陈玉成,罗大纲,李世贤。韦俊,林凤祥,李开芳等人,当然,特战队的一部分也加入到了西路军,展开对英军的追杀。
看来这一次太平军是决定要对英军赶尽杀绝了。
是啊,不趁此机会将英军杀绝,那还留待他们往后再作怪吗?所以,这次由东方不惑领衔。出动最精锐的力量对他们作战。
而英军在达成目的之后,也是立即就撤退。他们在蒙哥马利与华莱士的率领之下,开始了逃亡之旅,而这段旅程并不轻松。
而这一次对太平军最有利的是,东方不惑有可资利用的骑兵,蒙哥马利一世没有。
英军的铁骑已经有二万人已经葬身在太平军的刀下,而剩下那一万人也是在驻地驻守。所以,此时逃亡的英军之中并没有骑兵跟随,而太平军就不同了,太平军可是足足有几个骑兵军团,好几十万人。除了已经被派出随曾三作战的五万重骑以及丧命在英骑手中的那几万轻骑之外,其余骑兵主力都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