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昭云露出微笑道:“何以见得,即便鼓励了工商,难道耕地就会荒芜,百姓就无粮了吗?”
“嘿嘿,这叫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种地一年下来才多少营生利润?关中好的土地,大多被朝廷权贵买去,或是赏赐给大臣,不好的土地,由百姓来耕作,一亩田产米三四石,上好的田才五六石,一年劳作下来,除去赋税和租子,日常生活花销,城外老百姓几乎余不下什么,听说城外成立了陶瓷官窑、琉璃坊、钢铁厂,城内有染布坊、纺织厂等,都在招工,许多壮丁会去打工,赚取工钱,田间交给妇人来耕作,产量又要下滑了,人口却随着安定增多,到时候,粮食的价格肯定居高不下……”
经过这个米铺掌柜的分析,虽然视野很小,但由于他常年经营这些,看得反而更实在。
罗昭云听完,都有些暗自心惊,民以食为天,如今粮食耕作方面,产量受到生产力的影响,的确亩产少,一旦遇到灾荒年,关陇大批百姓就要流离失所,饿孵遍野,新的危机就会出现。
他虽然早就警惕这方面,但是分田,由户部来分,当然会将上等田有限分给了朝廷官员作为封禄田,门阀贵族的实力在关陇根深蒂固,许多田契等,也不能说完全作废,需要从中折合,朝廷征回许多,然后分发百信作为民田。
“难怪王莽时期推行新政会很失败,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如果不顾时代的承受能力,很容易断了根基,如空中楼阁,忽然倒塌啊!”罗昭云心中感慨,关于户田耕作与推行工商,要找一个契合点,根据民情和国情,做好平衡才能行。
第0913章 熟悉的身影
罗昭云离开了米铺,对那个店铺掌柜的话,仍然响在耳畔,他的话非常朴实,却是当前最真实的写照。
虽然在宫内,罗昭云也曾想过这些问题,但是,毕竟与目前百姓生活,还有那股经商的思想、小农经济的思维等,都有些格格不入,他有的是后世理所当然的宏观把控,经济大框,但如何与隋唐过度时期集合,需要认真揣摩、研究才行。
比如土地问题,这让罗昭云也非常头疼,说起来容易,推行起来,有很多阻隔。
因为关陇地区的门阀,尽管受到一些打击,被杨广铲除、打压了一些,但是,根基仍在,隋朝灭亡,长安城落入李渊之手,取而代之,建立了李唐,李家就是关陇集团的代表之一,为了安抚关陇贵族,得到门阀扶持,李渊还是重用了门阀,土地、部曲、宅院财产等,仍然归那些大家族,并没有没收多少。
重新规划后,那些旧贵族依旧入朝为官,占据了一些好田,充当俸禄田,这方面,朝廷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皇家园林和朝廷的田都在就行,对于百姓,还是分配的比较偏远和土壤差一些的天地。
罗昭云率军攻入长安,重新立国后,许多关陇贵族继续入朝做官,让户部来分配土地,自然奉行的还是那一套。
所以贵族、门阀的田地仍在,百姓的田地就差了一些,产粮不足,遇到灾旱之年,肯定先遭殃,颗粒不收。而那些肥沃好田,却是挨近河流,即便遇到灾旱,也能利用水渠、水车来浇水,确保一半的收成。
“门阀啊,不能不用,也不能放任扩大!”罗昭云当了皇帝后,也发现门阀尾大不掉的问题。
目前这些贵族,虽然还不至于像以前北周时期的杨阀、李阀、宇文阀、窦阀、裴阀那样把持朝政,架空皇帝,但是,要推行新政也好,改革田制、商制等,肯定会成为阻力,或是顽固者。
难怪当初杨广那样执意迁都去往洛阳,其实并非演义抹黑的那样,杨广穷奢极欲,非得修建东都洛阳城,图奢华和浪费,而是有着深层次的战略原因的。都城在洛阳,对关陇集团的削弱,有着很大的效果。
罗昭云一边走路,一边思考着,目前关陇一流的门阀,都已经废掉了,死的死,灭的灭,朝代更迭中最先遭殃,反而是二流、三流的门阀,根基未动。谁做皇帝,他们就拥护谁,毕竟人才多出自门阀居多,因为家学渊源,加上自幼读书的关系,寒门出来的士子非常少。
想通这些,罗昭云觉得,回去只要有针对性地削弱,会逐渐改善的,但是对工商的发展,百姓农耕的重视,还得重新颁布新的诏令约束一下。
“老板,胡商的事,需要抓紧查一下了。”青霜靠近,在罗昭云耳畔低声说道。
罗昭云点头道:“放心,回去我就安排,燕琅阁和青影卫等,一查到底!”
因为外面人多耳杂,所以二人的对话,没有“陛下”“朕”的称呼,交流比较自然。
接下来,罗昭云来到了坊市中的酒坊批发处,由于罗昭云在燕云之地时候,就用了蒸馏法酿酒,逐渐普及了一些,现在高度酒一点点出现,纯度比以前的米酒要好多了。
只不过,酒需要粮食来酿,如果粮食不充足,酒价格自然就高,普通百姓家,连口粮都不足,自然没有钱来买酒,所以,酒的消费主力,还是长安城的酒肆、花楼,以及达官贵族的府邸。
食盐、布匹、陶瓷的贩卖街道,他都逐一走过,了解行情。
青霜走在身边,对罗昭云事无巨细地询问,心中暗暗佩服,本以为他做了帝王之后,以及逐渐冷漠,高高在上,不再关注琐碎小事了,但是今日罗昭云的表现,让青霜刮目相看,心中暗道:他还是没有变,一直是他!
