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省制?”
这些大臣又有些发懵,这陛下的新词,还真是层出不穷啊!
房玄龄看来看长孙无忌,又看了看魏征,都是面带苦笑,显然都没有提前得到消息,还真是陛下一个人思考出来的。
现在他们都有些麻木了,都说术业有专攻,纵观当今陛下罗昭云的成长史,似乎多是戎马生涯,带兵厮杀作战比较多,严格来说,是一个武将出身,马背上得天下,按理说,应该对文史和治国,有所短板才对。
但是,罗昭云的才华却让所有人佩服,毕竟那罗成诗集,当年可是在长安城、洛阳城广为流传,许多佳作的诗词,都是难得的名句,使得许多清高自傲的才子们,都望尘莫及。
可众人没有想到,在治国方面,这罗昭云的目光,比他们这些大臣都要长远,脑洞似乎也更大,经常奇思妙想出来新的制度,比之前数百年积累下的制度,似乎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完善。
京城的官员、百姓,大多以为是政事堂的这些智囊们出谋划策,制造出那些新鲜词和制度,其实唯有他们自己明白,这些理论和新制度,可跟他们没有什么关系,都是陛下说出来,他们只是照办,回去按照框架来完善、填补而已。
“陛下,行省又是什么,比郡还大吗?”长孙无忌好奇问道。
罗昭云难得露出了一丝笑容,说道:“行省行省,其实就相当于把中央三省分部门放在了地方一样,行省官员,名为巡抚,掌宣布德意,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核群吏,说直白一些,就是地方高官了,但是,为了避免藩镇出现,所以,把刑狱审判、军事防务抽离出来,各有系统管辖,所以这个巡抚,只管政务就可以了。”
众人恍然大悟,算是明白了行省制度、巡抚的意思,这是要加强中央集权了。
自古以来,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主要采用地方分权和郡县制中央集权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以一个否定另一个”,螺旋式发展。
比如秦统一后,实行极端中央集权,以郡县统制各地,嬴姓皇族无尺寸之封,“一尊京师而威服天下”,到了东西两汉郡国并行,对秦极端中央集权既有继承,又有变通。
但魏晋南北朝以豪族大土地占有为基础的方镇都督分权或割据,又是对秦汉郡县制中央集权的否定。隋和唐前期,重建中央集权的州县、府兵、科举等体制,又是对魏晋南北朝地方分权割据的否定。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适合它,或是因它而产生的新制度,罗昭云这么做,既要稳定朝廷管辖地方,结束十八路诸侯拥兵自重的混乱情况,又要让地方机构,约束性更强,良性发展。所以,他借用了后世元代开始的行省制,明代的三司会商,甚至参考了部分二十一世纪的制度模式,综合在了一起,适应当前这个大环境。
第1004章 君臣坦诚
政事堂的一些机要成员,算是明白了行省的概念,其实就是负责地方的政务,范围变大,但是权力也被分离出来一些。
比如军权,地方戍卫军不再受行省执政官的管辖,军方系统由军队把控,受枢密院调动,武将则由兵部考核升迁等,军政分离,免得拥兵自重。
司法、刑狱这方面,也被分离出来,虽然刑狱官吏在地方任职,受到巡抚官的节制,但刑狱方面的事,可直接上奏京城的大理寺、刑部等,独立的系统,巡抚不得干涉。
如此一来,地方官既有相互管辖、协同配合的工作,也有独立的系统,可以将本系统内的重要大事,及时上奏,避免地方官一手遮天,徇私枉法。
“陛下打算设置多少个行省?”
“全国可设立三十至四十个行省,十个总督军区,行省负责政务,军区负责练兵,戍卫,保卫一方。行省下面,各领数个州,几十个县,每个行省巡抚直接对中央负责,加强朝廷对地方的层层管控。”
“为了避免擅权,每个行省巡抚,定期要轮换,五年为一任,两任必须更换,各州去掉刺史称谓,更名知府,管理地方政务。除此之外,置安抚使、刑狱使、常平使,分掌兵、刑、市场平与盐铁专卖,为了确保赋税运送,各地再设水陆转运使,负责税收仓禀转运与调配,弥补各行省、州县的盈亏。”
这里面混合了唐宋元明,不同时期的制度要点,去繁就简整合在了一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为每个时代的制度,都有优点和缺点,罗昭云把认为对的,或是对历史有贡献的官职、制度拿出来使用,就打造一个相对更完善、实用的政令。
“知府、安抚使、刑狱使、平常使、转运使……”
这些政事堂的骨干们,都在咀嚼陛下提到的而这些官名,以及对应职责。
虽然开始听起来别别扭扭,比较新鲜,但是仔细琢磨,越发觉得官名称谓,与相关职责,都恰到好处的契合了。
“诸位卿家觉得如何,有什么说什么,坦诚交流,此处非朝堂金殿之上,哪怕顶撞了朕,也不会怪罪。再说,只要道理说得通,朕倒是乐得听到不同声音!”罗昭云不想把政事堂变成一言堂,需要听一听这些肱股之臣的建议,毕竟需要他们去配合推行。
魏征犹豫道:“陛下,这些变更一改前朝,虽然更细致了,但是官员们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何况这么多部门,暂时没有那么多可用之人,如果贸然开设,恐怕会使得官吏队伍臃肿起来,官僚队伍庞大,俸禄与职田自然就多了,加上官绅的田不上税,又照顾部曲、佃农,最后税收和俸禄开销,恐怕会落在百姓身上,最后官僚冗繁沉重,会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
--
这些大臣又有些发懵,这陛下的新词,还真是层出不穷啊!
房玄龄看来看长孙无忌,又看了看魏征,都是面带苦笑,显然都没有提前得到消息,还真是陛下一个人思考出来的。
现在他们都有些麻木了,都说术业有专攻,纵观当今陛下罗昭云的成长史,似乎多是戎马生涯,带兵厮杀作战比较多,严格来说,是一个武将出身,马背上得天下,按理说,应该对文史和治国,有所短板才对。
但是,罗昭云的才华却让所有人佩服,毕竟那罗成诗集,当年可是在长安城、洛阳城广为流传,许多佳作的诗词,都是难得的名句,使得许多清高自傲的才子们,都望尘莫及。
可众人没有想到,在治国方面,这罗昭云的目光,比他们这些大臣都要长远,脑洞似乎也更大,经常奇思妙想出来新的制度,比之前数百年积累下的制度,似乎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完善。
京城的官员、百姓,大多以为是政事堂的这些智囊们出谋划策,制造出那些新鲜词和制度,其实唯有他们自己明白,这些理论和新制度,可跟他们没有什么关系,都是陛下说出来,他们只是照办,回去按照框架来完善、填补而已。
“陛下,行省又是什么,比郡还大吗?”长孙无忌好奇问道。
罗昭云难得露出了一丝笑容,说道:“行省行省,其实就相当于把中央三省分部门放在了地方一样,行省官员,名为巡抚,掌宣布德意,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核群吏,说直白一些,就是地方高官了,但是,为了避免藩镇出现,所以,把刑狱审判、军事防务抽离出来,各有系统管辖,所以这个巡抚,只管政务就可以了。”
众人恍然大悟,算是明白了行省制度、巡抚的意思,这是要加强中央集权了。
自古以来,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主要采用地方分权和郡县制中央集权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以一个否定另一个”,螺旋式发展。
比如秦统一后,实行极端中央集权,以郡县统制各地,嬴姓皇族无尺寸之封,“一尊京师而威服天下”,到了东西两汉郡国并行,对秦极端中央集权既有继承,又有变通。
但魏晋南北朝以豪族大土地占有为基础的方镇都督分权或割据,又是对秦汉郡县制中央集权的否定。隋和唐前期,重建中央集权的州县、府兵、科举等体制,又是对魏晋南北朝地方分权割据的否定。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适合它,或是因它而产生的新制度,罗昭云这么做,既要稳定朝廷管辖地方,结束十八路诸侯拥兵自重的混乱情况,又要让地方机构,约束性更强,良性发展。所以,他借用了后世元代开始的行省制,明代的三司会商,甚至参考了部分二十一世纪的制度模式,综合在了一起,适应当前这个大环境。
第1004章 君臣坦诚
政事堂的一些机要成员,算是明白了行省的概念,其实就是负责地方的政务,范围变大,但是权力也被分离出来一些。
比如军权,地方戍卫军不再受行省执政官的管辖,军方系统由军队把控,受枢密院调动,武将则由兵部考核升迁等,军政分离,免得拥兵自重。
司法、刑狱这方面,也被分离出来,虽然刑狱官吏在地方任职,受到巡抚官的节制,但刑狱方面的事,可直接上奏京城的大理寺、刑部等,独立的系统,巡抚不得干涉。
如此一来,地方官既有相互管辖、协同配合的工作,也有独立的系统,可以将本系统内的重要大事,及时上奏,避免地方官一手遮天,徇私枉法。
“陛下打算设置多少个行省?”
“全国可设立三十至四十个行省,十个总督军区,行省负责政务,军区负责练兵,戍卫,保卫一方。行省下面,各领数个州,几十个县,每个行省巡抚直接对中央负责,加强朝廷对地方的层层管控。”
“为了避免擅权,每个行省巡抚,定期要轮换,五年为一任,两任必须更换,各州去掉刺史称谓,更名知府,管理地方政务。除此之外,置安抚使、刑狱使、常平使,分掌兵、刑、市场平与盐铁专卖,为了确保赋税运送,各地再设水陆转运使,负责税收仓禀转运与调配,弥补各行省、州县的盈亏。”
这里面混合了唐宋元明,不同时期的制度要点,去繁就简整合在了一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为每个时代的制度,都有优点和缺点,罗昭云把认为对的,或是对历史有贡献的官职、制度拿出来使用,就打造一个相对更完善、实用的政令。
“知府、安抚使、刑狱使、平常使、转运使……”
这些政事堂的骨干们,都在咀嚼陛下提到的而这些官名,以及对应职责。
虽然开始听起来别别扭扭,比较新鲜,但是仔细琢磨,越发觉得官名称谓,与相关职责,都恰到好处的契合了。
“诸位卿家觉得如何,有什么说什么,坦诚交流,此处非朝堂金殿之上,哪怕顶撞了朕,也不会怪罪。再说,只要道理说得通,朕倒是乐得听到不同声音!”罗昭云不想把政事堂变成一言堂,需要听一听这些肱股之臣的建议,毕竟需要他们去配合推行。
魏征犹豫道:“陛下,这些变更一改前朝,虽然更细致了,但是官员们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何况这么多部门,暂时没有那么多可用之人,如果贸然开设,恐怕会使得官吏队伍臃肿起来,官僚队伍庞大,俸禄与职田自然就多了,加上官绅的田不上税,又照顾部曲、佃农,最后税收和俸禄开销,恐怕会落在百姓身上,最后官僚冗繁沉重,会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
--