--
“嘿嘿,这叫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种地一年下来才多少营生利润?关中好的土地,大多被朝廷权贵买去,或是赏赐给大臣,不好的土地,由百姓来耕作,一亩田产米三四石,上好的田才五六石,一年劳作下来,除去赋税和租子,日常生活花销,城外老百姓几乎余不下什么,听说城外成立了陶瓷官窑、琉璃坊、钢铁厂,城内有染布坊、纺织厂等,都在招工,许多壮丁会去打工,赚取工钱,田间交给妇人来耕作,产量又要下滑了,人口却随着安定增多,到时候,粮食的价格肯定居高不下……”
经过这个米铺掌柜的分析,虽然视野很小,但由于他常年经营这些,看得反而更实在。
罗昭云听完,都有些暗自心惊,民以食为天,如今粮食耕作方面,产量受到生产力的影响,的确亩产少,一旦遇到灾荒年,关陇大批百姓就要流离失所,饿孵遍野,新的危机就会出现。
他虽然早就警惕这方面,但是分田,由户部来分,当然会将上等田有限分给了朝廷官员作为封禄田,门阀贵族的实力在关陇根深蒂固,许多田契等,也不能说完全作废,需要从中折合,朝廷征回许多,然后分发百信作为民田。
“难怪王莽时期推行新政会很失败,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如果不顾时代的承受能力,很容易断了根基,如空中楼阁,忽然倒塌啊!”罗昭云心中感慨,关于户田耕作与推行工商,要找一个契合点,根据民情和国情,做好平衡才能行。
第0913章 熟悉的身影
罗昭云离开了米铺,对那个店铺掌柜的话,仍然响在耳畔,他的话非常朴实,却是当前最真实的写照。
虽然在宫内,罗昭云也曾想过这些问题,但是,毕竟与目前百姓生活,还有那股经商的思想、小农经济的思维等,都有些格格不入,他有的是后世理所当然的宏观把控,经济大框,但如何与隋唐过度时期集合,需要认真揣摩、研究才行。
比如土地问题,这让罗昭云也非常头疼,说起来容易,推行起来,有很多阻隔。
因为关陇地区的门阀,尽管受到一些打击,被杨广铲除、打压了一些,但是,根基仍在,隋朝灭亡,长安城落入李渊之手,取而代之,建立了李唐,李家就是关陇集团的代表之一,为了安抚关陇贵族,得到门阀扶持,李渊还是重用了门阀,土地、部曲、宅院财产等,仍然归那些大家族,并没有没收多少。
重新规划后,那些旧贵族依旧入朝为官,占据了一些好田,充当俸禄田,这方面,朝廷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皇家园林和朝廷的田都在就行,对于百姓,还是分配的比较偏远和土壤差一些的天地。
罗昭云率军攻入长安,重新立国后,许多关陇贵族继续入朝做官,让户部来分配土地,自然奉行的还是那一套。
所以贵族、门阀的田地仍在,百姓的田地就差了一些,产粮不足,遇到灾旱之年,肯定先遭殃,颗粒不收。而那些肥沃好田,却是挨近河流,即便遇到灾旱,也能利用水渠、水车来浇水,确保一半的收成。
“门阀啊,不能不用,也不能放任扩大!”罗昭云当了皇帝后,也发现门阀尾大不掉的问题。
目前这些贵族,虽然还不至于像以前北周时期的杨阀、李阀、宇文阀、窦阀、裴阀那样把持朝政,架空皇帝,但是,要推行新政也好,改革田制、商制等,肯定会成为阻力,或是顽固者。
难怪当初杨广那样执意迁都去往洛阳,其实并非演义抹黑的那样,杨广穷奢极欲,非得修建东都洛阳城,图奢华和浪费,而是有着深层次的战略原因的。都城在洛阳,对关陇集团的削弱,有着很大的效果。
罗昭云一边走路,一边思考着,目前关陇一流的门阀,都已经废掉了,死的死,灭的灭,朝代更迭中最先遭殃,反而是二流、三流的门阀,根基未动。谁做皇帝,他们就拥护谁,毕竟人才多出自门阀居多,因为家学渊源,加上自幼读书的关系,寒门出来的士子非常少。
想通这些,罗昭云觉得,回去只要有针对性地削弱,会逐渐改善的,但是对工商的发展,百姓农耕的重视,还得重新颁布新的诏令约束一下。
“老板,胡商的事,需要抓紧查一下了。”青霜靠近,在罗昭云耳畔低声说道。
罗昭云点头道:“放心,回去我就安排,燕琅阁和青影卫等,一查到底!”
因为外面人多耳杂,所以二人的对话,没有“陛下”“朕”的称呼,交流比较自然。
接下来,罗昭云来到了坊市中的酒坊批发处,由于罗昭云在燕云之地时候,就用了蒸馏法酿酒,逐渐普及了一些,现在高度酒一点点出现,纯度比以前的米酒要好多了。
只不过,酒需要粮食来酿,如果粮食不充足,酒价格自然就高,普通百姓家,连口粮都不足,自然没有钱来买酒,所以,酒的消费主力,还是长安城的酒肆、花楼,以及达官贵族的府邸。
食盐、布匹、陶瓷的贩卖街道,他都逐一走过,了解行情。
青霜走在身边,对罗昭云事无巨细地询问,心中暗暗佩服,本以为他做了帝王之后,以及逐渐冷漠,高高在上,不再关注琐碎小事了,但是今日罗昭云的表现,让青霜刮目相看,心中暗道:他还是没有变,一直是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